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3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前沿
    研究方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构想
    物质主义对绿色消费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
    李静, 吴旭瑶, 岳磊, 曾祥丽, 方庆园
    2022, 30 (6):  1191-1204.  doi: 10.3724/SP.J.1042.2022.01191
    摘要 ( 2562 )   HTML ( 295 )  
    PDF(838KB) ( 3072 )  

    在物质主义价值观盛行的当今中国社会, 如何推进绿色消费这一举措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往研究对于物质主义与绿色消费的关系得出了矛盾的结论。针对这一现状, 本研究以绿色产品本身的特征(炫耀性/非炫耀性)为切入点, 首先考察物质主义影响绿色消费的边界条件, 即绿色产品炫耀性的调节作用, 然后进一步探究物质主义促进炫耀性绿色消费及抑制非炫耀性绿色消费的心理机制, 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自然接触的干预研究, 以期为解决现有研究分歧提供全新的思路, 同时为企业和政府引导绿色消费提供管理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生态系统中创业机会的形成与发展: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探究
    杜晶晶, 王涛, 郝喜玲, 冯婷婷
    2022, 30 (6):  1205-1215.  doi: 10.3724/SP.J.1042.2022.01205
    摘要 ( 877 )   HTML ( 51 )  
    PDF(686KB) ( 819 )  

    数字创业浪潮方兴未艾, 机会属性变化引起的数字创业机会形成与变化规律尚未被揭示。本研究以数字生态系统作为研究情境, 分析创业者利用数字生态系统可供性积累的社会资本, 如何影响创业机会形成与发展。从机会的合意性维度和内容维度两方面解释创业机会的变化规律, 考察创业者认知监控与新创企业数字化程度对这一路径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拓展社会资本理论在数字创业背景下的应用, 深化数字生态系统中的创业机会研究, 有助于指导创业者利用数字平台开展“破坏性创造”, 提升机会识别质量和效率, 促进创业生态系统建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商品多语言包装策略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果——基于选择通达模型的视角
    李希, 李同茂, 胡际豪
    2022, 30 (6):  1216-1229.  doi: 10.3724/SP.J.1042.2022.01216
    摘要 ( 1046 )   HTML ( 72 )  
    PDF(773KB) ( 978 )  

    多语言包装策略被广泛应用于促进旅游商品的销售。然而, 现有研究仅从消费者感知视角出发, 难以揭示多语言线索的复杂效应。本研究基于选择通达模型, 主要探讨(1)多语言包装策略导致消费者推断旅游商品是针对某类群体(即对比效应)还是广泛模糊的“国际市场” (即同化效应)的作用机制; (2)多语言包装策略对旅游商品购买决策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有助于扩展旅游商品和包装语言的相关研究, 为旅游商品营销提供重要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默认选项设置的助推效果: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赵宁, 刘鑫, 李纾, 郑蕊
    2022, 30 (6):  1230-1241.  doi: 10.3724/SP.J.1042.2022.01230
    摘要 ( 1536 )   HTML ( 155 )  
    PDF(696KB) ( 1420 )  

    默认选项设置指通过设置默认选项以增加人们选择该选项可能性的助推方法, 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促进公众积极行为上, 然而这种方法在有效性上却受到了来自公众和学者的质疑。据此, 本研究运用元分析法整合了近几年有关默认选项设置的已有实证研究, 分析该助推手段的有效性, 并进一步考察可能影响其有效性的相关变量。研究共纳入符合要求的原始文献56篇, 含92个研究, 结果发现:(1)默认选项设置的确能有效助推人们的行为; (2)默认选项设置的助推有效性在东、西方文化下存在显著差异, 其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助推效果要显著好于其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使用; (3)默认选项设置的助推有效性在不同情境应用领域中存在显著差异, 相较于健康和环保领域, 默认选项设置在金钱相关的情境领域下助推效果更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视觉形状知觉在近似数量系统和计算流畅性关系中的作用
    张译允, 马媛媛, 赵锦, 周新林, 邵园颖
    2022, 30 (6):  1242-1252.  doi: 10.3724/SP.J.1042.2022.01242
    摘要 ( 712 )   HTML ( 53 )  
    PDF(627KB) ( 956 )  

    已有大量研究揭示了近似数量系统与计算流畅性的相关关系, 但缺少对二者关系原因的系统检验与论证。视觉形状知觉假设有别于传统的数量领域特异性解释, 认为对形状的快速知觉是近似数量系统与计算流畅性的共同认知机制, 即视觉形状的快速知觉能力可以解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近似数量系统和计算流畅性在加工过程中依赖对形状的快速知觉, 二者在加工过程中都涉及了复杂视觉刺激的快速处理。视觉形状知觉假设得到了一系列研究结果的支持, 但局限在视觉形状知觉与二者关系的探讨上, 视觉形状知觉在二者关系中作用的加工机制仍不清楚。未来研究需要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 多角度深入探讨视觉形状知觉在二者关系中作用的认知与脑机制, 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和计算困难的干预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抑制功能在疼痛中的作用
    刘博, 程香娟, 岳衡, 包呼格吉乐图
    2022, 30 (6):  1253-1261.  doi: 10.3724/SP.J.1042.2022.01253
    摘要 ( 2348 )   HTML ( 92 )  
    PDF(607KB) ( 1928 )  

    自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提出以来, 利用心理因素预防和治疗疼痛备受关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制功能在疼痛发展和恢复阶段起关键作用。疼痛诱发的自我防御机制通过争夺认知资源影响抑制功能, 反之低抑制功能个体在应对疼痛干扰中表现较差, 进而影响着疼痛的预期和学习。现有关于抑制功能影响疼痛的研究主要基于相关设计, 未来应进一步明确二者的因果关系。深入理解疼痛与抑制功能相互作用的认知机制有助于指导抑制功能对慢性疼痛的靶向干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反刍思维的脑功能网络机制
    林雯仪, 何昊, 关青
    2022, 30 (6):  1262-1269.  doi: 10.3724/SP.J.1042.2022.01262
    摘要 ( 1875 )   HTML ( 140 )  
    PDF(565KB) ( 1825 )  

    反刍思维是指个体在经历了消极生活事件后不由自主地反复思考该事件的产生原因、经过和结果, 表现出负性自我参照加工、消极情绪性以及持续性的特点。采用脑功能网络分析方法, 研究者发现反刍思维的上述三个特点分别与默认网络内部的异常活动模式、突显网络功能连接的改变以及注意相关网络之间的异常耦合有关。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反刍思维与相关脑网络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探究反刍思维脑功能网络的结构基础, 同时也应关注反刍思维及其脑网络的老龄化特征, 并致力于探索有效干预反刍思维的神经调控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前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的关系
    康丹, 李佳佳, 蔡术
    2022, 30 (6):  1270-1281.  doi: 10.3724/SP.J.1042.2022.01270
    摘要 ( 1244 )   HTML ( 103 )  
    PDF(752KB) ( 1558 )  

    睡眠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学前期的睡眠问题可能会对儿童的行为、认知、语言和健康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 睡眠呼吸障碍、夜间睡眠不足以及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是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的潜在威胁性因素。学者们提出了睡眠记忆巩固假说、警觉性假说和突触稳态假说来解释睡眠问题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即通过行为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游戏干预等睡眠问题干预方式来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相关联的内在机制, 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以及探究融合教育背景下有效的游戏干预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来自屏幕的纽带:视频聊天与儿童发展
    曹馨允, 童钰, 王福兴, 李卉
    2022, 30 (6):  1282-1293.  doi: 10.3724/SP.J.1042.2022.01282
    摘要 ( 1598 )   HTML ( 72 )  
    PDF(661KB) ( 1434 )  

    随着近几年视频聊天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视频聊天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相较于传统通讯技术, 视频聊天具备了视听结合与即时互动的特征; 但同时, 作为数字媒体, 视频聊天仍然保持了传统屏幕媒体二维性的特征。汇总以往视频聊天与儿童学习的实证研究发现, 与录制视频教学比较, 视频聊天在婴幼儿词汇学习(d = 0.33)和动作学习(d = 0.90)上的教学效果更佳; 同时, 视频聊天也能够使婴幼儿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注意水平(d = 0.90)。视频聊天对儿童远距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上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视频聊天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应用于特殊儿童的干预中。未来研究仍需关注扩大视频聊天学习中儿童被试的年龄范围、共同观看者的不同支持行为对儿童视频聊天学习的效果产生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念在缓解社会排斥中的作用
    陈婧, 王玉正, 王锦琰, 罗非
    2022, 30 (6):  1294-1302.  doi: 10.3724/SP.J.1042.2022.01294
    摘要 ( 1843 )   HTML ( 160 )  
    PDF(587KB) ( 2444 )  

    从三个角度(被排斥者, 排斥者和旁观者)三个时间点(排斥发生前中后)出发, 正念是否、何时以及如何在社会排斥情境中发挥作用这一系列问题被详细论述, 并概述为一个正念和排斥相关的模型。该模型表明, 排斥发生前, 正念能够缓解被排斥者的拒绝敏感性; 减少排斥者的排斥行为; 排斥发生后, 正念能够缓解被排斥者的痛苦, 有助于旁观者的助人行为; 排斥发生时, 正念可能促进良好沟通, 减少排斥恶化的可能性。未来研究可以针对正念在社会排斥中效益发生的机制以及边界条件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压力下一搏:压力如何影响个体风险寻求
    钟越, 车敬上, 刘楠, 安薪如, 李爱梅, 周国林
    2022, 30 (6):  1303-1316.  doi: 10.3724/SP.J.1042.2022.01303
    摘要 ( 1297 )   HTML ( 109 )  
    PDF(569KB) ( 1728 )  

    压力促使个体风险寻求已得到许多研究的验证和支持, 但对于该现象背后的根本机制缺乏深入探讨和整合。模型指出, 压力诱发认知资源损耗和心理需要失衡, 导致个体执行控制功能减弱, 奖赏寻求增加, 这两者引起对风险选项价值的高估、风险感知的降低和启发式决策策略的使用, 最终导致风险寻求。期望效用论、预期理论、双系统理论和风险敏感理论的视角能各有侧重地解析模型中的路径。最后, 基于模型梳理了边界条件, 并提出未来可关注压力下执行功能、认知和情绪的交互以及慢性压力的影响和调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际同步对合作行为的促进机制及解释模型
    马昕玥, 崔丽莹
    2022, 30 (6):  1317-1326.  doi: 10.3724/SP.J.1042.2022.01317
    摘要 ( 1467 )   HTML ( 143 )  
    PDF(667KB) ( 2049 )  

    同步作为集体仪式的核心要素, 对群体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际同步是一种特殊的协调行为, 具有锁时锁相的特征。近年来研究发现同步能够促进合作等亲社会行为, 具体的促进机制包括神经生理的激活、社会联结感的增强、认知灵敏度的提高和积极情绪的唤起, 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模型:自我-他人重叠模型、合作加强模型和集体沸腾模型。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剖析同步行为的亲社会功能, 厘清同步效应的调节机制、特异性和普适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突发事件中民众责任归因的心理需求与应对
    解晓娜, 张跃, 郭永玉
    2022, 30 (6):  1327-1335.  doi: 10.3724/SP.J.1042.2022.01327
    摘要 ( 1434 )   HTML ( 85 )  
    PDF(637KB) ( 1800 )  

    突发事件发生后, 通过责任归因对事件原因和责任归属进行推断是民众心理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从民众心理需要来看, 突发事件带来的不确定感驱使个体寻找事件的解释来实现认知闭合, 控制感的不足则会让个体更加强调外部世界的秩序性, 这两种需要也是事件中阴谋论传播和替罪羊效应的心理基础。相应地, 在事件中负有责任的组织主体, 也应当基于民众的心理需要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 来重塑组织形象和民众的信任, 避免责任规避带来的负面效应。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从心理学视角补充整合性的实证证据, 对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进行区分, 关注责任归因与其他社会心理学变量之间的联系, 以及探索适合中国社会的有效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越富有越不支持再分配?——社会阶层与再分配偏向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
    曾昭携, 白洁, 郭永玉, 张跃, 顾玉婷
    2022, 30 (6):  1336-1349.  doi: 10.3724/SP.J.1042.2022.01336
    摘要 ( 1716 )   HTML ( 130 )  
    PDF(816KB) ( 2209 )  

    社会阶层是影响再分配偏向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 与低阶层者相比, 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更低。基于以往研究, 提出高社会阶层者低再分配偏向的作用机制及干预模型。依据该模型, 动机方面的经济自利与系统合理信念, 认知方面的经济不平等感知、贫富差距归因与刻板印象, 情感方面的同情心与地位焦虑是影响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的中介因素; 培育谦卑心态、进行反刻板印象干预、利用不平等框架效应、提高同情心、改变阶层文化价值观有助于提升高阶层者的再分配偏向。未来研究可对高阶层者的慈善行为及部分低阶层者拒绝再分配的现象加以关注, 深入考察和完善该模型的作用机制, 探索提升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的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费者新产品采纳的特征
    曾伏娥, 陈文彬, 何琼
    2022, 30 (6):  1350-1366.  doi: 10.3724/SP.J.1042.2022.01350
    摘要 ( 1318 )   HTML ( 117 )  
    PDF(844KB) ( 1508 )  

    成功的新产品开发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但创新产品并非总能得到市场的接受, 大多数的新产品扩散往往以失败告终。因此, 业界和学界对新产品采纳问题进行了诸多探索。新产品采纳过程是指创新产品从被设计制造出来, 到最终被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认识和采用的过程。对相关研究综述发现:以Rogers创新扩散模型为依据, 按采纳时间和特征的不同, 新产品采纳者可以系统分为早期采纳者和晚期采纳者, 二者之间主要从创新性、产品理解和易感性三个维度进行区分。具体来说, 早期采纳者具有高创新性、高产品理解和低易感性; 晚期采纳者具有低创新性、低产品理解和高易感性。在此基础上, 我们探究了各维度下影响消费者新产品采纳的具体因素。未来研究可以从这三个维度出发, 结合已有研究的不足以及当前环境、消费特点等进行拓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国内管理心理实验中的操纵检验: 现状、问题与建议
    卫旭华, 汪光炜, 陈义
    2022, 30 (6):  1367-1376.  doi: 10.3724/SP.J.1042.2022.01367
    摘要 ( 2055 )   HTML ( 69 )  
    PDF(636KB) ( 2714 )  

    虽然操纵检验是保证实验构念效度的重要方式, 但国内管理心理学者对其方法层面的探讨较少。基于此, 本研究在归纳了操纵检验主要用途的基础上, 对国内2020年《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这4本期刊中涉及管理心理实验的49篇论文、144项实验进行了编码分析, 从操纵检验的关键设计环节总结了国内管理心理领域操纵检验的使用现状、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发现, 国内操纵检验实施形式单一, 以自我报告式操纵检验为主, 很少关注辨别式操纵检验和指导式操纵检验, 且对操纵检验的位置设计、实施时机和分析策略重视度不够。未来研究者应当注重通过非干预形式减少操纵检验对实验进程的干扰, 实施误差控制策略排除无效检验和竞争性解释, 根据操纵检验特性决定其在实验材料中的位置, 借助事前和事后操纵检验实现检验时机的灵活性, 开展操纵强度和中介分析提升实验内外部效度, 从而提升实验操纵检验的规范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决策研究中的仿真气球冒险任务
    邓尧, 王梦梦, 饶恒毅
    2022, 30 (6):  1377-1392.  doi: 10.3724/SP.J.1042.2022.01377
    摘要 ( 3542 )   HTML ( 262 )  
    PDF(802KB) ( 2596 )  

    仿真气球冒险任务(The Balloon Analog Risk Task, BART)能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真实世界的风险情境, 具有高生态性, 稳定性和可靠性等优点, 已经成为风险决策研究中最常用的实验范式之一。近年来, 研究者发展了多种BART变体范式, 对发展、健康以及精神病理等多领域的风险决策行为及其神经基础开展了广泛探索。BART任务中的风险决策加工与腹侧纹状体、前扣带皮层、脑岛、中脑及背外侧前额叶等脑区的激活相关。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BART任务在风险决策认知神经领域的信效度并扩展BART的应用情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问题解决测验中过程数据的特征抽取与能力评估
    韩雨婷, 肖悦, 刘红云
    2022, 30 (6):  1393-1409.  doi: 10.3724/SP.J.1042.2022.01393
    摘要 ( 795 )   HTML ( 39 )  
    PDF(1258KB) ( 931 )  

    基于计算机的问题解决测验可以实时记录被试探索环境和解决问题时的详细行动痕迹, 并保存为过程数据。首先介绍了过程数据的分析流程, 然后从问题解决测验入手, 分别对过程数据的特征抽取和能力估计建模两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未来研究应注意:提高分析结果的可解释性; 特征提取时纳入更多信息; 实现更复杂问题情景下的能力评估; 注重方法的实用性; 以及融合与借鉴不同领域的分析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适用于多维迫选测验的IRT计分模型
    刘娟, 郑蝉金, 李云川, 连旭
    2022, 30 (6):  1410-1428.  doi: 10.3724/SP.J.1042.2022.01410
    摘要 ( 1125 )   HTML ( 37 )  
    PDF(842KB) ( 1291 )  

    迫选(forced-choice, FC)测验由于可以控制传统李克特方法带来的反应偏差, 被广泛应用于非认知测验中, 而迫选测验的传统计分方式会产生自模式数据, 这种数据由于不适合于个体间的比较, 一直备受批评。近年来, 多种迫选IRT模型的发展使研究者能够从迫选测验中获得接近常模性的数据, 再次引起了研究者与实践人员对迫选IRT模型的兴趣。首先, 依据所采纳的决策模型和题目反应模型对6种较为主流的迫选IRT模型进行分类和介绍。然后, 从模型构建思路、参数估计方法两个角度对各模型进行比较与总结。其次, 从参数不变性检验、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CAT)和效度研究3个应用研究方面进行述评。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可以在模型拓展、参数不变性检验、迫选CAT测验和效度研究4个方向深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