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2-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前沿
    其他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构想
    中国情境下公共服务动机的理论构建与绩效转换机制
    文博, 陶磊
    2022, 30 (2):  239-254.  doi: 10.3724/SP.J.1042.2022.00239
    摘要 ( 2548 )   HTML ( 150 )  
    PDF(681KB) ( 3175 )  

    准确把握基层公职人员的公共服务动机是提升工作绩效、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前提。现有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忽略了中国情景的特殊性, 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微观激发机制及其消极绩效影响也关注不足。本研究从中国情景下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核心构成要素、激发机制以及绩效结果入手, 从三个方面系统地构建适合中国场景的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第一, 将公共服务动机视为混合动机概念, 基于扎根理论的定性方式识别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构成要素与核心内涵, 并据此开发本土化、多维度的公共服务动机量表; 第二, 从微观激发机制出发, 探讨受益人接触、自我倡议、观念反思等机制对个体公共服务动机的激发作用; 第三, 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探讨公共服务动机与个体公务员行为间的关联及其机理。本研究既响应了国内公共管理学界长期以来发展本土理论的呼声, 亦为政府部门完善公共人事政策提供切实思路和实证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工作记忆训练诱发的神经可塑性——基于系列fMRI实验的脑区分布递减时空模型
    陈幸明, 付彤, 刘昌, 张宾, 伏云发, 李恩泽, ZHANG Jian, 陈盛强, 党彩萍
    2022, 30 (2):  255-274.  doi: 10.3724/SP.J.1042.2022.00255
    摘要 ( 1913 )   HTML ( 127 )  
    PDF(4027KB) ( 1976 )  

    工作记忆训练(Working Memory Training, WMT)诱发神经可塑性, 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晰。为探索WMT改变正常人群大脑功能的时空特性, 以“扩展的智力顶额整合理论”和“神经效率假说”为依据, 采用逐层递进的5种方法, 分6个步骤来查究近20年来正常人群WMT的37篇fMRI文献。第一步, 用叙述性综述、频数分析和卡方检验法比较脑区激活模式和脑网络功能连接在WMT前后发生的改变, 发现WMT改变了大脑的5个联合区、7个宏观区和3个子区。其中, 额上回、顶下小叶和扣带回这3个子区各自激活减弱的报道文献数量多于其激活增强的, 且这种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步, 采用激活似然估计法对其中26篇开展元分析, 发现大脑的3个子区激活减弱水平在WMT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额中回(BA6和8)、额上回(BA6)和前扣带回(BA24和32)。第三步, 综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提出WMT脑区分布递减时空模型, 产生5个结果和讨论。第四步, 采用非参数检验进一步追踪WMT效应的调节因素, 发现训练的任务类型和时间分别对脑区激活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五步, 针对正常人群WMT诱发神经可塑性的时空特性, 得出3个结论:第一, WMT改变了正常人群相应脑区的神经活动, 表现为减弱或增强, 但减弱更加突出, 且更新和较短时间的WMT倾向于诱发较多减弱; 第二, 这些神经活动变化主要发生在额顶叶联合区, 但也包括分别以颞叶、枕叶、扣带回及纹状体为主的联合区, 在一定范围内体现了整脑功能联合。这体现了WMT诱发神经可塑性的空间特性, 且符合“扩展的智力顶额整合理论”; 第三, 额中回、额上回、顶下小叶和扣带回(尤其前扣带回)这4个子区在激活减弱水平上重点展示了WMT神经可塑性的时间特性, 且符合“神经效率假说”, 恰好体现出“聪明的大脑更懒惰”。第六步, 指出WMT诱发神经可塑性的未来研究可能关注脑可塑性中的低活跃性、辨析额中回、额上回、顶下小叶和扣带回(尤其前扣带回)这4个子区在激活减弱水平上体现的时间特性、找寻训练减弱或增强大脑活动的综合性影响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和青少年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关系的三水平元分析
    陈静, 冉光明, 张琪, 牛湘
    2022, 30 (2):  275-290.  doi: 10.3724/SP.J.1042.2022.00275
    摘要 ( 1943 )   HTML ( 251 )  
    PDF(823KB) ( 2490 )  

    攻击行为在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情感和心理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同伴侵害是儿童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先前的一些研究已经考察了儿童和青少年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 但是尚不完全清楚调节效应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因此当前研究采用三水平元分析方法检验效应量的可靠性和一系列调节效应。在系统地搜索了2020年10月之前发表的文献后, 当前元分析确定了40项研究, 包括25605名被试, 共计333个效应量。主效应检验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的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此外, 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同伴侵害变量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身体侵害相比, 关系侵害与儿童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相关更强。儿童和青少年的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也受到了地区的调节, 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亚洲地区比在南美洲地区更强。研究设计也是一个显著的调节变量, 儿童和青少年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的相关在纵向研究中比在横向研究中更低。最后, 当前元分析的结果显示同伴侵害的报告者也是一个显著的调节变量。与同伴报告的同伴侵害相比, 教师报告的同伴侵害与儿童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相关较高。当前研究的结果指出, 在预防、控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时应该注意同伴侵害对其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创造性思维的酝酿效应
    李子逸, 张泽, 张莹, 罗劲
    2022, 30 (2):  291-307.  doi: 10.3724/SP.J.1042.2022.00291
    摘要 ( 3207 )   HTML ( 215 )  
    PDF(786KB) ( 2728 )  

    酝酿效应是指当人们遭遇无法解决的难题时, 暂时将其搁置, 转而去完成其他无关任务, 反而有利于原有问题解决的现象。近年来, 研究者对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酝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同时提出了较多理论试图进一步解释酝酿效应。酝酿效应的代表性理论可分为“选择性遗忘理论”、“激活扩散和线索同化理论”、“无意识加工理论”等, 它们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酝酿效应的机制, 并对其影响因素和有关现象各有预测。对心智游移和睡眠这些特殊形式的酝酿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酝酿效应的机制。认知神经研究表明, 酝酿期的基本认知成分, 即表征重构和激活扩散, 涉及到前额叶、纹状体、海马体等多个脑区的协同合作。未来研究需要以深化理论建设为基础, 利用认知神经方法进一步揭示酝酿效应的机制, 从而更为深刻地认识创造性酝酿的本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相识人:基于认知视角的解释
    张超, 卫旭华, 黎英明
    2022, 30 (2):  308-323.  doi: 10.3724/SP.J.1042.2022.00308
    摘要 ( 3695 )   HTML ( 221 )  
    PDF(952KB) ( 4311 )  

    面相是辨识和推断他人品格以及行为习性的重要因素, 但其内在机理有待深化。基于一般认知视角和进化认知视角, 从面相的局部特征和整体特征出发, 阐述面相识人的过程及其影响效果。从一般认知视角来看, 面相会通过不同的认知加工系统对识别个体特质产生影响, 识别到的个体特质在判断(能力、收入、社会层级)以及决策(信任、招聘与晋升)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进化认知视角来看, 面相会通过不同的进化选择机制对识别个体健康、基因状况发挥作用, 进而对判断(婚姻满意度、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择偶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此外, 面相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个体所处的情境以及个体特质等因素。未来研究应该考察不同面相之间的交互作用, 探索面相识人效果的边界条件, 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面相研究的外部效度, 关注后天修饰的面相的影响效果, 开展本土情境下的面相识人研究, 从而丰富面相的研究内容, 构建更加系统的面相研究理论体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触觉的情绪功能及其神经生理机制
    杨廙, 李东, 崔倩, 蒋重清
    2022, 30 (2):  324-332.  doi: 10.3724/SP.J.1042.2022.00324
    摘要 ( 2765 )   HTML ( 150 )  
    PDF(609KB) ( 2460 )  

    触觉是个体探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感觉通道, 其情绪功能在维系社会联结、促进人际沟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触觉的情绪功能一方面表现为通过触觉动作本身直接传递情绪信息,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增强注意和锐化社会评价的方式促进个体对跨通道情绪信息的加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 触觉情绪信息由无髓鞘C纤维介导, 经脊髓丘脑束通路投射于岛叶(头面部触觉情绪信息的传导路径尚不明确), 并在杏仁核、内侧前额叶、后颞上沟等“社会脑”网络的核心区域被精细加工。未来还应对触觉情绪的人际依赖性、文化独特性、操作标准化, 及其在神经水平上与感觉-辨识系统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做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产生中词频效应老化的神经基础与时间进程
    章丽娜, 宣宾
    2022, 30 (2):  333-342.  doi: 10.3724/SP.J.1042.2022.00333
    摘要 ( 979 )   HTML ( 56 )  
    PDF(605KB) ( 944 )  

    词频效应指语言产生中人们对高频词汇的加工比低频词汇更快更准确的一种现象, 它可能发生在语言产生中的不同阶段。对青年人和老年人词频效应的不同特点和加工机制进行比较, 可以考察语言产生的认知老化机制。通过语言产生理论可对词频效应的老化进行预测, 提出词频效应在个体发展和老化阶段的相对稳定性, 分析老化导致词频效应相关的神经基础和加工时间进程的改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分离词频效应与习得年龄效应对语言产生老化的影响, 并扩展至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性阅读障碍与小脑异常:小脑的功能和两者的因果关系
    李何慧, 黄慧雅, 董琳, 罗跃嘉, 陶伍海
    2022, 30 (2):  343-353.  doi: 10.3724/SP.J.1042.2022.00343
    摘要 ( 1102 )   HTML ( 49 )  
    PDF(593KB) ( 1141 )  

    发展性阅读障碍(下文简称为“阅读障碍”)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终身发展, 还会对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深入探讨相关的神经机制, 对实现阅读障碍的早期预测和干预十分重要。以往关于阅读障碍神经机制的模型多集中于大脑,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 阅读障碍也与小脑异常有关, 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仍不清楚两者的关系。通过总结最新的研究进展, 我们发现小脑在阅读障碍中可能发挥着多种功能, 且小脑异常与阅读障碍可能互为因果。在此基础之上, 我们提出了“阅读中小脑与大脑的功能映射假说”, 旨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小脑与阅读的关系, 以及两者与大脑的关系。相关内容对全面揭示阅读障碍的神经机制, 以及小脑在高级认知加工中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众与个人审美品位的认知与神经机制
    胡佳宝, 雷扬, 定险峰, 程晓荣, 范炤
    2022, 30 (2):  354-364.  doi: 10.3724/SP.J.1042.2022.00354
    摘要 ( 1588 )   HTML ( 118 )  
    PDF(621KB) ( 1413 )  

    大众与个人的审美品位分别代表了审美活动在个体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将大众品位和个人品位相结合的新趋势正在挑战传统的“普遍性”审美法则, 并日益凸显审美反应的个体差异。存在诸多因素可以调节大众和个人审美品位的相对比例, 包括刺激类型、专业性、文化背景、先前经验和年龄等。大众与个人审美品位的神经机制中, 奖赏系统和默认模式网络扮演重要角色。目前, 审美品位与审美加工模型的理论关系有待进一步厘清和验证。未来相关研究可以在拓展审美对象领域、完善大众与个人审美品位与不同审美加工阶段的对应关系等方向上继续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催产素影响恐惧习得和消退的认知神经机制
    冯攀, 杨可, 冯廷勇
    2022, 30 (2):  365-374.  doi: 10.3724/SP.J.1042.2022.00365
    摘要 ( 1094 )   HTML ( 89 )  
    PDF(583KB) ( 1278 )  

    恐惧是一种基本的情绪, 在人类的生存和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先前的研究表明, 杏仁核、背侧前扣带回、脑岛等脑区是条件化恐惧习得的认知神经基础, 杏仁核、海马和腹内侧前额叶等脑区在恐惧消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 催产素与恐惧习得和恐惧消退过程密切相关。恐惧习得过程中, 催产素影响杏仁核、背侧前扣带回的活动, 影响杏仁核与背侧前扣带回和脑干间的功能连接, 促进或抑制恐惧习得过程; 恐惧消退过程中, 催产素影响了杏仁核和腹内侧前额叶的活动, 并且影响杏仁核与内侧前额叶和海马间的功能连接, 促进或抑制恐惧消退过程。未来研究应从性别差异、神经网络模型、身心发育和病理研究等角度展开, 力图深入理解催产素影响恐惧情绪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源性因子ucOCN在运动抗抑郁中的作用机制
    陈祥和, 李文秀, 刘波, 殷荣宾
    2022, 30 (2):  375-388.  doi: 10.3724/SP.J.1042.2022.00375
    摘要 ( 1076 )   HTML ( 22 )  
    PDF(1354KB) ( 908 )  

    羧化不全骨钙素(ucOCN)是骨中成骨细胞分泌的特异性蛋白, 因其在调控神经发育、神经可塑性等中的重要角色而受到神经科学领域关注。“骨-脑”串联“对话”是骨内分泌-神经介导的应答系统, ucOCN透过血脑屏障后介导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神经再生及基因表达等机制, 进而作用于海马CA3区、扣带回等脑区功能发挥来调节抑郁发生及改善。而ucOCN作为骨源性力学刺激敏感基因, 运动上调其表达后进入血液循环, 通过介导5-HT/GABA分泌、HPA轴功能、炎症反应、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表达或信号途径(如GSK3β/β-catenin、TLR4/miR-223/NLRP3等)激活等来实现“骨串联脑”, 发挥运动抗抑郁作用。通过对骨源性因子ucOCN介导脑区功能变化从而实现运动抗抑郁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梳理, 一方面有助于更深入了解骨内分泌功能, 另一方面为抑郁发生、改善和运动抗抑郁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光照对情绪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李芸, 汝涛涛, 李丝雨, 陈涵宇, 谢舒雅, 周国富
    2022, 30 (2):  389-405.  doi: 10.3724/SP.J.1042.2022.00389
    摘要 ( 5259 )   HTML ( 304 )  
    PDF(796KB) ( 4023 )  

    环境光照作为重要的授时因子, 对多种生理和心理功能存在广泛影响, 其对情绪的非视觉作用尤其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研究发现, 环境光照的照度、色温和波长均是影响情绪的重要物理因素; 短光周期、夜间人工光以及持续光照/黑暗等异常光照模式则会导致情绪障碍; 光照的情绪效应还受到光照时长、时间点、个体特征、主观偏好及基因类型等的调节。光照作用于情绪的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视网膜中的内在光敏感神经节细胞将光信号投射至情绪调节相关脑区直接影响情绪; 另一方面光信号通过同步内部生理节律及其调节下的激素分泌、神经传递和睡眠间接影响情绪。未来研究考察短时光照的视觉功效时需要采用更客观多样化的情绪测量技术, 综合非视觉与视觉作用路径深入对比健康与情绪障碍群体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交媒体使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有益还是有害?
    麻雅洁, 赵鑫, 贺相春, 任丽萍
    2022, 30 (2):  406-413.  doi: 10.3724/SP.J.1042.2022.00406
    摘要 ( 4292 )   HTML ( 363 )  
    PDF(547KB) ( 3600 )  

    社交媒体使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尚存争议, 这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起到的调节作用有关。中等强度的社交媒体使用会产生社交媒体心流体验, 使注意集中于目标信息, 并为个体提供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奖励和情感支持, 对执行功能有益, 但高、低强度社交媒体使用则会损害执行功能。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应该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影响执行功能的“剂量效应”以及社交媒体使用类型对执行功能的具体影响, 还应关注不同认知水平的个体, 以进一步明确社交媒体使用与执行功能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想情感及其影响的跨文化差异
    周晓禹, Dannii Yeung, 王丹君, 郑雯, 彭凯平
    2022, 30 (2):  414-424.  doi: 10.3724/SP.J.1042.2022.00414
    摘要 ( 1781 )   HTML ( 106 )  
    PDF(763KB) ( 1618 )  

    理想情感是人们期望获得的情感状态。情感评估理论认为文化对理想情感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 主要的影响途径有文化体验、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文化变化。理想情感对个体会产生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影响, 主要会影响个体的偏好及选择行为、混合情绪体验、身心健康和社会认知决策。理想情感研究未来发展可以着眼于4个方向:使用纵向视角研究理想情感, 进一步探索理想情感的前因变量, 打造适合中国文化的心理健康标准和通过认识理想情感来消除文化隔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女性食物选择的演化视角:基于性选择过程的理论探讨
    张阔, 苏金龙
    2022, 30 (2):  425-435.  doi: 10.3724/SP.J.1042.2022.00425
    摘要 ( 1377 )   HTML ( 94 )  
    PDF(655KB) ( 1579 )  

    性选择在人类心理、行为等表型的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其对女性食物选择的影响却相对较少被关注。性选择塑造了男女不同的择偶策略, 男性择偶时对女性外在吸引力的关注使得女性更加重视身材等外在吸引力信息。而女性身材与饮食的密切联系, 进一步提示性选择过程应该会对女性的食物选择产生影响。以之为基础, 梳理求偶动机激活可能引发的女性食物选择的变化, 以及女性生理期不同阶段在食物选择上的变异, 有助于了解性选择过程对女性食物选择的影响。未来研究中, 进一步从行为、激素、脑等不同层面剖析对应影响及涉及机制, 对该领域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博弈中的反社会惩罚
    陈璟, 张融, 袁佳琦, 佘升翔
    2022, 30 (2):  436-448.  doi: 10.3724/SP.J.1042.2022.00436
    摘要 ( 1390 )   HTML ( 96 )  
    PDF(741KB) ( 1641 )  

    博弈中的反社会惩罚是指博弈者对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高贡献或高合作性他人实施有代价经济惩罚、消极评价或排斥打压的现象。已有研究用带惩罚的经典博弈范式证明了反社会惩罚受到多种个体与环境因素的影响, 并分别从侵犯、报复、社会比较、偏离群体规范、进化策略视角提出了解释其产生机制的5种假说。未来研究可在进一步厘清概念与测量指标、创新研究方法、拓展影响因素研究、明确产生机制、开展针对性干预研究方面做深入探索。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保存理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演变与挑战
    廖化化, 黄蕾, 胡斌
    2022, 30 (2):  449-463.  doi: 10.3724/SP.J.1042.2022.00449
    摘要 ( 5076 )   HTML ( 218 )  
    PDF(847KB) ( 4617 )  

    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COR)是组织行为学研究近30年中被引最高的理论之一。COR的提出源自Hobfoll对临床应激障碍的观察与思考, 历经了多次修订后该理论逐步由一个压力-反应模型发展成了一个以个体资源存量及其动态变化解释行为动因的动机理论, 形成了一个具有较广泛外延的理论体系。组织行为学是资源保存理论标志性文献的施引文献的核心来源。大量组织行为学研究对COR中的资源损失漩涡、获得螺旋等核心过程进行了实证检验, 涉及广泛的研究议题, 使COR成为了理解员工心理与行为动因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COR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面临一定的挑战, 其中有来自认知评价理论、适应理论的观点挑战, 也有其作为一个“跨界理论”带来的挑战。组织行为学研究在应用COR时应充分尊重其理论要义, 避免削足适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至心灵:幸运感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其理论解释
    骆紫薇, 吴毓婷
    2022, 30 (2):  464-474.  doi: 10.3724/SP.J.1042.2022.00464
    摘要 ( 2547 )   HTML ( 193 )  
    PDF(664KB) ( 2623 )  

    寻求幸运的行为从古至今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幸运感知如何影响消费行为的理论成果为消费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系统回顾相关文献发现, 个体的幸运感知会对冒险行为、独特性寻求、传染效应、特定事物的态度和幸运消费产生影响。归因理论、人格特质理论、认知启动理论、反事实思维、社会比较理论、控制感理论和启发式决策可以用于解释幸运感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未来研究应深化幸运感知影响消费行为的作用机制并拓展边界条件及其双向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其他
    《心理科学进展》2021年度审稿专家名录
    2022, 30 (2):  475-476. 
    摘要 ( 558 )   PDF(182KB) ( 7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