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3年, 第4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05-2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沉痛悼念沈德立先生
    编辑部
    2013, 45 (5):  489-490.  doi: 10.3724/SP.J.1041.2013.00489
    摘要 ( 875 )   PDF(166KB) ( 1461 )  
    English Version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音乐知觉的神经基础:脑成像研究的元分析
    赖寒;徐苗;宋宜颖;刘嘉
    2013, 45 (5):  491-507.  doi: 10.3724/SP.J.1041.2013.00491
    摘要 ( 1477 )   PDF(513KB) ( 3493 )  
    English Version
    本研究根据音乐加工的层级结构, 对现有的脑成像研究进行了元分析, 探讨了音乐知觉的神经基础。具体而言, 对特异于音乐知觉加工的两个层级, 音程分析和结构分析的神经基础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比了参与两个层级加工的脑区。结果发现, 音程分析主要的激活分布在双侧颞上回和右侧额下回, 在中央前回、角回和脑岛等脑区也有分布。音程分析在颞上回激活最多, 可能表明颞上回为音程分析的核心区域。结构分析激活分布较广, 主要激活颞上回、颞横回和前额叶区域, 此外, 还激活了下顶叶、缘上回和舌回等顶枕区域。结构分析在前额叶激活最多, 可能表明前额叶为结构分析的核心区域。最后, 对比两层级激活的脑区发现, 二者仅在后侧颞上回存在着重合, 而在绝大部分脑区则表现出分离, 这暗示了音程分析和结构分析通过颞上回进行交流, 并负责音乐不同层面的加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字字谜任务中限制解除的电生理机制
    邢强;张忠炉;王梦偌;张金莲;王菁;姚艳芬;占丹玲
    2013, 45 (5):  508-516.  doi: 10.3724/SP.J.1041.2013.00508
    摘要 ( 961 )   PDF(443KB) ( 1471 )  
    English Version
    尽管“限制解除”作为一种顿悟问题解决的关键途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德国心理学者Knoblich及其同事提出, 但学界对于“限制解除”所包含的信息加工程序、阶段以及相应的脑认知过程却并未有进一步的探讨和细化。本文从“限制解除”的理论角度出发, 以答案提示催化的“诱发式”字谜解决顿悟为例, 首次提出了一个关于“诱发式”限制解除过程的信息加工阶段初步构想。该构想认为:顿悟问题解决中的“诱发式”限制解除过程包含3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早期注意参与为特征的冲突信息的预警或预处理过程; 第二阶段是以新旧思路交替为特征的关键限制解除过程, 鉴于这个过程以基本问题表征空间的拓展为特征, 因此我们推测右脑的活动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是以自上而下的控制加工为特征的重新整合过程。脑电研究数据部分地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 发现了上述第一阶段在脑电变化上体现为顿悟性限制解除所伴随的N100/P200复合体; 第二阶段体现为P300在300~400 ms的时间窗内的地形图分布及差异波; 而第三阶段则体现为N400在400~800 ms内的变化。脑电结果还证实:在第二阶段也就是限制解除的关键阶段, 右脑的活动明显强于左脑, 提示基本问题空间的拓展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右脑, 而在第三阶段也就是信息的重新整合阶段则表现出相反的半球偏侧化倾向。上述发现有可能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顿悟中“限制解除”的脑认知机理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经历对插入空白间隔的汉字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
    杨昕岳;王权红; 陆其林
    2013, 45 (5):  517-522.  doi: 10.3724/SP.J.1041.2013.00517
    摘要 ( 783 )   PDF(287KB) ( 1532 )  
    English Version
    以插入空白间隔的汉字知觉干扰效应为实验范式, 探讨了不同长短的空白间隔对地震相关字和无关字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实验组中, 与地震无关字相比, 被试对地震相关字有更高的识别率; 而在对照组中, 被试对地震相关字和无关字的识别率差异不显著。(2) 450 ms的间隔能导致地震无关字干扰效应的消失, 却不会对地震相关字的识别造成干扰。本研究支持竞争激活假说, 并为情绪驱动知觉加工的观点提供证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义相似性与类别大小对图-词干扰范式下语义效应的影响
    方燕红;张积家
    2013, 45 (5):  523-537.  doi: 10.3724/SP.J.1041.2013.00523
    摘要 ( 933 )   PDF(412KB) ( 2232 )  
    English Version
    采用基本水平命名和类别水平命名任务, 通过2个实验, 考察了图-词之间的语义相似性与类别大小对图-词干扰范式下语义效应的影响。实验1发现, 图片命名时间在语义相似性高的干扰词条件下显著快于在语义相似性低的干扰词条件下, 但这种效应只出现在基本水平命名任务中, 未出现在类别水平命名任务中。图-词之间的语义相似性高低对低熟悉图片命名影响大, 对高熟悉图片命名影响小。实验2显示, 语义关联的干扰词对图片的基本水平命名产生了语义干扰效应, 对图片的类别水平命名产生了语义促进效应。类别大小强化了语义效应:类别大, 图片的基本水平命名的语义干扰效应更大, 图片的类别水平命名的语义促进效应更强。整个研究表明, 图-词之间的语义关联的强度影响语义效应的方向, 图-词之间的语义关联的广度影响语义效应的强弱。需要结合多种理论来解释图-词之间的语义相似性和类别大小对图-词干扰范式下语义效应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王锃; 鲁忠义
    2013, 45 (5):  538-545.  doi: 10.3724/SP.J.1041.2013.00538
    摘要 ( 1742 )   PDF(352KB) ( 3766 )  
    English Version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 及其对于人的认知的影响。实验1采用迫选法, 在明确要求被试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位置的上方或下方时, 发现在意识层面, 被试倾向于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上部, 把不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下部。实验2采用无关任务法, 对实验词语作褒贬义判断, 实验结果发现, 道德词出现在空间的上方(相对于下方)时, 被试对道德词作褒贬义判断的时间短; 不道德词出现在空间的下方(相对于上方)时, 被试作褒贬义判断的时间则短。实验3通过记忆任务发现, 道德概念的启动使得个体高估了相继出现的客体的高度和长度, 不道德概念的启动使得个体低估了其高度和长度。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 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 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既存在于无意识层面又可以在意识的层面显现; 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会影响对物体的高度和长度的估计, 表现为汉语道德概念隐喻表征的“认知偏移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王振宏;刘亚;蒋长好
    2013, 45 (5):  546-555.  doi: 10.3724/SP.J.1041.2013.00546
    摘要 ( 2316 )   PDF(441KB) ( 4622 )  
    English Version
    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认为, 积极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受其趋近动机强度的调节, 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不同。本研究运用情绪图片诱发被试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 采用停止信号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考察了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中性条件相比, 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促进了停止信号任务中Go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中重复任务的反应执行。(2)在停止信号任务中, 相对于中性条件, 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停止信号反应时显著缩短; 在任务转换作业中, 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转换损失和错误率转换损失均显著降低, 而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转换损失显著增加。因此, 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受其趋近动机强度的调节, 即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增强认知灵活性, 提高停止反应与任务转换的速度; 而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增强认知稳定性, 加快停止信号任务中Go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中重复任务的反应执行, 增加了反应时转换损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前儿童努力控制的发展轨迹与父母养育的关系:一项多水平分析
    梁宗保;张光珍;邓慧华;宋媛;郑文明
    2013, 45 (5):  556-567.  doi: 10.3724/SP.J.1041.2013.00556
    摘要 ( 1785 )   PDF(581KB) ( 4006 )  
    English Version
    通过3年追踪研究,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474名学前儿童努力控制发展变化的轨迹, 以及初始父母养育方式对其发展水平和发展速率的影响。多水平分析的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的努力控制呈线性增长, 其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均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努力控制初始水平较高的儿童, 其增长速度也较快。(2)初始的父母鼓励与接纳对儿童努力控制的最后发展水平有促进作用, 而父母的拒绝与惩罚则起反作用。(3)父亲鼓励与接纳能加速儿童努力控制的平均增长速率, 而母亲鼓励与接纳则会延缓其平均增长速率。(4)初始的父亲养育方式可分别解释儿童努力控制发展水平和发展速率10%和2%的变异, 初始的母亲养育方式可分别解释其14%和3%的变异, 父母养育方式累计可分别解释其19%和10%的变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中介机制及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
    刘霞;赵景欣;申继亮
    2013, 45 (5):  568-584.  doi: 10.3724/SP.J.1041.2013.00568
    摘要 ( 1723 )   PDF(621KB) ( 4869 )  
    English Version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551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 探讨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即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以及不同归属需要下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公立学校小学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相对较高; 流动男生比流动女生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 流动女生比流动男生具有较高的群体幸福感。(2)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并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群体幸福感。(3)不同归属需要下歧视知觉对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在高归属需要组, 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并通过群体地位感和群体幸福感的双重中介消极地影响个体幸福感; 歧视知觉完全通过群体地位感的中介消极地影响群体幸福感。在低归属需要组, 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既存在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 也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发挥间接性的积极作用; 歧视知觉对群体幸福感只存在间接的消极影响, 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这表明, 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受到归属需要的调节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差异化变革型领导对知识分享与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社会网络机制的解释
    蔡亚华;贾良定;尤树洋;张祎;陈艳露
    2013, 45 (5):  585-598.  doi: 10.3724/SP.J.1041.2013.00585
    摘要 ( 1533 )   PDF(567KB) ( 3549 )  
    English Version
    差异化变革型领导是团队领导领域的最新议题, 现有的研究局限于探讨其社会心理方面的作用机制。本文从社会网络机制出发解释差异化变革型领导对团队知识分享及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基于65家企业的225个工作团队样本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 团队一致性变革型领导正向影响团队交流网络密度从而提高团队知识分享; 个体差异性变革型领导正向影响团队成员交流网络密度差异性从而降低团队知识分享; 团队知识分享正向影响团队创造力。本文的证据表明, 在中国情境下, 差异性团队领导行为不利于创造稠密的团队交流网络, 以及团队知识分享, 从而不利于提升团队创造力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