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2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9-04-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构想
    研究方法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构想
    骏马易见, 伯乐难寻:决策者心智模式影响创意识别的机制及边界条件
    白新文, 齐舒婷, 明晓东, 周意勇, 黄明权
    2019, 27 (4):  571-586.  doi: 10.3724/SP.J.1042.2019.00571
    摘要 ( 2555 )   HTML ( 41 )  
    PDF(885KB) ( 2509 )  

    当前组织创造力和创新研究与实践的一大误区, 是重视员工的创意生成而忽视决策者的创意识别。决策者对组织创新的影响更大, 探讨决策者创意识别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是本领域研究的新方向。决策者的心智模式——即个体用以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并指导判断和决策的知识及信念结构, 是影响创意识别准确性的关键因素。然而, 其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本项目以创造力的系统观作为理论框架, 综合采用实验和现场研究方法, 通过4个子研究揭示固着型与成长型两类决策者的心智模式影响创意识别的中介机制, 并探讨决策者、创造者和环境三个子系统影响决策者创意识别的协同作用。本项目从决策者角度探讨其创意识别的过程及结果, 在理论上为组织创造力和创新研究引入了新视角和新议题, 并有望为决策者如何规避创新决策的陷阱提供实践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共同方法变异是“致命瘟疫”吗?——论争、新知与应对
    朱海腾, 李川云
    2019, 27 (4):  587-599.  doi: 10.3724/SP.J.1042.2019.00587
    摘要 ( 1758 )   HTML ( 33 )  
    PDF(891KB) ( 2293 )  

    共同方法变异是由构念间相似的测量方法特征引起的系统变异, 可歪曲构念间的关系, 造成共同方法偏差。60年来, 这一问题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被反复提及, 但它是否严重威胁研究效度尚无定论。虽然实证证据表明, 共同方法变异普遍存在, 数据来源、测量时间、问卷设计等因素可导致共同方法偏差, 使自我报告的横断式调查研究饱受质疑, 但部分学者从测量误差和非共同方法变异的制约作用等角度做出了回应和辩护, 认为无需过度担忧。以测量为中心的新视角强调共同方法变异是测量方法和被测构念交互作用的产物, 应从方法和构念两个维度评估共同方法变异风险。建议研究者树立均衡无偏的态度, 接纳共同方法变异的存在, 纠正对自我报告的偏见, 着重通过改进研究设计做好预先应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追踪研究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
    胥彦, 李超平
    2019, 27 (4):  600-610.  doi: 10.3724/SP.J.1042.2019.00600
    摘要 ( 1931 )   HTML ( 76 )  
    PDF(667KB) ( 2396 )  

    追踪研究是一种通过引入时滞, 以探索变量动态变化趋势和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调查研究方法。近年来, 在组织行为学中, 追踪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追踪研究成果也在逐渐增加, 但是大多数研究者尤其是国内研究者, 对追踪研究尚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追踪研究设计可以依照重复测量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进行分类, 不同的类型对应不同的样本量、调查方式和统计分析方法, 未来可以拓展追踪研究在团队和领导力、组织文化和变革以及员工激励等方面的应用, 或开展跨文化的追踪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触觉二维图像识别的认知机制
    於文苑, 刘烨, 傅小兰, 龚江涛, 徐迎庆
    2019, 27 (4):  611-622.  doi: 10.3724/SP.J.1042.2019.00611
    摘要 ( 1384 )   HTML ( 14 )  
    PDF(616KB) ( 1261 )  

    触觉二维图像可以辅助视觉受损人群, 将视觉信息转化为触觉信息, 从而感知外部世界。触觉二维图像的识别可能是通过触觉信息在大脑中进行“视觉转化”的方式而完成, 并且会受到图形的几何特征、视角与透视、视觉经验、视觉表象能力、触觉探索过程、训练以及年龄的影响。探索触觉二维图像识别的认知神经机制, 对于触觉二维图像设计的改进和可用性的提高, 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图抵千言:多媒体学习中的自我生成绘图策略
    王燕青, 王福兴, 谢和平, 陈佳雪, 李文静, 胡祥恩
    2019, 27 (4):  623-635.  doi: 10.3724/SP.J.1042.2019.00623
    摘要 ( 1851 )   HTML ( 45 )  
    PDF(663KB) ( 1990 )  

    自我生成绘图是指学生使用可视化的学习方法绘制一幅能反映每一段文字中重要观点的图画,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学习的一种策略。综述以往研究发现, 先前研究通过操纵文本、动画等学习材料来考察自我生成绘图在学习中的作用, 发现自我生成绘图的效果并不稳健: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激发积极的情感状态而提高学习效果, 得到了绘图建构生成理论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支持;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增加认知负荷而阻碍学习, 得到了认知负荷理论的支持。整体而言, 自我生成绘图策略还是有利于学习的, 已有研究在学习效果上的效应量中值为d保持 = 0.13, d理解 = 0.46, d迁移 = 0.38。未来的研究仍需要关注自我生成绘图策略的材料操纵、效果评定以及潜在变量等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动作模仿到社会认知:自我-他人控制的作用
    王协顺, 苏彦捷
    2019, 27 (4):  636-645.  doi: 10.3724/SP.J.1042.2019.00636
    摘要 ( 2485 )   HTML ( 70 )  
    PDF(556KB) ( 2340 )  

    在社会互动中, 人们具有自动模仿他人动作的倾向。尽管这种自动模仿有利于个体理解他人动作的感受, 但有时也会与自身的动作意图产生冲突。因此我们需要将自身动作意图与他人动作进行区分并调控二者之间的冲突。这种能力被称为自我-他人控制(self-other control, SOC)。与动作模仿控制相同, 心理理论、观点采择和共情等更高级的社会认知同样涉及对自我和他人信息的加工。很多证据表明, SOC可能是一种领域普遍的(domain-general)加工机制, 即在动作模仿控制和其他社会认知中, 大脑对自我和他人双方信息的区分和冲突调控共用同一套SOC系统。最近一些研究发现, 相比于抑制自身优势反应的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 SOC是社会认知中一个更为关键的影响因素, 抑制控制对社会认知的作用受到SOC的调节。此外, SOC的领域普遍性提示我们, 未来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模仿控制训练, 来为社会认知受损个体(如孤独症和述情障碍者)进行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气质视角的情绪调节与儿童问题行为
    刘方, 刘文, 于腾旭
    2019, 27 (4):  646-656.  doi: 10.3724/SP.J.1042.2019.00646
    摘要 ( 2321 )   HTML ( 88 )  
    PDF(593KB) ( 2554 )  

    问题行为作为儿童期的异常行为妨碍儿童正常的社会适应, 通常包括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儿童情绪调节功能的异常被认为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关成因亦源于儿童自身的气质特征。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的基础上, 从气质的四个维度出发(积极情感/接近、恐惧/行为抑制、愤怒/烦躁、努力控制)分析了情绪调节与常见调节策略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相应的情绪调节训练干预。未来研究应结合儿童气质特征, 深入探讨气质各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儿童情绪调节以及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 并在纵向研究中加入神经生理相关技术, 考察三者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此外还应开展国内本土化研究, 开发适合我国问题行为儿童的实践干预方案, 促进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少年饮食失调:同伴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机制
    张天羽, 张向葵
    2019, 27 (4):  657-665.  doi: 10.3724/SP.J.1042.2019.00657
    摘要 ( 1964 )   HTML ( 64 )  
    PDF(627KB) ( 2298 )  

    饮食失调在青少年群体中非常普遍, 同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梳理其作用机制, 对青少年饮食失调的预防和干预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 同伴对青少年饮食失调具有消极影响, 主要表现为感知到的同伴行为、实际的同伴行为、身体不满意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质量的影响。研究者从直接、间接的角度就同伴对青少年饮食失调的作用机制及影响进行了阐释。未来的研究应深化研究内容, 如增加关于同伴影响的长期效应、同伴属性划分、影响路径作用大小以及同伴与饮食失调的其它社会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时间洞察力对成瘾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曹华, 杨玲, 何圆圆, 苏红婷, 张建勋, 张炀
    2019, 27 (4):  666-675.  doi: 10.3724/SP.J.1042.2019.00666
    摘要 ( 2652 )   HTML ( 88 )  
    PDF(646KB) ( 2742 )  

    成瘾行为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对成瘾人群时间洞察力的研究成为探讨成瘾行为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新的视角。过去消极、现在享乐和现在宿命时间洞察力取向的个体更可能出现成瘾行为, 而未来时间洞察力取向则是成瘾行为的一个保护性因素, 它不仅可以减少成瘾行为的发生, 也有利于成瘾行为的康复。从自我调节, 冲动性决策等行为机制和前额叶的神经机制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时间洞察力对成瘾行为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成瘾行为者时间洞察力的一致性与特异性; 采用纵向研究方法探讨成瘾者时间洞察力的动态变化过程; 对成瘾者的洞察力进行干预, 增加成瘾者的未来时间洞察力, 减少其过去消极和现在时间洞察力取向来帮助成瘾者实现时间洞察力的平衡, 从而提高其戒断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常人疾病观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吕小康, 唐磊, 姜鹤, 汪新建
    2019, 27 (4):  676-688.  doi: 10.3724/SP.J.1042.2019.00676
    摘要 ( 3186 )   HTML ( 96 )  
    PDF(708KB) ( 2038 )  

    常人疾病观是普通人对于某一疾病的认知、解释和态度的集合。与专业医务人员相比, 普通人更关注心理、家庭和社会因素而非生物学因素的致病作用, 就医选择多元而并不遵循标准化的就医模式, 同时更愿意将疾病体验视为个人生活的特殊问题加以建构性理解。常人疾病观与科学医学观之间的不一致性可能降低患者的就医满意、对医信任和医嘱依从性,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立足中国社会的医学文化与医疗制度, 研究中国人的常人疾病观, 并探讨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作用与社会心理机制, 可为改善当下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现状提供有益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萌:感知与后效
    许丽颖, 喻丰, 周爱钦, 杨沈龙, 丁晓军
    2019, 27 (4):  689-699.  doi: 10.3724/SP.J.1042.2019.00689
    摘要 ( 3257 )   HTML ( 98 )  
    PDF(888KB) ( 2960 )  

    萌是对一系列由视觉感知的婴儿外貌或行为特征的概括性描述。本文在厘清萌与可爱关系的基础上, 对萌的维度做了进一步区分, 即除了幼萌以外, 萌还可能包含趣萌、听觉萌、嗅觉萌等其他维度。目前关于人们对萌的感知是否存在个体差异这一问题仍然存在争论, 而萌之载体的多样性则已经得到广泛认同。通过对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回顾, 本文认为萌的后果主要体现在认知(如诱发脆弱性、天真等推断)、情感(如积极情绪、同情和柔情)和行为(如注意和关怀)三个方面。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萌的维度及其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道德传染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
    王悦, 龚园超, 李莹
    2019, 27 (4):  700-710.  doi: 10.3724/SP.J.1042.2019.00700
    摘要 ( 2034 )   HTML ( 50 )  
    PDF(665KB) ( 2252 )  

    不道德传染, 是指道德违法者作为传染源将消极道德品质直接传递给传染对象, 或先传递给道德中性物品, 再由此物品传递给受传染对象, 引起其情绪、认知、生理等方面变化的过程。本文主要讨论了不道德传染发生的心理机制——厌恶, 围绕不道德传染对道德心理领域(道德情绪以及道德认知过程)产生的影响进行梳理; 进而将视角拓宽到非道德层面, 如具身认知、组织管理以及人际互动, 探究其对人类社会的广泛影响。最后, 从不同文化视阈、不同个体差异、传染过程的动态神经机制及正向道德传染等方面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矛盾视角下调节焦点在领导力领域的应用
    张宏宇, 李文, 郎艺
    2019, 27 (4):  711-725.  doi: 10.3724/SP.J.1042.2019.00711
    摘要 ( 1419 )   HTML ( 18 )  
    PDF(787KB) ( 1356 )  

    根据调节焦点理论, 个体在追求目标和选择行动策略的过程中存在两种调节焦点:促进型调节焦点的个体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倾向用“接近式”的方式达成目标; 防御型调节焦点的个体以损失最小化为目标, 倾向用“避免式”的方式达成目标。近年来, 调节焦点理论在领导力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关于两种调节焦点之间的关系及两者共同作用的研究却十分稀少。在回顾调节焦点在领导力领域研究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 本文指出了矛盾视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基于矛盾理论, 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互视角下工作重塑干预的影响效应整合模型
    李姗姗, 王海宁, 栾贞增, 王强
    2019, 27 (4):  726-736.  doi: 10.3724/SP.J.1042.2019.00726
    摘要 ( 1064 )   HTML ( 20 )  
    PDF(653KB) ( 1278 )  

    作为一种引导员工主动改变工作的行为, 工作重塑干预成为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基于现有研究成果, 系统梳理了工作重塑干预的概念和分类。依据角色-资源接近-回避模型, 归纳和提炼了工作干预的影响效果, 在此基础上, 借鉴AMO理论, 分别从重塑能力(Ability)、重塑动机(Motivation)和重塑机会(Opportunity)层面, 构建了个体和组织交互情境下的工作重塑干预内在影响机制, 进而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理论分析框架, 为当前开展工作重塑干预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基于中国情境的工作重塑干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善因营销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及其理论解释
    骆紫薇, 吕林祥
    2019, 27 (4):  737-747.  doi: 10.3724/SP.J.1042.2019.00737
    摘要 ( 2080 )   HTML ( 41 )  
    PDF(656KB) ( 2319 )  

    善因营销是一种传播企业社会责任, 提升品牌形象的策略。当企业与善因事件结合时, 消费者可以获得参与慈善的机会。归因理论、SOR理论、自我信号理论、平衡理论可用于解释善因营销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在善因营销中是否存在其他影响消费者态度的因素, 从消费者角度深入研究善因营销的影响效果, 尝试从新的理论视角去分析善因营销影响消费者态度的内在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综合模型
    李晓晨, 常若松, 马锦飞
    2019, 27 (4):  748-760.  doi: 10.3724/SP.J.1042.2019.00748
    摘要 ( 1501 )   HTML ( 38 )  
    PDF(715KB) ( 1319 )  

    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综合模型(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driver aggression)将“挫折-攻击”模型与一般攻击性模型相结合, 提出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对心理过程具有交互作用, 阐明了认知评估、情绪唤醒对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影响机制。该模型能很好解释在道路冲突中, 驾驶员的攻击性持续升级的原因, 以及为什么在道路攻击性驾驶行为事件中, “肇事者”和“受害者”的角色模糊不清, 这有助于更好地确定攻击性驾驶行为对交通事故和道路安全的影响, 对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