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2年, 第20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2-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特邀
    博士论坛
    研究构想
    研究简报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特邀
    消费者决策分析的新视角: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
    李爱梅;郝玫;李理;凌文辁
    2012, 20 (11):  1709-1717.  doi: 10.3724/SP.J.1042.2012.01709
    摘要 ( 3351 )   PDF(279KB) ( 5906 )  
    双通道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购买决策时具有一个双向通道的心理账户, 其中一个通道记录了付款后消费者剩余的正效用, 而另一个通道则记录了除去消费后付款带来的负效用。当消费与支付联结紧密时, 会让人们更易想起支付的痛苦, 从而降低消费快感, 此时快乐弱化系数(a)大; 当消费与支付联结较弱时, 人们更不易记起支付的金额, 从而在消费时拥有更多快乐, 此时痛苦钝化系数(b)大。文章通过整理已有研究发现:先付款后消费的a 系数更小, 而先消费后付款的b 系数更小; 奢侈品的a 系数更大, 而必需品的b 系数更大; 吝啬者的a 系数更大, 而挥霍者的b 系数更大。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影响消费者购买联结的心理机制是债务规避和负的时间偏好、支付贬值等。在此基础上为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以及商家选择促销方式提出了建议。同时也为消费者决策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课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博士论坛
    决策中的图形框架效应
    孙彦;黄莉;刘扬
    2012, 20 (11):  1718-1726.  doi: 10.3724/SP.J.1042.2012.01718
    摘要 ( 1506 )   PDF(281KB) ( 3188 )  
    决策框架效应作为一种违背不变性原则的非理性偏差, 已经得到研究的广泛证实。本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中主要由语言描述引发框架效应的限制, 从图形表征这一新的视角对图形框架效应做了深入探讨。本研究共包括6个实验, 通过操纵选项在不同图形表征版本中物理属性差异的突出性, 发现在表达信息不变的情况下, 人们判断和决策的偏好会受到图形表征的影响, 即出现了图形框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图形框架效应普遍存在于各种决策情境以及各种图形表征方式中。基于属性替代理论和齐当别原则, 我们提出了一种解释图形框架效应内部作用机制的两阶段心理加工模型——图形编辑的齐当别模型(The Graph-edited Equate-to-differentiate Model, GEM)。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汉语句子理解中句法启动机制的眼动和ERP研究
    陈庆荣;谭顶良;蔡厚德
    2012, 20 (11):  1727-1734.  doi: 10.3724/SP.J.1042.2012.01727
    摘要 ( 1392 )   PDF(270KB) ( 2371 )  
    语言产生的句法启动效应在近20年得到较深入研究。那么, 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中, 句法启动效应具有相同的加工机制吗?近些年, 研究者考察了印欧语系语言理解中的启动效应, 但还存在较多争论。这究竟是句法效应, 还是策略或者语义效应, 是词汇驱动还是词汇独立的?而且, 这是人类语言理解的语系特性还是普遍特性?单独采用行为技术、眼动技术或者ERP技术很难为这些争论提供坚实的实验证据和较深入的理论解释。鉴于此, 本项目拟采用眼动和ERP结合的技术, 从心理学、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考查汉语句子理解的句法启动效应。通过分析眼动和ERP实验提供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证据, 本项目力图阐明和揭示汉语句子理解中句法启动效应的认知特点和机制, 检验内隐学习理论和论元结构理论在解释句法启动效应时的适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家行为民族特性理论构想
    雍少宏;王娟
    2012, 20 (11):  1735-1748.  doi: 10.3724/SP.J.1042.2012.01735
    摘要 ( 909 )   PDF(404KB) ( 1362 )  
    提出企业家民族特性理论和企业家行为人文社会精神理论并对其展开实证研究。突破了传统的企业家行为理论将企业家置于职业特性的研究范式和企业家行为特质只具有市场竞争精神的单维度结构。从回族商业文化特征研究入手, 构建企业家行为特质的二维结构模型, 开展回汉族企业家行为特质比较研究和回族企业家行为绩效评价研究。本项目可扩展企业家行为理论研究范畴, 推进学术界对我国少数民族商业文化及其企业家行为研究的关注, 丰富组织行为理论和民族理论等, 同时, 本研究对我国在转型期借鉴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成果重构中华民族商业文明, 促进企业家特别是少数民族企业家成长, 充分发挥企业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繁荣以及少数民族特色产业企业绩效提高等方面, 也具有较高的应用潜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简报
    跨感觉通道任务中刺激驱动注意捕获的不对称性
    李毕琴;张明
    2012, 20 (11):  1749-1754.  doi: 10.3724/SP.J.1042.2012.01749
    摘要 ( 1109 )   PDF(252KB) ( 1331 )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来自不同感觉通道或不同空间方位的奇异刺激在视听搜索范式中的注意捕获。实验一使用定位任务探讨刺激驱动注意捕获中跨通道效应且及其不对称性, 结果发现, 当靶子在听觉通道时, 只有来自听觉同侧空间方位的奇异刺激成功的捕获了注意; 而来自视觉同侧空间和异侧空间的奇异刺激并没有捕获注意。实验二使用检测任务进一步探讨刺激驱动的注意捕获中的跨通道效应且具有不对称性, 结果发现, 来自同侧和异侧的听觉奇异刺激均捕获了注意, 但是视觉奇异刺激却不能捕获注意。研究表明, 视听搜索范式中的奇异刺激的注意捕获具有不对称性, 且存在着一种超感觉通道的注意资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阅读中的注意分配:序列与平行之争
    马国杰;李兴珊
    2012, 20 (11):  1755-1767.  doi: 10.3724/SP.J.1042.2012.01755
    摘要 ( 1130 )   PDF(271KB) ( 1605 )  
    阅读中的注意分配问题是区分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两类眼动控制模型的核心因素, 基于序列分布假设的眼动控模型与基于平行注意分布的眼动控制模型在对眼动行为的预测中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譬如一次注视下能否深度加工知觉广度内的一个以上词汇的信息。文章围绕两类模型对该问题的不同预测, 深入探讨了两类模型的核心差异以及相关实验证据, 并概括其它相关领域中在知觉广度内关于序列与平行注意分布的研究, 以及对建构中文眼动控制模型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抑制控制与高级认知功能的关系
    王君;陈天勇
    2012, 20 (11):  1768-1778.  doi: 10.3724/SP.J.1042.2012.01768
    摘要 ( 2687 )   PDF(174KB) ( 3104 )  
    近年来抑制控制与高级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量实证研究表明, 抑制控制是解释工作记忆、阅读理解、液态智力等高级认知功能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机制。脑成像研究表明, 抑制控制与工作记忆和液态智力等高级认知功能都激活了前额叶和顶叶等共同脑区。同时, 认知发展和认知老化, 以及认知干预领域的研究都一致表明, 抑制控制与高级认知功能关系密切。未来研究应注意抑制控制的定义和测量问题, 以及脑机制和训练干预等方面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条件联结觉察在评价性条件反射中的作用
    刘爱萍;李琦;罗劲
    2012, 20 (11):  1779-1786.  doi: 10.3724/SP.J.1042.2012.01779
    摘要 ( 1412 )   PDF(122KB) ( 1692 )  
    评价性条件反射(Evaluative Conditioning, EC)指通过将一个中性刺激和一个情绪性刺激重复配对, 使中性刺激获得情绪性刺激的情感性评价。条件联结觉察(Contingency Awareness)指被试觉察到中性刺激和情绪性刺激的配对规律。当前, 条件联结觉察在EC中的作用尚存争议。一些研究证明, 条件联结觉察独立于EC, 甚至阻碍了EC; 另一些研究则表明, 条件联结觉察促进EC的发生; 还有些研究发现条件联结觉察在EC中的作用受其他变量的调节。因此, 在将来的研究中, 需发展出更准确的觉察测量、检验其他变量的调节作用、加强多感觉通道的EC研究、探索EC的加工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树鼩的社会挫败抑郁模型
    祁可可;冯敏;孟肖路;李勇辉;朱宁;隋南
    2012, 20 (11):  1787-1793.  doi: 10.3724/SP.J.1042.2012.01787
    摘要 ( 1075 )   PDF(235KB) ( 1243 )  
    创制理想的动物模型是突破抑郁症研究的技术难点之一。来自进化研究的证据提示, 树鼩属灵长类近缘的一种小型动物, 具有较为发达的神经系统和与人类相似的应激系统, 因而可能成为创制精神疾病行为模型的较佳选择。已有的研究表明, 树鼩社会挫败模型可能具有比啮齿类更好的表面效度、预测效度及结构效度。由于树鼩与人类的近缘关系, 对其抑郁行为的脑机制研究或药物评价可能更具潜在价值。但是, 该模型仍有待进一步利用、拓展和完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皮层运动区和皮层下运动区在运动的认知控制中的作用
    卢钦钦;代淑芬;顾凯;左洋凡;于萍
    2012, 20 (11):  1794-1802.  doi: 10.3724/SP.J.1042.2012.01794
    摘要 ( 1773 )   PDF(252KB) ( 3922 )  
    运动的认知控制是机体选择适合当前情境的运动的关键。皮层和皮层下运动区的不同脑区分别参与运动认知控制的不同方面, 同时又相互协作以确保各种运动的正确执行。运动前区(PMC)和初级运动区(M1)共同负责感觉与运动之间的转换, M1区、小脑和纹状体共同参与运动的学习和记忆, 辅助运动复合体(SMC)和M1区在运动的计划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基底神经节和前辅助运动区(pre-SMA)是对运动进行抑制的关键脑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趋近和回避动机的区分及其对心理病理学的影响
    刘惠军;高磊
    2012, 20 (11):  1803-1811.  doi: 10.3724/SP.J.1042.2012.01803
    摘要 ( 2225 )   PDF(207KB) ( 4001 )  
    趋近和回避是动机的两种最基本形式, 反映着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方式, 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核心机能。回避动机保证了个体的生存, 趋近动机则促进个体的成长。两类动机系统在前额叶皮层呈不对称偏侧化分布, 趋近动机与左侧额叶皮层激活相连, 回避动机与右侧额叶皮层激活相连。Youngstorm 和Izard等认为两类动机系统失调可能与一系列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 如躁狂、抑郁、焦虑和儿童多动症等。这一观点已得到一些相关研究和临床研究证实。建议未来研究关注趋近-回避动机区分与情绪和认知功能研究的融合, 进一步检验趋近-回避动机系统失调模型, 并加强趋近和回避动机系统的可塑性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家庭影响进食障碍的研究述评
    曹思聪;缪绍疆;童俊
    2012, 20 (11):  1812-1821.  doi: 10.3724/SP.J.1042.2012.01812
    摘要 ( 1245 )   PDF(258KB) ( 2344 )  
    家庭是进食障碍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已有众多西方学者采用各种方法对进食障碍和家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时间发展脉络来看, Minuchin等学者首先对此进行了经典临床研究; 随后有众多量化研究出现, 对此可以依据不同的测量水平、研究变量和被试视角进行梳理; 近些年, 有学者采用质化研究方法重新对此进行探讨。进食障碍家庭研究的发展趋势表现出:重视本土化研究、对家庭做多水平的探讨、兼顾家庭结构和家庭变化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意缺陷多动症与犯罪的关系及其司法启示
    宋平;杨波
    2012, 20 (11):  1822-1833.  doi: 10.3724/SP.J.1042.2012.01822
    摘要 ( 1567 )   PDF(285KB) ( 3006 )  
    注意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期的精神障碍, 也可能持续到青少年及成年阶段, 其症状表现为难于集中注意力、难于控制其行为及活动过度等, 这些缺陷可能会增加患者犯罪的几率。轻微脑功能障碍、自我调节学说、强化敏感性理论、相关人格特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ADHD与犯罪的关系。ADHD作用于犯罪存在三种不同的可能路径, 即独立作用、间接作用和无作用。文中特别指出ADHD患者在刑事司法过程中表现的特点及其司法启示。未来研究应从基因、神经心理机制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上进一步探讨ADHD与犯罪的关系, 并提示在犯罪预防、审讯、法庭审判以及罪犯矫治中需要考量ADHD的可能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灵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刘亚;周长江;杨哈韬
    2012, 20 (11):  1834-1842.  doi: 10.3724/SP.J.1042.2012.01834
    摘要 ( 2794 )   PDF(252KB) ( 3819 )  
    灵感既是一种人格特质, 也是一种状态体验。无论是作为心理结构的特质灵感, 还会作为欲求体验的状态灵感, 都具有动力性、唤起性和超越性三个核心特征。状态灵感是由诱发刺激所唤起的, 并使个体趋向于目标, 包括by成分和to成分两个独立的过程成分。灵感与积极情绪相比, 具有相当的动力性、更多的超越性和更少的责任性。灵感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 有益于心理健康, 能够增进个体的幸福感。未来的研究应对领域特异性的灵感、灵感结构的普遍性、灵感的诱发方法以及灵感影响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机制做更深入的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愤怒的动机方向
    杜蕾
    2012, 20 (11):  1843-1849.  doi: 10.3724/SP.J.1042.2012.01843
    摘要 ( 1611 )   PDF(209KB) ( 2312 )  
    动机是动物行为的基本推动力。愤怒作为一种特殊的负性情绪通常具有趋近动机的性质, 但在某些情境下却跟回避动机有关。对这些冲突的证据有两种解释, 其一认为愤怒的特异性成分可能与趋近动机有关, 而其非特异性成分与回避动机有关; 其二认为, 愤怒外投与趋近动机有关, 愤怒内投与回避动机有关。大量研究暗示了愤怒与趋近动机的关联具有优先性与一般性, 而愤怒与回避动机的关联则是有条件的, 受情境制约的。将来需要进一步探索愤怒与趋近动机的进化和认知神经机制, 并明确愤怒与回避动机相关联的情境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古圣贤皆“寂寞”? —— 独处及相关研究
    陈晓;周晖
    2012, 20 (11):  1850-1859.  doi: 10.3724/SP.J.1042.2012.01850
    摘要 ( 3300 )   PDF(247KB) ( 11977 )  
    独处(solitude)是指个体与外界无互动, 或意识上与他人分离, 并能够自由选择个人身心活动的状态。与孤独感只能体验到消极情绪不同, 独处是一种能够容纳不同情绪体验的开放性客观状态, 对个体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目前关于独处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和经验取样法。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 个体用于独处的时间增加, 并对独处的态度更为积极。独处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创造力和自我整合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独处的构成, 考察独处的发展机制、独处的文化差异, 而独处的大脑神经机制将是该领域一个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情境中的控制感
    郭昫澄;郭永玉
    2012, 20 (11):  1860-1868.  doi: 10.3724/SP.J.1042.2012.01860
    摘要 ( 2141 )   PDF(239KB) ( 4777 )  
    控制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近年来, 研究者发现传统的控制感理论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环境中的限制因素(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现实因素)对控制感的作用。次要控制理论、可协商命运观和控制感补偿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情境中的个体控制感进行研究。次要控制理论主要强调在低控制情境下个体通过自身调节接受客观环境以获得次要控制; 可协商命运观则认为亚洲文化下的个体在承认不可改变的环境作用的前提下依然坚持自己有限的能动性以此获得控制感; 而控制感补偿理论则认为当个体处于低控制环境之中以致个体控制感受到威胁时, 个体会通过一系列方式针对控制感缺失进行补偿。本文在对三种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中国控制感本土化研究方向的思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由意志:实证心理学的视角
    董蕊;彭凯平;喻丰;郑若乔
    2012, 20 (11):  1869-1878.  doi: 10.3724/SP.J.1042.2012.01869
    摘要 ( 2203 )   PDF(179KB) ( 2787 )  
    自由意志是哲学史上最古老、最持久和最艰难的问题之一, 并且一直是哲学, 包括实证主义哲学和人文主义哲学关注的问题。近年来, 心理学家开始尝试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探索自由意志的心理机制、影响及表达。研究发现虽然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 但人们仍然相信它的存在, 并受到它的影响。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道德行为、创造力、自尊和幸福等概念有密切关系。未来研究应在自由意志的概念界定、产生机制、作用功能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并从实证、理论和常识三种水平上综合考察、理解自由意志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投桃报李”—— 互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述评
    邹文篪;田青;刘佳
    2012, 20 (11):  1879-1888.  doi: 10.3724/SP.J.1042.2012.01879
    摘要 ( 1967 )   PDF(267KB) ( 5593 )  
    互惠是一种存在于各种社会文化中的人际交往规范。组织行为学中许多研究都是通过互惠理论来解释变量之间的内部作用机制。文章回顾并讨论了互惠的涵义, 不同互惠类型的特点及互惠的测量方式。此外, 还论述了不同类型互惠对社会交换方式产生的影响。依据现有的互惠研究成果, 分析了互惠发挥影响的内在作用机制是通过:互惠各方的价值观、互惠过程中各方感知到的风险、各方冲突的程度这三种途径来实现的。最后, 根据现有互惠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应从研究设计和研究内容两方面进行扩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及其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中的应用
    吴梦;白新文
    2012, 20 (11):  1889-1898.  doi: 10.3724/SP.J.1042.2012.01889
    摘要 ( 2584 )   PDF(237KB) ( 3056 )  
    “团队作为信息加工者的观点”认为, 团队执行复杂任务需要经过一系列认知决策, 哪些信息被共享, 以及信息共享和整合的质量, 共同决定团队效能的高低。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则进一步提出, 认知动机和社会动机共同决定了哪些信息被共享, 以及信息共享和整合的质量。认知动机决定信息加工的深度, 社会动机决定信息加工的方向, 两种动机共同决定决策质量。这一理论可以很好地整合谈判和创造力领域的研究结果, 并在团队效能领域得到很好的应用。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是对双过程模型和“团队作为信息加工者观点”的发展和整合, 并为决策质量的影响因素提供新的分类框架和研究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