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4年, 第22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4-08-15
    上一期    下一期

    决策心理学专栏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前沿
    研究方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心理学专栏
    行为决策中框架效应研究新思路 —— 从风险决策到跨期决策, 从言语框架到图形框架
    刘扬;孙彦
    2014, 22 (8):  1205-1217.  doi: 10.3724/SP.J.1042.2014.01205
    摘要 ( 1918 )   PDF(392KB) ( 4879 )  

    框架效应是指对同一问题的等价描述却导致不同的决策偏好的现象, 其作为一种明确的违背不变性原则的非理性偏差, 一直是行为决策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近年来, 行为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转变, 我们以自己的研究为基础, 梳理了框架效应研究的几个新思路:首先, 从研究领域来看, 框架效应研究的焦点从最初的风险决策逐渐扩展至跨期决策; 其次, 从框架效应类型来看, 出现了排除语言影响后更纯净的图形框架效应; 再次, 从框架效应的解释机制来看, 研究者对经典的预期理论这一补偿性(计算)模型提出了质疑, 更多地采用非补偿性模型解释, 其中以齐当别模型和模糊痕迹理论为代表。最后, 我们展望了框架效应的未来发展方向, 期望本文能给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推动国内框架效应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员工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的多层次形成机制
    赵红丹
    2014, 22 (8):  1218-1225.  doi: 10.3724/SP.J.1042.2014.01218
    摘要 ( 1119 )   PDF(289KB) ( 2331 )  

    组织公民行为一直被视为员工“心甘情愿”而为之, 然而随着被加班、被捐款等“被”现象的不断出现,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即被迫无奈的组织公民行为)在组织中同样普遍存在, 而且会导致劳资关系紧张, 威胁企业内部和谐等, 但相关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以员工的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为研究对象, 聚焦于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具体地, 使用特质激活、强制说服和自我决定等理论, 分别从指向员工个体、领导和组织三个层次的影响因素揭示员工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的形成机制, 建立员工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多层次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研究结果实践上有利于本土企业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并实施更加人性化的管理, 理论上有望为组织公民行为领域贡献新的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认知影响的文化差异:基于元分析视角
    靳宇倡;李俊一
    2014, 22 (8):  1226-1235.  doi: 10.3724/SP.J.1042.2014.01226
    摘要 ( 1993 )   PDF(266KB) ( 3962 )  

    对国内外现有的暴力游戏影响青少年攻击性认知的实验研究进行元分析。总共纳入24篇研究, 产生28个独立样本, 涉及被试2449人。结果表明, 暴力游戏助长青少年攻击性认知的总效应接近中等程度; 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认知的效应受文化类型和被试群体类型的调节, 但不受测验方法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效应值显著大于东方文化的效应值; 其对小学生、大学生、中学生攻击性认知的影响效力依次递减, 各测验方法之间的效应值差异并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基因-大脑-行为框架下的抑制控制与老化
    彭苏浩;汤倩;宣宾
    2014, 22 (8):  1236-1245.  doi: 10.3724/SP.J.1042.2014.01236
    摘要 ( 953 )   PDF(331KB) ( 1964 )  

    抑制控制能力是认知功能的重要成分。神经影像研究表明, 老年人抑制控制能力改变与前额叶皮层萎缩、神经元丧失有着密切关系, 抑制过程中前额叶需要以更高水平的激活达到代偿目的。遗传学研究表明, 抑制控制相关认知老化具有个体差异性, 大脑结构功能对个体差异的作用会出现衰退, 而遗传变异作用逐渐增加, 并使之成为认知老化个体差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未来研究应利用遗传影像学, 结合影像学和遗传学优势, 在基因、大脑和行为框架下探索抑制控制与老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意偏向训练对社交焦虑的干预:方法、效果与机制
    赵鑫;张鹏;陈玲
    2014, 22 (8):  1246-1257.  doi: 10.3724/SP.J.1042.2014.01246
    摘要 ( 1623 )   PDF(196KB) ( 2933 )  

    社交焦虑障碍是最普遍且难于治疗的精神障碍之一。大量研究发现, 注意偏向训练可以有效缓解社交焦虑。研究者从自我报告、结构化评估、生理记录等方面考察发现, 接受了注意偏向训练的社交焦虑个体其注意偏向、生理唤醒和脑神经活动发生变化并且社交焦虑症状有所缓解。注意偏向训练对社交焦虑的干预机制可能是因为训练提升了个体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解除能力。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注意偏向训练干预社交焦虑的效果与机制, 拓宽评估注意偏向训练效果的手段, 并探索其对社交焦虑干预的长期效果和对其它心理疾病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神病态的家庭风险因素
    杨敏齐;王国芳;韩鹏;杨晓辉
    2014, 22 (8):  1258-1268.  doi: 10.3724/SP.J.1042.2014.01258
    摘要 ( 2980 )   PDF(260KB) ( 2703 )  

    精神病态(psychopathy)是一种个体表现在人际关系、情感、生活方式和反社会特征等方面的人格障碍, 其特征为自我中心、欺骗、冲动、缺乏共情、缺乏罪恶感等。以往研究偏向于精神病态的生理机制, 认为精神病态具有高度的遗传性, 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家庭因素对精神病态的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产前风险因素、破碎家庭、不良的教养方式、不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和童年期虐待等。未来的研究应探讨家庭因素对各个精神病态亚型的作用机制, 探索抑制精神病态表达的保护性环境因子, 并构建精神病态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激情研究:理论及实证
    张剑;宋亚辉;叶岚;Zakaria Hocine
    2014, 22 (8):  1269-1281.  doi: 10.3724/SP.J.1042.2014.01269
    摘要 ( 1387 )   PDF(303KB) ( 2302 )  

    根据研究范围具体化程度的不同, 工作激情的概念可以从3个层面进行理解:由一般激情引申而来的工作激情、组织领域的工作激情和特定工作情境中企业家的工作激情。3个层面的概念均认为工作激情是一个包含情感、认知和意愿三因素的构念。工作激情相关模型主要包括激情的二元模型、员工工作激情概念模型、企业家激情体验概念模型和企业家激情感染模型, 这些模型各具特点并互为补充。工作激情相关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工作激情的来源研究、工作激情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结果的影响研究以及工作激情与行为和心理结果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现有实证研究数量非常匮乏, 应用模型单一, 研究内容分散。本研究提出工作激情研究整合模型, 为工作激情的系统研究提供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时性组织中的快速信任:概念、形成前因及影响结果
    肖余春;李伟阳
    2014, 22 (8):  1282-1293.  doi: 10.3724/SP.J.1042.2014.01282
    摘要 ( 945 )   PDF(292KB) ( 2310 )  

    快速信任是适应临时性组织的速成性、短期性和任务复杂性特点而形成的新的信任研究方向, 其一反传统信任对个性、人际关系和情感的关注而转向对认知、行为和角色的关注。利用快速信任能有效地管理临时性组织的脆弱性、不确定性、风险和期望问题。在介绍快速信任的概念和测量的基础上, 综述了影响快速信任形成的信任倾向、类别与原型和角色等因素, 并阐述了快速信任对团队及系统层面结果变量的影响。未来研究需对快速信任的情感成分、测量及维度划分、快速信任与领导的交互影响、快速信任下的不信任以及快速信任的动态发展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刻板印象及其对群际关系的作用
    贺雯;孙亚文;罗俊龙
    2014, 22 (8):  1294-1302.  doi: 10.3724/SP.J.1042.2014.01294
    摘要 ( 1819 )   PDF(161KB) ( 2292 )  

    元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关于外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内群体)所持刻板印象的信念。作为一种群际元知觉, 元刻板印象的内容和效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群际关系。近些年,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元刻板印象是影响群际关系的更加重要的变量。相对于刻板印象, 元刻板印象的激活更加复杂, 激活的元刻板印象会引发一系列的情绪、认知和行为效应。未来研究应关注元刻板印象作用于群际关系的心理机制, 并进一步探讨通过元刻板印象改善群际关系的策略, 开展针对于我国不同群体的本土化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理论解释及影响因素
    史燕伟;徐富明;李燕;刘程浩;李彬
    2014, 22 (8):  1303-1311.  doi: 10.3724/SP.J.1042.2014.01303
    摘要 ( 1444 )   PDF(157KB) ( 2478 )  

    公共决策中的框架效应是指在公共决策情境中, 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媒体或领导人对同一问题的框架表述形式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决策偏好的现象。目前, 研究者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有预期理论、查询理论和模糊痕迹理论。公共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价值取向、知识水平、人际沟通、情绪以及框架的特征等。未来的研究需要从公共决策中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及神经机制、跨文化研究以及研究方式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盲:你不一定知道自己在选择什么
    张慧;徐富明;李彬;罗寒冰;刘程浩
    2014, 22 (8):  1312-1318.  doi: 10.3724/SP.J.1042.2014.01312
    摘要 ( 1481 )   PDF(139KB) ( 2992 )  

    选择盲是指个体不能觉察他们的偏好与决策结果之间的不匹配, 即人们不能发现真实偏好被操纵, 这一现象在行为经济学中普遍存在。记忆表征理论主要从记忆表征编码的角度分析人们为什么不能发现选择的改变, 选择偏好理论则着重分析人们偏好反转的原因。选择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选项相似性和虚假反馈等。未来的研究需要从选择盲的心理机制与产生根源、影响因素和应用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损失规避的产生根源
    李彬;徐富明;王伟;张慧;罗寒冰
    2014, 22 (8):  1319-1327.  doi: 10.3724/SP.J.1042.2014.01319
    摘要 ( 1619 )   PDF(213KB) ( 2141 )  

    损失规避是指由损失引发的负效用大于由等量收益引发的正效用的现象, 其产生根源能够从神经经济学和进化心理学两个方向进行解释。损失规避的脑机制分为两个系统:主观价值评价系统主要包括纹状体和前额皮层, 与主观价值的评估有关; 情绪唤醒系统主要包括杏仁核和脑岛, 与厌恶等消极情绪有关。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下, 通过回顾有关动物决策行为的研究来探索损失规避行为的进化历史, 并结合相关进化理论总结该行为产生的进化原因。未来可探索与行为损失规避相关的神经递质, 进一步研究损失规避的产生根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驾驶中移动电话的使用:基于自我调整行为的研究视角
    周荣刚
    2014, 22 (8):  1328-1337.  doi: 10.3724/SP.J.1042.2014.01328
    摘要 ( 862 )   PDF(210KB) ( 1347 )  

    因使用移动电话而导致的“驾驶分心”已成为一种严重的道路安全隐患。驾驶者总体上能意识到其危害, 但在驾驶中使用移动电话的现象很普遍。以往研究不能全面地对这一矛盾予以解释, 长期以来更是忽略了对“驾驶分心中自我调整行为”进行研究, 而这一问题能够直接解释驾驶中的移动电话使用行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对与驾驶分心中自我调整行为有关的研究进行分析和综述:(1)驾驶中移动电话使用行为的一般规律(类型、频率和危险感知等), 驾驶者对移动电话使用行为的理解是诱发自我调整行为的基础; (2)驾驶情境下移动电话使用中可能触发的自我调整行为, 该部分将主要分析自我调整行为的类型及相关属性; (3)如何对移动电话使用行为和自我调整行为进行预测。总体上, 基于对补偿式安全信念进行理解和度量、并以此为切入点对驾驶中移动电话使用及与其有关的自我调整行为展开研究,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驾驶分心行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个体心理到人际互动 —— 航天任务中的心理学问题
    王雅;吴瑞林;周荣刚
    2014, 22 (8):  1338-1349.  doi: 10.3724/SP.J.1042.2014.01338
    摘要 ( 944 )   PDF(198KB) ( 2470 )  

    航天任务通常在极端环境下完成, 隔离、单调、高工作压力、失重等诸多因素会对航天员心理产生不利影响, 既影响个体的情绪、认知能力和精神健康, 也影响航天员之间及其与地面人员间的互动。真实载人飞行任务与模拟环境的有关心理学研究成果, 对选拔和训练航天员、加强航天任务监控和保障、任务后再适应有重要指导意义。结合我国建立长期有人空间站计划, 未来可在中长期航天任务对心理的影响、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互动, 以及行为观测技术等方面进行拓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项目反应理论中模型-资料拟合检验常用统计量
    单昕彤;谭辉晔;刘永;吴方文;涂冬波
    2014, 22 (8):  1350-1362.  doi: 10.3724/SP.J.1042.2014.01350
    摘要 ( 1047 )   PDF(431KB) ( 2329 )  

    项目反应理论(IRT)模型依据项目与被试的特征预测被试的作答表现, 是常用的心理测量模型。但IRT的有效运用依赖于所选用IRT模型与实际数据资料相符合的程度(即模型?资料拟合度, goodness of fit)。只有当所采用IRT分析模型与实际数据资料拟合较好时, IRT的优点和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来(Orlando & Thissen, 2000)。而当所采用IRT模型与资料不拟合或选择了错误的模型, 则会导致如参数估计、测验等值及项目功能差异分析等具有较大误差(Kang, Cohen & Sung, 2009), 给实际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因此, 在使用IRT分析时, 应首先充分考察及检验所选用模型与实际数据是否相匹配/相拟合(McKinley & Mills, 1985)。IRT领域中常用模型?资料拟合检验统计量可从项目拟合、测验拟合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并比较, 这是心理、教育测量领域的重要主题, 也是测验分析过程中较易忽视的环节, 目前还未见此类公开发表的文章。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各统计量的实证比较研究以及在认知诊断领域的拓展方面有所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