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1年, 第19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1-10-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特邀
    博士论坛
    研究构想
    研究前沿
    研究方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特邀
    自身运动认知的神经机制
    张弢;李胜光
    2011, 19 (10):  1405-1416. 
    摘要 ( 1113 )   PDF(342KB) ( 2190 )  
    通过光流信息来指导个体在环境中有效移动是我们视觉神经系统的一项核心任务。在灵长类的大脑皮层, 视觉运动的信息加工是由位于背侧通路的一系列脑区来完成的, 这一信息通路主要参与运动和空间动作的分析。在高级视皮层, 视觉系统很可能利用非视觉信息来补偿因眼动造成的光流模式扭曲, 以重建对自身运动方向的正确表征。根据目前研究进展, MST和VIP这两个位于顶叶的脑区都参与了自身运动认知过程, 并且对精确的自身运动方向判断是不可或缺的。本文系统介绍了近些年来在自身运动认知神经机制研究领域的进展, 尤其是神经生理学家们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在自身运动认知皮层处理机制方面的成果。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深入研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博士论坛
    从风险决策中的多次博弈到单次博弈:量变还是质变?
    孙红月;苏寅;周坤;李纾
    2011, 19 (10):  1417-1425. 
    摘要 ( 1323 )   PDF(248KB) ( 1760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amuelson于1963年发现人们在单次和多次博弈条件下决策行为不一致。文章综述了两种博弈条件下人们决策行为的差异并质疑了这种差异的传统理论解释机制。描述或预测决策行为的风险决策理论其实只采用了一种评价法则—— 期望法则, 始终没有跳出“最大化”的窠臼。基于实验证据, 我们推测, 多次博弈时人们遵守了期望法则, 而单次博弈时人们所遵循的是非补偿性法则。从多次博弈到单次博弈, 不单单是一种博弈次数上的变化(量变), 而是代表了从期望法则(补偿性法则)到非补偿性法则两种策略之间的转变(质变)。最后, 文章介绍了单次、多次博弈问题在医疗、应急管理以及投资领域的体现, 并呼吁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单次、多次博弈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道德直觉加工机制的理论构想
    田学红;杨群;张德玄;张烨
    2011, 19 (10):  1426-1433. 
    摘要 ( 1162 )   PDF(178KB) ( 2050 )  
    认知和情绪因素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机制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最具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认为, 人类拥有一种普遍性的道德直觉, 它是一种可能同时包含道德知识和情绪情感的自动化加工系统, 决定人们对一个道德违反情境作出快速的判断。据此, 本文就如何深入揭示道德直觉的加工机制提出了研究构想, 研究将首先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 探索当认知功能受抑制后人们的道德加工的特点, 初步探索道德直觉存在的可能性; 然后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从外显和内隐两个维度上探讨道德直觉的时程加工机制; 最后采用侧向化运动准备电位指标, 进一步探索道德直觉和基本厌恶情绪的分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族型心理契约及回族员工角色外行为特征
    雍少宏, 康小青
    2011, 19 (10):  1434-1441. 
    摘要 ( 794 )   PDF(632KB) ( 882 )  
    在传统的心理契约维度结构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民族型心理契约的理论。基于回族文化特征及现实特征, 确定民族型心理契约维度及其层次性特征, 分析民族型心理契约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组织情景因素, 探讨回族员工民族型心理契约的生成机理、民族型心理契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以及益组织行为与损组织行为双向维度的回族员工角色外行为特征。从企业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角度架构民族型心理契约的组织干预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从脑机制角度看言语知觉的理论争论
    刘文理;周一骑;乐国安
    2011, 19 (10):  1442-1452. 
    摘要 ( 928 )   PDF(306KB) ( 2697 )  
    言语知觉领域主要的理论争论是听觉理论和动觉理论的对立, 争论的焦点围绕言语知觉是否需要动作表征的中介。言语知觉脑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澄清事实。脑机制的探讨表明言语知觉主要激活了后部听觉皮层区, 包括颞上皮层的背侧(颞横回和颞平面)和外侧区(颞上回和颞上沟); 而前部和言语产生相关的动作皮层并没有表现出一致的激活模式。言语产生相关的动作表征主要在一些特殊任务情形中以自上而下的反馈机制影响了言语知觉, 可能并非正常言语知觉所必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中的范畴特异性语义记忆损伤
    闵宝权;周爱红;张亚旭
    2011, 19 (10):  1453-1459. 
    摘要 ( 864 )   PDF(194KB) ( 961 )  
    脑损伤可导致范畴特异性语义损伤, 即某一范畴的语义记忆选择性损伤或损伤更严重。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中的范畴特异性语义损伤可能来自不同范畴之间在熟悉度、词频、获得年龄、视觉复杂度、语义距离、加工要求以及所涉及的主要语义特征等方面的差别。然而, 有无生命范畴本身是否也是一个来源, 尚不清楚。进一步的研究不仅需要整合范畴途径和特征途径, 并区分语义记忆的存储和通达, 而且需要考查疾病严重程度如何影响语义记忆损伤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绪记忆权衡效应:对复杂情绪刺激的记忆
    邹吉林;周仁来;张环;张小聪;罗新玉
    2011, 19 (10):  1460-1470. 
    摘要 ( 1401 )   PDF(204KB) ( 2951 )  
    情绪记忆研究最近一致发现了情绪记忆权衡效应, 即人们对情绪事件的中心或核心特征的记忆增强, 而对情绪事件的周围或背景特征的记忆受损。该效应证明情绪记忆具有选择性, 情绪唤醒可以诱发出多种记忆选择性效应, 并具有相当强的普遍性和稳定性, 同时受较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相关理论逐步深入地阐述了该效应发生的可能机制, 该效应在注意分配、编码以及编码后加工上的行为证据不断积累, 但相关神经机制研究十分缺乏。未来研究应重视该效应的神经与遗传机制以及探讨面孔情绪诱发的记忆权衡效应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婴儿图式及其加工的性别差异
    罗笠铢;罗禹;鞠恩霞;马文娟;李红
    2011, 19 (10):  1471-1479. 
    摘要 ( 1711 )   PDF(149KB) ( 2135 )  
    婴儿图式 (baby schema, or Kindchenschema) 是指人们对一系列婴儿特征的一种心理表征, 这些特征包括婴儿所特有的高额头、大眼睛和圆脸蛋等知觉特征。婴儿图式可以诱发人们的积极情绪, 并引起关爱、照顾婴儿的行为, 从而满足个体生存以及繁衍的需要。对婴儿面孔的加工存在性别差异, 女性对婴儿特征比男性更敏感, 原因可能有四种:大脑结构的不同、女性独有的情绪反应、女性生殖激素的影响和早期环境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婴儿图式的特异性神经机制, 并从性别差异入手, 进一步探讨母爱与婴儿图式的相互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催产素与人类社会行为
    刘金婷;蔡强;王若菡;吴寅
    2011, 19 (10):  1480-1492. 
    摘要 ( 1742 )   PDF(161KB) ( 4669 )  
    催产素被喻为爱的荷尔蒙和亲密荷尔蒙。研究者对它的兴趣由其对分娩和哺乳的促进作用转向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催产素的常用研究方法包括尿液、血液、脑脊液测量法, 鼻腔喷入法和基因型分析法。催产素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包括社会关系、社会性决策、社会性信息加工、社会性记忆、焦虑等方面。研究者正尝试将催产素应用于孤独症、社交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上。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催产素的临床应用、负面作用和神经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疼痛对心理的影响及其机制
    孟景;沈林;Todd Jackson;陈红
    2011, 19 (10):  1493-1501. 
    摘要 ( 1992 )   PDF(258KB) ( 3792 )  
    疼痛对个体的认知、情绪等心理过程有消极影响。疼痛会干扰个体的选择性和持续性注意, 损害其记忆功能。长期疼痛还会诱发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目前疼痛的机制主要有闸门控制理论和神经网络理论, 分别从脊髓水平和大脑水平解释疼痛与心理的交互作用。大脑对疼痛信息的编码方式包括特异化理论、模块化理论和中枢整合机制学说。未来研究应注意实验室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差异, 区分急、慢性疼痛的特有机制, 进一步探讨疼痛理论的合理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理论与神经机制
    陈语;赵鑫;黄俊红;陈思佚;周仁来
    2011, 19 (10):  1502-1510. 
    摘要 ( 4658 )   PDF(215KB) ( 15376 )  
    正念冥想可调节个体的负性情绪、促进个体正性情绪, 对于心身疾病具有显著的干预效用。正念冥想的再感知模型、正念应对模型、推动性上升螺旋模型以及正念情绪调节模型都强调了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 正念冥想可促进左侧前额叶脑区激活增强, 涉及的脑区主要包括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MPFC)。研究者进一步发现, 正念特质是通过改善前额叶对边缘系统反应的调节来实现对情绪的调节作用。而且, 这种调节作用还有可能体现为通过冥想训练分离联结在一起的两种自我参照神经机制, 从而加强体验性神经机制。另外, 研究者还发现, 正念冥想训练还可以改变与情绪加工相关的大脑结构。进一步澄清冥想训练与大脑偏侧化的关系和不同类型被试之间的比较研究将成为该领域日后研究的重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民族差异问题
    刘寅;陈正根;张雨青;张宁
    2011, 19 (10):  1511-1517. 
    摘要 ( 1155 )   PDF(161KB) ( 2057 )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民族差异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PTSD的发生率较高和症状反应与症状结构的差异。以美国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研究表明, 这些差异主要是源于暴露水平、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汶川地震后, 有研究也发现羌族PTSD发生率高于汉族, 然而对于羌汉民族间症状反应的具体差异及其原因, 还并不十分明确。因此, 有必要在中国进行PTSD民族差异系统深入的研究, 这既有助于灾后心理援助工作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 也能够为从东方文化视角下理解PTSD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注助人者的心理健康:共情疲劳的涵义、结构及其发生机制
    孙炳海;楼宝娜;李伟健;刘宣文;方侠辉
    2011, 19 (10):  1518-1526. 
    摘要 ( 2305 )   PDF(220KB) ( 4299 )  
    共情疲劳是心理咨询师、消防战士、急救医护人员等助人者救助受创伤人员后出现的特有的心理健康问题。共情疲劳的二因素模型含二次创伤与职业倦怠, 三因素模型还包括共情满足。共情疲劳的临床症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二次创伤、替代(间接)性创伤、倦怠相似, 但上述概念并不等同于共情疲劳。共情疲劳是助人者在间接接触创伤性事件并向他人共情的前提下, 产生共情压力, 降低了对他人共情的兴趣与能力, 出现二次创伤症状, 产生工作倦怠感。同时, 助人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年限、个人创伤史等)、接触或暴露于创伤事件的程度、个人心理资源都会影响共情疲劳发生的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游戏动机的种类、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魏华;范翠英;平凡;郑璐璐
    2011, 19 (10):  1527-1533. 
    摘要 ( 1954 )   PDF(156KB) ( 5512 )  
    从动机的角度理解网络游戏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网络游戏动机的研究主要包括:(1)网络游戏动机的种类。在诸多游戏动机中, 乐趣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 其次包括沉醉、社交、逃避、好奇和竞争等。(2)网络游戏动机的影响因素, 包括人格和网络游戏中的社会和个人互动等。(3)动机对网络游戏意向和行为的影响, 这些动机包括乐趣、社交和成就等。(4)网络游戏动机的影响机制, 包括网络游戏动机的中介作用、网络游戏动机与网络游戏行为意向之间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未来的研究应当关注网络游戏动机种类的分化与整合, 重视从发展心理学、动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情绪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游戏的动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中的主动性行为的回顾与展望
    胡青;王胜男;张兴伟;程斌;孙宏伟
    2011, 19 (10):  1534-1543. 
    摘要 ( 1774 )   PDF(229KB) ( 4938 )  
    工作中的主动性行为是旨在引起或促使变革的行为。它包括三个成分:自发性、前瞻性和变革性。组织行为学中得到较多关注的主动性行为包括主动改进工作方法、主动解决问题、个人主动性、寻求个性化的契约关系以及主动寻求反馈等行为。不同类型的主动性行为可以整合为三个高阶分类, 与角色外行为、适应性行为等有本质区别。主动性行为研究的逻辑关系网络包括前因变量、结果变量以及可能的调节变量。未来研究应基于中国特殊的文化和经济背景, 进一步整合主动性行为的内涵, 拓展研究领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进化动机影响社会认知的一般特点及过程
    李宏利;王燕
    2011, 19 (10):  1544-1551. 
    摘要 ( 1046 )   PDF(134KB) ( 1776 )  
    进化动机影响社会认知的研究关注社会认知的起源、机能及影响。进化动机影响社会认知的一般特点有(1)特殊性, 如成功地解决求偶问题的机制不能用来解决身体危险有关的问题, (2)灵活性, 如不同类别的环境线索自动地激活与线索类别有关的社会信息。借用传统的社会认知研究方法, 研究者发现特定的线索会启动相应的进化动机(如面孔吸引力启动人们的求偶动机), 进化动机激活后就能引导人们加工有利于这种动机(或目标)实现的信息(如性别相关的风险信息等)。未来的进化动机影响社会认知的研究可以结合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与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理论假设, 以产生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选题策略述评
    毛秀珍;辛涛
    2011, 19 (10):  1552-1562. 
    摘要 ( 818 )   PDF(356KB) ( 1762 )  
    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CAT)是基于测量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一种测验模式。它根据考生的作答反应自适应地选择测验项目。选题策略是CAT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关系到测量效率、测验安全和测验信、效度等重要问题。根据CAT是否具有非统计约束对传统CAT和认知诊断CAT的选题策略进行了分类介绍,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提高选题策略的综合表现、深入探讨多级评分项目和认知诊断CAT的选题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