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王昊, 张杰, 孟素洁, 贾敏, 王伟军. 青少年网络适应的拓扑结构分析:基于纵向追踪数据[J]. 心理学报, 2025, 57(3): 415-427. |
[2] |
郭筱琳, 张艺凡, 关岳琳, 罗良. 亲子孝道观念冲突与青少年子女抑郁的关系[J]. 心理学报, 2025, 57(1): 58-70. |
[3] |
林靓, 徐博雅, 杨莹, 张庆鹏, 寇彧.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网络分析及核心维度[J]. 心理学报, 2024, 56(9): 1252-1265. |
[4] |
曾子豪, 刘双金, 杨琴, 王宏才, 刘承珍, 赵纤, 孟莉, 何震, 刘秀茹, 黄宁, 胡义秋. 童年期创伤后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HPA轴系统多基因的调节[J]. 心理学报, 2024, 56(8): 1091-1109. |
[5] |
张良, 张文新. 过去20年城乡高中生的教育效用与教育志向:基于三个出生队列的历史比较研究[J]. 心理学报, 2024, 56(7): 926-937. |
[6] |
杨之旭, 彭海云, 辛素飞. 疫情后期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变迁趋势及其潜在因果:一项追踪研究[J]. 心理学报, 2024, 56(4): 482-496. |
[7] |
赵纤, 胡义秋, 黎志华. 脱贫家庭青少年社会流动信念与亲社会行为的纵向发展关系:城乡差异的调节作用[J]. 心理学报, 2024, 56(11): 1499-1511. |
[8] |
张玮玮, 陈逸群, 朱莉琪. “近朱者赤”:同伴捐赠决策信息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23, 55(9): 1453-1464. |
[9] |
曹衍淼, 方惠慈, 朱欣悦, 纪林芹, 张文新. BDNF基因、同伴关系与青少年早期抑郁:基于动态发展视角[J]. 心理学报, 2023, 55(10): 1620-1636. |
[10] |
胡义秋, 曾子豪, 彭丽仪, 王宏才, 刘双金, 杨琴, 方晓义. 亲子关系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23, 55(1): 129-141. |
[11] |
侯晴晴, 郭明宇, 王玲晓, 吕辉, 常淑敏. 学校资源与早期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一项潜在转变分析[J]. 心理学报, 2022, 54(8): 917-930. |
[12] |
廖友国, 陈建文, 张妍, 彭聪. 儿童青少年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的双向关系: 纵向研究的元分析[J]. 心理学报, 2022, 54(7): 828-849. |
[13] |
王丹, 王典慧, 陈文锋. 青少年心理韧性与恶意创造性行为倾向的关系[J]. 心理学报, 2022, 54(2): 154-167. |
[14] |
黄垣成, 赵清玲, 李彩娜. 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自伤的联合发展轨迹:人际因素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21, 53(5): 515-526. |
[15] |
何晓丽, 袁小龙, 胡铭, 周丽晨. 父母元情绪理念与青少年问题行为:迷走神经的调节作用[J]. 心理学报, 2020, 52(8): 971-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