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0年, 第18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0-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微表情研究及其应用
    吴奇;申寻兵;傅小兰
    2010, 18 (9):  1359-1368. 
    摘要 ( 3231 )   PDF(701KB) ( 10444 )  
    微表情是一种持续时间仅为1/25秒至1/5秒的非常快速的表情, 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本文系统梳理已公开发表的微表情实证研究报告, 对注重于测量微表情识别能力的早期研究、目前基于微表情训练工具(METT)的微表情识别应用研究以及刚刚萌芽的微表情表达研究进行总结分析, 明确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未来研究应探讨METT在不同文化中的有效性, 研究微表情表达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 并注重发展自动化的微表情识别工具。本文提出, 基于微表情的自动谎言识别系统将是微表情研究未来的应用方向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弥散张量成像在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乐秋海;舒华
    2010, 18 (9):  1369-1376. 
    摘要 ( 1060 )   PDF(678KB) ( 2201 )  
    人类的语言功能不仅仅基于以额叶、颞叶为代表的语言脑区灰质皮层的激活, 更重要的是基于这些脑区之间白质纤维束的连接。随着各种脑成像技术的逐渐成熟, 基于核磁共振的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语言认知领域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弥散张量成像在语言认知研究上的应用, 可以将其与行为测查、功能定位成像、功能连接、全脑网络等多种分析方法结合来共同研究语言认知, 进而从脑结构的角度来探究语言与脑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格在文本阅读中的作用
    李馨;白学军;闫国利;臧传丽;梁菲菲
    2010, 18 (9):  1377-1385. 
    摘要 ( 1229 )   PDF(669KB) ( 2786 )  
    本文总结空格在文本阅读中作用的相关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删除或替代有空格文本中的空格, 对阅读产生的干扰作用; (2)在无空格的文本中插入空格, 对阅读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空格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受被试阅读经验、阅读方式和空格大小等因素影响; (3)被试母语和第二语言呈现方式的一致性会影响空格在第二语言阅读中的作用; (4)今后应结合眼动控制理论, 从注视点落点位置和熟悉性等方面开展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语者语言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加工机制
    王瑞明;范梦
    2010, 18 (9):  1386-1393. 
    摘要 ( 1103 )   PDF(660KB) ( 2212 )  
    语言转换是指双语者由所掌握的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 这一现象近些年来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针对语言转换中双语者在从心理词典中顺利提取所需要的语言(称之为目标语言)时如何加工在当前任务中不使用的那种语言(称之为非目标语言), 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仔细分析这些研究, 可以看出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着3个核心问题: (1)语言转换中双语者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是否激活; (2)若非目标语言激活, 这种激活发生在何种层面(概念层面还是词汇层面); (3)激活的非目标语言会对目标语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此为基础, 本文从语言产生转换和语言理解转换两大领域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最后对未来的语言转换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比喻性语言加工的脑机制
    马利军;张积家
    2010, 18 (9):  1394-1402. 
    摘要 ( 1099 )   PDF(682KB) ( 2038 )  
    早期观点认为比喻性语言加工主要依赖右脑, 随着研究的深入, 右脑假说受到许多研究结果的挑战, 左脑参与比喻性语言的加工。同时, 左右脑语言区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新的研究证实, 前额前部皮层同样参与比喻性语言的加工。比喻性语言的理解需要左右半球及前额皮层的共同激活, 同时对其加工还依赖左右半球的联合作用, 比喻性语言理解神经网络的建立需要新证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预见: 情景记忆的未来投射与重构
    刘岩;杨丽珠;徐国庆
    2010, 18 (9):  1403-1412. 
    摘要 ( 1382 )   PDF(680KB) ( 2570 )  
    预见是对有关个人的未来事件进行模拟的过程。相关的研究从几个方面展开: 从比较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预见能力的种系发生图谱,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考察预见能力的发生发展状况, 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揭示预见过程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未来的研究应该补充和修正预见能力的种系发生图谱, 揭示发展过程中预见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关系, 进一步考察卷入预见过程脑区之间的特定神经通路, 并提高和拓展其社会应用的价值和范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响驾驶安全的驾驶员注意模式研究述评
    李宏汀;徐伟丹;葛列众;李文书
    2010, 18 (9):  1413-1419. 
    摘要 ( 983 )   PDF(653KB) ( 3334 )  
    驾驶员的视觉注意模式对于汽车安全驾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驾驶员的路面视觉扫描模式和整体视觉场景的注意模式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了概览。主要包括: (1)视觉扫描模式对驾驶安全的影响研究; (2)驾驶员视觉注意分配模型研究; (3)以及针对驾驶员视觉扫描模式的培训研究。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有待于深入探讨影响驾驶员视觉注意模式的影响因素以及开展适合我国汽车驾驶特点的本土化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造力的脑结构与脑功能基础
    沈汪兵;刘昌;陈晶晶
    2010, 18 (9):  1420-1429. 
    摘要 ( 1698 )   PDF(679KB) ( 4686 )  
    从脑结构和脑功能两方面对创造力的脑神经基础进行了评述。就创造力的脑结构而言, 尸体脑解剖研究表明创造力可能与顶叶与角回有关; 活体脑结构成像研究则显示, 创造力主要与额叶、扣带回以及皮下白质或灰质浓度有关。就创造力的脑功能而言, 任务取向研究表明创造力任务主要激活了额叶和顶叶及少数其他皮层区域; 而个体差异取向研究则表明创造力被试激活了右侧额叶、大脑皮层以及小脑的某些区域。未来研究需在加强脑结构影像研究基础上, 注重从被试抽样和筛选等方面细化任务模式和个体差异模式的创造力研究, 以获得更一致的结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神分裂症谱系中的快感缺乏
    史艳芳;陈楚侨
    2010, 18 (9):  1430-1439. 
    摘要 ( 1524 )   PDF(693KB) ( 2638 )  
    快感缺乏, 指体验愉快能力的降低, 它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学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其存在增加了罹患精神分裂症谱系疾病的风险。然而, 精神分裂症中做情绪体验的快感缺乏研究由于方法学的问题常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从奖励系统入手, 最新的研究证据支持精神分裂症期待性愉快损伤, 而消费性愉快相对完好。在分裂型人格中似乎也存在类似的损伤模式。该文从精神分裂症谱系的角度, 探讨了从奖励系统考察快感缺乏的可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因多态性对情绪调节神经回路的影响
    陈桃林;罗跃嘉
    2010, 18 (9):  1440-1448. 
    摘要 ( 1325 )   PDF(728KB) ( 2709 )  
    随着脑成像和基因分析等新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 情绪调节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综述相关研究表明: 情绪调节的神经回路涉及背侧-腹侧前额叶、前额叶-杏仁核和皮层-边缘系统的相互作用, 这些神经回路受到5-羟色胺传运体(5-hydroxytryptamine transporter, 5-HTT)、儿茶酚转甲酶 (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COMT)和色氨酸羟化酶2(Tryptophan hydroxylase 2, TPH2)等基因变异, 以及不同基因多态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情绪调节神经回路的功能出现障碍将导致情绪疾病的产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厌恶加工的神经基础
    黄好;罗禹;冯廷勇;李红
    2010, 18 (9):  1449-1457. 
    摘要 ( 1408 )   PDF(676KB) ( 2513 )  
    厌恶是由令人不愉悦、反感的事物诱发的情绪。根据刺激类型的不同, 厌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脑岛和基底节是厌恶加工的主要脑区, 前扣带回、杏仁核、丘脑、内侧前额叶也参与厌恶加工。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发现, 不同类型的厌恶、不同感觉通道的厌恶加工可能具有不同的神经基础。在未来的研究中, 应当注重研究厌恶加工的认知机制、神经基础以及与厌恶相关的神经递质等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抗抑郁作用的神经营养假说
    王泽军;季浏;褚昕宇
    2010, 18 (9):  1458-1470. 
    摘要 ( 1197 )   PDF(871KB) ( 2123 )  
    身体锻炼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特别是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缓解抑郁样症状及临床抑郁。有关抑郁的神经营养假说认为, 抑制成年海马神经发生以及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是导致抑郁的关键因素; 增加成年海马神经发生以及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能够产生抗抑郁的作用。本文通过综述认为, 运动能够诱导成年海马神经发生以及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增加可能是运动抗抑郁作用的主要机制, 且类似于药物的抗抑郁治疗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执行功能的认知可塑性和神经可塑性
    杜新;陈天勇
    2010, 18 (9):  1471-1480. 
    摘要 ( 1337 )   PDF(680KB) ( 2968 )  
    执行衰退假说认为执行功能的特异性衰退是引起认知年老化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老年人的执行功能及其相关脑区(主要为前额叶)存在可塑性, 通过训练执行功能的衰退可得到缓解, 且相关脑区的激活水平、脑容量或神经递质都可发生改变; 部分研究还发现执行功能训练对其它认知能力有一定的迁移效应。这些发现对于认知年老化理论的继续探索和认知干预研究的实践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儒家文化对当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影响
    罗鸣春;黄希庭;苏丹
    2010, 18 (9):  1481-1488. 
    摘要 ( 2260 )   PDF(660KB) ( 4230 )  
    心理健康服务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导来维护与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的活动。它与个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必然联系,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它在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具有表征、构建、指导、唤起功能; 对心理健康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人格、应对方式以及服务态度和行为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与儒家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心理健康服务与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构建适合中国文化土壤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需要研究儒家文化传统对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观念、理论及实践操作层面的作用和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咨询中的“领悟”概念辨析
    胡姝婧;江光荣
    2010, 18 (9):  1489-1495. 
    摘要 ( 1249 )   PDF(654KB) ( 2043 )  
    心理咨询理论和对咨询会谈中重要事件的研究都肯定了领悟在咨询中的重要地位。主流理论取向对领悟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 在领悟的概念、领悟的内容、领悟的方式上都存在一些差异, 但新联结的建立是公认的领悟的实质。对领悟的分类和实证研究中对领悟的操作性定义, 有助于更清晰准确地把握领悟的概念。对心理咨询中的领悟还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界定, 文中尝试性地定义为: 当事人在治疗师的辅助下采取各种方式, 对自己和自己的世界形成新的觉知, 表现为在个人意义系统中建立新的联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健康动机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徐小燕;赵力燕
    2010, 18 (9):  1496-1502. 
    摘要 ( 1248 )   PDF(656KB) ( 3247 )  
    健康动机是人们想要健康的愿望, 是影响人们健康行为的一个决定因素。本文回顾了有关健康动机的理论、测量和实证方面的研究。比较值得推崇的健康动机的动力过程理论认为健康动机是一个内在的动力过程, 并把健康动机对健康行为的作用分为四个阶段: 产生健康愿望、制定计划、采取行动和对行动的坚持。对健康动机的测量主要有一般测量和具体测量两类。实证研究表明健康动机能促进个体的健康行为并由此提高其健康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
    赵小云;郭成
    2010, 18 (9):  1503-1510. 
    摘要 ( 1809 )   PDF(668KB) ( 6414 )  
    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因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 被视为个体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获得生涯成功的关键能力, 是国外近年来生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理论生长点。在综合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从生涯适应力的缘起、概念内涵、理论建构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对生涯适应力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以便人们更深入地体会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最后, 该文指出未来生涯适应力的研究应继续注重理论建构的丰富和完善、注意概念的文化适应性、关注其在生涯咨询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加强对有生涯困境群体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列再生法: 探讨刻板印象的新思路
    管健;程婕婷
    2010, 18 (9):  1511-1518. 
    摘要 ( 2438 )   PDF(691KB) ( 2260 )  
    系列再生法最早起源于Bartlett (1932) 对记忆的研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 该方法旨在寻找被试之间的信息如何传递和变形, 其传播变形背后的意义和规律何在。目前应用该方法的最新研究围绕以记忆探测为出发点, 寻求记忆链条的传播规律对刻板印象的解释, 对该领域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评述了系列再生法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实施方法后, 分析了该方法在刻板印象研究中的最新研究证据和未来的应用与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