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3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构想
    研究方法
    元分析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构想
    创造性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中的迁移效应及其神经基础
    武晓菲, 肖风, 罗劲
    2022, 30 (3):  477-485.  doi: 10.3724/SP.J.1042.2022.00477
    摘要 ( 2600 )   HTML ( 309 )  
    PDF(613KB) ( 3660 )  

    认知重评在负性情绪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认知重评重构程度不够高、调节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研究团队在先前的工作中提出了一种使消极情绪“转负为正”的高效情绪调节方法, 即创造性认知重评, 这种调节策略伴随着大脑海马的新颖联结形成和杏仁核的积极情绪唤醒。然而这些工作采用“指导式”的重评更像是对重评解读的“理解”而非主动的情绪调节; 鉴于主动情绪调节的产生难度较大, 造成创造性认知重评在实际应用上的两难困境。基于此, 本项目拟指导受试者进行创造性认知重评的学习, 通过学习将这种策略迁移并且应用到生活中的负性情绪调节事件中。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行为学上, 探索创造性认知重评在大学生群体和青少年群体负性情绪调节中的迁移效应; (2)影像学上, 探索创造性认知重评迁移前后在脑认知表征模式上的变化。本项目是对已有工作基础的延伸和拓展, 为验证和推动创造性认知重评成为一种可学、可用、高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排斥影响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探讨
    张姝玥, 黄骏青, 赵峰, 徐科朋
    2022, 30 (3):  486-498.  doi: 10.3724/SP.J.1042.2022.00486
    摘要 ( 2602 )   HTML ( 376 )  
    PDF(800KB) ( 3602 )  

    社会排斥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并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它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 导致个体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研究发现被排斥的个体在风险决策时倾向于风险寻求。跨期决策和风险决策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但目前并不清楚社会排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跨期决策。因此, 本研究拟从跨期决策的评估和选择两个阶段展开研究, 揭示社会排斥对其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 运用tDCS技术激活社会排斥的调节脑区, 以改善被排斥个体的跨期决策能力。研究结果将揭示人际情境因素与决策者个人因素对跨期决策的联合作用机制, 帮助被排斥者提高跨期决策能力, 提高被排斥者的个人成就和生活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职业可续视角下的工作重塑行为研究:动力、路径及干预机制
    王琼
    2022, 30 (3):  499-510.  doi: 10.3724/SP.J.1042.2022.00499
    摘要 ( 1659 )   HTML ( 136 )  
    PDF(794KB) ( 2212 )  

    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须依托具备可持续职业能力的人才来引领、支撑和保障。鉴于此, 本研究考虑职业与日间工作行为的联动效应, 探究个体于工作中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动力、路径及干预机制。首先, 确定职业可持续力的概念界定与结构测量, 并揭示其潜在的影响因素、动态发展机理以及对职业主动行为的作用路径。其次, 结合资源保存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探究职业可持续力与员工工作重塑行为的动态交互作用机制。最后基于职业可持续视角, 探讨组织层面对个体工作重塑行为的纵向干预机制。本研究将为个体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组织开展共赢的职业管理支持提供策略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饱和及其判定
    杨莉萍, 亓立东, 张博
    2022, 30 (3):  511-521.  doi: 10.3724/SP.J.1042.2022.00511
    摘要 ( 5076 )   HTML ( 175 )  
    PDF(614KB) ( 5019 )  

    在质性研究中, 资料饱和通常被用以评估研究资料的充足性。但在研究实践中, 资料饱和却存在概念模糊及操作性问题。作为某项质性研究所抽取的样本量已满足研究需要的标志, 按照在研究过程中判定时点的先后顺序, 资料饱和可划分为数据饱和、编码或主题饱和、意义饱和及理论饱和4种主要形式。4种形式的资料饱和各有其特定的内涵、评估方式和判定标准。研究认为, 达到资料饱和的样本量标准不应统一设定, 其检验需嵌入具体的研究过程; 资料饱和存在逻辑上的不确定性, 适度追加抽样有助于进一步确认; 资料饱和作为考察研究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并不适用于所有质性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过程数据的问题解决能力测量及数据分析方法
    刘耀辉, 徐慧颖, 陈琦鹏, 詹沛达
    2022, 30 (3):  522-535.  doi: 10.3724/SP.J.1042.2022.00522
    摘要 ( 1283 )   HTML ( 74 )  
    PDF(1011KB) ( 1575 )  

    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在没有明显解决方法的情况下个体从事认知加工以理解和解决问题情境的能力。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测量需要借助相对更复杂、更真实、具有可交互性的问题情境来诱导问题解决行为的呈现。使用虚拟测评抓取问题解决的过程数据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潜在信息是当前心理计量学中测量问题解决能力的新趋势。首先, 回顾问题解决能力测量方式的发展:从纸笔测验到虚拟测评。然后, 总结对比两类过程数据的分析方法:统计建模法和数据挖掘法。最后, 从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多模态数据的利用、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测量、其他高阶思维能力的测量和问题解决能力概念及结构的界定五个方面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不同情绪载体的神经活动及其异同——脑成像研究的ALE元分析
    刘俊材, 冉光明, 张琪
    2022, 30 (3):  536-555.  doi: 10.3724/SP.J.1042.2022.00536
    摘要 ( 1474 )   HTML ( 85 )  
    PDF(2928KB) ( 1723 )  

    情绪识别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虽然已有研究探讨了动态面孔表情、动态身体表情和声音情绪的脑机制, 但对每种情绪载体的整体认识相对不完善, 同时对不同情绪载体之间神经机制的共性和区别知之甚少。因此, 本研究首先通过三项独立的激活似然估计元分析来识别每种情绪模式的大脑激活区域, 然后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估三种情绪载体之间共同的和独特的神经活动。结果显示, 动态面孔表情的大脑活动包括广泛的额叶、枕叶、颞叶和部分顶叶皮层以及海马、小脑、丘脑、杏仁核等皮层下区域; 动态身体表情的激活集中于颞/枕叶相关脑区以及小脑和海马; 声音情绪则引起了颞叶、额叶、杏仁核、尾状核和脑岛的激活。联合分析表明, 三种情绪载体跨模态激活了左侧颞中回和右侧颞上回。对比分析的结果证明了视觉刺激比听觉刺激更占优势, 动态面孔表情尤为突出, 同时动态身体表情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声音情绪有其独特性。总之, 这些发现验证和拓展了三种情绪载体的现有神经模型, 揭示了情绪处理中心的、普遍性的区域, 但每种情绪载体又有自己可靠的特异性神经回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家庭读写环境与儿童接受性词汇发展关系的元分析
    刘海丹, 李敏谊
    2022, 30 (3):  556-579.  doi: 10.3724/SP.J.1042.2022.00556
    摘要 ( 1591 )   HTML ( 159 )  
    PDF(1022KB) ( 2175 )  

    家庭读写环境(home literacy environment, HLE)与儿童接受性词汇(receptive vocabulary)发展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但HLE内涵不清、各指标效应值强度不明, 以及近年来两者关系差别较大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该领域的认识。本文运用元分析技术对近30年国内外84篇相关实证研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HLE与儿童接受性词汇发展为中等程度正相关(r = 0.31)。针对年代、文化背景、儿童年龄以及测量方法的调节效应检验表明:HLE效应值随年代发展显著降低, 但其核心指标亲子阅读频率的效应值基本稳定; 评估HLE的问卷法和现场观察法效应值无差异, 但评估亲子阅读频率的书目清单法效应值显著高于问卷法。未见文化背景和儿童年龄的显著调节作用, 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后续研究应完善HLE的概念框架, 更关注社会经济及文化视角下的概念建构以及测量改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有声有色”的触觉体验:来自多感觉通道整合的线索
    万必成, 杨振, 李宏汀, 马舒
    2022, 30 (3):  580-590.  doi: 10.3724/SP.J.1042.2022.00580
    摘要 ( 1710 )   HTML ( 116 )  
    PDF(637KB) ( 1954 )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提供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信息为用户创造身临其境的感知体验, 其中触觉反馈面临诸多技术瓶颈使得虚拟现实中的自然交互受限。基于多感官错觉的伪触觉技术可以借助其他通道的信息强化和丰富触觉感受, 是目前虚拟现实环境中优化触觉体验的有效途径。本文聚焦于触觉中最重要的维度之一——粗糙度, 试图为解决虚拟现实中触觉反馈的受限问题提供新思路。探讨了粗糙度感知中, 视、听、触多感觉通道整合的关系, 分析了视觉线索(表面纹理密度、表面光影、控制显示比)和听觉线索(音调/频率、响度)如何影响触觉粗糙度感知, 总结了当下调控这些因素来改变粗糙度感知的方法。最后, 探讨了使用伪触觉反馈技术时, 虚拟现实环境中视、听、触觉信息在呈现效果、感知整合等方面与真实世界相比可能存在的差异, 提出可借鉴的改善触觉体验的适用方法和未来待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体表征强度对基于动态物体的注意的影响
    刘彦秀, 谢桐, 傅世敏
    2022, 30 (3):  591-600.  doi: 10.3724/SP.J.1042.2022.00591
    摘要 ( 753 )   HTML ( 82 )  
    PDF(638KB) ( 894 )  

    基于物体的注意已得到许多静态物体实验的证实, 然而, 对注意分配如何受动态物体影响的研究较少, 存在提示物体假设和动态更新假设两种观点。提示物体假设认为基于物体的注意由最初的物体决定, 而动态更新假设则认为由变化之后的物体决定。动态物体的注意研究还发现了即时物体效应, 即注意基于新物体进行。对于物体变化时注意究竟基于旧物体还是新物体, 新旧物体的相对物体表征强度在其中起决定作用; 当提示物体表征较强时表现为提示物体(即旧物体)决定注意分配, 而当即时物体表征较强时表现为即时物体(即新物体)决定注意分配。相对物体表征强度的概念对理解物体动态变化情况下基于物体的注意的分配以及解决相关理论之冲突可能有重要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创造力
    姚海娟, 王琦, 李兆卿
    2022, 30 (3):  601-612.  doi: 10.3724/SP.J.1042.2022.00601
    摘要 ( 3331 )   HTML ( 334 )  
    PDF(664KB) ( 4200 )  

    情绪调节能力是维护个体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的基本能力。认知重评创造力是个体面对负性情境时能够自发产生多种认知重评策略的能力, 是情绪调节任务中的创造性行为。研究表明, 认知重评创造力与发散性思维和开放性正相关, 与神经质、特质愤怒无关; 创造性的认知重评策略或运用隐喻和类比的高水平认知重构更有利于负性情绪的调节; 创造性的认知重评可以通过基于杏仁核的显著情绪唤醒, 基于海马的新联想形成和基于纹状体的精神奖赏的中介来调节情绪, 从而产生可以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新颖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上述结果支持认知重评的创造性重构理论。认知重评创造过程需要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和情绪表征的特定执行功能。未来研究可以扩大被试群体, 完善认知重评创造力的测量方法, 探索影响认知重评创造力的情境因素和内在因素, 以及进一步揭示认知重评创造力区别于传统创造力的特别加工或反应机制的神经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人群的韵律感知
    赵信娴, 杨小虎
    2022, 30 (3):  613-621.  doi: 10.3724/SP.J.1042.2022.00613
    摘要 ( 1065 )   HTML ( 74 )  
    PDF(588KB) ( 1120 )  

    老龄化导致听觉系统、认知功能有所衰退。老年人群的言语理解能力减弱, 韵律信息解析存在困难。老年人对重音、语调、语速等语言韵律感知能力退化, 对情感韵律的加工也出现问题, 特别是消极情绪韵律加工减退较快。老年疾病进一步加深韵律加工难度, 韵律感知呈现出与特定疾病的相关性。未来研究需考察不同语言背景老年人群的韵律感知表现与机制、复杂交流环境的影响、韵律感知障碍对老年疾病的预测、韵律感知的早期干预与复健等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的人际运动同步
    张琳琳, 魏坤琳, 李晶
    2022, 30 (3):  623-634.  doi: 10.3724/SP.J.1042.2022.00623
    摘要 ( 1313 )   HTML ( 91 )  
    PDF(653KB) ( 1535 )  

    人际运动同步是一种“社会胶粘剂”, 能促进儿童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儿童的人际运动同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升, 其同步表现受到运动方式、节奏刺激类型、同步对象等因素影响。在人际运动同步过程中, 时间感知、运动计划和运动执行三大认知因素参与其中, 既制约着个体同步能力的发展, 也影响个体同步的表现。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 孤独症儿童表现出异常的人际运动同步。未来的研究不仅要探讨孤独症儿童人际运动同步的异常机制, 还要更多关注人际运动同步训练在孤独症群体中的实际应用和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症儿童潜在早期识别标志——发声异常及原因探析
    刘敏, 胡洋, 刘巧云
    2022, 30 (3):  635-647.  doi: 10.3724/SP.J.1042.2022.00635
    摘要 ( 1671 )   HTML ( 91 )  
    PDF(597KB) ( 1336 )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的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对其发育结果至关重要。发声是指儿童学会说话之前发出的声音。已有研究表明, 非类言语和类言语发声异常是ASD儿童2岁前的潜在识别标志。ASD儿童发声异常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动机导向、神经运动导向、感知觉导向和社会反馈导向理论。未来研究可考虑探讨发声异常作为ASD儿童独特的早期识别标志的可能性, 加强哭声在ASD儿童早期筛查中的研究, 探索基于最具预测性声学参数集的自动学习分类模型, 探究内在动机与社会动机对ASD儿童类言语发声的影响和进一步探究ASD儿童类言语发声异常的神经机制。从而为ASD儿童的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提供更加客观的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促进当事人的改变:基于治疗性最近发展区的视角
    王东美, 项可嘉
    2022, 30 (3):  648-659.  doi: 10.3724/SP.J.1042.2022.00648
    摘要 ( 1031 )   HTML ( 51 )  
    PDF(703KB) ( 1031 )  

    作为心理治疗的有效区域, 治疗性最近发展区是指当事人当前适应问题经验的能力和通过治疗师的协助能够达成的潜在能力之间的距离。早期的同化模型理论更注重对心理治疗改变过程的描述, 治疗性最近发展区理论则能够进一步解释治疗师在不同阶段的帮助策略。在研究上, 治疗性最近发展区理论建立在非传统的方法论基础上, 通过不断累积个案的质性研究, 帮助治疗师理解和解释不同咨询效果的互动过程, 并使理论得到持续发展; 在临床上, 治疗性最近发展区为理解心理治疗过程中倒退现象提供了新视角, 并能够有效指导在治疗过程中采取挑战性还是支持性策略。未来研究可从临床上探索经验丰富的治疗师的实践智慧, 也可选取较大跨度的治疗对话序列, 对不同流派的特点, 从不同参与者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 进而深化对心理治疗过程机制的理解。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超越价值观对持久幸福感的作用及机制
    刘萍, 张荣伟, 李丹
    2022, 30 (3):  660-669.  doi: 10.3724/SP.J.1042.2022.00660
    摘要 ( 2771 )   HTML ( 261 )  
    PDF(718KB) ( 3283 )  

    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价值观对个体的发展起引导作用, 与幸福感密切相关。认同自我增强价值观, 即关注个人利益, 可以让人体验到波动的幸福感, 表现为短暂快乐和消极情绪的交替循环; 认同自我超越价值观, 即切实关心他人利益和福祉, 则可以让人拥有持久的幸福感, 表现为一种持续的充实、和谐、宁静的状态。就作用机制而言, 认同自我超越价值观的个体可能对自我威胁信息有较少的防御性反应, 体验到更多的社会关系导向的情绪, 激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从而获得持久的幸福体验。未来的研究可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考察自我超越价值观对持久幸福感的作用, 系统探讨二者之间的其他潜在机制, 并通过开展自我超越价值观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贬损型幽默: 笑声能化解敌意吗?
    李龙骄, 王芳
    2022, 30 (3):  670-683.  doi: 10.3724/SP.J.1042.2022.00670
    摘要 ( 2641 )   HTML ( 275 )  
    PDF(802KB) ( 4099 )  

    贬损型幽默指包含贬损意味同时令人发笑的信息。释放论、优越论、失谐-解决理论与良性进犯理论尝试解释了其心理机制。贬损不一定好笑, 群体身份和态度、接收者与贬损对象的心理距离以及人格、文化差异等均会影响幽默效果。贬损型幽默可以起到释放偏见与表达社会支配倾向的作用, 对人际交往的作用则不一致。贬损型幽默的整合性过程模型串联描述了贬损型幽默的机制、前因和后效, 可作为未来研究的框架。未来亦可继续探讨贬损型幽默的消极影响, 以及其对群际关系和社会公平的潜在积极作用, 并关注到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贬损型幽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一印象中面孔-人格知觉和语音-人格知觉的异同
    李东, 吴琦, 闫向博, 崔倩, 蒋重清
    2022, 30 (3):  684-692.  doi: 10.3724/SP.J.1042.2022.00684
    摘要 ( 2195 )   HTML ( 118 )  
    PDF(655KB) ( 2690 )  

    人们会根据陌生人的面孔线索或语音线索迅速地对其人格特质进行主观推断而形成第一印象。面孔-人格知觉第一印象和语音-人格知觉第一印象在维度结构和内在机制上具有相似性; 在对具体人格特质和维度的敏感性, 以及具体的认知机制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特异性。未来研究可以基于同一批被知觉者开展面孔-人格知觉第一印象和语音-人格知觉第一印象的直接比较, 并着力探究二者的过程特点, 以及人格知觉第一印象形成时面孔和语音知觉的跨模态整合效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刻板印象的效价与效应相回馈吗?
    董天天, 王婷, 张和云, 贺雯
    2022, 30 (3):  693-702.  doi: 10.3724/SP.J.1042.2022.00693
    摘要 ( 911 )   HTML ( 54 )  
    PDF(583KB) ( 1111 )  

    元刻板印象的效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其效应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之别。然而, 目前关于元刻板印象效价与效应的关系还存在争议。元刻板印象的威胁效应和促进效应遵从回馈原则, 而阻抗效应和窒息效应不遵从回馈原则。不同效应产生的条件包括元刻板印象检索难度、元刻板印象个体化程度、个体内部资源、印象管理动机以及群体社会地位等。未来研究可在不同元刻板印象效应的适用范围及边界条件, 干预方法, 激活方式的比较等方面进行拓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体面工作者职业污名的作用机制及其应对策略
    张光磊, 黄婷, 殷向洲
    2022, 30 (3):  703-714.  doi: 10.3724/SP.J.1042.2022.00703
    摘要 ( 1644 )   HTML ( 127 )  
    PDF(726KB) ( 1858 )  

    “非体面工作”是指在身体上令人不悦、社会认知程度不高的工作, 或者与我们道德观念中更英雄主义的东西背道而驰的工作类型。通过回顾非体面工作从业者职业污名的相关文献, 对非体面工作和职业污名的概念内涵进行划分与辨析; 基于认知评价理论构建了职业污名威胁感知过程模型, 探讨了非体面工作从业者职业污名的前因、评估、应对策略以及可能产生的潜在后果; 提出了未来潜在研究方向:(1)从动态视角探索职业污名的来源; (2)结合个体和情境因素探索职业污名管理的作用路径和作用效果; (3)考虑多样文化背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