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25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7-08-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特邀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前沿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特邀
     文化对个体风险感知的影响: 文化认知理论的解释
    汪新建, 张慧娟, 武迪, 吕小康
    2017, 25 (8):  1251-1260.  doi: 10.3724/SP.J.1042.2017.01251
    摘要 ( 3385 )   PDF(488KB) ( 5135 )  
     文化认知理论旨在从个体层面研究与文化因素相关的个体风险感知差异。它以“格−群”维度划分文化世界观, “格”维度衡量社会的制度化程度, “群”维度衡量社会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程度, 由此编制文化认知量表以测量个体文化理念差异。目前已验证认同保护认知、偏见同化与群体极化、文化易得性、文化可信性、文化认同确认五种作用机制, 并在情感启发式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文化冲突模因作为中介变量建立理论模型。后续研究可推进文化认知测量工具的跨文化检验与本土化修订, 并在具体风险主题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切实可行的公共风险管理对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自我损耗对工作场所安全的影响及缓解途径
    潘爱玲, 胥遥山, 李永娟
    2017, 25 (8):  1261-1273.  doi: 10.3724/SP.J.1042.2017.01261
    摘要 ( 1947 )   PDF(411KB) ( 2556 )  
     员工安全行为是工作场所安全的重要保障, 而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会对安全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研究拟借鉴自我控制资源有限模型, 结合行为和生理指标, 探讨工作要求和辱虐管理通过损耗个体自我控制资源对安全行为的影响, 并从特质自我控制和自动化安全趋近倾向两个角度探索上述效应的缓解机制。此外, 研究拟采用心率变异性作为自我损耗的生理测量。研究有助于从自我控制资源的角度理解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生机制和缓解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攻击性和自尊关系的元分析
    施国春, 张丽华, 范会勇
    2017, 25 (8):  1274-1288.  doi: 10.3724/SP.J.1042.2017.01274
    摘要 ( 2984 )   PDF(635KB) ( 4528 )  
     以往攻击性和自尊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很大分歧。为了综合以往研究, 明确两者之间的整体关系, 分析造成分歧的原因, 81项原始研究进入了元分析。结果显示:(1)攻击性和自尊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2)自尊的不同结构与不同类型的攻击性呈现不同的相关模式。攻击性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呈负相关; 攻击性与自尊稳定性和相倚性呈正相关(3)年级和攻击性量表类型的调节效应显著。攻击性与高自尊异质性之间的关系是将来研究的重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语篇情绪理解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张秀平, 张玉萍, 杨晓虹, 杨玉芳
    2017, 25 (8):  1289-1298.  doi: 10.3724/SP.J.1042.2017.01289
    摘要 ( 1776 )   PDF(390KB) ( 1687 )  
     在心理语言学领域, 情绪信息加工是语篇理解的重要方面, 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表明, 读者在语篇阅读中可以在线地、自动地推测出语篇情绪信息, 追踪情绪信息的变化, 并对其进行更新。语篇理解相关的模型及一些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实证研究表明语篇情绪理解至少包括两个重要的加工过程:一是对语篇情绪信息的实时监控, 二是对当前情绪信息的评估与更新。相关的功能磁共振(fMRI)的研究表明语篇情绪理解除了需要经典的情绪加工网络, 还需要多个脑区网络的参与, 如, 语篇理解网络、心理理论(ToM)网络。未来研究还需更加深入地、更加细致地探讨语篇情绪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研究成果也可以为情感计算领域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的分配公平性:心理理论的作用
    陈童, 伍珍
    2017, 25 (8):  1299-1309.  doi: 10.3724/SP.J.1042.2017.01299
    摘要 ( 2103 )   PDF(393KB) ( 2757 )  
     心理理论是影响儿童分配公平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多重动机”的理论假设认为心理理论能够帮助儿童在不同的动机中权衡利弊, 找到满足自我利益和他人需求之间的平衡; 其中, 感知需求、推断意图、理解情绪是影响独裁者博弈、最后通牒博弈、第三方惩罚中分配公平性的主要成分。未来研究需为此提供更多实证依据, 探讨不同类型的公平分配与心理理论各组成成分的关系, 以及可否通过训练心理理论能力促进儿童公平概念的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自差别易感性模型的证据
    赵德懋, 冯姝慧, 邢淑芬
    2017, 25 (8):  1310-1320.  doi: 10.3724/SP.J.1042.2017.01310
    摘要 ( 1454 )   PDF(417KB) ( 3155 )  
     差别易感性模型认为, 携带某种基因型的个体既容易受到消极环境的不利影响, 同时也容易受到积极的、支持性环境的有利影响。随着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涌现出关于基因−环境对儿童发展交互作用的大量研究, 主要包括5-HTTLPR、DRD4、MAOA、COMT和BDNF五种基因与环境因素(如, 母亲敏感性、压力性生活事件和家庭养育环境等)对儿童发展的交互作用, 支持了差别易感性模型。但是, 关于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机制、携带易感性基因个体的种族和性别差异问题以及优势敏感性假说的验证, 都是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言语行为的关系框架理论视角: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新探索
    王分分, 祝卓宏
    2017, 25 (8):  1321-1326.  doi: 10.3724/SP.J.1042.2017.01321
    摘要 ( 1454 )   PDF(296KB) ( 1871 )  
     语言功能异常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典型症状之一。1957年, 斯金纳从行为学角度提出“言语行为”, 认为人们获得表达和理解语言的能力与学会走路、跳舞等行为的原理相同。2001年, 海斯等人在斯金纳的基础上提出关于人类语言和认知的新视角——关系框架理论(Relational Frame Theory, RFT), 澄清了语言的推衍性实质, 认为言语行为是将一个刺激与其他刺激建立关系框架的过程。研究表明基于RFT的多范例训练可以提升ASD患者的推衍关系反应水平, 且推衍关系反应与语言和认知功能的发展高相关。未来RFT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通过推衍关系反应训练修复ASD患者的语言和认知功能缺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游戏成瘾与海洛因成瘾存在相同的神经机制吗? ——基于MRI的证据
    贺金波, 聂余峰, 周宗奎, 柴 瑶
    2017, 25 (8):  1327-1336.  doi: 10.3724/SP.J.1042.2017.01327
    摘要 ( 2338 )   PDF(800KB) ( 2975 )  
     网游成瘾与海洛因成瘾具有许多相似的临床表现, 但其神经机制是否相同还不得而知。综合近5年来的MRI研究发现, 两类成瘾存在部分相同区域的脑结构和功能损害, 且在成瘾线索诱发下二者的4个成瘾相关环路(认知控制环路、奖赏环路、动机环路和记忆−学习环路)均出现了广泛而增强的脑区激活反应。但海洛因成瘾的脑损害区域偏向更高级的认知控制环路和奖赏环路, 损害范围也更广(4个环路的功能连通性均降低), 而网游成瘾的脑损害主要发生在相对低级的记忆−学习环路和动机环路, 损害范围也较窄(功能连通性降低只发生在认知控制和记忆−学习环路之间)。这些结果说明, 两类成瘾行为的神经机制既有相同点, 又有差 异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放监控冥想的特定影响效果
    王海璐, 刘兴华
    2017, 25 (8):  1337-1348.  doi: 10.3724/SP.J.1042.2017.01337
    摘要 ( 2218 )   PDF(409KB) ( 1406 )  
     近几年来, 开放监控冥想(Open Monitoring Meditation, OM)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许多研究者对它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其它冥想, 特别是与聚焦注意冥想(Focus Attention Meditation, FA)相比较, OM具有明显的差异。OM似乎对某些认知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影响以及疼痛和焦虑的缓解具有优势, 而对注意力的影响结果并不一致。脑电波、功能定位以及脑功能关联性方面的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开放监控冥想过程中的脑神经机制, 但是这种冥想对于默认网络的影响效果表现出不一致性。另外, 研究中使用的OM训练方法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尤其是注意的起点是否从呼吸开始, 以及是否需要保持注意两个方面。这些结果需要今后的研究使用更加标准化的方法进一步明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欺骗:为了调节个体心理状态
    范伟, 杨博, 刘娟, 傅小兰
    2017, 25 (8):  1349-1359.  doi: 10.3724/SP.J.1042.2017.01349
    摘要 ( 3025 )   PDF(451KB) ( 3971 )  
     本研究旨在探索自我欺骗的研究方法、产生的原因和认知机制, 以及这一领域中有待解决的新问题。近期研究发现:基于自我欺骗产生的动机特点, 主要存在三类不同的定义方式, 大多数心理学家是基于第三类定义来研究自我欺骗。研究方法上, 适用性较强的自欺问卷是自欺性提升量表(SDE), 操作性较强的经典实验范式是点追踪任务。在认知过程的任一阶段中, 调节心理状态是个体产生自我欺骗的直接动机, 改变个体的心理状态或对事物的模糊感知可能阻止个体自我欺骗的产生。未来应从如何调节个体心理状态的角度探讨和研究自我欺骗, 能够利用点追踪任务, 结合ERPs或fMRI技术为之后研究自欺产生的具体阶段、认知机制以及神经机制提供实证研究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然关联性:概念、测量、功能及干预
    杨盈, 耿柳娜, 相鹏, 张晶, 朱丽芳
    2017, 25 (8):  1360-1374.  doi: 10.3724/SP.J.1042.2017.01360
    摘要 ( 2204 )   PDF(500KB) ( 3319 )  
     自然关联性是指人们主观上感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程度, 包括对自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自然关联性的测量主要采用自陈式量表和内隐联系测验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进行。已有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 与自然接触能够帮助恢复心理疲劳、改善认知表现、缓解身心症状、提升幸福感、促进亲社会行为。研究者采用了多种干预方式提升自然关联性。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究自然关联性的概念、研究方法、积极效应的条件、以及文化的影响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谦卑型和自恋型领导:跨文化组织管理的视角
    买热巴·买买提, 李野, 王辉
    2017, 25 (8):  1375-1386.  doi: 10.3724/SP.J.1042.2017.01375
    摘要 ( 1582 )   PDF(388KB) ( 2752 )  
     谦卑型领导和自恋型领导的概念差异体现在在自我认识、对待他人态度、动机、情绪、行为方式等方面。并且, 谦卑型领导和自恋型领导在管理员工、团队、组织方面分别存在优势和劣势, 谦卑型领导和自恋型领导之间存在相互独立且共存的关系。基于跨文化管理的视角, 研究显示谦卑型领导和自恋型领导存在潜在的文化差异, 且具有不同的形成基础, 并在内隐领导理论上存在差异, 最后, 二者均是文化适应性的结果。未来研究可关注谦卑型领导和自恋型领导内涵的文化特异性、前因变量、研究方法、文化动态建构和文化认同强度等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职场排斥的作用机制与本土化发展
    陈晨, 杨付, 李永强
    2017, 25 (8):  1387-1400.  doi: 10.3724/SP.J.1042.2017.01387
    摘要 ( 1539 )   PDF(609KB) ( 409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22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502141);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 0923); 西南财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消极连带对员工绩效的影响研究” (JBK1507076)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标设置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边界条件与理论基础
    文鹏, 任晓雅, 陈诚
    2017, 25 (8):  1401-1410.  doi: 10.3724/SP.J.1042.2017.01401
    摘要 ( 1387 )   PDF(431KB) ( 1987 )  
     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 目标设置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组织中。然而, 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发现, 目标设置也会引发员工的非伦理行为。全面梳理了国外对于目标设置影响非伦理行为的相关研究, 系统地介绍了两者的直接关系、边界条件及理论基础, 在总结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未来研究应从拓展研究方法(基于真实组织情景下的调查)和研究内容(强化调节、中介及社会性视角下的研究)两方面展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品牌依恋:理论、测量及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吴丽丽, 石筱璇, 王贝依, 张建新
    2017, 25 (8):  1411-1422.  doi: 10.3724/SP.J.1042.2017.01411
    摘要 ( 3323 )   PDF(479KB) ( 3853 )  
    品牌依恋是消费心理学和营销领域的重要概念。在理论层面, 它描述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有效预测消费者的行为。在应用层面, 品牌依恋可以反映营销方案对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 因此也受到营销管理者的密切关注。在广泛考察已有文献, 特别是近10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 本文对品牌依恋的概念、测量方法、理论模型、影响因素和结果变量、以及与相关变量的辨析等进行了梳理, 也对国内品牌依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最后, 未来的品牌依恋的研究应从三个方面开展, 包括整合理论观点、提高外部效度和考察文化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释水平视角下的道德判断
    李明晖, 饶俪琳
    2017, 25 (8):  1423-1430.  doi: 10.3724/SP.J.1042.2017.01423
    摘要 ( 2303 )   PDF(350KB) ( 2768 )   审稿意见
     道德判断对社会合作有重要意义。近20年来涌现出大量对道德判断的研究。经典的社会直觉模型和双加工模型已经不足以解释所有的研究发现。近年来, 解释水平理论为道德判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文献梳理发现, 基于解释水平理论的道德判断研究可以分为两难的道德判断研究和一般的道德判断研究。两难的道德判断研究已经有了较为一致的结论, 但是一般的道德判断研究还存在争议。解释水平影响道德判断的深层原因可能是通过关注点影响道德判断的标准。未来的研究可以着眼于跨文化研究和深层机制的剖析, 为解释水平视角下的道德判断研究提供更多的实验证据, 加深人们对道德判断的理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贫困问题:基于心理学的视角
    徐富明, 张慧, 马红宇, 邓颖, 史燕伟, 李欧
    2017, 25 (8):  1431-1440.  doi: 10.3724/SP.J.1042.2017.01431
    摘要 ( 4408 )   PDF(468KB) ( 7605 )  
     贫困心理学, 是在心理学视角下研究贫困问题的一种新研究取向, 是心理学在贫困领域的最新运用。现阶段贫困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行为决策等三个方面。贫困文化理论、稀缺理论、自我损耗论分别从贫困文化、稀缺心态以及意志力资源视角解释了贫困产生的心理机制。在摆脱贫困过程中需要打破贫困循环, 未来贫困心理学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贫困的产生机制、神经生理机制, 贫困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以及心理学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