[1] |
蒯玲, 卫海英, 姚琦, 肖婷文, 谢升成. 时间标志对炫耀性亲社会行为意愿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25, 57(4): 526-543. |
[2] |
李卉, 刘思懿, 庞怡. 社交机器人对3~5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25, 57(4): 573-583. |
[3] |
李曦, 纪林芹, 迟晓慧, 王舒冉, 张文新, 曹衍淼. 多巴胺系统基因调节青少年同伴拒绝与亲社会行为关系: 平行潜增长模型[J]. 心理学报, 2025, 57(4): 584-598. |
[4] |
聂衍刚, 陈沛, 王林欣, 喻承甫, 利振华. 父母情感温暖、自我控制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多基因的调节作用及父母差异[J]. 心理学报, 2025, 57(4): 599-613. |
[5] |
韩宪国, 金国敏, 李丹, 刘世宏, 吴琴, 刘俊升, 陈欣银. 父母温暖与儿童晚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集体取向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25, 57(4): 614-630. |
[6] |
林荣茂, 余巧华, 胡添祥, 张九妹, 叶玉珊, 连榕. 敬畏感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三水平和结构方程模型元分析[J]. 心理学报, 2025, 57(4): 631-651. |
[7] |
孙瑾, 杨静舒. 互惠利他的先行优势:品牌的互惠角色影响消费者亲社会行为[J]. 心理学报, 2025, 57(2): 315-330. |
[8] |
王天鸿, 金珊, 程子鹏, 娄宇, 谢晓非. 利他炫耀中的预测偏差:助人者低估来自旁观者的社会评价[J]. 心理学报, 2024, 56(9): 1210-1224. |
[9] |
王婧嫣, 张洪. 直觉还是推理?亲社会行为的决策模式与人性感知[J]. 心理学报, 2024, 56(9): 1225-1238. |
[10] |
石荣, 刘昌, 唐慧琳, 郝俊懿, 沈汪兵. 自发的善行:加工模式和情境紧急性影响亲社会行为[J]. 心理学报, 2024, 56(9): 1239-1251. |
[11] |
林靓, 徐博雅, 杨莹, 张庆鹏, 寇彧.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网络分析及核心维度[J]. 心理学报, 2024, 56(9): 1252-1265. |
[12] |
曾子豪, 刘双金, 杨琴, 王宏才, 刘承珍, 赵纤, 孟莉, 何震, 刘秀茹, 黄宁, 胡义秋. 童年期创伤后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HPA轴系统多基因的调节[J]. 心理学报, 2024, 56(8): 1091-1109. |
[13] |
刘新燕, 伍海兰, 涂菊, 王璐. 一心多用的双刃剑效应:多任务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24, 56(12): 1800-1820. |
[14] |
赵纤, 胡义秋, 黎志华. 脱贫家庭青少年社会流动信念与亲社会行为的纵向发展关系:城乡差异的调节作用[J]. 心理学报, 2024, 56(11): 1499-1511. |
[15] |
张玮玮, 陈逸群, 朱莉琪. “近朱者赤”:同伴捐赠决策信息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23, 55(9): 1453-1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