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2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简报
    研究前沿
    研究方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构想
    表情对婴儿面孔图式效应的调节及其机制
    程刚, 贾云丞, 丁芳媛, 张大均, 陈加, 龙女
    2019, 27 (5):  761-772.  doi: 10.3724/SP.J.1042.2019.00761
    摘要 ( 2759 )   HTML ( 55 )  
    PDF(681KB) ( 2575 )  

    婴儿面孔图式效应是促进早期亲子关系形成的一种先天本能反应, 该效应一直被认为主要是受婴儿面孔结构的影响。但近年来表情对该效应的影响开始得到关注, 在以成人面孔为基线的条件下, 婴儿面孔图式效应量会因表情不同而有所变化, 表现出中性婴儿面孔图式效应最强的现象。鉴于目前对该现象的成因及其神经机制知之甚少, 所以本项目拟先建立一套婴儿与成人同面孔多表情图片系统; 然后以此为基础, 分别考察面孔表情不确定性是否会调节成人对不同表情婴儿面孔的偏好和注意偏向, 并探究其相应神经机制, 促进养育脑研究在我国的开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汤明, 李伟强, 刘福会, 袁博
    2019, 27 (5):  773-788.  doi: 10.3724/SP.J.1042.2019.00773
    摘要 ( 3381 )   HTML ( 158 )  
    PDF(1043KB) ( 4221 )  

    内疚作为一种典型的道德情绪, 被认为具有亲社会作用, 但很多研究却发现内疚并不总能促进亲社会行为。为了明确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 分析造成结论分歧的可能原因,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了特质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状态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共有46篇文献92个独立样本纳入元分析(N = 17248)。元分析结果表明:(1)特质内疚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亲社会行为类型的调节, 相比较捐赠、助人、环保行为等, 特质内疚与补偿之间的相关更强; (2)启动内疚状态能显著提升个体的亲社会行为, 但两者之间的关联呈较小的效应量, 亲社会行为对象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 感到内疚的个体更愿意对受害方做出亲社会行为; (3) p曲线(p-curve)分析发现, 两个元分析研究的p曲线均呈显著右偏态, 表明特质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状态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均存在真实的效应, 而不是出版偏倚或者p hacking导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简报
    负期望条件下的末期效应:情绪动机诱发风险寻求
    孟彧琦, 邢采, 刘新辉
    2019, 27 (5):  789-795.  doi: 10.3724/SP.J.1042.2019.00789
    摘要 ( 2204 )   HTML ( 47 )  
    PDF(648KB) ( 2093 )  

    风险决策中, 末期效应指“个体在重复多轮决策任务的末尾冒险倾向升高”的现象, 但其内在机制尚不明确。三个研究的结果发现, 在实验室环境和自然环境下, 不同期望(负期望值和等期望值)条件下被试在最后一轮的投资均会显著增加, 末期效应稳定出现, 且不受到最后一轮决策前被试所拥有的代币数量的影响。即, 就算在风险选项收益更小的情况下, 被试也会倾向于在最后一轮选择高风险选项, 且这一效应是参照点独立的, 这说明末期效应的出现是源于对情绪满足感的追求。未来研究可从这一点切入, 进一步研究情绪影响风险决策过程的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书写对阅读的影响——来自传统书写与电脑打字的证据
    朱朝霞, 刘丽, 崔磊, 彭聃龄
    2019, 27 (5):  796-803.  doi: 10.3724/SP.J.1042.2019.00796
    摘要 ( 3148 )   HTML ( 61 )  
    PDF(397KB) ( 3557 )  

    书写和阅读是在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者存在共享的神经网络。书写能影响阅读, 阅读不仅依靠视觉加工, 还依赖书写运动表征。不同书写方式对阅读的影响不同, 传统书写对阅读有促进作用, 电脑打字对阅读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对汉字来说, 传统书写能加强汉字的正字法表征, 促进汉字阅读; 电脑打字对汉字阅读的影响尚无一致结论。未来研究可以考察传统书写与电脑打字神经机制的差异, 以及电脑打字对汉字认知加工的影响及神经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作的主动控制感与因果关系的主动控制感:主动动作时间压缩效应的产生机制
    吴迪, 顾晶金, 李明, 张淼, 张明, 赵科, 傅小兰
    2019, 27 (5):  804-810.  doi: 10.3724/SP.J.1042.2019.00804
    摘要 ( 1396 )   HTML ( 26 )  
    PDF(489KB) ( 1216 )  

    主动动作的时间压缩效应指主动动作到动作结果之间存在时间上的主观压缩。基于动作的主动控制感和因果关系的主动控制感是该效应的两种理论解释。本文首先分别介绍动作的主动控制感和因果关系的主动控制感, 并从行为和脑机制角度提供相应的证据解释时间压缩效应的机制。同时, 本文提出了在主动动作时间压缩效应中动作的主动控制感与因果关系的主动控制感之间可能存在的序列加工和平行加工的关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垂体后叶加压素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吴小燕, 封春亮, 徐家华, 何振宏, 罗艺, 罗跃嘉
    2019, 27 (5):  811-820.  doi: 10.3724/SP.J.1042.2019.00811
    摘要 ( 2105 )   HTML ( 39 )  
    PDF(670KB) ( 1290 )  

    垂体后叶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 AVP)是神经内分泌激素之一, 简称加压素。研究发现加压素对人类复杂的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首先, 在家庭关系方面加压素能够促进男性的性行为和父亲行为。其次, 在社会评定方面, 加压素能诱发男性之间的敌意和女性之间的亲和行为。最后, 在社会决策方面加压素能提升男性的自利性的社会决策和促进女性调和人际关系。目前此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男女被试比例失衡, 当前研究关注男性为主; 对于心理疾病的临床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缺乏对其他变量的控制。未来研究应继续探究加压素对人类的情绪调节、学习等各方面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社会应激的免疫反应规律与机制
    崔荣荣
    2019, 27 (5):  821-833.  doi: 10.3724/SP.J.1042.2019.00821
    摘要 ( 1965 )   HTML ( 30 )  
    PDF(726KB) ( 1437 )  

    心理社会应激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方面的功能变化, 并随着应激刺激的时间和强度的变化而发生着异常与正常之间的动态转变。其机制与遗传、神经内分泌、自由基代谢和肠道菌群变化等生物学因素相关, 且小胶质细胞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诸多的生物学因素与年龄、性别和经济地位等人口学因素共同决定着心理社会应激的免疫反应发生发展。在其干预中, 运动疗法中的体育锻炼是极为值得重视的一种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冲动还是习惯?成瘾不同阶段中冲动性的性质与机制
    王鹏飞, 严瑞婷, 苗心, 曾红
    2019, 27 (5):  834-842.  doi: 10.3724/SP.J.1042.2019.00834
    摘要 ( 2457 )   HTML ( 59 )  
    PDF(565KB) ( 2129 )  

    冲动性是一种缺乏充分思考、不顾后果的冒险行为或行为倾向, 它既表现在人格特质中, 也会表现为各类环境中的行为。成瘾者具有典型的冲动性特征, 但成瘾者的冲动性是如何影响和促进成瘾行为的发生、发展, 目前还并不明朗。从成瘾形成的不同阶段, 也许可以对此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药物使用的开始阶段, 冲动性人格特质作为动机原因, 促进成瘾物质的首次使用; 接着操作性条件学习导致用药者进入“目标-导向”阶段, 呈现出选择冲动性。第三阶段, 经典条件学习又使相关线索和药物效应不断匹配, 形成条件反射性药物使用行为。成瘾者进入习惯性用药阶段, 表现出显著的停止冲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接触干预在减少精神障碍公众污名中的应用
    赵鹤宾, 夏勉, 曹奔, 江光荣
    2019, 27 (5):  843-857.  doi: 10.3724/SP.J.1042.2019.00843
    摘要 ( 1276 )   HTML ( 30 )  
    PDF(703KB) ( 1300 )  

    接触干预是减少精神障碍公众污名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接触形式已被广泛应用在减少公众污名的干预研究中, 且被证实在态度、情感、行为倾向等方面均能有效减少污名。接触干预的效果受到干预实施过程和干预对象特点两方面影响。从干预实施过程来看, 有效接触干预包含精神障碍患者、信息和互动三个关键成分, 这些成分需要具备一定特点才能产生效果; 同时, 多形式接触、连续接触、接触质量等成分的存在能够进一步扩大接触干预效果。从干预对象来看, 接触干预效果会随着干预对象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接触干预的研究设计, 丰富接触干预的理论机理研究, 推动接触干预的循证实践发展。同时, 应用接触干预减少特定群体公众污名, 以及干预特定精神障碍类型公众污名是进一步研究方向, 并在我国文化背景下进一步检验接触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授权型领导的负面效应:理论机制与边界条件
    王宏蕾, 孙健敏
    2019, 27 (5):  858-870.  doi: 10.3724/SP.J.1042.2019.00858
    摘要 ( 1821 )   HTML ( 34 )  
    PDF(642KB) ( 1965 )  

    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授权型领导的正面影响, 然而, 新近的研究表明授权型领导可能也会引发潜在的负面效应。针对此问题, 首先界定了授权型领导的概念及其核心特征。其次, 基于双重任务加工效应、角色理论和内隐领导理论, 阐释了授权型领导负面效应的理论机制, 并进一步分析和总结了授权型领导的有效性在何种条件下能够实现。最后, 提出了授权型领导负面效应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公民行为与反生产行为的互动关系:一个基于情绪与认知整合框架的阐释
    赵君, 鄢苗, 肖素芳, 张永军
    2019, 27 (5):  871-883.  doi: 10.3724/SP.J.1042.2019.00871
    摘要 ( 1417 )   HTML ( 26 )  
    PDF(751KB) ( 1550 )  

    传统观点认为, 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是同一连续体的对立两级或者负相关的独立二维结构。但近期研究表明, 这二者关系并非那样简单, 在特定情境下它们也许存在一种适度的正相关性。首先, 回顾组织公民行为与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 以及这二者关系的认知演变; 然后, 基于情绪与认知整合框架, 采用资源守恒理论和道德平衡理论探讨组织公民行为与反生产行为的互动关系; 最后, 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如通过实证研究探索二者互动关系的边界机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验证这二者之间互动关系、基于潜增长模型探讨这二者关系的动态变化、以及深入探讨这二者互动关系的管理实践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虚拟销售代理的拟人效应
    衡书鹏, 赵换方, 孙丽君, 周宗奎
    2019, 27 (5):  884-904.  doi: 10.3724/SP.J.1042.2019.00884
    摘要 ( 1573 )   HTML ( 62 )  
    PDF(768KB) ( 2772 )  

    网络购物中的虚拟销售代理(Virtual Sales Agent)是指通过口头或非口头形式与消费者互动和交流的具有拟人化特征的动态人物形象, 它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信息以及必要的帮助。近年来, 大量研究证实了虚拟销售代理的拟人效应, 即当在网络购物环境中加入拟人化的销售代理时, 就会对购物者的在线购物过程感知体验和购物意向产生积极影响。相关理论从不同视角解释了虚拟销售代理拟人效应发生的原因。综述以往的实证研究发现, 虚拟销售代理拟人效应的发生受到虚拟销售代理特征、消费者因素以及商品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社会临场感、个性化服务知觉、社会支持感、信任和风险感知是拟人效应发生的内在心理机制。未来研究应关注虚拟销售代理拟人效应的神经生理基础, 丰富拟人效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加强对个性化定制虚拟销售代理的研究, 探讨虚拟销售代理的消极影响, 以及不利于虚拟销售代理使用的障碍性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决策的概率权重偏差:心理机制与优化策略
    孙庆洲, 邬青渊, 张静, 江程铭, 赵雷, 胡凤培
    2019, 27 (5):  905-913.  doi: 10.3724/SP.J.1042.2019.00905
    摘要 ( 2374 )   HTML ( 64 )  
    PDF(957KB) ( 2050 )  

    概率权重偏差指人对事件发生的主观概率估计与客观概率的差异。它影响投资、投保、医患沟通等方面。“重结果轻概率”的非补偿性策略和参照点诱发的情绪波动会引发概率权重偏差; 改变“概率”的描述形式、“结果”的情绪体验、“损益”的参照点、风险的心理距离等可调整权重偏差、优化决策。未来需深究权重偏差的适用情境、机制关联及偏差辨别等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质主义者自我概念的特点和相关理论
    周静, 谢天
    2019, 27 (5):  914-925.  doi: 10.3724/SP.J.1042.2019.00914
    摘要 ( 2564 )   HTML ( 64 )  
    PDF(691KB) ( 2452 )  

    物质主义的经典研究分别从人格、价值观、目标和需要的角度界定和理解物质主义的相关现象。自我概念一直是贯穿物质主义研究的线索, 但直到最近研究者才试图以它为理论基点统摄与整合已有研究。相关研究表明, 物质主义者对自我的评价较低, 表现为低自尊、权变性自尊; 对自我的认识具有不一致性, 表现为自我概念不清晰、外显-内隐自尊分离、以及自我差距(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最近出现的两个综合理论——物质主义的自我逃离理论与物质主义的认同目标追求理论提出, 物质主义是个体将物质拥有作为逃避自我的方式或满足自我认同动机的手段。这两个理论弥补了现有物质主义研究缺乏整合性理论的不足。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借鉴有关自我概念的理论, 超越单纯的物质主义者自我匮乏的思路, 从而做出更大的理论贡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宗教启动会使人更加道德吗?
    饶婷婷, 喻丰, 周爱钦, 许丽颖, 杨沈龙
    2019, 27 (5):  926-936.  doi: 10.3724/SP.J.1042.2019.00926
    摘要 ( 2041 )   HTML ( 46 )  
    PDF(623KB) ( 2436 )  

    通过启动被试的宗教信仰状态, 进而探讨宗教对个体道德的影响作用, 这是近年来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是围绕此问题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有研究发现, 宗教启动可以增强个体的道德。但也有研究表明宗教启动会使个体更不道德。宗教启动对道德的影响是通过宗教信念的中介作用而实现的, 被试的信仰类型、性别、实验启动的方式及内容、以及被试的人格倾向则会因为影响中介信念的激活而调节宗教启动与道德的关系。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创新启动实验研究方法, 探索影响宗教与道德的关系的调节变量, 结合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更深入地挖掘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解释性项目反应理论模型:理论与应用
    陈冠宇, 陈平
    2019, 27 (5):  937-950.  doi: 10.3724/SP.J.1042.2019.00937
    摘要 ( 1811 )   HTML ( 54 )  
    PDF(939KB) ( 1699 )  

    解释性项目反应理论模型(Explanatory Item Response Theory Models, EIRTM)是指基于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和非线性混合模型构建的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 IRT)模型。EIRTM能在IRT模型的基础上直接加入预测变量, 从而解决各类测量问题。首先介绍EIRTM的相关概念和参数估计方法, 然后展示如何使用EIRTM处理题目位置效应、测验模式效应、题目功能差异、局部被试依赖和局部题目依赖, 接着提供实例对EIRTM的使用进行说明, 最后对EIRTM的不足之处和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