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2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4-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构想
     定制化信息对家庭节能行为决策过程影响的追踪研究
    王建明, 孙彦
    2018, 26 (4):  571-583.  doi: 10.3724/SP.J.1042.2018.00571
    摘要 ( 1868 )   PDF(601KB) ( 2858 )  
    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 通过定制化信息推动家庭能源消费行为变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前沿科学课题。本研究通过对固定样本组被试进行长期的行为观察、深度访谈、焦点小组、个案研究和单被试设计, 基于扎根理论技术考察定制化信息的即期和远期作用, 探索定制化信息影响节能行为决策过程的路径和机制。整合横断设计和纵向设计两者特点, 本研究拟采用聚合交叉设计对6个实验组被试进行18个月的追踪实验, 运用方差分析检验同一实验组被试不同时期的节能心理和行为决策差异, 比较不同实验组被试在特定时点截面的横向(静态)差异; 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检验不同实验组节能行为及其决策过程变动趋势之间的(动态)差异, 分析特定维度定制化信息框架的边际效应。在此基础上, 设计并论证定制化信息的优化路径、实施策略和组合应用构想。本研究拟构建定制化信息对节能行为决策过程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信息呈现−心理机制−节能行为决策模型), 为探究定制化信息影响节能行为决策过程的作用机制黑箱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证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系资源视角的新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机制
    张燕红, 李永周, 周勇, 邹琼
    2018, 26 (4):  584-598.  doi: 10.3724/SP.J.1042.2018.00584
    摘要 ( 1018 )   PDF(547KB) ( 2284 )  
     随着劳动力市场流动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员工经历着新入职场的社会化调整过程。为了顺利完成从组织外部人到内部人的身份转变, 进而被组织接纳, 实现高质量工作绩效, 他们通常需要首先与组织内部人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本项目从关系资源视角, 研究新员工与内部人关系构建(上级, 同事关系构建)的前因变量, 以及关系构建如何通过社会化近端结果影响新员工社会化远端结果的机制。首先, 探讨团队氛围(团队人际氛围, 团队目标导向)对新员工关系构建的影响, 重点分析新员工社交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 其次, 探讨上级绩效预期对新员工关系构建的影响, 重点分析上级权力距离导向, 新员工情绪智力的调节效应; 最后, 分析新员工信息内容胜任, 社会融入度在关系构建到社会化结果(组织认同, 任务绩效,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本研究不仅能进一步完善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 而且能为企业干预员工社会化过程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情绪劳动策略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元分析
    王海雯, 张淑华
    2018, 26 (4):  599-613.  doi: 10.3724/SP.J.1042.2018.00599
    摘要 ( 2866 )   PDF(598KB) ( 5216 )  
     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情绪劳动策略(包括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经筛选, 共有120篇文献226个独立样本符合元分析标准(N = 79659)。元分析结果发现, 表层扮演与工作满意度有显著负相关, 深层扮演与工作满意度有显著正相关。调节效应检验发现, 不同表层扮演测量工具、文化背景差异、行业类型差异对表层扮演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 不同工作满意度测量工具对表层扮演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有显著影响, 表现为单维的JSS工作满意度量表的调节效果高于多维的MSQ量表。不同深层扮演测量工具、不同工作满意度测量工具、文化背景差异对深层扮演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有显著影响, 分别表现为深层扮演量表Grandey (2003)、Diefendorff, Croyle和Gosserand (2005)、Brotheridge和Lee (2003)调节效应依次减小, 单维的JSS工作满意度量表的调节效果低于多维的MSQ量表, 东方文化背景的调节效果高于西方; 行业类型的差异对深层扮演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影响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时序知觉影响因素与思考
    潘莉, 黄希庭
    2018, 26 (4):  614-624.  doi: 10.3724/SP.J.1042.2018.00614
    摘要 ( 2026 )   PDF(413KB) ( 2044 )  
     时序知觉是在几十毫秒到几百毫秒内, 对事件的同时性、非同时性和顺序性的知觉。对时序知觉的影响因素的探索可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研究取向。自下而上的研究探讨刺激的物理特征、被试的生物学特征, 以及实验方法对时序知觉的影响。而自上而下的研究探讨因果信念、情绪、文化对时序知觉的影响。今后的研究还应结合行为实验与神经科学技术, 深入探讨时序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是分离的还是同时进行的, 以及揭示控制时序加工的脑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觉场景与工作记忆表征中的注意选择: 一个统一的视角
    梁腾飞, 吴海燕, 张引, 龙芳芳, 陈江涛, 胡中华, 刘强
    2018, 26 (4):  625-635.  doi: 10.3724/SP.J.1042.2018.00625
    摘要 ( 1470 )   PDF(339KB) ( 2170 )  
     对信息的注意选择不仅存在于视觉加工中, 同时也可以指向多个短时存储的记忆表征。在行为层面上, 两种注意机制能够表现出一致的行为增益, 并且这种增益具有跨不同注意分配方式的稳定性。在脑神经层面上, 一方面, 由于对视觉信息的编码识别以及短时存储均主要在与视网膜呈拓扑映射关系的视皮层区(V1~V4)内进行, 这些脑区也因此同时被作为两种注意加工的操作平台。另一方面, 来自背侧额顶叶网络的控制信号会对视皮层内的注意操作进行自上而下的调控, 以促进对目标信息的优先化加工。这些新的证据表明, 两种注意加工可能均产生于一个统一的注意控制机制。同时, 本文所描述的脑机制框架也为重新理解注意与视觉工作记忆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觉表象生成系统及其影响因素
    林钰婷, 张得龙, 刘鸣
    2018, 26 (4):  636-644.  doi: 10.3724/SP.J.1042.2018.00636
    摘要 ( 1955 )   PDF(536KB) ( 2539 )  
     视觉表象是在记忆基础上产生的类似知觉的信息表征, 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心理活动之一。本综述介绍了该领域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表象计算理论模型, 并进一步归纳了视觉表象生成系统的成分及其对应的神经基础。分析结果强调了初级视觉皮层作为“视觉缓冲器”是生成表象的主要机能结构, 以“视觉缓冲器”为基础的表象生成系统的机能受多重因素影响。本综述有助于对视觉表象生成系统形成全面的认识, 促进视觉表象实质的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恋差异对自传记忆加工的影响
    贾成龙, 孙莉, 秦金亮
    2018, 26 (4):  645-656.  doi: 10.3724/SP.J.1042.2018.00645
    摘要 ( 1847 )   PDF(493KB) ( 2017 )  
     自传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生活事件的记忆, 是自我系统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基础, 对维持自我同一性和连续性具有重要意义。自传记忆的形成是一个建构过程, 依恋可能通过概念性自我系统和工作自我目标系统两种途径影响自传记忆的加工。依恋与自传记忆加工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依恋特征及亲代依恋特征分别与自传记忆客观性特征、现象学特征、叙事特征及重构特征之间的关系。未来研究应聚焦依恋影响自传记忆加工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增加不同社会文化情境、不同发展阶段亲代依恋特征和子代自传记忆加工的相关研究, 并使用启动范式、静息态成像技术、感知相机等变量控制更加严格、更具生态效度的研究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成梅, 杨燕, 尹华站
    2018, 26 (4):  657-666.  doi: 10.3724/SP.J.1042.2018.00657
    摘要 ( 1793 )   PDF(547KB) ( 1923 )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主要是选取患者的背外侧前额叶(DLPFC)作为刺激区域, 通过调节其皮层兴奋性, 从而缓解其ADHD的症状和改善其受损的认知功能。针对tDCS在ADHD治疗研究中的问题, 未来可从有效性、确定最佳刺激参数、个体差异、不同亚型及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等五个方面来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标导向−习惯学习系统的神经机制
    董晨杰, 梁晶晶, 董玉媛, 郑钟艳, 彭子文
    2018, 26 (4):  667-677.  doi: 10.3724/SP.J.1042.2018.00667
    摘要 ( 2026 )   PDF(386KB) ( 2266 )  
     行为学习双系统模型认为行为习得涉及两个系统:目标导向学习系统与习惯学习系统, 前者是对行为反应与结果之间的联结进行动态加工的学习系统, 与尾状核、腹内侧前额叶皮质、眶额叶皮质相关; 后者是对刺激−反应关系自动化加工的学习系统, 与壳核、辅助运动区相关。这两种行为学习系统的研究范式主要有结果贬值范式和偶然性降低范式。大量研究发现强迫症、自闭症、成瘾等心理、精神疾病均表现出目标导向学习系统与习惯学习系统缺损, 且这种缺损在患病不同阶段呈现动态变化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他人知觉的个体构念动态交互模型
    崔诣晨, 王沛
    2018, 26 (4):  678-687.  doi: 10.3724/SP.J.1042.2018.00678
    摘要 ( 959 )   PDF(418KB) ( 1360 )  
     他人知觉的个体构念动态交互模型关注在感知他人时不同信息加工水平之间的互动模式, 主张低阶加工(如对面孔、声音和肢体运动线索的加工)、类别化加工、刻板印象激活与高阶认知加工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系统对他人知觉起着调控作用。该动态系统包含提示水平、类别水平、刻板印象水平和高阶水平。由于各加工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 这一动态系统在神经网络、加工水平以及加工时间维度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动态建构特征的循环联结网络, 该网络对他人知觉产生动态交互效应。正是这种动态交互效应使得他人印象在个体构念中变得有意义、有秩序和可预测。未来研究应从社会文化与情境互动模式出发, 利用内隐社会认知测量与认知神经科学方法, 进一步探测个体构念动态交互效应的认知神经基础和社会动因, 为他人知觉个体构念的动态建构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闭合需要研究梳理与未来走向
    刘子旻, 时勘, 万金, 陈晨
    2018, 26 (4):  688-697.  doi: 10.3724/SP.J.1042.2018.00688
    摘要 ( 2109 )   PDF(464KB) ( 3752 )  
     认知闭合需要反应了个体在不确定情景中的认知动机, 在信息爆炸不断加重认知负荷的今天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研究梳理了认知闭合需要的概念结构与测量工具, 总结了近30年来相关研究在人格特质、信息加工、决策偏好、态度信念和精神健康等领域的研究结果, 最终指出区分“能力”和“动机”是未来研究的正确走向。此外, 未来的研究还应深入探讨认知闭合需要的概念与结构, 正确使用和合理开发相关测量工具, 并且丰富对其前因变量的实证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审判决策过程中的面孔特征效应
    张倩, 陈林林, 杨群
    2018, 26 (4):  698-709.  doi: 10.3724/SP.J.1042.2018.00698
    摘要 ( 1397 )   PDF(454KB) ( 2388 )  
     面孔是社会交互活动中的一种重要信息源, 来自实验室或者真实案件审理的证据表明, 面孔特征维度会对民事赔偿裁决、刑事案件量刑等司法行为产生影响。这些面孔特征维度包括:面孔的吸引力、可信度、成熟度, 面部的种族特征, 以及面部表情等。在审判决策过程中, 这种面孔特征效应还受到诸如犯罪类型, 罪行严重程度, 决策者的思维加工类型、法律专业训练, 个体的信念、态度和动机等因素的调节。面孔特征影响审判决策的内在机制, 主要和信息的自动化加工、犯罪刻板印象的激活和特质推理以及情绪的唤起几个方面有关。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1)研究的生态效度; (2)面孔特征对审判决策影响的文化差异, 重视本土研究; (3)各个面孔特征维度可能存在的交互效应; (4)如何去调整或者矫正审判决策中的面孔特征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员工建言行为的结果及其调节机制
    李方君, 郑粉芳, 杨倩怡, 王舒曼
    2018, 26 (4):  710-718.  doi: 10.3724/SP.J.1042.2018.00710
    摘要 ( 1762 )   PDF(477KB) ( 2741 )  
     该文从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对员工建言行为结果的研究进行综述。个体层面建言结果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员工绩效、工作态度、人际关系、建言采纳和后续建言行为; 群体层面的结果主要包括群体绩效、群体创新和群体离职。无论是在个体层面还是在群体层面, 建言对其结果的影响研究结论都不尽一致。个体层面研究结论的不一致可能是受建言特点(类型和策略)、建言者身份、建言对象反应、建言情境等调节因素的影响; 群体层面结论的不一致可能归因于建言对象和管理者可用资源等的调节作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管理者对建言不同类型反应的原因, 探究群体建言的作用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犹不及”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邢璐, 孙健敏, 尹奎, 王震
    2018, 26 (4):  719-730.  doi: 10.3724/SP.J.1042.2018.00719
    摘要 ( 1959 )   PDF(556KB) ( 3355 )  
     以往管理学研究过度简化了概念间的关系, 认为某一因素或实践所带来的收益能够“多多益善”。近年来,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过犹不及”效应(即倒U型关系)逐渐引起研究者关注。通过分析近5年(2013~2017)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44篇文献, 本文首先将“过犹不及”研究主题归纳为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积极的工作感受与体验、工作情境和任务特征及群体构成特征四个主要类型。其次, 将“过犹不及”的产生原因总结为“收益与损失的叠加效应”与“动机与能力(或机会)的交互效应”,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单一机制变化”和“机制联动变化”两类调节变量作用机制。最后, 对未来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拓展研究主题、丰富研究层次, (2)理清“过犹不及”效应的背后机制, (3)结合情境因素探讨临界点位置, (4)明确“过犹不及”调节作用的理论基础, (5)完善抽样与研究设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生目标
    王彤, 黄希庭
    2018, 26 (4):  731-743.  doi: 10.3724/SP.J.1042.2018.00731
    摘要 ( 3509 )   PDF(413KB) ( 5490 )  
     从心理学视角对人生目标予以研究非常重要。目前, 对此的一系列研究进展显示:在概念上, 尽管不同研究者对人生目标的认识存在差异, 但却一致同意它是一种能持续地赋予人生以方向和意义的动机性概念; 在对人生目标的测量上, 主要关注于“人生目标感”的高低程度及人生目标的内容两方面; 对人生目标功能的研究显示, 高人生目标感与更好的压力应对、健康行为及身心状态相联系, 但不同内容类型的人生目标是否存在功能差异尚需探讨; 在影响因素上, 影响人生目标感高低和人生目标内容的因素十分复杂, 大体可划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类。进一步的研究需继续澄清概念、完善测量体系并系统化相关研究, 并应考虑相关文化差异问题, 以更好服务于人生目标的培育工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基于生命意义理论模型的整合
    张荣伟, 李丹
    2018, 26 (4):  744-760.  doi: 10.3724/SP.J.1042.2018.00744
    摘要 ( 4498 )   PDF(698KB) ( 10685 )  
     在整个生命历程中, 个体没有停止过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探寻。生命意义是个体从其生活经历或经验中萃取的生活的目标和重要性, 它根源于个体对自己、世界以及自己与世界关系的理解。生命意义具有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增进身体健康, 提升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 引发积极应对方式, 促进人际和谐, 提高学习与工作绩效, 以及修复心理创伤促进心理成长等。生命意义形成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寻找意义模型、应对与成长模型、整合模型、双系统模型、五“A”模型和层次模型等6种。这些模型主要包含情境性意义和一般性意义这两种意义形态, 并认为它们之间的不一致性是意义构建的动力。基于此, 本文进一步推论这种不一致性所带来的心理需求未满足感才是意义构建的根本动力。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生命意义内涵的整合和作用的挖掘, 验证基本心理需求是否满足与生命意义形成之间的关系, 以及推进生命意义的认知神经机制及跨文化比较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