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5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美在观察者眼中:陌生面孔吸引力评价中 的晕轮效应与泛化效应
    韩尚锋, 李 玥, 刘燊, 徐强, 谭群, 张林
    2018, 50 (4):  363-376.  doi: 10.3724/SP.J.1041.2018.00363
    摘要 ( 12565 )   PDF(719KB) ( 15445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本研究旨在探讨陌生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加工过程, 采用“学习−评价”任务考察晕轮效应和泛化效应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陌生面孔吸引力的加工有两条路径:(1)熟悉面孔的积极特质先发生晕轮效应进而出现泛化, 即相比于具有消极特质的熟悉面孔, 具有积极特质的熟悉面孔更有吸引力, 与其相似的陌生面孔也更有吸引力; (2)熟悉面孔的积极特质先发生泛化进而出现晕轮效应, 即相比于那些消极的熟悉面孔, 与积极熟悉面孔相似的陌生面孔特质评价更为积极, 且其吸引力评价也更高。这表明晕轮效应和泛化效应在陌生面孔吸引力评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上而下的目标调节奖赏联结干扰子 的注意定向和脱离
    张燕, 曹慧敏, 郑元杰, 任衍具
    2018, 50 (4):  377-389.  doi: 10.3724/SP.J.1041.2018.00377
    摘要 ( 2805 )   PDF(1043KB) ( 3512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近年来传统的注意控制理论已经无法解释部分注意控制现象, 有研究者提出将奖赏联结/价值驱动的注意捕获作为一种新的注意引导源。奖赏联结的注意捕获是否会受到自上而下的目标定势的调节已成为该领域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研究采用空间线索范式的变式, 探讨了奖赏联结干扰子与目标的相关性对奖赏联结注意捕获中的定向和脱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 当学习阶段习得的奖赏联结干扰子在测验阶段与目标相关时(实验1), 有奖干扰子相对于无奖干扰子具有优先的注意定向和延迟脱离; 而学习阶段习得的奖赏联结干扰子在测验阶段与目标无关时(实验2), 有奖干扰子和无奖干扰子在注意定向和脱离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 奖赏联结的注意捕获并不是完全自动化的, 自上而下的目标定势能够调节其注意定向和脱离的成分, 支持奖赏联结的注意捕获与自上而下的目标定势交互引导视觉注意的观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颜色词的语用关系影响颜色认知
    张积家, 陈栩茜, 尤宁, 王斌
    2018, 50 (4):  390-399.  doi: 10.3724/SP.J.1041.2018.00390
    摘要 ( 3911 )   PDF(798KB) ( 8030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在汉语中, 红、紫、蓝、绿都有各自的语言标签。但在日常语用中, “红”与“紫”比“蓝”与“绿”的语用关系更加密切。“红”与“紫”具有更多的联合表达, 具有更为类似的颜色感应。采用颜色相似性判断、颜色分类和颜色再认任务, 考察汉语母语者对“红–紫”色块和“蓝–绿”色块的认知, 探讨语用关系对颜色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 语用关系不影响汉语母语者的颜色相似性判断, 却影响颜色分类和颜色再认。与“蓝–绿”色块比, 汉语母语者在包含记忆成分任务中对“红–紫”色块具有认知劣势。整个研究表明, 由语用关系引起的颜色感应在颜色认知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记忆编码在此过程中起着直接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频率树类型和提问方式 对因果强度估计模式的影响
    刘雁伶, 陈军, 沈友田, 胡竹菁
    2018, 50 (4):  400-412.  doi: 10.3724/SP.J.1041.2018.00400
    摘要 ( 1781 )   PDF(497KB) ( 1799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发现心理干预的途径和方法。但截至目前, 有效干预人类被试因果推理过程的手段尚不丰富, 干预手段的效果并不稳定。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开展两个实验, 分别探讨频率树是否影响大学生被试在反事实提问和能力提问因果推理问题上的作答表现。结果显示:(1)在两个实验中都发现了明显的图形促进效应, 大部分被试在借助提供嵌套集合关系频率树(而非隐藏嵌套集合关系频率树)辅助推理时使用PPC值估计因果强度; (2)频率树类型和提问方式共同影响被试的因果强度估计模式, 提供嵌套集合关系频率树+反事实提问的组合促使最多被试使用PPC估计因果强度。结果说明:明确数据之间的嵌套集合关系能极大地提高被试使用PPC估计因果强度的概率, 关注焦点集信息有助于被试明确数据间的嵌套集合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学低年级儿童汉语语素意识在阅读理解中的 作用:字词阅读流畅性的中介效应
    程亚华, 王健, 伍新春
    2018, 50 (4):  413-425.  doi: 10.3724/SP.J.1041.2018.00413
    摘要 ( 4158 )   PDF(642KB) ( 5938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以149名小学一年级儿童为被试, 进行为期两年的追踪, 采用交叉滞后的分析方法考察了儿童汉语语素意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以及字词阅读流畅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儿童汉语语素意识、字词阅读流畅性和阅读理解随时间均有显著增长; (2)控制一般认知能力、语音意识、快速命名和阅读理解的自回归效应后, 儿童汉语语素意识对阅读理解有稳定的预测作用; (3)字词阅读流畅性在儿童汉语语素意识与阅读理解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表明, 汉语语素意识对阅读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并能通过字词阅读流畅性促进阅读理解的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人对夫妻间负性事件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交叉滞后分析
    叶婉青, 李晓彤, 王大华
    2018, 50 (4):  426-435.  doi: 10.3724/SP.J.1041.2018.00426
    摘要 ( 4370 )   PDF(403KB) ( 5684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采用问卷法对60岁以上的老年夫妻进行间隔两年的重复测量, 探讨在夫妻关系内负性事件发生时个体使用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情绪适应性特点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共收集两次数据, 第一期有效被试为615名, 平均年龄67.48岁(SD = 5.08); 第二期数据在间隔两年之后收集, 共追踪到有效被试352名, 平均年龄66.88岁(SD = 4.95)。采用第一期数据分析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情绪适应性特点, 回归分析显示接受、灾难化、沉思和理性分析策略的使用能显著正向预测抑郁和焦虑情绪。采用两期的追踪数据做交叉滞后分析, 结果显示前期的婚姻满意度可以预测两年后的他责、沉思策略的使用, 婚姻满意度越高的个体在两年后会更少使用他责和沉思策略, 而前期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对两年后的婚姻满意度无显著预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挑战性压力源与员工创新行为: 领导−成员交换与辱虐管理的作用
    孙健敏, 陈乐妮, 尹奎
    2018, 50 (4):  436-449.  doi: 10.3724/SP.J.1041.2018.00436
    摘要 ( 3890 )   PDF(453KB) ( 5559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 探讨挑战性压力源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促进创新。将领导−成员交换与辱虐管理作为工作资源, 辱虐管理作为影响领导−成员交换是否可以被视为工作资源的情境因素, 挑战性压力源作为工作要求, 检验了领导−成员交换、辱虐管理对挑战性压力源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三维调节作用。基于两个领导−下属配对样本的分析结果表明:挑战性压力源、领导−成员交换和辱虐管理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三维交互作用, 即领导−成员交换水平高、辱虐管理水平低时, 挑战性压力源与员工创新行为正相关, 在其他条件下, 挑战性压力源与创新行为不相关或者负相关。本研究验证了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在解释挑战性压力源与创新行为之间关系的有效性, 说明资源在挑战性压力源激发员工创新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挑战性压力和阻断性压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与组织公平的调节效应
    张勇, 刘海全, 王明旋, 青 平
    2018, 50 (4):  450-461.  doi: 10.3724/SP.J.1041.2018.00450
    摘要 ( 5880 )   PDF(531KB) ( 8211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压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一直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话题, 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基于社会认知理论, 我们假设自我效能是连接压力与创造力的中介机制。进一步, 我们认为挑战性压力对自我效能和创造力的影响取决于员工的分配公平感, 而阻断性压力会对员工自我效能和创造力有显著的破坏作用, 程序公平有助于缓冲阻断性压力对自我效能和创造力的破坏效应。采用三阶段的纵向研究设计检验上述假设, 对来自256对上下级匹配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挑战性压力对自我效能和创造力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分配公平调节挑战性压力通过自我效能对创造力的间接效应:对高分配公平感的员工而言, 挑战性压力通过自我效能对创造力的正向间接效应更强。阻断性压力通过抑制员工自我效能进而对其创造力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程序公平对阻断性压力和自我效能以及创造力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身体与认知表征:见解与分歧
    叶浩生, 麻彦坤, 杨文登
    2018, 50 (4):  462-472.  doi: 10.3724/SP.J.1041.2018.00462
    摘要 ( 4570 )   PDF(380KB) ( 5862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对于身体的不同理解促使认知心理学形成了不同研究取向。经典认知心理学视身体为不同于心智的生物物理实体。认知表征则成为沟通心智与包括身体在内的外在世界之间联系的“桥梁”。在经典认知心理学那里, 心智是一种运算, 运算的内容则是认知表征。认知表征是符号性的、抽象的, 与身体的构造和感觉—运动通道无关。身体似乎仅仅是认知表征的“载体”或“容器”。具身认知则强调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具身认知中的“温和派”视身体为心智中的身体, 认知在其根本上是一种身体经验。因此, 认知表征不是抽象的, 而是身体格式的, 是身体特定感觉–运动通道提供的具体身体体验。心智是一种运算, 但运算的内容不是抽象符号, 而是具体的身体经验。具身认知中的“激进派”则主张彻底抛弃“运算”和“表征”。在激进派那里, 认知是被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塑造出来的。认知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不是为了形成认知表征。基本的心智不涉及内容, 换言之, 基本心智过程不涉及认知表征。认知在本质上是一种具身的行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