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进展 ›› 2017, Vol. 25 ›› Issue (8): 1349-1359.doi: 10.3724/SP.J.1042.2017.01349 cstr: 32111.14.2017.01349
范 伟1,2; 杨 博1; 刘 娟1; 傅小兰2
FAN Wei1,2; YANG Bo1; LIU Juan1; FU Xiaolan2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自我欺骗的研究方法、产生的原因和认知机制, 以及这一领域中有待解决的新问题。近期研究发现:基于自我欺骗产生的动机特点, 主要存在三类不同的定义方式, 大多数心理学家是基于第三类定义来研究自我欺骗。研究方法上, 适用性较强的自欺问卷是自欺性提升量表(SDE), 操作性较强的经典实验范式是点追踪任务。在认知过程的任一阶段中, 调节心理状态是个体产生自我欺骗的直接动机, 改变个体的心理状态或对事物的模糊感知可能阻止个体自我欺骗的产生。未来应从如何调节个体心理状态的角度探讨和研究自我欺骗, 能够利用点追踪任务, 结合ERPs或fMRI技术为之后研究自欺产生的具体阶段、认知机制以及神经机制提供实证研究基础。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