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纪念 Richard H. Thaler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专栏
    从理论到研究, 再到应用:塞勒及其贡献
    刘永芳, 范雯健, 侯日霞
    2019, 27 (3):  381-393.  doi: 10.3724/SP.J.1042.2019.00381
    摘要 ( 2712 )   HTML ( 31 )  
    PDF(720KB) ( 2876 )  

    继西蒙、泽尔腾和卡尼曼之后, 芝加哥大学Booth商学院教授塞勒成为第四位基于有限理性开展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在理论上, 他接受和发展了有限理性观, 提出和发展了心理账户理论; 在基础研究上, 他揭示和发现了心理账户具有禀赋效应、自我控制不足及公平偏好等独特属性; 在实践应用上, 他用相关的理论和发现说明和分析股票和基金市场的一些现象, 将实证研究结果广泛应用于商业、公共事务管理、政策制定, 提出了帮助人们绕开陷阱的“助推”方法。塞勒的研究形成了“理论-研究-应用”三位一体的逻辑体系。他不仅是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 更是国家政策的谏言者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源于“反常”终于“常理”的禀赋效应
    李海虹, 邓州, 何欣, 申劭婧, 邹雅雯, 朱敏帆, 王芸, 谢晓非
    2019, 27 (3):  394-405.  doi: 10.3724/SP.J.1042.2019.00394
    摘要 ( 2485 )   HTML ( 47 )  
    PDF(726KB) ( 1983 )  

    如果忽略收入影响和交易成本, 愿意为一样物品支付的价格应等于愿意出售的价格。而塞勒教授却发现,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反常”现象, 个体会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赋予更高的价值, 造成“愿意支付价格”和“愿意出售价格”的不一致。塞勒利用预期理论中的损失厌恶对这些反常现象进行解释, 并将该现象称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此后, 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该效应进行了探索和论证。文章详细梳理了禀赋效应的多种解释机制, 包括损失厌恶、心理所有权理论、偏差的认知过程以及进化的观点等, 论证了禀赋效应符合“常理”的原因, 同时也探讨了禀赋效应在商业销售策略和政府拆迁政策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揭秘经济管理中的行为异象:心理账户理论的应用启示
    刘培, 冯一丹, 李爱梅, 刘伟, 谢健飞
    2019, 27 (3):  406-417.  doi: 10.3724/SP.J.1042.2019.00406
    摘要 ( 2332 )   HTML ( 61 )  
    PDF(688KB) ( 2846 )  

    2017年Richard H. Thaler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其重要的研究贡献之一是催生并发展了心理账户理论。心理账户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经济管理中的行为异象。文章以消费决策、金融管理决策两大领域的应用研究为外在逻辑, 以心理账户的设立、运算和关闭过程的特点为内在逻辑, 重点探讨了消费决策中的“标签效应”、“预算效应”、“价格幻觉”、“解耦效应”和“效用偏差”; 金融管理决策中的“粘蝇纸效应”、“薪酬感知之谜”、“税收-投资之谜”、“会计信息披露之谜”和“处置效应”十大行为异象。文章进一步提出未来可能的两个研究方向, 一是通过眼动技术和认知神经科学方法揭示心理账户影响行为决策的内在过程及神经机制; 二是将心理账户理论应用于“以小拨大”的行为助推, 助力政府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决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为经济学在养老储蓄领域的助推应用
    刘欢, 隋晓阳, 黄元娜, 林榕平, 许明星
    2019, 27 (3):  418-428.  doi: 10.3724/SP.J.1042.2019.00418
    摘要 ( 2289 )   HTML ( 84 )  
    PDF(766KB) ( 2121 )  

    “行为经济学之父”Richard Thaler因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Thaler利用行为经济学原理提出了“明日多储蓄”项目, 助推美国养老金储蓄率的提高。在初涉养老金储蓄领域时, Thaler提出采取“自动加入”的方式提高员工养老储蓄参与率; 接着提出采取“自动升级”的方式提高员工的储蓄率, 最终形成了“明日多储蓄”项目。“明日多储蓄”项目具有自由家长主义性质, 不仅能提高员工养老储蓄参与率、储蓄率, 还能优化资产投资配置。该项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应用层面上, 英国、新西兰等国家跟进推出了类似的养老储蓄政策; 在研究层面上, 一批后继研究者受此启发展开了个体养老金储蓄行为背后心理学机制的探索。结合中国养老储蓄三大支柱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我们提出可利用框架效应、心理账户、默认选项、将损失程数由双程变为单程等行为经济学手段助推中国养老储蓄的发展。国家可以考虑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助推全社会养老金参与率和缴纳水平的提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为社会政策:“助推”公共福利的实践与探索
    张书维, 梁歆佚, 岳经纶
    2019, 27 (3):  429-438.  doi: 10.3724/SP.J.1042.2019.00429
    摘要 ( 1735 )   HTML ( 44 )  
    PDF(727KB) ( 1718 )  

    行为社会政策是基于人的行为特点而设计, 使用“助推”作为政策工具来执行的社会政策。它是行为科学在社会政策范畴的应用, 其原理在于洞察人们做选择时的行为偏好, 以隐性且非明显经济刺激的方式谋求公众利益。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出发, 基于自愿性和信息性的统一, 可将行为社会政策中的助推策略分为增加策略、减少策略和转换策略; 三大策略被用于再住院率、儿童健康、社区养老、入学资助、就业问题、器官移植和精准扶贫等民生领域, 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提高公共福利。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和技术, 助推并非万能, 需要政策制定者对症下药、精确识别、权衡使用, 规避“行为官僚”, 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塞勒关于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及其理论贡献
    朱遥, 李建花, 庄锦英
    2019, 27 (3):  439-446.  doi: 10.3724/SP.J.1042.2019.00439
    摘要 ( 1236 )   HTML ( 21 )  
    PDF(631KB) ( 1305 )  

    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是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创建者。全文按照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脉络, 在简单介绍了行为金融学诞生的前提条件及理论基础之后, 详细介绍了塞勒等学者关于股票的输家-赢家效应、封闭式基金之谜以及股权溢价之谜的实证研究及其理论观点, 展示了塞勒等学者如何巧妙地以真实金融市场上的产品以及投资者的行为为样本,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挖掘、提炼以及模拟, 揭示出投资者的信念、情绪等心理因素是导致上述金融“异象”的主要原因。对这些现象的研究, 使得塞勒脱离了传统金融学研究的窠臼, 倡导了金融学研究中关注个体行为及心理因素的研究取向, 促成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与壮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简报
    权力对延迟选择的影响
    李晓明, 蒋松源
    2019, 27 (3):  447-452.  doi: 10.3724/SP.J.1042.2019.00447
    摘要 ( 1698 )   HTML ( 38 )  
    PDF(512KB) ( 1794 )  

    本研究旨在考察权力对延迟选择的影响, 并探讨决策难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及决策过程的中介作用。两个实验均先操纵个体的权力状态, 然后再请被试完成随后的延迟选择任务。结果发现, 决策难度可调节权力对延迟选择的影响, 当决策困难时, 高权力者具有更低的延迟倾向, 当决策容易时, 权力的影响消失。决策过程的加工变异性可中介权力对延迟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权力者比高权力者具有更高的延迟倾向(尤其当决策困难时), 不同权力水平者在决策过程上的差异或可部分解释此种现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暴力视频游戏对个体亲社会性的影响:一项元分析
    邵嵘, 滕召军, 刘衍玲
    2019, 27 (3):  453-464.  doi: 10.3724/SP.J.1042.2019.00453
    摘要 ( 2921 )   HTML ( 126 )  
    PDF(667KB) ( 3213 )  

    暴力视频游戏是一种新兴的娱乐媒介, 是指含有描绘个体试图对其他个体造成伤害等内容的视频游戏。亲社会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 包括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所表现出的利他、助人等一切使他人受益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本文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整合国内外已有研究, 分析暴力视频游戏对玩家亲社会性影响的主效应, 并重点考察各调节变量在暴力视频游戏与亲社会性的关系中产生的作用。通过文献检索, 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24篇, 包含63个效应值(effect size), 总样本量18554人。研究结果显示:暴力视频游戏与亲社会性总效应值显著, 但相关较弱(r = -0.10)。调节效应分析表明, 暴力视频游戏与亲社会性的关系受到被试性别、被试类型、被试年龄、测量类型与亲社会性测量指标的调节。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采用一般攻击模型与一般学习模型等理论模型指导暴力视频游戏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研究, 同时优化实证研究中测量亲社会性的实验范式, 并且需要重点考察个体差异对暴力视频游戏与亲社会性关系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心理表征的可视化途径:基于噪音的反向相关图像分类技术
    侯春娜, 刘志军
    2019, 27 (3):  465-474.  doi: 10.3724/SP.J.1042.2019.00465
    摘要 ( 1490 )   HTML ( 22 )  
    PDF(6904KB) ( 1501 )  

    社会心理学对图像的心理表征研究一直难以将心理活动的内容准确刻画出来。近10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心理物理学方法——“反向相关图像分类技术”, 该技术假定观察者的反应与视觉噪音存在相关关系, 且反应是依照观察者的社会判断标准进行而非随机做出; 通过对其做出反应的相应噪音模式的足够次数的权重计算与视觉代码显现, 从而将观察者内在的评估特点可视化。该技术已在特质研究、种族和群际偏见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未来仍需解决实验次数过多, 分离混杂的噪音以及被试的表现等问题, 才能获得更为真实的心理表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语言加工过程中的视听跨通道整合
    韩海宾, 许萍萍, 屈青青, 程茜, 李兴珊
    2019, 27 (3):  475-489.  doi: 10.3724/SP.J.1042.2019.00475
    摘要 ( 1809 )   HTML ( 66 )  
    PDF(1092KB) ( 2534 )  

    日常生活中, 语言的使用往往出现在某个视觉情境里。大量认知科学研究表明, 视觉信息与语言信息加工模块并不是独立工作, 而是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本文以视觉信息对语言加工的影响为主线, 首先对视觉信息影响言语理解, 言语产生以及言语交流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次, 重点对视觉信息影响语言加工的机制进行了探讨。最后介绍了关于视觉信息影响语言加工的计算模型,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整合的角度看联结记忆中的项目再认
    刘泽军, 王余娟, 郭春彦
    2019, 27 (3):  490-498.  doi: 10.3724/SP.J.1042.2019.00490
    摘要 ( 1331 )   HTML ( 15 )  
    PDF(520KB) ( 1497 )  

    联结记忆由三种成分构成:项目1, 项目2以及项目1-项目2之间的联结, 其中, 对项目1和项目2的再认称之为项目再认, 而对项目1-项目2之间联结的再认称之为联结再认。双加工理论认为项目再认可以由熟悉性和回想加工来完成, 而联结再认只能由回想加工来完成。但近期有大量的研究发现:当要学习的项目对被整合为一个新的整体表征时, 熟悉性也能够支持联结再认。而关于整合对联结记忆中项目再认的研究较少, 总结已有研究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是“只有受益”观点(benefits-only)认为整合在增加联结再认的同时不影响项目再认; 另一种是“收支平衡”观点(costs and benefits)认为整合增加联结再认是以牺牲项目再认为代价的。未来研究应该关注整合对联结记忆中项目再认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了解整合对联结再认和项目再认的具体作用, 有助于针对具体记忆任务选择合适的编码方式来提高记忆表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流手势认知理论
    张恒超
    2019, 27 (3):  499-507.  doi: 10.3724/SP.J.1042.2019.00499
    摘要 ( 1836 )   HTML ( 29 )  
    PDF(548KB) ( 1369 )  

    手势是交流互动中一种重要的非语言媒介, 手势不仅可以辅助语言交流而且具有独立的交流性; 作为和语言共同发生的非语言媒介, 手势交流有助于降低交流认知负荷。文章重点归纳和述评了基于手势和语言表达关系的交流手势理论、交流手势激活理论、交流手势的认知节省理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考虑交流手势实验研究情境自然性和控制严格性间的平衡, 交流手势和其他非语言因素间的关系, 交流手势认知研究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通路理论视角下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的视线加工障碍
    荆伟, 王庭照
    2019, 27 (3):  508-521.  doi: 10.3724/SP.J.1042.2019.00508
    摘要 ( 1081 )   HTML ( 12 )  
    PDF(667KB) ( 1065 )  

    临床行为观察发现, 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普遍存在不能与他人建立视线接触, 不能追随他人视线看向目标物体等视线加工(gaze processing)障碍。然而已有实验研究发现该群体在实验情境中普遍存在视线接触(eye contact)异常, 但其视线追随行为(gaze following)则存在正常与异常并存的现象。基于视线加工双通路理论的启示, 该障碍可能是由于视线加工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而皮层通路后天发展异常所致。然而, 该理论尚缺乏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是视线接触障碍潜在神经机制的直接证据, 还需进一步考察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对视线追随障碍的影响作用, 以及皮层通路后天发展异常即其补偿机制的神经回路及早期形成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行为治疗的生物学机制
    高见, 王鹏翀, 李占江
    2019, 27 (3):  522-532.  doi: 10.3724/SP.J.1042.2019.00522
    摘要 ( 1970 )   HTML ( 68 )  
    PDF(708KB) ( 1784 )  

    现阶段认知行为治疗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将从脑功能、神经电生理、神经内分泌与免疫以及遗传与表观遗传这四个方面对认知行为治疗的生物学机制进行讨论, 综合心理、生理和遗传三方面的结果, 从微观、中间和宏观多层面提出了认知行为治疗生物学机制的整合模型。并进一步对目前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为未来探究认知行为治疗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格判断的线索及其有效性
    吴婷, 郑涌
    2019, 27 (3):  533-543.  doi: 10.3724/SP.J.1042.2019.00533
    摘要 ( 1907 )   HTML ( 51 )  
    PDF(621KB) ( 2380 )  

    透镜模型强调线索的有效性是人格判断准确的重要条件。已有研究表明, 文字信息, 语音内容, 面孔图片, 反映不同情境的视频片段以及面对面交流涉及的言语、非言语信息在人格判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网络背景下常规的文字、视频信息等同样能够有效反映个体的人格特质, 而与人格特质密切相关的网络语言、表情的使用, 状态更新与点赞等特殊线索的有效性也值得深入探究。未来对人格判断线索的研究应加强现实生活情境以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考虑不同线索间的相互比较以考察线索有效性的适用条件, 深入探究网络情境中个体行为线索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慧与幸福感的关系:基于多元幸福取向的视角
    傅绪荣, 魏新东, 王予灵, 汪凤炎
    2019, 27 (3):  544-556.  doi: 10.3724/SP.J.1042.2019.00544
    摘要 ( 2864 )   HTML ( 90 )  
    PDF(715KB) ( 3052 )  

    智慧与幸福是人类的普遍追求。智慧与自我实现幸福感(eudaimonia well-being)正相关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认同。智慧与享乐主义幸福感(hedonia well-being)是何种关系, 仍在争论中。从智慧发展的角度, 学者提出了积极人格发展观和发展历程观, 对智慧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结合中国文化及智慧和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提出发展水平观:随着智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个体幸福感的来源、持续时间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未来宜重点解决两个问题:(1)选择和编制适宜的智慧和幸福感测量工具; (2)澄清智慧与幸福感的因果关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驾驶员为何对道路关键事件“视而不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机制的交互作用
    袁璐一, 常若松, 马锦飞
    2019, 27 (3):  557-570.  doi: 10.3724/SP.J.1042.2019.00557
    摘要 ( 2054 )   HTML ( 93 )  
    PDF(1021KB) ( 2086 )  

    驾驶员“视而不见”错误是指驾驶员的视线虽然指向道路上的危险目标, 却没有知觉到其存在, 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本文首先在注意计算框架内, 分别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加工机制探讨诱发驾驶员“视而不见”错误的主要因素, 该框架解释力不足的原因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实践经验和动机对驾驶员预期和注意定势的影响。由此提出注意计算框架扩展模型, 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交互作用机制对驾驶员“视而不见”错误提出综合解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