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4年, 第2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2-15
    上一期    下一期

    决策心理学专栏
    研究构想
    研究前沿
    研究方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心理学专栏
    遗传因素在风险决策加工中的作用
    何清华; 薛贵;陈春辉;董奇;陈传升
    2014, 22 (2):  191-204.  doi: 10.3724/SP.J.1042.2014.00191
    摘要 ( 1202 )   PDF(291KB) ( 2343 )  

    风险决策是指个体对不同选项及其概率进行权衡之后做出决定的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 需要平衡奖赏选项的诱惑和损失选项的忧虑。风险决策能力是人脑最重要的高级功能之一。在现实生活中, 风险决策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个体差异, 而遗传和环境各自都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 我们首先综述近年来风险决策研究领域中探讨遗传影响风险决策加工的研究, 包括双生子研究与分子遗传学研究。在介绍分子遗传学研究时, 按照基因所属神经递质系统, 分别介绍了多巴胺递质系统相关基因(如COMT、DAT等)、五羟色胺递质系统相关基因(如SLC6A4、TPH1等)和其他基因(如BDNF)对风险决策能力个体差异的影响。随后, 我们探讨了环境对风险决策个体差异的影响, 以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风险决策个体差异的影响。接下来, 我们介绍了将脑的结构与功能作为内表型来考察基因和环境对风险决策个体差异的影响的最新进展。在文章的最后, 我们指出今后对风险决策个体差异的研究应该同时考虑遗传和环境, 并考察脑的结构和功能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决策过程验证:补偿/非补偿模型之争的新认识与新证据
    张阳阳;饶俪琳;梁竹苑;周媛;李纾
    2014, 22 (2):  205-219.  doi: 10.3724/SP.J.1042.2014.00205
    摘要 ( 1444 )   PDF(473KB) ( 2695 )  

    风险决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如何进行风险决策是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遇到的未解之谜。主流风险理论认为, 风险决策是一个补偿性的、期望值最大化的过程; 而非主流的风险理论则认为, 风险决策是非补偿性的, 并不遵循期望法则所假设的加权求和等过程。这一谜团为何一直没有得以破解, 或许是因为我们未找到揭示其心理过程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近10年来, 我们针对风险决策过程, 借助行为实验、眼动记录法、事件相关电位、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 系统探索风险决策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为回答“风险决策是否遵循补偿性规则”这一问题提供了汇聚性证据。本文依据期望法则所假设的概率函数推导、加权过程、加权求和过程、总分最大化等步骤, 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 以期加深人们对风险决策机制的理解, 并为建立、健全与风险决策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基于中央执行功能的儿童工作记忆可塑性机制
    赵鑫;周仁来
    2014, 22 (2):  220-226.  doi: 10.3724/SP.J.1042.2014.00220
    摘要 ( 1494 )   PDF(225KB) ( 2963 )  

    近期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工作记忆能力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研究者采用双盲对照实验设计, 通过改编的工作记忆广度、N-back、活动记忆和GO-NOGO等任务对15岁以下的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多动症、智力低下等)的工作记忆能力进行训练, 训练的周期一般为15~30天不等, 每天训练时长约15~25分钟。研究结果发现, 工作记忆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工作记忆能力, 而且还可以迁移至其它高级认知功能(流体智力、数学能力等), 甚至可以改善多动症儿童的临床症状。研究者还发现这种训练效应可以保持3~6个月。通过工作记忆中央执行功能的训练, 是否可以促进儿童认知功能的发展?儿童认知功能的可塑性表现为短暂的提高还是促进认知发展?中央执行功能的训练如何影响儿童认知加工过程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近一步探索认知活动和认知神经的可塑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可以为工作记忆缺陷儿童的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工具, 具有实践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组织情境下破坏性领导行为的诱因:一项追踪研究
    高日光;王碧英
    2014, 22 (2):  227-233.  doi: 10.3724/SP.J.1042.2014.00227
    摘要 ( 979 )   PDF(260KB) ( 2345 )  

    破坏性领导行为的危害不容忽视, 然而, 学术界对于这一领域的探究尚处起步阶段。本研究首先在中国组织情境下, 采用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探讨破坏性领导的结构维度, 开发破坏性领导的测量量表; 然后以"管理者及其下属配对"为研究对象, 采用追踪研究设计, 收集"管理者-员工"配对数据,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元回归分析以及多层线性模型技术进行统计分析, 探讨破坏性领导行为的诱因。具体包括三个研究:(1)中国组织情境下破坏性领导的结构与测量研究; (2)破坏性领导行为的诱因:基于个体特质与组织情境视角的跨层次的追踪研究; (3)破坏性领导行为的诱因:基于下属特征视角的追踪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澄清中国组织情境下破坏性领导的内涵与维度结构, 识别与测量中国组织情境下的破坏性领导行为, 揭示个体特质对破坏性领导行为的影响效应, 探明诱发破坏性领导行为的组织情境因素和下属特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默认网络的神经机制、功能假设及临床应用
    李雨;舒华
    2014, 22 (2):  234-249.  doi: 10.3724/SP.J.1042.2014.00234
    摘要 ( 2002 )   PDF(557KB) ( 4494 )  

    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使得研究者对大脑的功能有了深刻的认识。近些年来, 研究者对大脑在进行外在注意任务时产生的负激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的概念被提出, 并引起了很多神经科学家的关注, 关于默认网络的相关理论也已提出。当前综述对默认网络的研究历史, 概念理论, 个体和种系发展, 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总结。未来研究可从默认网络的个体发展, 种系差异, 与其他大脑网络(如注意网络, 视觉网络, 执行控制网络)的关系以及与具体疾病的关系等角度入手进行研究, 共同来探讨默认网络的神经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等级加工的神经基础
    杨帅;黄希庭;王彤
    2014, 22 (2):  250-258.  doi: 10.3724/SP.J.1042.2014.00250
    摘要 ( 836 )   PDF(175KB) ( 1994 )  

    社会等级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社会地位高低的再认与面孔再认及视觉注意均表现出N200的激活, 并不同程度地共享了情感、奖赏回报、数字等级及共情特质等加工的脑区网络, 涉及额区、杏仁核、纹状体、顶内沟和前扣带回皮质等。社会等级加工与5-羟色胺递质多态性等神经递质及内分泌系统具有复杂的交互作用。未来应立足于综合研究和系统分析的视角探讨社会等级加工与神经生物学基础的作用机制并致力于服务人类生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情绪观与知觉观的争议
    徐展;李灿举
    2014, 22 (2):  259-268.  doi: 10.3724/SP.J.1042.2014.00259
    摘要 ( 941 )   PDF(391KB) ( 1646 )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是指当负性情绪面孔作为目标, 正性情绪面孔作为分心物时, 其搜索速度比正性情绪面孔作为目标时(负性情绪面孔作为分心物)更快。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存在争议, 研究者主要从不同情绪面孔在情绪因素和知觉因素两个方面的差异进行解释。来自行为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对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效应的解释主要有威胁性刺激捕获假设和情绪摆脱假设的情绪观, 以及嘴部差异说、闭合结构说、知觉组群说以及其他面部特征假设的知觉观。经过对比评价两类观点的理论异同和实验证据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整合情绪因素和知觉因素来解释该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发性自传体记忆:功能、特征及其理论解释
    屈晓兰;钟毅平;杨青松;孟红
    2014, 22 (2):  269-278.  doi: 10.3724/SP.J.1042.2014.00269
    摘要 ( 1079 )   PDF(178KB) ( 1978 )  

    自发性自传体记忆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的突发性回忆。作为一种普遍的基本记忆方式, 它具有指导功能和自我功能。与自觉性自传体记忆相比, 其特征是:提取方式为基于联想、自下而上加工的直接提取过程, 内容上更倾向于积极情绪事件且复述频率较低, 性质上更具体。相应的解释理论有情景记忆回想理论、线索-启动理论、直接提取理论及概念联想理论。未来研究应注意功能验证、研究系统化、理论整合与跨文化等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取练习”促进意义学习:实验凭证与教学应用
    马小凤;周爱保;崔丹;张荣华
    2014, 22 (2):  279-287.  doi: 10.3724/SP.J.1042.2014.00279
    摘要 ( 1146 )   PDF(196KB) ( 2525 )  

    “提取练习”对记忆保持的促进效应在过去10年获得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与认同。在此基础上, 研究者开始将提取练习研究的关注点由记忆保持转向对教学实践更具价值的意义学习上。本文从提取练习对意义材料学习的促进效应、提取练习在意义学习评估指标上的优势以及提取练习与其它意义学习方法的比较三个方面回顾了提取练习促进意义学习的实验证据, 介绍和比较了两种解释提取练习如何促进意义学习的理论假设, 并且梳理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提取练习促进意义学习的研究成果。综述表明, 提取练习与重复学习和精细加工学习相比, 在促进意义学习方面更具优势, 值得且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推广。但是, 现有研究中纳入的意义学习的评估指标体系、所涉及的知识类型以及与之比较的意义学习方法都较为单一, 且内部机制的解释理论也存在争议, 在以上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社交存在较低的社交焦虑水平吗
    贺金波;陈昌润;贺司琪;周宗奎
    2014, 22 (2):  288-294.  doi: 10.3724/SP.J.1042.2014.00288
    摘要 ( 1806 )   PDF(172KB) ( 4689 )  

    网络时代引发了现代人社交方式的改变, 特别是年轻人更加偏爱网络社交方式。已有研究发现较之面对面的现实社交, 非面对面的网络社交有较小的社交压力, 存在较低的社交焦虑水平。研究者分别从自我表露、评价恐惧、成就动机和行为抑制系统四个方面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解释。但总体来看, 这些解释还缺乏更加统合的理论架构和客观的实验研究结果的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频游戏对成功老龄化的影响
    耿协鑫;周宗奎;魏华;牛更枫
    2014, 22 (2):  295-303.  doi: 10.3724/SP.J.1042.2014.00295
    摘要 ( 1292 )   PDF(225KB) ( 2138 )  

    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问题,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及视频游戏的迅速普及, 使视频游戏对老年人的影响也逐渐为研究者所关注。游戏中认知功能的训练能有效延缓认知老化; 游戏中体验到的积极情绪以及与其他玩家的互动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网络视频游戏还能增加老年人的社会交往, 扩大社交网络, 增强社会功能; 此外, 互动视频游戏还能使老年人进行更多的身体锻炼。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视频游戏对成功老龄化更全面的影响, 老年玩家在视频游戏中的性别差异, 如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理解视频游戏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进行应用研究, 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要为游戏开发提供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伤后成长的促进因素、模型及干预
    靳宇倡;刘东月;李俊一
    2014, 22 (2):  304-313.  doi: 10.3724/SP.J.1042.2014.00304
    摘要 ( 2071 )   PDF(241KB) ( 4031 )  

    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是指人们在经历了严重的压力性生活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 由于对抗压力所引起心理的积极变化。本研究对国外创伤后成长进行归纳概括, 论述了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 如人格特质、社会支持、益处寻求和意义建构。此外, 归纳了基于不同视角的PTG模型, 提出了促进PTG的干预策略, 针对PTG实证研究中某些相关变量的测量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未来应着重于开展具备多个评估点的纵向研究, 建构适用于不同人群的PTG理论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德行领导:探索与反思
    务凯
    2014, 22 (2):  314-322.  doi: 10.3724/SP.J.1042.2014.00314
    摘要 ( 799 )   PDF(194KB) ( 1784 )  

    领导研究历来是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非常重视的课题, 领导对社会、组织、团队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化的差异, 西方和中国的领导理论有所不同, 在众多学者的不断努力下, 有关领导理论的本土化研究越来越丰富。回顾40多年来中国领导研究中最具自身文化特色的一个—— 德行领导理论, 从研究变迁与概念发展、结构测量、领导有效性等方面对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从存在原因、研究整合、中外比较、时代发展四个角度, 对以往德行领导研究作出反思, 对未来研究提出设想和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团队内隐异质性:内涵拓展及其效能机制
    姚春序;项小霞;倪旭东
    2014, 22 (2):  323-333.  doi: 10.3724/SP.J.1042.2014.00323
    摘要 ( 788 )   PDF(218KB) ( 1115 )  

    从内隐异质性的内涵维度及其效能机制, 包括内隐异质性作用于绩效的中间过程和情境因素、内隐异质性和外显异质性的交互作用、团队断裂带和内隐异质性的跨层次研究方面阐述了团队内隐异质性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的一个整合框架。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内隐异质性内涵维度及其前因变量、内隐异质性的跨层次研究、团队断裂带及其与团队结果变量之间关系、社会网络背景下内隐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图谱在军事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基于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Citespace分析
    辛伟;雷二庆;常晓;宋芸芸;苗丹民
    2014, 22 (2):  334-347.  doi: 10.3724/SP.J.1042.2014.00334
    摘要 ( 1734 )   PDF(1044KB) ( 3678 )  

    以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4年至2013年近10年间的16400篇文献为原始数据, 应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Ⅲ, 绘制国际军事心理学研究的知识结构框架图与发展进程谱, 挖掘军事心理学领域的高学术影响力期刊、作者与文献, 描绘军事心理学研究在不同时期的热点问题与前沿趋势。结果显示:近十年来, 军事心理学以临床和作战两大分支为研究主线, 涵盖了人事选拔、岗位分类、心理训练、领导力开发、应激防护、创伤治疗、退伍军人心理康复等多方面内容, 为军人提供多维度、终身性的专业服务。在国际战争、自然灾难、恐怖主义等环境外因以及研究方法、科学发现、理论进展等学科内因的共同推动下, 军事心理学紧扣军队热点问题, 表现出了较强的时效性与前瞻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心理学理论分类体系的反思与建构
    姜永志
    2014, 22 (2):  348-356.  doi: 10.3724/SP.J.1042.2014.00348
    摘要 ( 876 )   PDF(323KB) ( 2090 )  

    当代心理学不仅在研究对象上存在着分歧, 而且在理论和方法论取向上也是四分五裂, 以至于很难用一种逻辑标准将各种理论体系进行归类。西方心理学大多数采用的是时间逻辑分类标准, 将理论体系的发展变化通过时间线索呈现, 这样的理论分类虽然能帮助我们理顺理论流派的发展脉络, 但我们往往因无法比较而抓不住各理论流派的主要特征。近年西方理论心理学界提出以因果关系逻辑为标准的理论分类体系, 将心理学理论分为机体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社会中心论和关系中心论, 这种标准容易混淆某些相近的理论, 出现理论的多向归属和无归属现象。文章提出以内容特征为指向的分类体系, 包括意识中心倾向、行为中心倾向、机制中心倾向和意义中心倾向。这种分类标准能部分弥补因果关系分类体系和时间逻辑分类的不足。而进一步开发出能够适应理论快速发展变化的理论分类体系将成为未来理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结构化面试中面试官的评分及影响因素
    徐建平;周瀚;李文雅;陈孚;张伟
    2014, 22 (2):  357-368.  doi: 10.3724/SP.J.1042.2014.00357
    摘要 ( 1408 )   PDF(283KB) ( 3106 )  

    结构化面试是人事选拔中采用的主要评价方法之一。解释结构化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和应聘者行为反应的理论观点有社会互动理论、拟剧论、行为一致性观点、特质激活理论等。一个完整的结构化面试可以划分为关系建立、题目问答和分数评定三个阶段。在结构化面试中, 面试官的行为从观察、获取、分析、回应应聘者的各种表现信息, 形成初始印象, 到参照面试评分标准评分等, 经历了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心理过程。影响面试官评分的主要因素包括面试设计因素和考官自身等内部因素, 以及应聘者因素、面试环境因素等外部因素两个方面。结合应聘者反应, 探索面试官评分的心理机制是今后结构化面试研究的突破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速追踪设计的方法和应用
    唐文清;张敏强;黄宪;张嘉志;王旭
    2014, 22 (2):  369-380.  doi: 10.3724/SP.J.1042.2014.00369
    摘要 ( 1548 )   PDF(513KB) ( 2311 )  

    加速追踪设计(ALD)是一种选择相邻多个群组同时进行短期追踪研究, 获得在测量上有重叠的多个群组追踪数据, 对多个群组数据进行合并建构一条在时间跨度上较长的发展趋势或增长曲线的方法。ALD结合真追踪和横断设计的特征, 既保持真追踪设计的大部分优点, 克服真追踪研究中由于重测效应和被试缺失导致的问题, 又尝试分离年龄、群组和历史时间效应, 在发展心理研究有重要应用。已有研究探讨ALD的数据分析方法、ALD的有效性及设计特征。未来研究应关注拓展设计条件下ALD的适应性, 探索非线性假设或群组效应显著时的数据分析方法和ALD中缺失数据处理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