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5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理论与史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注意促进运动知觉判断的时间进程
    丁锦红, 汪亚珉, 姜扬
    2021, 53 (4):  337-348.  doi: 10.3724/SP.J.1041.2021.00337
    摘要 ( 8402 )   HTML ( 848 )  
    PDF(1069KB) ( 10231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本研究通过控制深度视觉线索, 分析3D SFM (structure from motion)知觉中的眼动特征, 探讨注意对SFM知觉判断的影响及其时间进程。结果显示, 有线索刺激比模糊刺激的判断更加快、更加肯定(百分比更高); 眼睛移动方向和微眼跳方向都分别与知觉判断的运动方向具有一致性; 微眼跳频次、峰速度和幅度也都分别表现出深度线索的促进效应。实验结果表明, SFM知觉过程大致分为速度计算和构建三维结构两个阶段; 注意对SFM知觉的调节作用主要发生在构建三维结构阶段; 注意从150 ms开始指向选择对象, 驻留持续约200 ms后, 从局部运动矢量流转移到整体运动方向的知觉判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阅读进度反馈信息对工作同盟和咨询效果的影响
    孙启武, 吴才智, 于丽霞, 王巍欣, 沈国成
    2021, 53 (4):  349-361.  doi: 10.3724/SP.J.1041.2021.00349
    摘要 ( 5938 )   HTML ( 379 )  
    PDF(712KB) ( 6398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进度反馈指将对当事人的标准化测量结果和解释反馈给咨询师的干预, 其目的在于矫正咨询师对咨询效果主观评估的偏差, 提高咨询效果。考虑到咨询师和当事人“面对面”的标准反馈程序不符合我国社会文化习惯, 采用多层结构方程模型, 分析了自然情境下非“面对面”的进度反馈对工作同盟和咨询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组间水平, 反馈组的工作同盟质量更好; 在组内水平, 工作同盟与症状是相互预测的关系。在结案时, 反馈组在抑郁症状和咨询的有帮助性上效果更好。结论是进度反馈对工作同盟和咨询效果有积极影响。研究从工作同盟和中国人的关系角度拓展了对进度反馈作用机制的认识, 为进度反馈的应用提供了基于实践干预有效的证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机成瘾与抑郁: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多重中介作用
    侯娟, 朱英格, 方晓义
    2021, 53 (4):  362-373.  doi: 10.3724/SP.J.1041.2021.00362
    摘要 ( 23949 )   HTML ( 4293 )  
    PDF(892KB) ( 31477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为考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 研究同时整合情绪和认知两方面因素, 探讨了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和抑郁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研究1共有545名大学生完成了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贝克抑郁量表和社会交往焦虑量表。研究2选取51名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和2(配对面孔表情的情绪类型: 负性、中性) × 2(探测点位置: 与负性情绪面孔表情同侧、与负性情绪面孔表情异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表明: (1)手机成瘾、社交焦虑和抑郁两两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且社交焦虑在手机成瘾和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2)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与抑郁间的单独中介效应不显著。具体而言, 手机成瘾通过两条路径影响抑郁: 一是社交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 二是社交焦虑→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链式中介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人格与心理健康——自我控制与真实性的链式中介
    葛枭语, 侯玉波
    2021, 53 (4):  374-386.  doi: 10.3724/SP.J.1041.2021.00374
    摘要 ( 11018 )   HTML ( 1477 )  
    PDF(785KB) ( 14658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基于儒学经典命题提出君子人格通过自我控制与真实性的链式中介对心理健康产生正向效应的假设, 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总样本量为1169)。结果表明, 君子人格正向预测同时测量的心理健康(研究1)和6个月后测量的自尊、核心自我评价、情感平衡, 负向预测心理症状(研究4); 君子人格正向预测自我控制特质(研究1)和自我控制决策(研究3和研究4), 受到情境模拟操纵的自我控制提升心理健康与真实性(研究2), 受到回忆启动操纵的真实性提升心理健康(研究3); 链式中介作用也得到了同时和跨时间点测量、统计控制和实验控制等多方法结果的支持。君子人格水平较高的人, 更易自我控制, 由此感到自己的行为与真实自我更加一致与贯通, 因此具有更积极的心理状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性别化名字对个体印象评价及人际交往的影响
    佐斌, 刘晨, 温芳芳, 谭潇, 谢志杰
    2021, 53 (4):  387-399.  doi: 10.3724/SP.J.1041.2021.00387
    摘要 ( 13037 )   HTML ( 1784 )  
    PDF(703KB) ( 18793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名字在个体印象评价和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从刻板印象维护视角出发, 通过3个研究考察了性别化名字的热情能力感知, 基于此探究性别化名字对不同性别个体的印象评价及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1)人们对男性化名字的能力评价高于女性化名字, 对女性化名字的热情评价高于男性化名字; (2)性别化名字影响男性的能力评价和女性的热情评价; (3)性别化名字影响人们对女性的交友偏好, 热情评价在其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性别化名字影响人们和男性的共事偏好, 能力评价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性别化名字影响印象评价的模式, 并为理解人际交往中名字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委屈可以求全吗?自我表现视角下职场排斥对个体绩效的影响机制
    姜平, 张丽华
    2021, 53 (4):  400-412.  doi: 10.3724/SP.J.1041.2021.00400
    摘要 ( 6628 )   HTML ( 623 )  
    PDF(855KB) ( 8615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有关职场排斥对员工绩效的影响结果, 已有研究存在不一致的研究结论, 表明该领域还存在潜藏的作用机制有待深入发掘。为此, 基于自我表现理论, 本文构建并检验了一个有条件的间接作用模型, 探讨遭受职场排斥的个体如何以及何时可能获得更高的绩效评价。基于一个情景实验和一个多时点、上下级配对的问卷调查, 研究结果支持了理论假设:职场排斥会激发个体表面顺从的应对策略, 并且这种应对趋向对高集体主义倾向的员工更为明显; 而在领导的集体主义倾向较高的情况下, 高表面顺从的下属能获得更高的绩效评价; 当且仅当下属和领导的集体主义倾向都较高时, 职场排斥通过表面顺从对绩效评价产生正向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反而少:元认知推断视角下支付渠道数量对个体捐赠的影响
    冉雅璇, 牛熠欣, 陈斯允
    2021, 53 (4):  413-430.  doi: 10.3724/SP.J.1041.2021.00413
    摘要 ( 3414 )   HTML ( 339 )  
    PDF(1077KB) ( 4988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支付渠道通常是捐赠信息中的必要元素。研究基于元认知推断理论, 探讨了支付渠道数量因素(多个vs.单一)对个体捐赠的作用机制。通过6个实验和1个单文章元分析, 结果发现:相比单一支付渠道, 多个支付渠道反而会抑制个体捐赠的金额和意愿, 感知商业化和道德怀疑连续中介以上效应。关键原因在于, 多支付渠道在商业化背景下的频繁应用会使得人们持有“多支付渠道=商业化”的朴素信念。基于此, 个体会对多个(vs.单一)支付渠道的捐赠信息产生感知商业化的元认知推断, 进而怀疑捐赠对象的道德性, 最后弱化捐赠意愿与行为。此外, 朴素信念的可诊断性具有调节作用。具体而言, 当“多支付渠道=商业化”朴素信念的可诊断性低时, 个体将无法产生感知商业化的元认知推断过程, 从而弱化多个(vs.单一)支付渠道对个体捐赠的负面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与史
    未完结的本能:郭任远与中国本能论战
    陈巍, 王勇, 郭本禹
    2021, 53 (4):  431-540.  doi: 10.3724/SP.J.1041.2021.00431
    摘要 ( 3951 )   HTML ( 156 )  
    PDF(1080KB) ( 4688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深刻影响, “本能”这一概念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逐渐成为人类和动物心理学的核心议题。年轻的中国发展心理生物学家郭任远在美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本能运动。返回中国后, 他持续阐发其激进行为主义思想, 推动了“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三场争论之一”的本能论战。这场争论不仅促使艾伟、潘菽、高觉敷等心理学家纷纷参与, 还吸引了周建人、李石岑等公共知识分子的目光。郭任远的理论主张与实验工作, 桥接起了本能争论的中国与世界战场, 并激荡起诸多积极、消极与混合反应。论战加速了本能的心理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从“扶手椅”迈向“实验室”, 也深陷混淆发育解释与进化解释的历史圈套。虽然郭任远及其推动的中国本能论战并没有实现对本能心理学的“完结”, 但却揭示出语义和信仰在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论价值。这种理论渗透的意识形态最终确立起郭氏在行为科学史上独特的学术地位, 并为本能演变成“未完结”的、开放的科学问题提供动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