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构想
    老年人汉语阅读中预测误差成本的产生机制
    李琳, 赵赛男, 张俐娟, 王敬欣
    2022, 30 (1):  1-14.  doi: 10.3724/SP.J.1042.2022.00001
    摘要 ( 1487 )   HTML ( 120 )  
    PDF(891KB) ( 2136 )  

    阅读的认知加工机制随年龄变老只发生了量变还是也产生了质变, 是毕生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要进行有效的语言处理, 读者必须结合已有的经验知识和当前语境对即将出现的信息进行预测加工。因此,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回答老年人阅读中预测加工机制发生了怎样变化, 即预测误差成本是如何产生的。研究拟采用眼动脑电同步记录技术, 在自然阅读过程中实时获取语言处理的行为和神经指标, 聚焦老年人预测误差成本的产生机制, 主要从副中央凹视觉、工作记忆负荷及语言能力三方面解释预测误差成本产生的原因。研究成果对构建汉语阅读的毕生发展模型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场所中的助人决策过程
    杨建锋, 郭晓虹, 明晓东
    2022, 30 (1):  15-31.  doi: 10.3724/SP.J.1042.2022.00015
    摘要 ( 1740 )   HTML ( 141 )  
    PDF(921KB) ( 2696 )  

    本项目突破了以往研究过于聚焦“助人行为”这一瞬时行为的局限, 把工作场所中的助人决策理解为一种基于动态性心理契约的社会性风险投资决策过程, 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实践能够在组织内部为员工之间的这种社会性风险投资决策, 创建和维持适宜的投资环境, 促使员工愿意、能够、敢于进行助人这种社会性风险投资决策。基于上述思路, 项目首先构建工作场所中助人决策的过程机制模型, 然后就该模型与以往模型存在的核心差异——反思调整——进行深入探索。随后, 就影响助人决策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 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角度, 分别探讨工作设计和薪酬管理两个方面的重要变量对助人决策的影响机制。最后, 基于本项目研究成果, 提出能切实促进员工助人决策的、体系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道德外语效应及其调节变量: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朱麟, 刘瑾茹, 李静, 刘聪慧
    2022, 30 (1):  32-50.  doi: 10.3724/SP.J.1042.2022.00032
    摘要 ( 1773 )   HTML ( 120 )  
    PDF(859KB) ( 1718 )  

    同一个道德决策情景使用外语(相比母语)呈现时, 个体会表现出更强的功利性倾向, 即道德外语效应。随着研究的深入, 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运用元分析方法首次探讨了语言类型(母语vs. 外语)对道德判断中功利性倾向的影响, 并分析了相关的调节变量。通过文献检索及梳理, 共有19篇文献46个独立样本97个效应量符合元分析标准(N = 9672)。结果显示存在较小但稳定的道德外语效应(g = 0.23); 调节效应分析表明, 道德外语效应受故事类型的影响, 在个人道德两难故事中存在较小但稳定的外语效应(g = 0.32), 但在非个人道德两难故事(g = 0.11)与日常道德评价故事中(g = 0.12)不存在外语效应; 非个人道德两难故事中的外语效应受记分方式的影响, 多点记分在该故事类型下存在效应(g = 0.27), 二点记分不存在效应(g = 0.05); 性别和语系类型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这些结果表明语言类型对个体面对道德困境时的选择倾向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道德故事类型和记分方式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以考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数字空间联结的灵活性及其内在机制
    颜丽珠, 陈妍秀, 刘勋, 傅世敏, 南威治
    2022, 30 (1):  51-64.  doi: 10.3724/SP.J.1042.2022.00051
    摘要 ( 1215 )   HTML ( 61 )  
    PDF(895KB) ( 1593 )  

    数字空间联结一直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探索数字空间联结的一个重要指标为空间-数字反应联合编码(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SNARC)效应(左/右手对小/大数反应更快更准确)。以往研究已验证SNARC效应的普遍性及其在方向上的灵活性, 并提出多种理论解释。此外, SNARC效应在加工阶段上也具有灵活性, 其原因可能有:(1)加因素法则的理解偏差; (2)观察的角度单一; (3)观察效标的差异; (4)使用任务的差异。结合以上因素, 提出双阶段(数量信息的空间表征、空间表征到反应选择)加工模型, 不同的操控因素分别作用于两个阶段可能是引起SNARC效应灵活变化的核心原因。未来研究可从对比任务差异、引入不同干扰因素等方面进一步验证双阶段加工模型, 并结合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揭示数字空间联结灵活性的内在神经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阅读与心理理论间的关系
    赵丽华, 杨运梅, 李晶
    2022, 30 (1):  65-76.  doi: 10.3724/SP.J.1042.2022.00065
    摘要 ( 2621 )   HTML ( 170 )  
    PDF(655KB) ( 3270 )  

    阅读与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ToM)在儿童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梳理文献发现两者可能存在双向促进作用。儿童通过与家长或老师的共享阅读, 启动联合注意, 使用心理状态术语进行对话, 进一步根据社会想象力, 模拟社会互动, 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另一方面, 在阅读过程中, 心理理论能够助力儿童从宏观的阅读观的建立、元认知阅读策略的使用、故事情境模型的构建, 到微观具体的短语、句子、语篇和多文本的理解等能力的提高, 这些证据揭示了心理理论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进一步的神经生理证据发现, 阅读和心理理论这两个过程的神经活动是有一定重叠的。由此推测, 两者可能具备潜在的双向促进关系。未来需要更深入和长期的纵向追踪研究为两者的关系提供丰富的实证证据。此外, 还应进行更多中国的低龄儿童的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线上课程的盛行, 也应更多关注多媒体内容阅读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恋对情绪调节过程的影响
    黄于飞, 史攀, 陈旭
    2022, 30 (1):  77-84.  doi: 10.3724/SP.J.1042.2022.00077
    摘要 ( 5053 )   HTML ( 443 )  
    PDF(582KB) ( 6518 )  

    以依恋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已证明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 但这些研究忽视了情绪调节作为一个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现有研究无法回答依恋为何会对情绪调节产生影响。扩展过程模型将情绪调节分为三个阶段, 并清晰地描述了情绪调节的过程以及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该模型来看, 在情绪调节的三个阶段均可发现与依恋有关的个体差异, 并且依恋对于情绪调节早期阶段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后期阶段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未来的研究应在探讨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的同时关注环境因素的影响; 设计新的实验范式以证实情绪调节三阶段的连续性并探索依恋影响情绪调节的潜在机制; 探讨依恋对情绪调节灵活性的影响。此外, 未来的干预研究应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改善非安全依恋个体的情绪调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催产素、孕激素和雌激素对厌恶的影响及其神经生理机制
    张霞, 雷怡, 王福顺
    2022, 30 (1):  85-97.  doi: 10.3724/SP.J.1042.2022.00085
    摘要 ( 3109 )   HTML ( 87 )  
    PDF(690KB) ( 1823 )  

    厌恶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情绪之一, 起源于口腔对苦味(有毒)物质的排斥, 常伴有恶心呕吐和远离诱发刺激的强烈愿望, 具有回避潜在疾病威胁的功能。大量动物和人类研究表明, 催产素、孕激素和雌激素不同程度地影响核心厌恶刺激的感知、核心厌恶情绪的产生与表达、条件性厌恶习得和厌恶表情识别。三种激素主要通过作用于五羟色胺、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受体, 调节杏仁核、脑岛、前扣带回、壳核、梨状皮层、额中回等脑区活动, 影响厌恶加工。未来研究应当在准确测量激素水平和控制实验任务难度的基础上, 探究各激素对不同感觉通道厌恶加工的影响, 及其性别的调节作用; 同时结合脑成像技术和动物行为学, 明确各激素影响厌恶加工的神经内分泌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机制
    张萦倩, 赵光义, 韩雨薇, 张静怡, 曹成琦, 王力, 张昆林
    2022, 30 (1):  98-114.  doi: 10.3724/SP.J.1042.2022.00098
    摘要 ( 1178 )   HTML ( 50 )  
    PDF(735KB) ( 1016 )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具有复杂病因学的精神疾病, 多发生于个体受到重大创伤事件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受到环境和遗传易感性的共同作用, 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 而表观遗传学作为一门研究多变环境因素调控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的学科, 近年来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表观遗传机制之一——组蛋白修饰机制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并且由于组蛋白修饰可以受到多种酶的调控, 其灵活的可逆化和精细调控为相应的药物研发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因此, 深入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机制, 对于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及药物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研究主要使用动物模型, 临床研究较少; 组蛋白的类型则主要关注组蛋白H3和H4乙酰化; 此外, 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 组蛋白修饰水平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前额叶、海马体和杏仁核区域, 参与免疫系统、血清素系统和神经肽Y能系统等相关通路的调节。当前PTSD组蛋白修饰的研究结果间还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未来的研究应采用更加一致和实用的分析和报道方法,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氧运动对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
    柯金宏, 汪波
    2022, 30 (1):  115-128.  doi: 10.3724/SP.J.1042.2022.00115
    摘要 ( 3226 )   HTML ( 156 )  
    PDF(705KB) ( 2617 )  

    有氧运动是氧气充足时运用大型肌肉群进行有节奏的持续运动。有氧运动可以加快工作记忆任务中的反应速度; 在记忆编码前和记忆巩固阶段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提升情景记忆; 高强度有氧运动可以促进内隐记忆。有氧运动可以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产生, 引起长时程增强, 激活海马等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并促进神经元再生。未来可探究有氧运动开始和持续时间的影响、有氧运动强度和认知参与的影响、有氧运动对不同年龄性别群体的影响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中介作用, 从而深入揭示有氧运动对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的注意解离
    干加裙, 王恩国
    2022, 30 (1):  129-140.  doi: 10.3724/SP.J.1042.2022.00129
    摘要 ( 1655 )   HTML ( 73 )  
    PDF(697KB) ( 1458 )  

    注意解离是注意定向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在注意转移过程中对原来刺激进行注意分离的过程。自闭症个体注意解离的早期受损会直接影响其它重要功能的发展, 尤其是唤醒调节和共同注意发展。采用间隙重叠范式的研究发现, 自闭症个体注意解离能力是否异常还存在争议, 被试年龄及取样、测量指标和刺激特征可能是影响的因素; 其神经机制可能涉及额叶、顶叶、小脑和胼胝体等脑区。未来应从脑机制研究入手, 综合考虑被试特征、研究方法和刺激特征对注意解离结果的影响, 明确其在自闭症早期预测和识别中的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远程心理健康服务:应用、优势及挑战
    靳宇倡, 张政, 郑佩璇, 安俊秀
    2022, 30 (1):  141-156.  doi: 10.3724/SP.J.1042.2022.00141
    摘要 ( 2788 )   HTML ( 170 )  
    PDF(858KB) ( 3540 )  

    远程心理服务(Telepsychology)是利用远程通讯技术提供心理服务的新兴心理服务方式, 虽然在COVID-19疫情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仍缺乏相关行业应用规范及专业培训体系。现有的远程心理服务三维模型以应用环境、应用领域、应用方式为服务框架, 结合九个应用领域开展远程心理服务。我们根据已有研究提出了以咨询师、治疗方法、远程技术手段为主要因素、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远程心理服务应用模型。人工智能在远程心理服务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机器学习与人工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与情感分析、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目前, 远程心理服务正以蓬勃的态势极速发展:其在提高心理服务督导效率、减少服务成本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 同时在心理服务从业人员对远程心理服务的接受度、来访者的适应性、重视程度方面也面临着挑战。未来远程心理服务可以在监管体系、从业者培训、远程应用技术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心理健康新型测评
    姜力铭, 田雪涛, 任萍, 骆方
    2022, 30 (1):  157-167.  doi: 10.3724/SP.J.1042.2022.00157
    摘要 ( 3195 )   HTML ( 192 )  
    PDF(689KB) ( 3628 )  

    近年来,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应用催生了“智能化心理健康测评”这一领域。智能化心理健康测评能够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 降低漏诊率并提高诊断效率, 这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普查及预警具有重大意义。目前, 智能化心理健康测评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研究者基于在线行为数据、便携式设备数据等开展主要以数据驱动为导向的探索研究, 旨在实现更高的预测准确率, 但是测评结果的可解释性等指标尚不够理想。未来的智能化心理健康测评需要强调心理学领域知识和经验的深度介入, 提高测评的针对性和精细化程度, 加强信效度检验, 这对于智能化心理健康测评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至关重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学视角下的道德损伤
    艾攀, 戴艳
    2022, 30 (1):  168-178.  doi: 10.3724/SP.J.1042.2022.00168
    摘要 ( 3645 )   HTML ( 235 )  
    PDF(679KB) ( 4093 )  

    道德损伤是指个体实施、未能阻止、目睹或听闻违背自身深层的道德信念和期望的行为, 对心理、生理、精神、行为和社会的持久影响。道德损伤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 自2009年Litz从心理学角度对其重新做出界定以来, 在心理学、伦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研究者已经编制出多个多维度量表来对道德损伤的事件或症状进行测量,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加工疗法和针对道德损伤研发的适当暴露疗法等措施来进行干预。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究道德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 确立道德损伤的诊断标准, 推广道德损伤的适用范围, 丰富道德损伤的内涵, 从而拓展道德损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觉观点采择中自我中心性偏差的抑制和归因之争
    吴梦慧, 谢久书, 邓铸
    2022, 30 (1):  179-187.  doi: 10.3724/SP.J.1042.2022.00179
    摘要 ( 1561 )   HTML ( 87 )  
    PDF(599KB) ( 1893 )  

    自我中心性偏差是社交失败的重要原因, 但其产生机制还存在争议。以往研究存在抑制性选择模型与流利性错误归因两种理论观点:前者认为对自身观点的抑制失败会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 后者则认为错误地选择自身更为流畅的信息会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为整合上述争论, 提出抑制-归因协同作用模型, 认为抑制和归因两种加工或可共同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未来研究应借助精巧的研究范式和特殊被试群体, 进一步验证该模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绪即社会信息模型的理论及应用
    刘小禹, 付静宇
    2022, 30 (1):  188-205.  doi: 10.3724/SP.J.1042.2022.00188
    摘要 ( 4200 )   HTML ( 159 )  
    PDF(1218KB) ( 4219 )  

    情绪即社会信息(Emotions as Social Information model, EASI)模型旨在阐释他人情绪如何通过情感反应和推断加工机制影响观察者的决策, 以及认知动机和合适性判断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文章将EASI模型与相关理论进行了辨析, 并基于对63项使用该理论的实证研究的分析, 梳理归纳了EASI模型在领导力、团队、顾客服务、谈判及说服领域展开的应用, 以及影响EASI模型的边界条件——信息加工程度和合适性判断的具体因素。未来研究需加强系统化验证、深化与其它理论的整合、拓展应用情境和优化测量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征求到反应:建言行为链中的管理者角色
    施李晓云, 朱悦, 段锦云
    2022, 30 (1):  206-215.  doi: 10.3724/SP.J.1042.2022.00206
    摘要 ( 931 )   HTML ( 24 )  
    PDF(722KB) ( 1354 )  

    在建言行为发生链中, 管理者扮演着征求者和反应者的不同角色。在管理实践中, 管理者却罕于从员工处征求建言, 或未能对员工建言做出有效反应。在学术界, 目前有关管理者征求建言、纳谏和建言/建言者评估的研究日益丰富, 但不成系统。为解决这些实践和理论上的不足, 提出并整合建言行为链框架; 并基于输入-过程-输出模型, 从管理者角色入手, 系统分析和归纳管理者征求建言、采纳建言、评估建言(者)的前提和结果, 以诠释管理者在员工建言行为链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 并为管理者更好履行建言管理职能提供实践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下级之间应该存在何种关系?上下级关系图式
    代毓芳, 张向前, 郑文智
    2022, 30 (1):  216-229.  doi: 10.3724/SP.J.1042.2022.00216
    摘要 ( 2135 )   HTML ( 50 )  
    PDF(832KB) ( 2076 )  

    以往上下级关系研究大多聚焦于关系的实然特征, 缺乏对关系应有特征或模式的探讨。上下级关系图式是个体对上下级之间关系应有模式或特征的内隐认知, 这种内隐认知有助于揭示上级与下属之间的互动过程, 并为促进上级和下属的积极心理与行为提供理论启示。经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 将上下级关系图式与内隐关系理论、追随力认知图式、关系自我和关系认同等概念进行区分。个体传统性和现代性、依恋风格、领导行为以及文化因素能够预测上下级关系图式; 上下级关系图式能影响领导的态度与行为、下属忠诚、下属工作绩效、角色外行为、领导评价(道德领导)以及上下级关系评价; 移情的社会认知模型、泛家族主义、社会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解释了上下级关系图式的前因后果。未来可以从识别预测因素、拓展后果研究以及挖掘作用机制等方面推动上下级关系图式的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场所中他人感知的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刻板印象视角
    金杨华, 陈世伟, 朱玥, 谢江佩
    2022, 30 (1):  230-238.  doi: 10.3724/SP.J.1042.2022.00230
    摘要 ( 1540 )   HTML ( 71 )  
    PDF(610KB) ( 1746 )  

    以往研究发现工作场所中他人感知的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对员工工作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但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 从刻板印象理论出发, 提出可能影响他人感知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的工作、家庭相关因素; 采用能力-热情维度框架探讨他人感知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的作用机制及其结果。今后研究可在整合工作-家庭冲突研究和刻板印象理论的基础上, 对他人感知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的形成及人际效用机制等方面进行拓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