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4年, 第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特邀
    研究构想
    研究方法
    研究前沿
    其他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特邀
    词边界信息在中文词汇学习与识别中的作用:眼动研究的证据
    白学军;张慢慢;臧传丽;李馨;陈璐;闫国利
    2014, 22 (1):  1-8.  doi: 10.3724/SP.J.1042.2014.00001
    摘要 ( 1110 )   PDF(178KB) ( 3298 )  

    空格作为英语等大多数拼音文字阅读中的词边界信息, 能帮助读者成功地从文本的一连串的字母中切分出词, 促进了词汇的习得和识别。然而在中文里没有明确词边界信息, 那么在提供词边界信息(即加入空格)能否促进中文词汇识别或帮助读者学习新词?本文将从空格对成人、儿童和留学生在阅读中眼动控制的影响来回顾和总结词边界信息在中文词汇识别与学习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提出对建立汉字与词汇识别模型、眼动控制模型以及对指导汉语教学工作的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自动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及其可塑性
    张晶;周仁来;李永娜;韦庆旺;胡平;刘珂
    2014, 22 (1):  9-13.  doi: 10.3724/SP.J.1042.2014.00009
    摘要 ( 1404 )   PDF(149KB) ( 2489 )  

    自动情绪调节无需意识决定、注意加工及有意控制, 改变着情绪轨迹。迄今为止, 研究仅限于证实其确能低耗高效地改变情绪过程, 尚未对其如何改变情绪过程进行研究。以自动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可操作性, 可从行为和心理生理层面, 对自动情绪调节改变情绪过程的机制进行实验研究。研究问题包括:1)通过EEG技术检验自动情绪调节是否影响预备阶段行为反应倾向; 2)自动情绪调节对注意的注意觉醒、注意朝向和注意执行三个阶段的作用机制; 3)自动情绪调节对评价和反应的作用机制; 4)自动情绪调节的可塑性在脑活动上的体现。最终确定自动情绪调节的加工规律, 构建其预备-注意-评价-反应模型, 并为有效控制情绪紊乱和研究出高效的情绪调节干预方案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脑干诱发电位在言语感知研究中的应用
    夏志超;洪恬;张林军;舒华
    2014, 22 (1):  14-26.  doi: 10.3724/SP.J.1042.2014.00014
    摘要 ( 923 )   PDF(310KB) ( 1146 )  

    脑干诱发电位是一种考察听觉脑干加工声音信号时神经活动的非侵入性技术, 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探索言语感知的神经基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察成年人和正常发展儿童语音编码时脑干的活动特征及发展模式, 探讨发展性阅读障碍及其他语言损伤的语音编码缺陷及其神经表现等方面。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初级语音编码和高级言语加工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考察阅读障碍的底层神经基础将成为未来该技术在言语感知研究中应用的重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理论的自发反应范式:方法、结果与解释
    钱淼;傅根跃
    2014, 22 (1):  27-37.  doi: 10.3724/SP.J.1042.2014.00027
    摘要 ( 1821 )   PDF(229KB) ( 2731 )  

    近30年来, 心理理论一直是认知发展领域关键而充满挑战的研究主题, 儿童理解他人错误信念的能力是心理理论发展的标志。诱导反应范式(elicited-response tasks)的研究结果表明4岁时儿童获得心理理论, 但是自发反应范式(spontaneous-response tasks)的研究结果表明婴儿15个月大时就已经具备心理理论。自发反应范式(spontaneous-response task) 是近些年来心理理论研究领域发展起来的研究范式。针对幼儿能通过自发反应范式却不能通过诱导反应范式这一问题, 已有三种相关的理论解释:早期能力掩盖说、内隐知识解释论和观点追踪解释论。未来心理理论研究应注意将自发反应范式运用于特殊儿童, 并进一步验证和研究心理理论的发展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他评:一种有效的人格评价手段
    张登浩;滕飞;潘雪
    2014, 22 (1):  38-47.  doi: 10.3724/SP.J.1042.2014.00038
    摘要 ( 2339 )   PDF(211KB) ( 2923 )  

    他评法是一种有效的人格评价手段, 甚至在一些情境下比自评法更为有效。在现实准确性模型(the Realistic Accuracy Model, RAM)以及权重平均模型(the Weighted-average Model, WAM)的基础上, 对于影响他评准确性的因素进行了梳理, 涉及熟悉性、关系质量、特质可见度以及假设相似性等。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的取样范围, 在更多不同的情境下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同时采用更多的人格评价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决策中社会价值取向的理论与测评方法
    张振;张帆;黄亮;袁博;王益文
    2014, 22 (1):  48-56.  doi: 10.3724/SP.J.1042.2014.00048
    摘要 ( 1723 )   PDF(319KB) ( 4692 )  

    传统经济学决策理论强调利己性假设, 认为个体是理性的并由个人利益所驱动的。但是, 个体在相依情境中的社会动机要比利己性假设更为复杂, 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社会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在相依情境中对自己收益和他人收益分配的特定偏好, 是一个用来描述个体对他人利益关注程度的个体差异的概念。本文回顾了测量社会价值取向的三优势测量、环形测验和滑块测验等方法, 强调了不同测评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并简要总结了决策、社会认知、共情、亲社会行为等领域内相关的社会价值取向研究。未来的研究则需要探索社会价值取向与不同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 以及不同社会价值取向个体的神经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乐观偏差的认知神经机制
    滕召军;刘衍玲;刘勇;翟瑞
    2014, 22 (1):  57-66.  doi: 10.3724/SP.J.1042.2014.00057
    摘要 ( 1309 )   PDF(205KB) ( 2000 )  

    乐观偏差是指人们趋向于认为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坏事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期望(Weinstein, 1980)。乐观偏差的研究范式主要有社会比较范式、过去未来想象范式以及信息转变任务范式。运用fMRI对乐观偏差研究发现, 乐观偏差的神经机制主要涉及前喙扣带皮质和杏仁核、前额叶、多巴胺等。未来要结合社会比较和信息转变范式对乐观偏差进行测量; 研究乐观偏差认知机制的神经机制, 特别是采用ERP技术研究乐观偏差的认知机制; 同时要进一步揭示不同亚型乐观偏差的神经机制; 最后还要开展乐观偏差影响心理健康的神经机制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反馈对知觉类别学习的影响及其认知神经生理机制
    孙海龙;邢强
    2014, 22 (1):  67-74.  doi: 10.3724/SP.J.1042.2014.00067
    摘要 ( 955 )   PDF(217KB) ( 1442 )  

    知觉类别学习是一种人类对知觉刺激进行分类、习得类别的过程, 反馈是进行知觉类别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研究者通过操纵反馈的不同特征, 如反馈延迟(即时、延迟)、反馈性质(积极、消极)、反馈类型(丰富、简单)等, 对反馈如何影响知觉类别学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并试图从神经生理学方面给出合理的解释。但是目前反馈对知觉类别学习影响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 特别在反馈延迟时间的细化、延迟反馈时间临界点、无关因素掩蔽、反馈试次等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 现有的反馈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颖寻求特质对药物成瘾易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田琳;李新旺;杨钒;赵钰丹
    2014, 22 (1):  75-85.  doi: 10.3724/SP.J.1042.2014.00075
    摘要 ( 822 )   PDF(251KB) ( 1363 )  

    新颖寻求特质是个体对新颖刺激或潜在的奖赏线索表现出愉悦或兴奋的先天倾向, 并且这种先天倾向会导致个体为寻求潜在的奖赏进行频繁的探索性活动。众多研究表明, 新颖寻求水平高的个体药物成瘾易感性高。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γ-氨基丁酸、胆囊收缩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皮质酮可能参与了新颖寻求特质影响药物成瘾易感性的过程。未来, 仍需对新颖寻求特质影响药物成瘾易感性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识性信任:学龄前儿童的选择性学习
    张耀华;朱莉琪
    2014, 22 (1):  86-96.  doi: 10.3724/SP.J.1042.2014.00086
    摘要 ( 1523 )   PDF(178KB) ( 2354 )  

    人类个体对外界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沟通, 即他人的证言。对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发展心理学家最近致力于研究学龄前儿童对他人证言的信任。一方面, 学龄前儿童往往会盲目地接受他人所告知的信息, 表现为轻信偏差; 另一方面, 儿童在知识学习上又会表现出高度的胜任力, 他们会借助一系列线索保证获取更为可靠的信息, 包括知识性线索和社会性线索。正如有关婴儿是否存在心理理论尚有争论, 儿童认识性信任的潜在机制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取向, 涉及儿童是否理解信息者的心理状态。尽管对儿童知识性信息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和发现, 未来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认知视角下的强迫症的特征、模型及干预
    柴晓运;田永果;龚少英;刘影
    2014, 22 (1):  97-103.  doi: 10.3724/SP.J.1042.2014.00097
    摘要 ( 1826 )   PDF(206KB) ( 2638 )  

    强迫症的元认知模型认为, 元认知是理解强迫症病理的关键。强迫症患者存在错误的元认知知识信念、消极的元认知体验及不恰当使用元认知策略等问题。强迫症的元认知疗法强调思维过程(如自我聚焦注意、对担忧不变的思维风格和威胁调节的注意策略等)的重要性, 而非思维的具体内容, 并在个体心理干预、团体心理干预等研究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未来研究应从认知神经科学等视角考查强迫症的记忆等元认知特征, 并进一步验证和修正强迫症的元认知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得寸进尺”还是“适可而止”:基于冒犯者角度对宽恕结果的讨论
    张田;丁雪辰;翁晶;傅宏;薛艳
    2014, 22 (1):  104-111.  doi: 10.3724/SP.J.1042.2014.00104
    摘要 ( 1020 )   PDF(154KB) ( 1907 )  

    宽恕的结果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就被冒犯者而言的结果, 二是就冒犯者而言的结果。就被冒犯者而言, 宽恕的积极结果已被广泛证实, 但就冒犯者的行为而言, 以往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有研究指出, 宽恕会导致进一步伤害的发生, 但也有研究指出, 宽恕能够降低进一步伤害的可能性。出现这种不一致结论的原因在于, 不同研究对于宽恕与和解的关系、冒犯者的内心体验和双方人际互动的认识不一致, 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 认为宽恕会避免进一步伤害的证据更充分, 因此宽恕仍然是处理人际伤害的有效方式。但无论是被冒犯者还是冒犯者, 在做出宽恕决定或是接受他人的宽恕时, 仍有一些方面要加以注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决策风格的理论发展及建构:基于信息加工视角
    周蕾;李纾;许燕;梁竹苑
    2014, 22 (1):  112-121.  doi: 10.3724/SP.J.1042.2014.00112
    摘要 ( 1475 )   PDF(252KB) ( 2392 )  

    决策风格是人们在决策中表现出来的习惯性或独特的行为模式, 对决策、管理等领域均有重要影响。近年兴起的决策风格理论主要基于个体信息加工策略, 如基于双加工理论和基于后悔情绪的决策风格模型等。决策风格对个体决策的影响表现在决策策略与偏差、情绪和无意识加工等方面。该领域在诸如决策风格的主要理论、测量工具和理论检验等方面亦取得积极进展, 未来研究方向应注意基于双加工理论和进化心理学建构决策风格理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领导者情感的作用机制:一个跨层的整合观点
    王桢;陈乐妮
    2014, 22 (1):  122-129.  doi: 10.3724/SP.J.1042.2014.00122
    摘要 ( 879 )   PDF(168KB) ( 1987 )  

    领导者情感能够影响下属个体绩效和团队整体绩效, 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基于情感事件理论和情绪传染理论, 在个体层面上, 领导者情感通过情绪传染和领导者行为两条路径影响下属情感, 进而影响下属绩效和工作态度。其次在团队层面上, 个体情感通过情绪传染和交叉影响形成团队情感基调, 通过影响团队过程, 进而影响团队绩效。最后, 文章提出领导者情感的跨层整合模型, 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组织的自尊的情境化与适用性
    陆欣欣;涂乙冬
    2014, 22 (1):  130-138.  doi: 10.3724/SP.J.1042.2014.00130
    摘要 ( 1075 )   PDF(192KB) ( 3482 )  

    基于组织的自尊(OBSE)是组织情境下个人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评价, 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行为和绩效有重要的影响。在回顾最近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了基于组织的自尊的情境化测量与结构。在整合现有相关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 构建了基于组织的自尊情境化研究的法理性框架。针对国内外基于组织的自尊研究的差异, 结合中国情境的特殊性, 对“基于组织的自尊”概念在中国情境下语义差异、语义等值和情境适用性进行了讨论。最后, 对基于组织的自尊未来的情境化研究以及在中国情境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权力理论的发展与比较
    王雪;蔡頠;孙嘉卿;吴嵩;封子奇;金盛华
    2014, 22 (1):  139-149.  doi: 10.3724/SP.J.1042.2014.00139
    摘要 ( 2170 )   PDF(228KB) ( 5674 )  

    权力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一直受到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 实证研究成果丰硕, 理论构建也日益完善。首先, 权力从结构变量发展为心理变量, 有外显、内隐之分, 控制感是其核心要素。其次, 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3个权力理论为“接近-抑制理论”、“情境聚焦理论”和“社会距离理论”, 它们的理论基础各异, 关注的现象却存在交集。最后, 未来的权力研究可以从以下3个方向改进:(1)关注文化、动机、自我卷入等因素; (2)区别社会权力和个人权力; (3)融合各领域观点; (4)丰富研究方法, 以促进理论的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认知和情绪反应的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发展模型
    严瑜;吴艺苑;郭永玉
    2014, 22 (1):  150-159.  doi: 10.3724/SP.J.1042.2014.00150
    摘要 ( 1237 )   PDF(247KB) ( 2767 )  

    无礼行为在工作场所中广泛存在, 但由于其强度低、意图模糊等特征, 从而使组织很难有效地甄别、预防或控制它。在总结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笔者展开了下列三方面的工作:首先, 厘清无礼行为与其他相关不良行为的概念边界; 其次, 梳理了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相关理论模型的发展进程, 主要介绍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模型、情感事件理论模型和无礼行为的情绪反应模型; 最后, 基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主张建构一个以认知和情绪反应为中介, 以社会文化、人格和组织因素为调节变量的无礼行为的模型, 并建议未来的研究运用纵向实验设计的方法来确定各变量之间的因果走向, 以求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深化无礼行为的发展机制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物品困境中惩罚的形式与作用
    陈欣;赵国祥;叶浩生
    2014, 22 (1):  160-170.  doi: 10.3724/SP.J.1042.2014.00160
    摘要 ( 1671 )   PDF(251KB) ( 5786 )  

    公共物品困境中对惩罚的操纵表明:惩罚搭便车可以维持群体内的合作行为。早期研究表明, 惩罚的设置有助于建立社会合作规范, 有代价惩罚、利他惩罚和第三方惩罚等惩罚形式为间接互惠提供了合理的解释。随着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惩罚表现出新的形式, 如自私惩罚和反社会惩罚, 被惩罚者的威胁报复将使合作者不再继续惩罚搭便车行为, 导致合作行为的减少直至消失。正当性理论、道德情感理论和文化基因协同进化理论表明惩罚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价值, 惩罚的作用存在框架效应。本文介绍了一些有关的中介变量, 如利他、信任、声誉、文化、期望等, 可以对惩罚作用的积极面和破坏性予以适当的解释, 也为合作的心理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差异与性的自我表露
    唐女;Elaine HATFIELD
    2014, 22 (1):  171-180.  doi: 10.3724/SP.J.1042.2014.00171
    摘要 ( 1260 )   PDF(239KB) ( 2327 )  

    性的自我表露(sexual self-disclosure)是自我表露中最亲密的形式。它是一个亲密的二人关系中一方把他(她)的性事表露给伴侣的程度。出乎意料的是, 和对于大量关于其他方面的自我表露相比, 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在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中, 一些研究发现:性的自我表露和人们的性满意度是相关的。因此研究性的自我表露或许有助于了解或增益人们的性生活。过去的研究从未调查过文化是否影响人们对性的自我表露。在不同的文化中, 人们性的自我表露的程度和内容都应该会有所差异。现有的关于人们自我表露中的文化差异的理论研究对未来研究性的自我表露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俭: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李林;黄希庭
    2014, 22 (1):  181-189.  doi: 10.3724/SP.J.1042.2014.00181
    摘要 ( 1786 )   PDF(185KB) ( 2467 )  

    俭是一种关于生活方式的信念, 它促使个体为实现长远的目标, 主动地约束自己的欲望, 限制自己的获取, 有节制地使用资源。俭的内涵丰富, 可从目标和手段两方面分析, 其下又可细分为生存性目标和生存性手段, 发展性目标和发展性手段。对俭的形成有多种解说; 适应说、驱动说和特质说分别从外在约束、内部需求和个体特质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过解释。俭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又对个体的知、情、意、行具有引导作用。未来研究可对培养个体和社会层面俭的意识和行为的条件和可能的方式进行理论探讨, 也可对不同类型的俭可能对应的心理、行为或者脑机制进行实证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其他
    《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审稿专家名录
    2014, 22 (1):  190-190. 
    摘要 ( 475 )   PDF(115KB) ( 1145 )   审稿意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