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30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2-08-15
    上一期    下一期

    国内心理统计方法研究热点回顾
    研究构想
    研究方法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国内心理统计方法研究热点回顾
    新世纪20年国内假设检验及其关联问题的方法学研究
    温忠麟, 谢晋艳, 方杰, 王一帆
    2022, 30 (8):  1667-1681.  doi: 10.3724/SP.J.1042.2022.01667
    摘要 ( 1689 )   HTML ( 93 )  
    PDF(1277KB) ( 2087 )  

    新世纪20年来国内假设检验方法学研究内容可分为如下几类: 零假设显著性检验的不足、p值的使用问题、心理学研究的可重复性问题、效应量、检验力、等效性检验、其他与假设检验关联的研究。零假设显著性检验已经发展成一套组合流程: 为了保证检验力和节省成本, 实验研究需要做先验检验力分析预估样本容量, 但问卷超过160人在传统统计中就没有必要这样做。当拒绝零假设时, 应当结合效应量做出结论。当不拒绝零假设时, 需要报告后验检验力; 如果效应量中或大而检验力不够高, 则可增加被试再行分析, 但这一过程应主动披露, 报告最后的实际p值并对可能犯的第一类错误率做出评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世纪20年国内测验信度研究
    温忠麟, 陈虹熹, 方杰, 叶宝娟, 蔡保贞
    2022, 30 (8):  1682-1691.  doi: 10.3724/SP.J.1042.2022.01682
    摘要 ( 1171 )   HTML ( 50 )  
    PDF(728KB) ( 1795 )  

    随着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应用, 信度研究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新世纪前20年国内有关测验信度的研究有三条发展主线。一是基于验证性因子模型的信度发展, 包括同质性系数、合成信度、最大信度等; 二是数据类型的拓展, 包括两水平和追踪数据的信度; 三是信度用途的拓展, 如评分者信度、编码者信度等。对于通常的测验(题目之间的测量误差不相关), 如果α系数够高, 信度就够高; 否则使用合成信度。如果一个统计模型中所有变量的合成信度都很高(超过0.95), 使用显变量建模与使用潜变量建模的结果差别不大; 否则, 使用潜变量建模较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中介效应的方法学研究
    温忠麟, 方杰, 谢晋艳, 欧阳劲樱
    2022, 30 (8):  1692-1702.  doi: 10.3724/SP.J.1042.2022.01692
    摘要 ( 3154 )   HTML ( 180 )  
    PDF(698KB) ( 3837 )  

    中介效应可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制, 已成为分析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统计方法。最近20年, 中介效应成了研究方法的一个热点。从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效应量、类别变量的中介效应检验、纵向数据的中介效应检验和模型拓展(包括多重中介、多层中介、有调节的中介和有中介的调节模型)五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中介效应的方法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最后对中介效应的国外方法学研究进展和中介效应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讨论和拓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调节效应的方法学研究
    方杰, 温忠麟, 欧阳劲樱, 蔡保贞
    2022, 30 (8):  1703-1714.  doi: 10.3724/SP.J.1042.2022.01703
    摘要 ( 1800 )   HTML ( 97 )  
    PDF(772KB) ( 2554 )  

    在心理学和其他社科研究领域, 大量实证文章建立调节效应模型, 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如何随着调节变量的变化而改变。过去10多年, 调节效应分析成了方法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从显变量的调节效应、潜变量的调节效应、多层数据的调节效应、基于两层回归模型的单层调节分析、纵向数据的调节效应、调节和中介的整合模型六个主题系统地总结了国内调节效应分析的方法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最后对调节效应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讨论和拓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世纪20年国内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研究与模型发展
    王阳, 温忠麟, 李伟, 方杰
    2022, 30 (8):  1715-1733.  doi: 10.3724/SP.J.1042.2022.01715
    摘要 ( 1891 )   HTML ( 103 )  
    PDF(973KB) ( 2567 )  

    新世纪前20年, 国内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研究主要涉及5个主题:模型发展、参数估计、模型评价、测量不变性及特殊数据处理, 特别是模型发展方面(即SEM的各种变式)有较多成果。对每个主题, 在简述背景知识的基础上, 系统总结了方法学研究发展及成果。最后也讨论了SEM的国外方法学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追踪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与模型发展
    刘源, 都弘彦, 方杰, 温忠麟
    2022, 30 (8):  1734-1746.  doi: 10.3724/SP.J.1042.2022.01734
    摘要 ( 1939 )   HTML ( 103 )  
    PDF(890KB) ( 3528 )  

    追踪研究因其可以得到比横断研究更有说服力的变量关系论证, 在心理学等科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梳理国内以心理学为主的相关领域中追踪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的发表现状、主要解决的研究问题和模型发展。追踪研究可以进行均值差异比较、分析多变量相互影响、描述总体发展趋势及差异和探究心理动态变化过程。近20年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思路也集中在上述研究问题当中, 特别是总体发展趋势及差异、多变量相互影响、总体发展趋势与多变量相互影响的融合、追踪研究设计、缺失数据等议题上。最后, 比较国内外研究的差异, 并结合交叉学科对国内追踪研究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教育康复线上模式的构建
    蒋涵
    2022, 30 (8):  1747-1758.  doi: 10.3724/SP.J.1042.2022.01747
    摘要 ( 1173 )   HTML ( 82 )  
    PDF(1020KB) ( 1651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性障碍。当前用于儿童ADHD的传统(线下)教育康复模式存在缺少学业实效、教师低参与、学校管理经验不足以及遇到特殊情况(如疫情)无法服务等问题。本研究在脑电生物反馈认知训练的基础上, 以解决问题和循证研究为设计思路, 为中国ADHD患儿构建教育康复线上模式并进行初步应用。本研究分为3个子研究:研究1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中国儿童ADHD教育康复的现状调查并分析患儿及关键相关人(家长和教师)需求; 研究2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试验(干预组和对照组各为50人), 评价基于脑电生物反馈认知训练(NCT)的教育康复线上模式的有效性; 研究3采用一个更大被试样本量(每组n = 100)的(家长为中介人干预组/教师为中介人干预组/对照组)×(诊断组/亚诊断组)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由干预中介人(家长或教师)参与的线上模式的有效性, 以及一个纵向质性研究发现关键相关人对于线上模式的接受情况。研究旨在为中国ADHD患儿提供一个有效且好用的教育康复形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团队行动中反思与团队创新关系研究的动态视角——认知与情绪的双元路径
    刘薇, 沈晓玲
    2022, 30 (8):  1759-1769.  doi: 10.3724/SP.J.1042.2022.01759
    摘要 ( 942 )   HTML ( 53 )  
    PDF(732KB) ( 1144 )  

    在复杂变化的市场环境中, 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 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依赖于团队创新以建立独特竞争优势。通过对已有团队反思与创新关系研究的梳理, 发现了二者间关系的黑箱, 理论认为回顾过去能够带来新思想和新变化, 然而针对其如何实现的过程机制的实证研究却十分匮乏。基于此, 在传统的行动后反思的思想基础上, 本研究提出团队行动中反思在概念内涵和实证测量上的区别, 检验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在不同创新阶段的差异性作用, 动态性分析创意形成和创意实施的行为结果, 通过整合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和情绪的社会功能视角, 提出认知层面的信息处理和情感层面的团队情绪这两种机制的耦合方式, 构建团队反思影响创新的整体模型, 并深入探讨影响作用的过程机制和边界条件, 以及对各阶段关系上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进行全面的分析, 为反思与创新理论和实践做出贡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虚拟团队共享式领导的双刃剑效应研究:基于调适性结构理论的视角
    刘松博, 程进凯, 王曦
    2022, 30 (8):  1770-1784.  doi: 10.3724/SP.J.1042.2022.01770
    摘要 ( 1050 )   HTML ( 60 )  
    PDF(798KB) ( 1311 )  

    虚拟团队因新兴技术驱动而成为组织管理的潮流, 尤其全球疫情的爆发使得远程办公备受关注。共享式领导是与虚拟团队高度匹配的领导模式, 但现今学界对虚拟团队共享式领导作用机制的研究比较匮乏, 且集中在正面效应和团队层次, 忽略了共享式领导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及对个体层次的影响。研究基于调适性结构理论, 提出虚拟团队共享式领导有助于团队及个体内部动机和效能感的提升, 同时也会加剧团队内社会惰化现象和关系冲突水平, 引发员工的工作负荷和工作焦虑感, 进而对团队绩效和个体绩效产生双刃剑效应, 同时, 团队虚拟性、任务复杂性和任务重要性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研究模型系统打开了虚拟团队共享式领导的影响机制黑箱, 为组织如何在虚拟情境下领导团队、提升绩效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交媒体分享线索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印象管理与自主感缺失
    靳菲
    2022, 30 (8):  1785-1793.  doi: 10.3724/SP.J.1042.2022.01785
    摘要 ( 3238 )   HTML ( 227 )  
    PDF(661KB) ( 3003 )  

    随着社交媒体, 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及各类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 消费者能够越来越容易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消费和体验。为了适应这一迅猛的发展势头, 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入社交媒体营销刺激消费者分享。如在产品界面添加分享按钮, 在各大社交平台添加主题标签, 或者直接使用带有分享刺激的广告口号。与以往研究关注消费者决策后的分享行为不同, 本研究提出社交媒体分享线索在消费者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影响消费者的判断与选择。具体来说, 本项目认为社交媒体分享线索一方面激发了消费者的印象管理动机, 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自主感, 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的两个行为决策结果:产品兴趣和决策终止。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突破前人研究大多关注决策后分享的局限, 对现有社交媒体分享, 及数字环境如何影响消费行为是有益的补充。在实践上, 对企业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眼动操纵技术在决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改变决策行为
    林浇敏, 李爱梅, 周雅然, 何军红, 周蕾
    2022, 30 (8):  1794-1803.  doi: 10.3724/SP.J.1042.2022.01794
    摘要 ( 1124 )   HTML ( 71 )  
    PDF(574KB) ( 1387 )  

    眼动追踪技术因干扰性低、客观性强、获取数据丰富而准确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行为决策研究。通过操纵眼动过程, 可使决策结果按照预期的方向改变, 建立决策过程和结果的因果链, 为决策的干预研究提供思路。基于外源性眼动操纵、注视追随操纵这两类研究, 介绍了行为决策领域眼动操纵的基本方法及原理、常见操纵指标、操纵效果, 并分析和讨论了不同操纵类别的优缺点。在实验设计中考虑决策者策略及偏好的差异, 结合计算建模等方法进一步丰富操纵指标和分析方法, 并将该方法的优势拓展到其它领域是眼动操纵研究未来的重要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触觉二维图像识别中2D-3D空间信息转换的认知机制
    覃缨惠, 於文苑, 傅小兰, 刘烨
    2022, 30 (8):  1804-1817.  doi: 10.3724/SP.J.1042.2022.01804
    摘要 ( 780 )   HTML ( 25 )  
    PDF(1064KB) ( 741 )  

    可触摸的触觉二维图像是视觉障碍人群获取图像信息的重要方式。目前大多数触觉二维图像都是直接由视觉二维图像转化为的可触摸线条图。在视觉二维图像中, 通常运用透视和视角等视觉原理将三维空间关系转换为二维平面关系。视觉系统经过长期大量知觉学习, 习得了这种二维到三维的映射关系。但是触觉识别二维图像时, 触觉系统如何建立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映射, 目前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影响触觉识别二维图像中二维-三维空间信息转换的视觉因素主要有透视、视角、遮挡、纹理梯度和镂空, 直接将视觉二维图像转化为的触觉二维图像时, 图像中包含的上述视觉因素通常会干扰触觉识别。结合已有研究, 试图提出“双表象加工模型”来解释触摸二维图像时二维到三维空间信息转换的认知机制。该模型认为触觉识别二维图像依赖于两个表象系统的整合, 即物体表象系统(涉及物体的大小、形状和纹理)与空间表象系统(涉及物体的空间关系、透视和视角)。两种表象系统的信息最终进行整合, 在物体表象和空间表象成功匹配的基础上建立二维图像与三维空间之间的映射, 通达长时记忆中的三维物体表征。双表象加工模型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触知觉的认知机制, 也将为触觉二维图像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节律在听觉言语理解中的作用
    陈梁杰, 刘雷, 葛钟书, 杨晓东, 李量
    2022, 30 (8):  1818-1831.  doi: 10.3724/SP.J.1042.2022.01818
    摘要 ( 1246 )   HTML ( 49 )  
    PDF(687KB) ( 1003 )  

    言语理解是听者接受外部语音输入并且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日常交流中, 听觉言语理解受多尺度节律信息的影响, 常见有韵律结构节律、语境节律、和说话者身体语言节律三方面外部节律。它们改变听者在言语理解中的音素判别、词汇感知以及言语可懂度等过程。内部节律表现为大脑内神经振荡, 其能够表征外部言语输入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层级特征。外部节律性刺激与内部神经活动的神经夹带能够优化大脑对言语刺激的处理, 并受到听者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的调节进一步增强目标言语的内在表征。我们认为它可能是实现内外节律相互联系并共同影响言语理解的关键机制。对内外节律及其联系机制的揭示能够为理解言语这种在多层级时间尺度上具有结构规律的复杂序列提供了一个研究窗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本情绪的神经基础:来自fMRI与机器视觉技术研究的证据
    梁飞, 江瑶, 肖婷炜, 董洁, 王福顺
    2022, 30 (8):  1832-1843.  doi: 10.3724/SP.J.1042.2022.01832
    摘要 ( 1713 )   HTML ( 102 )  
    PDF(947KB) ( 1750 )  

    基本情绪理论(basic emotion theory)是情绪科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情绪是由有限的几种基本情绪组成的, 如恐惧、愤怒、喜悦、悲伤等。基本情绪是为了完成基本生命任务(fundamental life task)进化而来的, 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独特的神经结构和生理基础。尽管基本情绪理论被广泛接受, 但是对于基本情绪的种类却莫衷一是。近几十年来, 许多fMRI研究试图确定各种基本情绪的独特神经结构基础, 而且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 比如厌恶和脑岛有关, 悲伤和前扣带回有关, 杏仁核是与恐惧有关的重要边缘结构等。但是, 最近有人进行了元分析研究, 发现许多基本情绪存在混淆的大脑区域, 因此对基本情绪的特定脑区理论提出质疑, 甚至否定基本情绪理论。通过对基本情绪及其神经基础的探讨, 以及对基本情绪理论的最新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进行梳理分析, 提出有关基本情绪理论的争论来源于基本情绪种类的确定, 因为许多所谓的不同基本情绪实际上是同一种基本情绪, 提出人类可能只有3种基本情绪。未来研究可以利用机器视觉技术进一步推动基本情绪脑影像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负性情绪在冲突适应中的作用机制:分离与整合视角
    杨倩
    2022, 30 (8):  1844-1855.  doi: 10.3724/SP.J.1042.2022.01844
    摘要 ( 1241 )   HTML ( 115 )  
    PDF(833KB) ( 1332 )  

    负性情绪如何影响冲突适应一直以来受到领域内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根据负性情绪产生的源头(冲突外部操纵vs.冲突内部固有), 对于该问题的论述可以分别从认知与情绪的分离与整合视角展开。分离视角下, 操纵于冲突之外的负性情绪(外部负性情绪)独立于冲突加工过程, 通过情绪加工系统或个体自身的动机/唤醒水平影响冲突适应。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冲突加工自动产生负性情绪(固有负性情绪), 寓示着认知冲突与负性情绪间的内在关联, 固有负性情绪因此可被视作诱发冲突适应的另一个有效来源。整合视角下, 操纵于冲突内部的(固有)负性情绪高度整合于冲突加工过程, 其功能与冲突信息类似, 通过内在地促进目标导向行为直接诱发冲突适应。对这一主题的论述加深了我们对负性情绪如何作用于冲突适应过程的理解, 也为探索认知与情绪系统的整合过程及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在此基础上, 我们也提出一些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神分裂症肠道微生物与脑影像和临床表征的关系
    周振友, 孔丽, 陈楚侨
    2022, 30 (8):  1856-1869.  doi: 10.3724/SP.J.1042.2022.01856
    摘要 ( 945 )   HTML ( 34 )  
    PDF(1648KB) ( 719 )  

    微生物-肠-脑轴假设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往研究初步考察了肠道微生物的构成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影像和临床表征之间的联系, 但具体的作用路径尚不明确。当前研究通过总结最新研究进展,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肠道微生物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机制假设。相关内容对于进一步阐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 为将肠道微生物纳入精神分裂症的评估与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集体仪式促进群体情绪感染的机制
    刘春晓, 刘立志, 王丹, 陈文锋
    2022, 30 (8):  1870-1882.  doi: 10.3724/SP.J.1042.2022.01870
    摘要 ( 1746 )   HTML ( 134 )  
    PDF(767KB) ( 2136 )  

    近年来, 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投向群体情绪感染, 即群体内部成员间的情绪感染交互过程。群体情绪感染不仅包括个体间的直接情绪感染, 而且受到群体认同、共同行为以及集体规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集体仪式的过程框架, 分析集体仪式的三要素即同步动作、共享注意和共享意义与群体情绪感染的关系, 能更清楚阐述群体情绪感染的发生与增强过程:集体仪式通过自我定型和自我锚定增强群体认同, 在认同基础上的身份融合促进个体关注群体身份, 导致个体的自我表征发生转化, 社会自我的突出使其更容易接受群体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最终增强了群体情绪感染。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群体情绪感染的影响因素并丰富其测量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观阶层研究取向的贡献与弊端
    杨沈龙, 饶婷婷, 喻丰, 郭永玉
    2022, 30 (8):  1883-1893.  doi: 10.3724/SP.J.1042.2022.01883
    摘要 ( 877 )   HTML ( 56 )  
    PDF(650KB) ( 1098 )  

    近年来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领域对于主观阶层的研究取向高度重视, 突出表现为强调社会阶层概念中的主观阶层成分, 在理论阐述、概念测量、研究设计和研究问题选择上都倾向于关注主观阶层。这一取向为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扩展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及关注问题的视野。但它也造成了部分研究在理论层面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节、在概念层面过于忽视客观阶层、在方法层面过于依赖操纵主观阶层, 以及在问题层面只关注高低二元阶层划分、对现实阶层多样性关注不足等弊端。未来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基础研究以厘清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的关系及其不同的预测效应, 在研究设计时对于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进行更细化的区分, 同时可以更多关注于现实中的具体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社会经济地位与跨期决策:威胁视角下的心理转变机制
    杜棠艳, 胡小勇, 杨静, 李兰玉, 王甜甜
    2022, 30 (8):  1894-1904.  doi: 10.3724/SP.J.1042.2022.01894
    摘要 ( 1935 )   HTML ( 161 )  
    PDF(676KB) ( 2256 )  

    大量证据显示低社会经济地位者常做出“短视行为”, 如在教育上投资较少、有较多的债务和较少的储蓄等, 而这些行为又进一步恶化其不利处境。威胁感知引发心理转变, 使得低社会经济地位者将注意力聚焦在与稀缺相关的事情上, 并具体地、情境化地对事件进行表征, 同时倾向于采取快生命史策略, 进而导致短视决策行为发生。未来研究除了更深入地探讨低社会经济地位者行为决策陷阱的多层次多水平路径机制外, 应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干预方案, 使其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科学的心理学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