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2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简报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构想
    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及其促进技术
    孙连荣, 王沛
    2019, 27 (6):  951-964.  doi: 10.3724/SP.J.1042.2019.00951
    摘要 ( 2591 )   HTML ( 63 )  
    PDF(890KB) ( 3164 )  

    基于群体心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通过整合医患关系的结构表征与动态建构过程, 提出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综合模型, 主张和谐医患关系的结构可以医疗满意度、医患信任以及医疗方案服从性作为基本的观测指标; 和谐医患关系的动态建构过程经由就医前零接触的群际医患关系和医患互动过程中即时性的人际医患关系两大递进性成分相互作用后逐步形成。其中, 群际层面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主要受到医患舆情传播、医疗制度信任以及医患群际关系因素(如群际认知偏差、群体认同等)的影响, 人际层面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主要受到医患人际信任水平和医患沟通模式(包括信息互动模式与沟通交往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验证并提出和谐医患关系的促进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群体信息加工视角下团队建言有效性及作用机制:建言数量与质量的影响
    李方君, 王舒曼, 李爱梅, 李斌
    2019, 27 (6):  965-974.  doi: 10.3724/SP.J.1042.2019.00965
    摘要 ( 1321 )   HTML ( 20 )  
    PDF(646KB) ( 1700 )  

    虽然团队建言被普遍认为会为团队带来积极结果(如高的团队绩效和团队创新), 但实证研究结果却并不一致。从群体信息加工的视角, 在团队层次区分建言质量与数量两个维度, 进而构建了建言起作用的正向和负向双路径模型, 探讨团队建言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主要内容包括:(1)开发团队建言质量与数量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 (2)检验团队建言的双路径模型, (3)开发针对团队领导的建言管理培训项目以切实提高团队建言的有效性。这不仅可以从理论上丰富和加深现有建言研究, 也将为团队管理实践提供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忠诚还是叛逆?中国组织情境下的员工越轨创新行为
    王弘钰, 崔智淞, 邹纯龙, 于佳利, 赵迪
    2019, 27 (6):  975-989.  doi: 10.3724/SP.J.1042.2019.00975
    摘要 ( 2308 )   HTML ( 45 )  
    PDF(1007KB) ( 2605 )  

    越轨创新行为是破除创新瓶颈, 摆脱“创新者的窘境”的有效手段, 是新时代创新的重要途径。目的的合理性和行为的偏离性, 使越轨创新行为同时具有了“忠诚”和“叛逆”的色彩。以越轨创新究竟是“忠诚”还是“叛逆”这一问题作为切入点, 分别从越轨创新行为的测量、形成机制和影响效能角度构建了一个围绕越轨创新行为的系统性研究。子研究1:基于创新过程视角, 探讨中国组织情境下越轨创新行为的结构维度, 开发本土化量表。子研究2:分别从个体、领导和组织三个层次、动态探讨越轨创新行为的形成机制。子研究3:基于事件系统理论, 从越轨创新成功/失败两方面, 构建和验证越轨创新行为对组织效能的影响机制。三个子研究相互联系并逐步递进。理论贡献在于深化学术界对越轨创新行为的理解, 推动越轨创新理论的构建, 并且拓展越轨理论、创新理论、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及事件系统理论的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直播营销中社会临场感对线上从众消费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行为与神经生理视角
    谢莹, 李纯青, 高鹏, 刘艺
    2019, 27 (6):  990-1004.  doi: 10.3724/SP.J.1042.2019.00990
    摘要 ( 3494 )   HTML ( 201 )  
    PDF(922KB) ( 4802 )  

    研究以直播营销为背景, 引入产生于通讯领域的社会临场感概念, 在文献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探讨直播营销环境下社会临场感的内涵和构成; 之后基于从众消费理论通过行为实验的方法探究直播营销中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消费的认知机制; 进一步, 根据社会临场感理论探讨自我建构和消费者-主播关系强度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最后基于社会助长理论, 利用神经科学方法客观性和“过程测量”的优势探索直播营销中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的情感机制。研究将揭示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消费行为的机理, 为直播播主和电商卖家提供指导的同时, 帮助消费者了解自我, 以做出更理性的消费决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基于中国学生群体的元分析
    张亚利, 李森, 俞国良
    2019, 27 (6):  1005-1018.  doi: 10.3724/SP.J.1042.2019.01005
    摘要 ( 7345 )   HTML ( 514 )  
    PDF(1071KB) ( 10344 )  

    运用元分析方法探讨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共纳入原始文献58篇, 含58个独立样本, 被试总数达32181名。根据同质性检验结果, 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发现, 自尊与社交焦虑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r = -0.35, 95%CI为[-0.39, -0.31]), 社交焦虑测量工具类型能够显著调节两者的关系, 但性别和被试类型对二者的关系不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个体的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关系密切, 支持了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和社交焦虑认知理论。未来应开展纵向研究或实验研究来揭示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因果关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简报
    描述性规范提升义务献血的意愿而非行为
    谢铠杰, 马家涛, 何铨, 江程铭
    2019, 27 (6):  1019-1024.  doi: 10.3724/SP.J.1042.2019.01019
    摘要 ( 1265 )   HTML ( 27 )  
    PDF(514KB) ( 1343 )  

    描述性规范指大多数人的做法对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本研究试图利用描述性规范改变公众的义务献血意愿和行为。研究由两个相似实验组成。实验1发现描述性规范促进了被试义务献血的意愿, 但并没有影响实际献血行为; 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增加短信提醒来促进义务献血行为, 但是结果同样显示描述性规范促进了被试的献血意愿而非行为。本文对此原因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音感知
    曹艺, 杨小虎
    2019, 27 (6):  1025-1035.  doi: 10.3724/SP.J.1042.2019.01025
    摘要 ( 2197 )   HTML ( 39 )  
    PDF(638KB) ( 1799 )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 表现为多方面的症状, 其中, 语言异常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损伤的核心症状之一。本文关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音感知, 从音段和超音段两方面简述国内外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语音感知开展的行为和神经科学实验, 指出中国应加大对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汉语语音感知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音乐训练对大脑前注意加工的影响
    陈雅弘, 王锦琰
    2019, 27 (6):  1036-1043.  doi: 10.3724/SP.J.1042.2019.01036
    摘要 ( 2443 )   HTML ( 64 )  
    PDF(936KB) ( 2638 )  

    前注意加工(pre-attentive processing)是发生在注意之前不依赖于意识的一种认知过程, 它反映了大脑对刺激的无意识的、自动的加工。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 MMN)是研究前注意加工最常用的指标。MMN波幅降低已成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重要临床指征。MMN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经典oddball范式和多特征范式等。音乐训练对于人脑结构和功能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增加灰质体积、改善注意记忆功能都有着显著的功效。音乐训练对MMN也有显著影响, 并表现在由各类声音特征构建的范式上。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比较东西方音乐对MMN的影响, 探索更具生态化效度的研究范式, 揭示音乐训练对老年人MMN的影响及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激条件下的双重学习系统
    程一智, 吴寅, 李红
    2019, 27 (6):  1044-1057.  doi: 10.3724/SP.J.1042.2019.01044
    摘要 ( 1639 )   HTML ( 50 )  
    PDF(665KB) ( 1711 )  

    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行为经济学中许多研究一致认为, 人的行为由双重学习系统控制, 分别是反射性系统和反思性系统。前者是自动化的习惯系统, 反应快速, 不需要消耗认知资源, 后者是反应较为缓慢的认知系统, 需要消耗更多认知资源, 但也更加灵活, 可以有效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两种学习系统并行存在而又相互竞争, 共同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究竟是哪种学习系统对人的特定行为起着主导作用, 又有哪些因素导致该系统对行为的支配, 是近年来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过去研究者们采用导航学习、概率分类学习或工具性学习及其计算模型, 从行为和大脑层面探讨双重学习系统在急性和慢性应激下的变化。通过回顾和分析这些研究, 我们总结出应激导致个体向习惯行为转变的生理机制, 即去甲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在杏仁核的参与下与受体结合协同作用于双系统相关的脑区, 并从该角度出发重新梳理和解释毒品成瘾的形成。未来需要重点关注个体基因差异与应激影响学习的关系, 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以更好地揭示其背后的神经和内分泌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有氧运动对认知表现的影响
    张斌, 刘莹
    2019, 27 (6):  1058-1071.  doi: 10.3724/SP.J.1042.2019.01058
    摘要 ( 2387 )   HTML ( 81 )  
    PDF(682KB) ( 2242 )  

    急性有氧运动是持续时间在10~60分钟的一次有氧运动。急性有氧运动可暂时性地改变感觉敏感度、记忆、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 但其对不同认知功能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 干预结果受到个体体适能水平、运动强度和运动类型等因素的调节。目前用于解释急性有氧运动影响认知表现的理论有唤醒理论、前额叶功能衰退理论、神经内分泌模型和神经营养因子假说。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对急性运动发挥作用机制的探究, 更多关注身心运动、团体运动等不同运动形式的干预效果, 以期为长期“运动处方”的开具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养育脑”网络及其影响因素
    张火垠, 张明明, 丁瑞, 李帅霞, 罗文波
    2019, 27 (6):  1072-1084.  doi: 10.3724/SP.J.1042.2019.01072
    摘要 ( 1896 )   HTML ( 45 )  
    PDF(689KB) ( 1762 )  

    “养育脑” (parental brain)是成人响应婴儿刺激(面孔、声音等)时, 大脑中与养育行为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神经回路的总称, 主要涉及动机-奖赏、共情、情绪调节和执行功能等网络, 眶额皮层、前扣带皮层、前脑岛、杏仁核和辅助运动区等核心脑区。而成人养育经验、催产素和精神障碍特征等因素都会影响“养育脑”网络, 具体表现为育儿经验的增长以及催产素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成人对婴儿刺激的加工, 而精神障碍则损害了其对婴儿刺激的加工。未来研究可考察追踪“养育脑”在不同时期大脑结构的变化以及多脑间的协调同步。另外, 还需进一步探究父亲异常“养育脑”的神经基础, 重视异常父母的预防和干预以及加强本土化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重身份下女性对抗性别偏见的回应行为
    崔佳蕾, 崔丽莹
    2019, 27 (6):  1085-1092.  doi: 10.3724/SP.J.1042.2019.01085
    摘要 ( 2730 )   HTML ( 87 )  
    PDF(627KB) ( 2461 )  

    偏见不是一种单方面的社会心理现象, 而是偏见持有者、偏见对象、旁观者等多方相互作用和共同建构的结果。当女性在作为受害者和旁观者两种不同身份时, 她们对性别偏见持有者的回应既有相同之处, 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压力应对模型和对抗偏见反应模型可作为适应女性双重身份下对抗偏见的两种解释模型, 在面对偏见持有者时, 不同身份下女性对性别偏见的回应行为主要受到乐观、代价/收益、痛苦水平和女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聚焦对抗性回应行为的效度争议、对内隐性别偏见持有者的干预和拓展想象接触的替代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维范式下神经组织行为学的哲学基础、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刘玉新, 陈晨, 朱楠, 季正
    2019, 27 (6):  1093-1110.  doi: 10.3724/SP.J.1042.2019.01093
    摘要 ( 1290 )   HTML ( 18 )  
    PDF(854KB) ( 1313 )  

    神经组织行为学是指通过探究组织现象背后的生物学运作机理, 从神经生理视角发展并重构组织行为学框架的新兴多领域交叉学科。多维范式下的神经组织行为学包括从还原论到涌现论的哲学基础, 基于社会情境认知理论、跨层次研究和逆向推理的理论框架, 以及神经成像法和ANS测量法并行的研究方法。未来研究应注意神经组织行为学可能给组织理论带来的变革, 以及研究方法的未来走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机视角下的亲组织不道德行为
    程垦, 林英晖
    2019, 27 (6):  1111-1122.  doi: 10.3724/SP.J.1042.2019.01111
    摘要 ( 2025 )   HTML ( 56 )  
    PDF(644KB) ( 2982 )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研究议题。但是, 关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概念内涵, 目前还存在一定模糊性。基于动机视角, 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定义、特征、动机、类型等方面, 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概念模糊性进行细致解构与深入剖析, 形成相对系统的亲组织不道德行为概念内涵; 并据此概念内涵背后的动机逻辑, 对现有的亲组织不道德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梳理, 阐释其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影响机制; 最后, 从细分类型、测量工具、研究视角、影响因素、抑制机制、影响效应与本土化等方面为后续研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积极领导的消极效应:研究主题、分析视角和理论机制
    王震, 龙昱帆, 彭坚
    2019, 27 (6):  1123-1140.  doi: 10.3724/SP.J.1042.2019.01123
    摘要 ( 2321 )   HTML ( 77 )  
    PDF(889KB) ( 3244 )  

    在领导力研究领域, 积极领导力通常被视为提升组织、团队和下属产出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 上述观点却不断受到质疑。在此背景下, 积极领导力潜在的消极效应日益引起关注, 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前沿课题。从现有的41项实证研究来看:(1)在研究主题上, 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了变革、授权、道德、包容和仁慈等行为导向和领导-下属交换等关系导向领导风格的消极效应, 涉及对下属、团队和领导自身三类主体的消极作用; (2)在分析视角上, 主要包括两大类——构建兼具“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的模型和单纯只考虑某一领导风格潜在的“消极效应”, 前者可以细分为三类双刃剑效应和两类非线性效应; (3)在理论机制上, 积极领导风格的消极效应可以用社会认定、社会交换、精神分析、认知加工和资源相关理论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可着重: (1)形成一个系统解释积极领导消极效应的整合性理论、框架或模型; (2)从领导类型、消极效应表现和作用机制方面进一步进行实证探讨; (3)挖掘积极领导消极效应的边界条件和破解因素, 为实践应用提供启示; (4)开展跨群体和针对特定群体的探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