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28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0-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特邀
    研究构想
    研究方法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特邀
    智能时代的工程心理学
    许为, 葛列众
    2020, 28 (9):  1409-1425.  doi: 10.3724/SP.J.1042.2020.01409
    摘要 ( 3596 )   HTML ( 247 )  
    PDF(1300KB) ( 5342 )  

    智能技术为智能时代的工程心理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 系统提出了智能时代工程心理学的工作框架。该工作框架包括工程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对象、核心问题空间、学科理念、研究重点、应用范围、方法等。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 人机组队式的人机合作关系。“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应该是智能时代工程心理学的学科理念。针对智能技术, 近期工程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开展围绕新型人机关系的理论框架和基本问题、人机组队中的心理结构和决策控制、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有效支持智能系统的研发, 概括总结了一些工程心理学新方法和提升的方法。最后, 针对当前工程心理学所面对的一些挑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隐藏情绪分析与识别方法
    王甦菁, 邹博超, 刘瑞, 李振, 赵国朕, 刘烨, 傅小兰
    2020, 28 (9):  1426-1436.  doi: 10.3724/SP.J.1042.2020.01426
    摘要 ( 2867 )   HTML ( 196 )  
    PDF(705KB) ( 3777 )  

    隐藏情绪识别对公共安全防范与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微表情是揭示隐藏情绪的一条重要通道。但目前隐藏情绪研究较少且微表情因其细微幅度与快速出现等特性难以识别, 其研究尚未在实际中广泛应用。因为, 隐藏情绪的认知与表达机理亟需系统的研究,采集实际场景中的微表情数据, 并以脑电信号辅助微表情的精确标注是提高微表情标注效率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微表情识别方法, 并辅以人脸颜色、注视估计和非接触生理信号等多通道数据, 以检测与识别隐藏情绪。社会公共安全是隐藏情绪分析和识别的典型场景。面向精神疾病患者两害行为(即危害自身或他人的危险行为)风险评估和服刑人员会见场景隐藏情绪检测, 可以有效地对相应系统和方法进行验证和修正。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恋型领导对团队创造力形成过程的多视角研究
    李铭泽, 叶慧莉, 张光磊
    2020, 28 (9):  1437-1453.  doi: 10.3724/SP.J.1042.2020.01437
    摘要 ( 1591 )   HTML ( 109 )  
    PDF(835KB) ( 2389 )  

    领导自恋是组织中的普遍现象, 自恋型领导是否能有效地整合团队知识形成创新是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回顾已有研究基础上, 采用聚合观、过程观和社会网络三种视角, 全面地厘清自恋型领导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其中, 聚合观强调个体创造力对形成团队创造力的重要作用, 过程观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团队创造力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 而社会网络视角注重团队成员的相对位置和内外关系。三种视角相互补充, 明确了自恋型领导和团队创造力之间关系的内在机制以及边界条件。研究结论将为存在自恋型领导的团队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有助于为管理者提高自恋型领导对团队作用的有效性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眼动轨迹匹配法:一种研究决策过程的新方法
    黄龙, 徐富明, 胡笑羽
    2020, 28 (9):  1454-1461.  doi: 10.3724/SP.J.1042.2020.01454
    摘要 ( 1438 )   HTML ( 70 )  
    PDF(595KB) ( 1991 )  

    眼动轨迹匹配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眼动数据分析方法, 该方法包括注视数据的预处理、兴趣区划分和编码、形成眼动轨迹字符串、计算相似性得分四个步骤。研究者采用眼动轨迹匹配法对决策过程理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证实了眼动轨迹匹配法在决策领域的可行性、精确性和高价值性。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利用眼动轨迹匹配法加强对各种决策理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以揭示决策的认知过程, 构建更加完善的决策理论模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与教育测验中异常反应侦查新技术:变点分析法
    张龙飞, 王晓雯, 蔡艳, 涂冬波
    2020, 28 (9):  1462-1477.  doi: 10.3724/SP.J.1042.2020.01462
    摘要 ( 1259 )   HTML ( 42 )  
    PDF(1809KB) ( 1373 )  

    变点分析法(change point analysis, CPA)近些年才引入心理与教育测量学, 相较于传统方法, CPA不仅可以侦查异常作答被试, 还能自动精确地定位变点位置, 高效清洗作答数据。其原理在于:判断作答序列中是否存在可将该序列划分为具有不同统计学属性两部分的点(即变点), 并且需使用被试拟合统计量(person-fit statistic, PFS)来量化两个子序列之间的差异。未来可将单变点分析拓展至多变点, 结合反应时等信息, 构建非参数化指标以及将现有指标拓展至多级计分或多维测验, 以提高CPA的适用广度及效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时距知觉的动物研究范式及相关神经机制
    翁纯纯, 王宁
    2020, 28 (9):  1478-1492.  doi: 10.3724/SP.J.1042.2020.01478
    摘要 ( 1230 )   HTML ( 56 )  
    PDF(664KB) ( 1637 )  

    在探索时距知觉的脑机制的过程中, 相对于人类被试相关研究, 动物研究可以提供较多的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单个神经元电生理学以及光遗传等方面的研究证据。目前较为常用的时距知觉动物研究范式包括时间二分法、峰值间隔法以及低比率差别强化法等。根据不同的研究需求, 动物研究的范式常会进行调整。对时距知觉的动物研究的探讨将基于两方面展开:(1) 常用的时距知觉动物研究范式的介绍及比较; (2) 基于动物研究范式的时距知觉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旨在为深入探索时间知觉的心理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睡眠限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潜在作用机制
    钱柳, 汝涛涛, 罗雪, 牛佳兴, 马永骏, 周国富
    2020, 28 (9):  1493-1507.  doi: 10.3724/SP.J.1042.2020.01493
    摘要 ( 1873 )   HTML ( 167 )  
    PDF(636KB) ( 2333 )  

    睡眠限制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其对个体身心机能的影响备受研究者关注。众多研究表明, 睡眠限制会对注意功能、执行功能和长时记忆等不同认知领域的心理加工产生差异化影响, 且影响程度与任务类型、睡眠限制的严重程度、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相关。研究者们提出了4种主要的作用假说:唤醒假说、注意控制假说、警觉性假说以及前额皮层易感性假说。未来研究需要从关注个体间差异、使用动脉自旋标记灌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及重视轻度睡眠限制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深化和扩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应激影响工作记忆的生理心理机制
    李婉如, 库逸轩
    2020, 28 (9):  1508-1524.  doi: 10.3724/SP.J.1042.2020.01508
    摘要 ( 1743 )   HTML ( 134 )  
    PDF(706KB) ( 2280 )  

    急性应激是机体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 对认知加工, 尤其是核心的工作记忆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以往的研究存在大量不一致的结果。从应激诱发方式、工作记忆加工子成分、个体差异等三个方面系统阐释应激影响工作记忆的生理心理机制, 并结合认知神经机制的框架, 可以更好地理解以往的结果。未来研究应综合考虑应激诱发、认知任务和响应个体等方面的差异对应激带来的影响, 并关注急性应激负面影响的干预与调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统计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徐贵平, 范若琳, 金花
    2020, 28 (9):  1525-1538.  doi: 10.3724/SP.J.1042.2020.01525
    摘要 ( 1289 )   HTML ( 67 )  
    PDF(658KB) ( 1542 )  

    统计学习是指个体在连续刺激流中发现转移概率等统计规律的过程, 在Saffran等(1996)的经典婴儿语音切分研究中首次被提出。大量研究证实了统计学习的普遍存在, 近期学界开始关注统计学习的特异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尤其是从学习过程及其特异性两个方面阐述统计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并揭示其和语言的交互作用。未来应从脑和行为的多模态数据视角, 丰富统计学习结果的行为和神经指标, 考察不同类型统计学习过程的动态神经活动模式, 建立统计学习行为和脑的关联, 深化对统计学习认知神经机制的认识, 在统计学习与语言交互作用的基础上, 从成人二语学习切入结合音乐统计学习训练探讨促进语言学习的统计学习干预手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恋启动及其效应
    贾成龙, 孙莉, 冯伯乐, 秦金亮
    2020, 28 (9):  1539-1550.  doi: 10.3724/SP.J.1042.2020.01539
    摘要 ( 2003 )   HTML ( 172 )  
    PDF(563KB) ( 3052 )  

    认知革命背景下, 依恋研究出现了社会认知转向, 研究兴趣正在从关注依恋个体差异转向差异背后的依恋图式, 研究范式也从观察测量转向以启动为代表的精细测量实验范式。依恋启动实验范式分为安全启动和不安全启动, 启动材料会激活不同依恋图式, 促使个体分别采用安全依恋策略、过度激活或抑制激活策略, 进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而这些模式又会调节启动效应, 形成动态的启动反馈回路。未来研究应对依恋图式的成分、结构进一步细化, 关注依恋焦虑与依恋启动的关系, 并从加工时间进程视角探究依恋启动对后续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念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陈国典, 杨通平
    2020, 28 (9):  1551-1563.  doi: 10.3724/SP.J.1042.2020.01551
    摘要 ( 4302 )   HTML ( 302 )  
    PDF(683KB) ( 6208 )  

    亲密关系中的正念, 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关注可能影响关系的感觉或想法。由于其有助于提高关系满意度并缓解关系冲突, 因而逐渐在理论和应用上受到关注。二元互动过程理论有助于在二元框架下理解正念影响亲密关系的过程和结果, 研究者通常采用测量法、实验诱导法和正念干预探究正念对亲密关系的影响。鉴于正念干预对亲密关系具有防护和补救功能,因此被应用于相对幸福、面临挑战和陷入危机等不同关系状态。未来的研究可根据关系的阶段特征和可能的反向作用建构理论; 根据亲密关系的二元互动和阶段特点, 从多维、动态发展的视角界定概念, 通过互评法和观察编码法进行测量; 采用更严谨的设计明确干预效果; 并且关注潜在的消极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污名化对被污名个体人际互动的影响
    张明, 穆妍, 章玉琪, 孔亚卓
    2020, 28 (9):  1564-1574.  doi: 10.3724/SP.J.1042.2020.01564
    摘要 ( 2559 )   HTML ( 165 )  
    PDF(574KB) ( 3399 )  

    污名是指个体所具有不受欢迎的特征, 这种特征会导致个体在一定社会背景下被主流文化群体贴负性标签、贬低、侮辱而遭受到污名化。污名化对个体或群体本身会有消极影响, 不仅会使个体遭受到来自他人的歧视、排斥或拒绝等这些直接作用于自身的外部影响, 还会进一步消极影响被污名个体在人际互动中的表现和行为反应。被污名个体与主流文化群体之间的消极互动又会进一步加剧主流文化对被污名个体或群体的排斥, 形成恶性循环。从被污名个体的角度出发, 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探讨污名化对被污名个体人际互动方面的影响以及被污名个体采取的应对方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真的能感同身受吗?——替代性排斥对个体的影响及理论解释
    杨晓莉, 邹妍
    2020, 28 (9):  1575-1585.  doi: 10.3724/SP.J.1042.2020.01575
    摘要 ( 3119 )   HTML ( 304 )  
    PDF(640KB) ( 4180 )  

    替代性排斥是指观察别人遭受排斥, 其自身也感受到排斥体验的一种排斥形式。基于行为研究视角和神经影像视角发现, 经历替代性排斥会引发个体需求、情绪、行为和神经网络等方面的反应。排斥觉察系统理论、多元动机模型理论、道德归因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以及共情理论为经历替代性排斥的个体为何做出这些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研究还可以从个体的特质共情、排斥情境的复杂程度以及理论解释等方面继续探索, 以丰富替代性排斥的研究范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中权力如何促进亲社会行为?责任感知的中介作用
    李馨, 刘培, 肖晨洁, 王笑天, 李爱梅
    2020, 28 (9):  1586-1598.  doi: 10.3724/SP.J.1042.2020.01586
    摘要 ( 2025 )   HTML ( 199 )  
    PDF(725KB) ( 3193 )  

    如何善用权力惠及于民既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也是一个关键的管理实践问题。以往学者主要关注组织情境中权力对亲社会行为的消极作用, 对积极作用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梳理组织中权力正向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相关文献, 发现责任感知在权力促进亲社会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掌权者在行使权力时会考虑自身需求、与他人的关系, 以及与组织的关系, 从而增强责任感知, 且不同路径会受个体层面、人际层面和组织层面的潜在因素影响。权力通过责任感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综合模型, 对组织以及掌权者如何善用权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