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28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0-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前沿
    研究方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构想
    睡眠剥夺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机制探讨
    彭嘉熙, 赵鹿鸣, 方鹏, 曹云飞, 苗丹民, 肖玮
    2020, 28 (11):  1789-1799.  doi: 10.3724/SP.J.1042.2020.01789
    摘要 ( 2890 )   HTML ( 325 )  
    PDF(730KB) ( 4130 )  

    许多行业的决策者必须在睡眠不足的状态下做出选择与判断。睡眠剥夺是睡眠不足的实验室模型, 被证明能显著影响风险决策, 但内在机制不明。基于前人研究基础提出假设模型, 即睡眠剥夺通过影响个体的反馈加工、风险感知、抑制控制、决策理性, 进而影响风险决策。拟通过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 采用简单赌博任务、概率折扣任务、双选择Oddball任务等研究范式, 对比睡眠剥夺前后被试在执行上述实验任务时的行为差异, 同时比较执行控制网络、奖赏网络等脑功能网络连接强度, 以及任务诱发的FRN等脑电成分在睡眠剥夺前后的变化, 进而论证上述反应被试反馈加工等心理过程的行为-脑电-脑成像指标的变化与睡眠剥夺后被试风险决策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将科学地解释睡眠剥夺影响风险决策的内在机制, 为进一步探讨如何规避睡眠不足导致的决策失误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伦理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跨层次作用机制:基于社会情境与社会认知理论
    陈丝璐, 张光磊, 刘文兴
    2020, 28 (11):  1800-1813.  doi: 10.3724/SP.J.1042.2020.01800
    摘要 ( 1372 )   HTML ( 118 )  
    PDF(771KB) ( 2328 )  

    伦理 1( 1 与组织管理领域的常规做法一致, 本文将伦理与道德看作同义概念, 交替使用。)危机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挑战, 现有文献较多关注微观视角的伦理行为, 缺乏从中观视角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开展研究, 导致在实践上无法形成有效的制度化抓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作为中观视角的企业伦理实践之一, 正是针对伦理问题的有效回应。立足于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伦理领域的交叉点, 从三个方面构建伦理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研究框架:(1)基于社会情境理论探讨伦理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伦理绩效的影响机制; (2)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伦理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团队伦理建言的跨层次影响机制; (3)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伦理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个体伦理建言的跨层次影响机制。研究将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并为企业有效实施伦理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启示与帮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赋能”还是“负担”?领导者授权行为对员工工作行为影响的双刃剑效应探究
    向姝婷, 赵锴, 宁南
    2020, 28 (11):  1814-1835.  doi: 10.3724/SP.J.1042.2020.01814
    摘要 ( 2503 )   HTML ( 121 )  
    PDF(1055KB) ( 2796 )  

    在数字化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 领导者授权行为是一种激励员工的重要措施。然而, 以往关于领导者授权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存在不一致发现。为了更深入地探讨领导者授权行为对员工的影响,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 系统地构建了领导者授权行为对员工的“双刃剑”影响机制。具体而言, 第一, 基于资源视角, 将授权视为领导者为员工提供的资源, 深入分析领导者授权行为产生的“赋能”过程机制和“负担”过程机制, 并提出员工的调节定向是影响“双刃剑”机制的边界条件; 第二, 从动态角度看待领导者授权行为, 探讨领导者每日授权行为和领导者授权行为的日波动对员工的“双刃剑”影响机制; 第三, 从动态角度看待领导者授权行为所发生的组织情景。探讨相对动态的情景, 即工作事件, 对领导者授权行为“双刃剑”机制的影响。通过结合静态和动态的双重视角, 系统地探讨了领导者授权行为对员工的“双刃剑”影响机制,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孤独感和手机成瘾的关系:一项元分析
    张亚利, 李森, 俞国良
    2020, 28 (11):  1836-1852.  doi: 10.3724/SP.J.1042.2020.01836
    摘要 ( 6666 )   HTML ( 758 )  
    PDF(712KB) ( 10911 )  

    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均是当下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 诸多研究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探讨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但研究结果却存在很大分歧。为明确两者之间的整体关系, 以及产生分歧的原因, 对检索后获得的121项研究(124个效应值)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 = 0.25, 95% CI = [0.23, 0.27]); 两者的相关性受被试年龄群体的调节, 成年人群体中的相关系数显著高于青少年群体, 但两者的相关性不受性别、孤独感和手机成瘾测量工具的影响。结果表明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关系密切, 支持了补偿性网络使用理论和自我调节缺陷模型。未来应加强纵向研究或实验研究进一步揭示孤独感与手机成瘾的作用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时间信息加工与信息加工时间特性双视角下的重要时间参数及其证据
    尹华站, 崔晓冰, 白幼玲, 曹格格, 邓靖歆, 李丹
    2020, 28 (11):  1853-1864.  doi: 10.3724/SP.J.1042.2020.01853
    摘要 ( 1682 )   HTML ( 83 )  
    PDF(484KB) ( 2637 )  

    时间既是人类信息加工的对象, 也是(非时间)信息加工的制约因素。数十毫秒至数秒之间的时间加工与人类日常生活关联紧密, 譬如主观计时、演奏及言语等活动。根据以往文献分析可知, 在该时间区域内, 20~ 60 ms、1/3~1 s、2~3 s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时间参数, 但是支持这些参数的证据尚存分歧。首先从“时间信息加工”和“信息加工的时间特性”的视角介绍时间参数的基本观点及其提出背景, 然后基于“时间信息加工”视角从行为学研究、脑损伤研究、神经药理学研究, 脑电研究、脑成像研究、经颅磁刺激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研究等领域介评了1/3~1 s和2~3 s分界区域的证据, 接着基于“信息加工的时间特性”视角从时序知觉阈限研究、感觉运动同步研究、主观节奏研究、言语行为研究、知觉逆转研究、返回抑制研究及失匹配负波研究等领域介评了20~60 ms和2~3 s时间窗口的证据。未来研究既要注意构建基于分界区域与时间窗口的更强解释力的理论假说, 也要厘清分界区域与时间窗口的联系与区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为免疫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新视野下的再考察
    杨盈, 朱慧珺, 周婉, 张明杨, 谢怡萍, 包寒吴霜, 苏展, 王潇欧, 敬一鸣, 杨紫嫣, 蔡华俭
    2020, 28 (11):  1865-1879.  doi: 10.3724/SP.J.1042.2020.01865
    摘要 ( 1757 )   HTML ( 100 )  
    PDF(1241KB) ( 2323 )  

    行为免疫系统理论认为, 为了应对流行病威胁, 人类进化出了一套特殊的行为反应倾向, 包括对疾病线索的警觉、厌恶, 对健康配偶的偏好, 对外群体的排斥, 对集体主义的推崇等。已有研究主要从宏观(群体)和微观(个体)两个水平开展, 虽然有大量研究结果支持该理论, 但也存在不少不一致甚至相反的发现。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和现代适用性等方面的不足可能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未来研究需克服上述问题, 并进一步拓展该理论的研究内容, 检验理论和相关研究的边界, 探讨行为免疫背后的生理机制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无我到自我实现: 基于自我发展的智慧历程
    魏新东, 汪凤炎
    2020, 28 (11):  1880-1889.  doi: 10.3724/SP.J.1042.2020.01880
    摘要 ( 2395 )   HTML ( 185 )  
    PDF(688KB) ( 3289 )  

    智慧者同时具备“无我”与自我实现两种特征。社会生态取向的智慧研究表明, 去自我中心式的“无我”心态可以促进个体在人生困境或冲突类问题中的智慧表现; 人格特质取向的智慧研究表明, 智慧型人格与自我实现幸福感显著正相关, 并且短期追踪研究表明智慧可以带来自我实现的人生境界与体验。参照人格特质与情境的相关争论, 整合智慧两种取向下与自我密切相关的实证研究, 提出基于自我发展的智慧历程模型: “无我”基础心态促进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智慧实践, 继而最终带来自我实现的人生状态或境界, 同时伴随该境界的内心充实、满足与平静体验又会加强“无我”心态。未来具体研究方面: (1)关注不同文化下自我类型的影响; (2)揭示智慧型人格与自我实现幸福感的动态关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际互动中的“自我-他人”区分:多水平的探索
    谭成慧, 马姗姗, 朱传林, 赵源, 王炫懿, 疏德明, 刘电芝
    2020, 28 (11):  1890-1900.  doi: 10.3724/SP.J.1042.2020.01890
    摘要 ( 2074 )   HTML ( 124 )  
    PDF(606KB) ( 2447 )  

    人际互动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表征自身想法和感受的同时试图去理解他人的心理和情感状态, 以驾驭复杂的社交环境。最近研究发现个体主要通过模拟自我加工过程实现对他人的理解, 但这种自我加工以及心理模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自我与他人。因此, 为进行成功的人际互动, 大脑必须灵活区分自我和他人相关的表征, 这种能力被称为“自我-他人”区分(self-other distinction, SOD)。通过探讨感知、动作、认知以及情感等不同加工水平社会认知过程中的“自我-他人”区分及相应的研究范式, 实现对人际互动过程更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为改善社会认知、情感障碍以及自闭症的干预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他性惩罚的动机
    陈思静, 杨莎莎
    2020, 28 (11):  1901-1910.  doi: 10.3724/SP.J.1042.2020.01901
    摘要 ( 2870 )   HTML ( 182 )  
    PDF(707KB) ( 3511 )  

    社会规范的维系离不开对违规者实施的利他性惩罚, 然而, 从个体心理层面来看, 利他性惩罚的动机却并不是全然利他的。除了积极维护公平原则以外, 追求良好声誉、规避潜在损失或消除负性情绪也在不同程度上驱动了利他性惩罚。此外, 对惩罚成本数量和成本形式的敏感也表明基于成本-收益原则的策略性动机在驱动利他性惩罚中占据一席之地。进一步探索在利他性惩罚实施过程中不同动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损耗降低决策理性:心理机制与边界条件
    马钰, 肖晨洁, 车敬上, 王海侠, 李爱梅
    2020, 28 (11):  1911-1925.  doi: 10.3724/SP.J.1042.2020.01911
    摘要 ( 2167 )   HTML ( 169 )  
    PDF(770KB) ( 3341 )  

    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时, 个体在意愿上偏好即时利益和目标, 并且会做出许多非理性决策行为。在梳理自我损耗对行为决策的影响基础上, 指出自我损耗降低决策理性的注意机制和执行机制:一方面, 损耗使个体注意力更容易为即时利益所捕获, 进而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即降低个体关注未来的能力; 另一方面, 损耗导致个体缺少计划性和行为实施的执行力, 即降低个体坚守未来的能力。此外, 损耗对决策理性的影响存在个体和情境两个方面的重要边界。未来可结合眼动技术验证损耗降低决策理性的注意机制, 进一步探究潜在边界条件以及寻找助推理性决策的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健康领域的跨期决策与健康行为
    吴小菊, 陈俊芳, 符佳慧, 李纾, 梁竹苑
    2020, 28 (11):  1926-1938.  doi: 10.3724/SP.J.1042.2020.01926
    摘要 ( 1968 )   HTML ( 135 )  
    PDF(667KB) ( 2492 )  

    健康领域的跨期决策关系着个体和国民的健康和福祉。目前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参考传统金钱领域的相关理论模型和方法的阶段, 但健康跨期决策具有领域特异性, 沿袭金钱领域理论模型和方法, 导致该领域在研究方法和结果上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健康跨期决策的行为后果是该领域关注重点, 多数研究均报告个体的低时间折扣率、高未来时间取向与其健康保护行为正相关, 与健康风险行为呈负相关。该领域也关注健康跨期决策的影响机制, 如决策对象和决策主体的核心特征等因素。未来研究亟需发展适用于健康领域的跨期决策模型和研究范式, 明确健康行为与跨期决策偏好的关系, 深入探讨健康跨期决策的内在选择机制, 并在健康行为干预和医疗卫生政策应用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促进型和抑制型建言的差异
    李方君, 钟旭朋
    2020, 28 (11):  1939-1952.  doi: 10.3724/SP.J.1042.2020.01939
    摘要 ( 1690 )   HTML ( 55 )  
    PDF(841KB) ( 2305 )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促进型和抑制型建言在前因与后果上的差异。这些差异的理论基础包括计划行为理论、调节焦点理论、目标导向理论、社会期望理论、资源保存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损耗理论、认知评价理论以及情感事件理论。与理论相对应, 两类建言前因的差异体现在建言者特质(如人格、动机)、领导风格与行为、领导成员交换和组织层面的因素(如组织政治、组织公平)等方面; 后果的差异体现在建言者工作态度与行为(如绩效、工作满意度)、领导建言采纳和团队绩效等方面。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探讨两类建言在团队中的共存、两类建言的文化差异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机控制实验:助推脱贫的现场干预研究
    徐富明, 黄龙, 张慧
    2020, 28 (11):  1953-1960.  doi: 10.3724/SP.J.1042.2020.01953
    摘要 ( 1004 )   HTML ( 57 )  
    PDF(629KB) ( 1491 )  

    消除贫困是全世界新千年的首要目标。行为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正借助随机控制实验和助推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帮助贫困者摆脱贫困。当前采用随机控制实验帮助贫困者克服行为偏差的助推行动主要表现在帮助贫困者改善当前物质条件和提升未来保障两个方面。随机控制实验和助推技术在国内的研究和实践也有效地帮助国内贫困农民提高了身心健康水平和经济收入。未来还需加强关于随机控制实验和助推技术的外部效度检验及两者的异同点方面的研究, 并结合脱贫的内生动力制定更加简单、高效、严谨的扶贫政策和项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等效性检验——结构方程模型评价和测量不变性分析的新视角
    王阳, 温忠麟, 付媛姝
    2020, 28 (11):  1961-1969.  doi: 10.3724/SP.J.1042.2020.01961
    摘要 ( 1974 )   HTML ( 83 )  
    PDF(652KB) ( 3049 )  

    常用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存在一定局限, 如χ 2以传统零假设为目标假设, 无法验证模型, 而RMSEA和CFI等描述性的拟合指数不具备推断统计性质, 等效性检验有效弥补了这些问题。首先说明等效性检验如何评价单个模型的拟合, 并解释其与零假设检验的不同, 然后介绍等效性检验如何分析测量不变性, 接着用实证数据展示了等效性检验在单个模型评价和测量不变性检验中的效果, 并与传统模型评价方法比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AT的在线标定:设计与方法
    张雪琴, 毛秀珍, 李佳
    2020, 28 (11):  1970-1978.  doi: 10.3724/SP.J.1042.2020.01970
    摘要 ( 761 )   HTML ( 25 )  
    PDF(618KB) ( 1017 )  

    项目增补是题库建设和维护的重要手段, 而标定新题参数是项目增补的重要内容。在线标定设计和在线标定方法分别研究新题的施测方式和参数估计方法, 是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CAT)情景下项目增补的核心技术。重点厘清在线标定设计与在线标定方法的发展思路和脉络, 并对它们的特点、联系和表现进行介绍和评价。未来应基于其他信息指标进一步研究在线标定设计, 可基于联合估计和误差校正的思路探究在线标定方法, 应加强研究认知诊断CAT和多维CAT的在线标定技术, 深入开展项目增补方法的实证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