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04年, 第36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4-05-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工作记忆中汉字与空间的分离及动态优势半球的ERP效应
    王益文,林崇德,魏景汉,罗跃嘉,卫星
    2004, 36 (03):  253-259. 
    摘要 ( 2940 )   PDF(261KB) ( 2482 )  
    English Version
    测量了14名正常被试完成延迟匹配任务时的事件相关脑电位(ERP)。在刺激消失后的延迟阶段,汉字任务和空间任务均在头皮中前部额区产生P260和晚期正成分(LPC), 在头皮后部顶枕区产生N150和晚期负成分(LNC)。汉字任务的P260表现出右脑优势, 400-800ms时LPC转变为与空间任务相比较的汉字左脑相对优势。空间任务的P260在左右脑无差异,400-800ms时LPC转变为右脑优势。头皮后部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提供了工作记忆中汉字与空间信息保持的分离及其优势脑动态变化的ERP证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普通话声调加工的右耳优势及其机理:一项双耳分听的研究
    刘丽,彭聃龄
    2004, 36 (03):  260-264. 
    摘要 ( 1989 )   PDF(161KB) ( 2128 )  
    English Version
    采用双耳分听的任务探讨了汉语普通话声调加工的右耳优势问题,并引进反应手的因素,探讨了汉语声调加工的右耳优势的机制。结果表明,汉语母语被试对普通话声调的加工存在右耳、左脑优势,但这种优势是相对的,右脑也具备加工声调信息的能力,结果支持了直接通达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文新异组合概念的解释及影响因素
    刘烨,傅小兰,孙宇浩
    2004, 36 (03):  265-273. 
    摘要 ( 1772 )   PDF(190KB) ( 1325 )  
    English Version
    通过分析600名中国大学生对32个概念组成的160个新异组合概念的解释,考察了中文名词-名词组合概念的解释策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⑴关系解释和属性解释是两种主要的解释策略;⑵第一个子概念具有显著属性的组合概念得到更多的属性解释;⑶子概念之间相似性的高低不影响属性解释出现的比率,但影响关系解释出现的比率;⑷生物组合概念比人造物组合概念得到更多的属性解释。其中的新发现既不支持关系竞争理论,也不支持双重加工理论,引出了有待研究的新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母语类型留学生表达汉语句子的比较
    王永德
    2004, 36 (03):  274-280. 
    摘要 ( 2773 )   PDF(159KB) ( 2705 )  
    English Version
    以汉语句式为测试材料,研究留学生母语是否影响他们习得汉语的问题。结果发现,留学生在主动宾句、主谓谓语句/领属句、主谓谓语句(受事主语句)和“把”字句2上的成绩表现出与其母语类型相关的规律性,母语是英语的留学生与母语是日语和韩语的留学生有显著差异。与母语语法规则接近的汉语句式较易掌握,反之就较难。这一结果提示,母语语法影响留学生习得汉语语法,在初等汉语水平阶段需要按授课对象的母语类型组织教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别成员跨维度特征关系对类别学习的影响
    莫雷,郭璐
    2004, 36 (03):  281-289. 
    摘要 ( 2430 )   PDF(212KB) ( 1479 )  
    English Version
    探讨类别成员具有多维度相同特征与多维度匹配特征条件下对人们类别学习的影响。被试来自华南师范大学一年级本科生,要求他们学习不同特征结构的类别材料,然后进行测试,以学习阶段的单元数与错误率、测试阶段的反应时与错误率为指标。共包括3个实验,实验1探讨了类别成员具有双维度相同特征、双维度匹配特征与非匹配特征条件下进行类别学习的成绩。实验2探讨类别成员在空间位置分离的两个维度上具有相同特征对类别学习的影响。实验3进一步探讨类别间成员具有双维度相同特征对类别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1)类别成员具有双维度相同特征时,人们在归类学习中会将这两个维度看成是一个维度,从而促进类别学习;(2)类别成员具有双维度匹配特征,或者在两个不相邻维度具有相同特征时,对于类别学习没有起到这种特定的促进作用;(3)如果类别间成员具有双维度相同特征,则对类别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类别学习过程中,特征相似性状况对维度的确立也会产生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非线索更新
    迟毓凯,莫雷,管延华
    2004, 36 (03):  290-297. 
    摘要 ( 2422 )   PDF(185KB) ( 1436 )  
    English Version
    采用实时窗口阅读技术,探讨文本阅读中不同研究范式下空间信息更新的特点。结果表明,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信息的非线索实时更新是存在的,但要实现这种更新则需要一定的条件。相对于自动呈现材料,在更为自由的手动阅读条件下,先前阅读的空间信息,尤其是外显的位置信息(如“广场”)能够进行非线索的实时更新(实验一、实验二);此外,实验三的结果表明,不同的探测位置对空间信息的通达也产生了影响。在更为敏感的探测位置上,内隐的空间实体信息(如,“雕像”)也表现出了非线索的更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不同外部表征方式集中呈现信息条件下的因果力判断
    王墨耘,傅小兰
    2004, 36 (03):  298-306. 
    摘要 ( 1985 )   PDF(220KB) ( 1562 )  
    English Version
    在分别用文字陈述、表格和图形三种外部表征方式集中呈现因果信息的条件下,用直接估计因果力大小的实验范式考察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估计的特点,检验概率对比模型,效力PC理论和pCI规则。让287名大学生被试估计不同化学药物影响动物基因变异的能力。结果发现,对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估计具有以下4个特点:⑴不对称性:在预防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较多符合效力PC理论,而在产生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一般符合概率对比模型;⑵文字陈述、表格和图形三种信息外部表征方式,不影响产生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但影响预防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在预防原因条件下,与文字陈述和表格表征相比,图形表征会促使更多被试按效力PC理论来做因果力估计;⑶没有被试使用pCI规则;⑷被试估计因果力所使用的规则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注意条件下大数与小数的加工差异
    刘超,傅小兰
    2004, 36 (03):  307-314. 
    摘要 ( 2930 )   PDF(363KB) ( 2097 )  
    English Version
    考察在注意(注视点)与非注意(非注视点)条件下数字加工的距离效应和符号效应。采用小数(1-4)和大数(6-9)的中文与阿拉伯数字为材料,以判断数字是否大于5为任务。实验结果表明:⑴ 在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而在非注意条件下,只有小数出现距离效应;⑵ 在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没有出现符号效应;而在非注意条件下,只有小数出现符号效应,中文数字绩效显著好于阿拉伯数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输出方式和输出时间对数字广度的影响
    宣宾,张达人
    2004, 36 (03):  315-321. 
    摘要 ( 1171 )   PDF(264KB) ( 1602 )  
    English Version
    实验目的是探讨在不同的输出方式下,输出时间对短时记忆的影响是否相同。在数字广度实验中,给被试呈现单个数字组成的数字串,要求被试分别采用口头和书写两种输出方式来报告不同的内容:直接报告刺激呈现的单个数字串,以及在每个数字前附加不同长度的字符报告。结果发现附加字符使口头和书写的输出时间都增加。但在口头报告中,输出时间增加的同时伴随着记忆成绩下降,而书写报告的记忆成绩不受影响。讨论了此结果的意义,推测输出阶段中影响记忆成绩的可能是发音时间,而不是延迟时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隐时间的存在和特征
    郭秀艳,肖辉彬,周楚
    2004, 36 (03):  322-326. 
    摘要 ( 2600 )   PDF(151KB) ( 1647 )  
    English Version
    采用2×2×2混合实验设计,使用具体和抽象两种不同性质的图形材料对动态和静态两种条件下内隐时间的存在及其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动态条件下被试对抽象图形的位置偏移判断更为准确;(2)测试图形与识记图形之间位置偏移判断的错误率在测试图形与诱导图形内隐运动方向一致的条件下比不一致条件下大;(3)无论实验材料为具体图形还是抽象图形,被试对测试图形和识记图形的位置偏移判断错误率之间不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证明了内隐时间的存在,进一步探明了内隐时间具有方向性和认知不可渗透性的特点,并证明了运动范式为研究内隐时间及其特点的有效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6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
    张文新,赵景欣,王益文,张粤萍
    2004, 36 (03):  327-334. 
    摘要 ( 3215 )   PDF(184KB) ( 2862 )  
    English Version
    采用“新故事”对来自两所幼儿园的133名3~6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进行了测查,探查了这一阶段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4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掌握二级未知知识,但是儿童对于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要晚1~2年,6岁左右是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对于信念问题的错误回答主要是基于一级推理,相当一部分的6岁儿童能够基于二级推理对信念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儿童对于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不是一个全或无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少年的时间透视、人际卷入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雷雳,李宏利
    2004, 36 (03):  335-339. 
    摘要 ( 1304 )   PDF(160KB) ( 2651 )  
    English Version
    通过问卷法调查了589名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状况,拟探讨影响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变量。研究发现不同时间定向可以通过不同人际卷入变量预测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研究指出,重视不同人际卷入变量(如积极同伴卷入与适度父母卷入)对于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中介作用,可能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受益于互联网使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同伴群体活动中的性别排斥
    王沛,高瑛
    2004, 36 (03):  340-346. 
    摘要 ( 3530 )   PDF(167KB) ( 2969 )  
    English Version
    实验一以图片为材料研究了儿童同伴群体活动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实验二以情景故事法研究了儿童在不同排斥情景中发生性别排斥的原因即其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被试为幼儿园大班、2年级和5年级儿童。结果发现,(1)在同伴群体活动中三个年龄段的儿童都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2)同伴群体活动中的性别排斥行为并不是由性别刻板印象引起的。(3)儿童会以道德和亲社会行为为理由接纳异性儿童,会因为群体认同、群体功效和刻板印象而排斥异性儿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人人格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王登峰,崔红
    2004, 36 (03):  347-358. 
    摘要 ( 5950 )   PDF(234KB) ( 5534 )  
    English Version
    在初步确定中国人人格量表(Qingnian Zhongguo Personality Scale, QZPS)的基础上,通过对5000多被试的施测,确定了QZPS的项目构成及信度和效度。研究中对QZPS的项目重新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根据对每一个大因素的因素分析和项目鉴别度分析,确定了QZPS各个因素的项目构成和内部一致性系数,共180个项目。通过自-他评定的相关、自评与标尺评定的相关、以及对特殊群体分数分布的分析验证了QZPS的效度。研究结果确认QZPS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应用于人格的理论和应用领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品牌形象系统的因素结构
    焦璇,吕建红,陈毅文
    2004, 36 (03):  359-364. 
    摘要 ( 1781 )   PDF(152KB) ( 2621 )  
    English Version
    采用问卷法以446名大学生为被试,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探讨了不同产品类别(牙膏、运动鞋和随身听)的品牌形象的构成因素,然后以整体分配法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结果表明:(1)品牌形象是由若干因素构成的有组织、有序的系统,这些因素分别属于功能成分和意义成分。(2)不同产品类别的品牌形象构成有共性,也有个性。(3)低外显产品的功能成分比高外显产品的功能成分重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名人广告源可信度因子结构
    王怀明,马谋超
    2004, 36 (03):  365-369. 
    摘要 ( 2795 )   PDF(203KB) ( 2167 )  
    English Version
    对601名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名人广告源可信度包括四个因素,即专业性、吸引力、品德和名人与商品的一致性。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四因子结构模型的合理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报谨慎对谈判过程和谈判结果的影响
    张志学,韩玉兰
    2004, 36 (03):  370-377. 
    摘要 ( 2556 )   PDF(177KB) ( 1993 )  
    English Version
    回报谨慎是人们害怕在人际关系中被他人利用的一种信念。研究考察了回报谨慎对谈判者的动机倾向、谈判行为及谈判结果的影响。184人组成92个两人小组参加了一项模拟商业谈判,谈判前研究者成功地进行了回报谨慎的操纵,谈判结束后,参加谈判的人完成谈判协议和谈判后问卷。研究者假设,低回报谨慎的谈判者比高回报谨慎的谈判者在谈判中更可能持有合作倾向、更多地与谈判对手分享信息,研究者还预测回报谨慎与谈判双方的联合收益以及谈判后对谈判对手的看法都有关系。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假设。研究对从事商业谈判的人具有实际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