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6年, 第2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特邀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简报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特邀
    组织行为与领导力研究的进展与前沿
    张志学;施俊琦;刘军
    2016, 24 (3):  317-326.  doi: 10.3724/SP.J.1042.2016.00317
    摘要 ( 2489 )   PDF(429KB) ( 6341 )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组织行为和领导力的研究特色和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从中可以看出, 在过去的10多年中, 中国学者在该领域中进步快速, 并蕴含巨大的潜力。随后, 比较了国际和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话题和采用的方法, 指出国内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文章的第三部分介绍了当今组织行为和领导力领域在理论、方法和研究范式上的创新。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 文章指出了学者可以重点关注的领域。学者可以借鉴学术界已有的理论和方法, 选择恰当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索。为此, 本文第三部分还介绍了几项近年来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 旨在启发学者关注中国社会的重要现象, 敏锐地发现适合本学科研究的问题, 并以严谨且有创造力的方式去开展研究, 进而对国际学术界做出贡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睡眠影响记忆巩固的同步EEG-fMRI研究
    雷旭;赵文瑞
    2016, 24 (3):  327-334.  doi: 10.3724/SP.J.1042.2016.00327
    摘要 ( 1745 )   PDF(437KB) ( 3862 )  

    默认网络是静息状态活动较强的大脑结构, 它包含的海马和内侧前额叶两个脑区是记忆巩固的关键部位, 同时静息态也被证明伴随有记忆巩固现象, 我们推测默认网络是睡眠依赖记忆巩固的核心结构。本研究拟借助同步EEG-fMRI在时空分辨率上的优势, 研究默认网络参与睡眠依赖记忆巩固的神经机制。包括:1)发掘默认网络活动的电生理指标, 应用EEG源定位和跨频段耦合分析, 揭示记忆巩固的动态过程; 2)应用滑动时间窗和模块分析, 研究默认网络参与静息态和睡眠过程记忆巩固的异同, 揭示记忆在昼夜更迭中得以强化的神经机制; 3)通过多模态信息融合, 揭示记忆类型和睡眠阶段等因素对睡眠依赖记忆巩固的影响。本研究的开展对阐明睡眠依赖记忆巩固的神经机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并最终可能为治疗学习记忆相关障碍提供全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视觉单通道还是视听双通道?——通道效应的元分析
    王福兴;谢和平;李卉
    2016, 24 (3):  335-350.  doi: 10.3724/SP.J.1042.2016.00335
    摘要 ( 1682 )   PDF(446KB) ( 2068 )  

    多媒体学习中的通道效应认为, 学习者对“画面+声音解说”组成的视听双通道材料的识记或理解效果要好于“画面+视觉文本”组成的视觉单通道材料, 而逆转通道效应则发现了与之相反的结果。针对以往研究缺陷, 重新采用元分析技术, 以保持测验和迁移测验作为结果变量, 考察通道效应的稳定性。经文献检索、纳入与排除后, 共获91篇符合元分析的文献。经数据事先合并处理后, 保持测验上生成94个独立效应量(8088人), 迁移测验上生成83个独立效应量(6664人)。主效应检验发现:视听双通道在保持测验(d = 0.24)和迁移测验(d = 0.25)上均显著高于视觉单通道; 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呈现步调、画面动态性和材料时长在保持测验和迁移测验上均对通道效应起到调节作用, 通道效应主要在系统步调(d保持 = 0.43, d迁移 = 0.44)、动态画面(d保持 = 0.50, d迁移 = 0.59)及短时材料(d保持 = 0.38, d迁移 = 0.33)条件下出现; 所有结果均未发现逆转通道效应。结论认为:相比视觉单通道, 当图文信息以视听双通道呈现时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对多媒体学习材料的识记和理解, 支持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呈现步调、画面动态性以及材料时长是通道效应的重要边界条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简报
    风险回避行为中的“红色图形效应”
    李晓明;和平;刘林英
    2016, 24 (3):  351-355.  doi: 10.3724/SP.J.1042.2016.00351
    摘要 ( 1206 )   PDF(357KB) ( 1564 )  

    以往研究发现, 风险回避领域存在着一种经典的“图形效应” (即图形会比数字激发出个体更强的风险回避行为)。但以往研究通常只采用灰色或黑色来呈现风险信息。基于近来关于红色效应的探讨, 本研究试图将颜色因素引入到图形效应中以探讨不同颜色下的图形效应特点。结果发现, 相比于蓝色, 红色能激发出个体更强的风险回避行为, 且颜色对图形效应具有调节作用, 即与蓝色相比, 红色条件下出现了增强的图形效应, 即“红色图形效应”。有关结果说明, 红色作为一种危险警示颜色可以激发出个体更强的风险回避行为, 且会诱发更大的图形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经颅直流电刺激提高记忆功能
    郭恒;何莉;周仁来
    2016, 24 (3):  356-366.  doi: 10.3724/SP.J.1042.2016.00356
    摘要 ( 1735 )   PDF(443KB) ( 3029 )  

    经颅直流电刺激是最近复兴的非侵入性无创脑刺激方法, 具有轻便、廉价、较为安全的特点。经颅直流电刺激能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 相比传统脑成像方法具有优势, 在工作记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上已有应用, 可与传统认知训练相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虽然不能进行精确定位, 但是能够基于脑区影响个体认知加工过程。经颅直流电刺激在临床上可以作为治疗手段, 对健康人可以作为神经训练的方法, 在心理学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联合Simon效应:现状、影响因素与理论解释
    徐胜;宋晓蕾
    2016, 24 (3):  367-378.  doi: 10.3724/SP.J.1042.2016.00367
    摘要 ( 1421 )   PDF(518KB) ( 2386 )  

    联合Simon效应是一种空间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 它出现在当两个参与者完成Simon任务的互补成分时。该效应被认为是反映自我–他人整合程度的一个有效指标。影响此现象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和非社会因素。社会促进理论、共同表征理论、空间反应编码理论和参照编码理论对该效应作出了解释。未来关于联合Simon效应的研究需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脑机制, 并进一步完善理论解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粗暴养育的内涵、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王明忠;杜秀秀;周宗奎
    2016, 24 (3):  379-391.  doi: 10.3724/SP.J.1042.2016.00379
    摘要 ( 2520 )   PDF(644KB) ( 3710 )  

    因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 粗暴养育(harsh parenting)近年来成为养育研究领域的热点。粗暴养育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心理攻击以及强迫/控制行为等。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前者主要包括父母的敌意人格、认知能力不足、消极的被养经历以及儿童的困难型气质和易损基因型等。后者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和社区处境不利等。粗暴养育引发儿童的内外化问题, 损害其人际功能, 造成生理/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考察粗暴养育的影响因素(如特殊家庭环境)、表现形式及其负面影响, 加强本土化研究, 重视粗暴养育的预防和干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形成机制及神经基础
    马原啸;冉光明;陈旭
    2016, 24 (3):  392-401.  doi: 10.3724/SP.J.1042.2016.00392
    摘要 ( 1685 )   PDF(426KB) ( 2846 )  

    不安全依恋者的注意偏向是指依恋焦虑和回避个体对依恋信息产生或趋近或回避的注意偏好, 这一注意偏好使得个体形成了处理与依恋对象关系的特殊认知机制:依恋回避个体偏好采用防御性机制, 倾向于回避对依恋信息的注意; 依恋焦虑个体偏好采用夸大性机制, 倾向于夸大威胁性信息, 因而会积极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近。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情绪信息、痛觉感受和工作记忆三个方面; 加工阶段特征主要涉及P1、N1波等代表的注意自动加工和LPP波代表的注意控制加工; 脑网络上主要包括两个子网络, 即负责情绪评估的边缘系统和负责情绪调节的以前额叶为代表的神经网络。未来研究中更应该关注刺激物的生态效度, 检验依恋系统是否激活, 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阶段的关系, 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产生的分子遗传机制以及注意偏向的跨文化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神经研究中的积极共情
    岳童;黄希庭
    2016, 24 (3):  402-409.  doi: 10.3724/SP.J.1042.2016.00402
    摘要 ( 1641 )   PDF(358KB) ( 3403 )  

    积极共情指个体对他人积极情绪状态的理解和间接分享过程。虽然它与消极共情在产生过程中都依赖于镜像神经系统和心理理论系统的活动, 但是两者在产生难度上不同。对于积极共情情感如何在大脑中表征的, 不同的研究者观点各异:一些认为与消极共情一致, 都集中在脑岛及其相关脑区; 而另一些则认为是大脑的愉悦系统。关于积极共情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共情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方面。今后需要进一步了解积极共情在产生机制和情感表征上的特点, 拓展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展开对特质积极共情神经基础的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心家取向:概念、测量、成因与影响
    杨越;谢员;秦晨曦
    2016, 24 (3):  410-421.  doi: 10.3724/SP.J.1042.2016.00410
    摘要 ( 1679 )   PDF(460KB) ( 2586 )  

    野心家取向指员工以非绩效取向的方式追求职业生涯发展的倾向。具有野心家取向的个体其生涯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 坚信仅仅依靠绩效很难得到提升, 需要运用组织政治行为、印象管理以及欺骗操纵策略获得晋升与高的绩效评定等级。对雇主的信任、感知到的组织公正、对生涯发展机会的感知、个体的交换意识、大五人格特质、马基雅维利主义以及原发性的精神病态等均会影响员工采取野心家取向的生涯发展态度。该取向雇员的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内在工作动机、工作卷入度及组织承诺都比较低, 而离职意向却很高, 这会给组织带来消极后果。未来需从野心家取向的研究方法、变量与生态效度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判断与决策中的投射偏差
    徐富明;李欧;邓颖;李燕;史燕伟
    2016, 24 (3):  422-430.  doi: 10.3724/SP.J.1042.2016.00422
    摘要 ( 2150 )   PDF(229KB) ( 2077 )  

    投射偏差是指个体常常会高估未来偏好与当前偏好的一致性, 从而把当前偏好投射到未来的心理倾向性。本文从情感–认知加工、时间修正和心理模拟等视角对投射偏差的心理机制进行了解释, 并概括出投射偏差的内源性(含内脏感觉、情绪状态和需要)和外源性(含事件相关信息、天气状况和选择情境)影响因素, 还总结归纳出投射偏差的三种应对策略, 最后指出了投射偏差在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期决策是基于选项还是基于维度?
    孙红月;江程铭
    2016, 24 (3):  431-437.  doi: 10.3724/SP.J.1042.2016.00431
    摘要 ( 1710 )   PDF(417KB) ( 2791 )  

    跨期决策有许多不同的理论模型, 按其所指信息加工过程, 可以分成基于选项的和基于维度的两类决策模型。前者认为各跨期选项被独立赋予一个主观价值, 主观价值最大的选项被选择; 而后者则认为选项是基于维度被比较的, 比较中占优势的选项被选择。本文从行为结果、过程数据和对基于选项模型基本假设的质疑等角度综述了近来支持基于维度模型的证据; 并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应用认知行为实验和眼动追踪技术对两类模型进行过程研究、在基于维度模型的指导下进行fMRI研究, 以及加强损失领域的跨期决策研究以完善跨期决策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
    熊猛;叶一舵
    2016, 24 (3):  438-453.  doi: 10.3724/SP.J.1042.2016.00438
    摘要 ( 5574 )   PDF(524KB) ( 8651 )  

    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 RD)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参照群体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 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目前, 相对剥夺感的测量模型主要有个体–群体RD与认知–情感RD的二维垂直结构模型、认知–情感RD的双维结构模型、个体–群体RD的双维结构模型以及RD的三维结构模型。影响相对剥夺感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特征变量和社会环境变量。影响效应方面, 相对剥夺感与心理健康、个体行为等个体水平变量以及群际态度、集群行为等群体水平变量的关系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包括完善相对剥夺感的概念与结构、注重青少年及特殊群体研究、丰富研究内容和视角、强化纵向干预研究以及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交网站使用能带来社会资本吗?
    葛红宁;周宗奎;牛更枫;陈武
    2016, 24 (3):  454-463.  doi: 10.3724/SP.J.1042.2016.00454
    摘要 ( 1549 )   PDF(401KB) ( 4487 )  

    社交网站旨在维系和发展个体的人际关系网络, 而社会资本是个体人际关系中潜在的、可获得的益处或资源, 因此社交网站使用和社会资本存在密切关系。然而, 有关一般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与社会资本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针对不同类型使用行为的研究发现, 特定类型的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对特定类型社会资本有积极影响。社交网站中自我表露行为是获取社会资本的一种必要的途径, 关系维持行为、资源动员请求行为、隐私保护行为等均是个体获取社会资本的有效行为策略。最后, 就社会资本定义、线上线下社会资本存在覆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命史理论概述及其与社会心理学的结合——以道德行为为例
    彭芸爽;王雪;吴嵩;金盛华;孙荣芳
    2016, 24 (3):  464-474.  doi: 10.3724/SP.J.1042.2016.00464
    摘要 ( 1997 )   PDF(438KB) ( 4218 )  

    生命史理论作为进化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 同时关注了环境因素和个体经验, 是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的有机结合, 但是该理论目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得到的关注还相当有限。因此该理论具体的建立、发展过程, 主要理论观点, 以及主要测量方法、测量工具都需要进行详细的梳理和介绍, 以便于研究者对其有较为全面的理解。此外, 结合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主题——道德行为, 可以发现不同生命史策略在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不道德/暴力犯罪行为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现, 并且控制感、安全感和调节定向理论都会是其可能的影响机制。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 应该将生命史理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进行更广泛的应用, 为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分析道德行为的新视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