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3年, 第2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特邀
    研究构想
    研究前沿
    研究方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特邀
    跨文化判断与决策
    纪丽君;Megan Kaulius
    2013, 21 (3):  381-388.  doi: 10.3724/SP.J.1042.2013.00381
    摘要 ( 2592 )   PDF(199KB) ( 5673 )  
    本文对判断和决策研究领域所发现的跨文化差异进行了回顾。鉴于大多数判断和决策的跨文化研究都集中于对亚洲和西方文化的比较, 本文也主要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发现。具体来说, 本文回顾了在概率判断及信心、风险知觉、冒险行为、消费者行为以及经济判断和决策中所存在的跨文化差异。综述结果表明尽管亚洲人和西方人的判断和决策行为存在很大的跨文化差异, 研究也发现了显著的文化内差异。目前关于判断和决策的跨文化差异的研究还相对匮乏, 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了解判断和决策行为的跨文化差别及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基于知识异质性团队的异质性知识网络运行机制
    倪旭东;薛宪方
    2013, 21 (3):  389-397.  doi: 0.3724/SP.J.1042.2013.00389
    摘要 ( 643 )   PDF(232KB) ( 1571 )  
    基于知识异质性团队的异质性知识网络是指团队内每个异质性知识成员因原来的学习经历或工作经历所建立起来的跨组织异质性知识网络。本研究旨在探明这一异质性知识网络的互动机制、创新路径与双向动态演变过程。努力将知识管理、社会网络、认知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 选择典型的高管团队, 研发团队, 以现场研究为主, 综合运用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异质性知识网络的三种基本形态、知识流运行特征和模式进行研究。同时考察基于网络交互记忆系统、知识冲突和个人图式拓展的多重创新路径, 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异质性知识网络的双向动态演变过程和相应的结网与优化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红色的心理效应: 现象与机制研究述评
    张腾霄;韩布新
    2013, 21 (3):  398-406.  doi: 10.3724/SP.J.1042.2013.00398
    摘要 ( 2222 )   PDF(171KB) ( 3268 )  
    红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常见的颜色之一, 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2005年发表在Nature上关于红色队服增强奥运选手竞赛成绩的研究报告, 引发了一系列红色心理效应研究。本文从生理指标、行为观察、认知、语言文化、情绪、态度等多个角度综述了红色心理效应的现象和机制, 并提出“情境假说”来解释红色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综述表明, 红色的心理效应缘于其在不同情境下联结着不同的心理意义。这些联结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红色与心理意义的联结诱发了特定的心理状态, 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颜色对心理的影响及其机制, 已经成为颜色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1调制效应的理论评述及影响因素
    陈建;袁杰;汪海玲;王妍;傅世敏
    2013, 21 (3):  407-417.  doi: 10.3724/SP.J.1042.2013.00407
    摘要 ( 1070 )   PDF(245KB) ( 1132 )  
    C1成分是对视觉刺激最早做出反应的视皮层诱发电位, C1调制效应是指注意等因素能够影响C1振幅的现象。以往多数研究未观察到注意等因素对C1振幅的影响, 仅发现注意等因素对晚于C1的P1与N1等成分存在调制作用, 并有研究者据此提出延迟反馈假说。但近期研究提示, 注意等因素可能会对C1成分产生影响, 提示初级视皮层 (V1) 可能在视觉信息加工初期直接受注意调制。目前, 对C1调制效应的影响因素尚未完全确定, 知觉学习、负载等因素的作用尚待考察。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明确C1调制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实验条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错误后减慢理论模型述评
    王丽君;徐雷;伍姗姗;谭金凤;陈安涛
    2013, 21 (3):  418-428.  doi: 10.3724/SP.J.1042.2013.00418
    摘要 ( 1321 )   PDF(265KB) ( 1743 )  
    错误后减慢是指错误后正确反应与正确后正确反应相比反应时显著延长的现象。目前研究者已经发现错误后减慢、错误后正确率提高以及错误后干扰效应减少三种错误调控行为, 其中错误后减慢是最稳定的错误后行为表现。早期研究主要从冲突监控理论、激活抑制假说、强化学习理论和失匹配理论等角度解释该现象, 近年来, 研究者又提出了注意朝向理论和评估适应假说。对于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可以从错误类型、无意识加工、个体差异、新的分析技术的运用方面考虑, 以便全面揭示错误后减慢现象的本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抽象概念表征的具身认知观
    张恩涛;方杰;林文毅;罗俊龙
    2013, 21 (3):  429-436.  doi: 10.3724/SP.J.1042.2013.00429
    摘要 ( 1476 )   PDF(143KB) ( 3855 )  
    抽象概念是否通过感知经验来表征以及如何被感知经验表征是具身认知面临的一大问题。在抽象概念表征是否具有感知经验基础的问题上,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抽象概念通过情境模拟或隐喻与感知经验发生联系。在抽象概念如何与感知经验表征发生联系的问题上, 概念模拟理论强调情景或运动模拟在抽象概念表征中的直接作用; 概念隐喻理论则侧重具体经验或具体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共同结构关系在抽象概念表征中的间接作用。未来研究应改变概念表征的稳定的心理实体观, 从语言和抽象表征的关系、正常儿童和特殊群体的抽象概念表征差异入手, 整合不同的具身认知观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句子加工中核心名词动物性效应及其认知机制
    何文广;陈宝国
    2013, 21 (3):  437-447.  doi: 10.3724/SP.J.1042.2013.00437
    摘要 ( 1356 )   PDF(207KB) ( 1601 )  
    动物性核心名词在语言认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句子产生和句子理解两方面的研究表明, 句式选择、语态运用、词序排列、论元建构、格标记使用及从句加工等诸多方面都显著的受到句中核心名词动物性的影响。就该效应的来源及其作用机制, 生命性名词表征特异性理论、词汇概念通达可及性层级理论、动物性名词句法突出性特征理论、基于频率分布的语言经验理论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 就名词动物性效应的存在本质、作用机理以及文化和语境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评价和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睡眠的同步EEG-fMRI研究述评
    雷旭;刘欢;李红
    2013, 21 (3):  448-457.  doi: 10.3724/SP.J.1042.2013.00448
    摘要 ( 1370 )   PDF(345KB) ( 3278 )  
    同步EEG-fMRI利用了脑电和功能磁共振在时空分辨率上的互补优势, 为睡眠研究提供了多模态的无创手段。这使得睡眠的神经成像研究可以借助电生理方法进行睡眠分期和特殊脑电事件研究, 为探讨不同意识状态下神经活动动态过程提供了条件。本评述从自发脑活动和睡眠中的知觉过程两方面介绍了目前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结合硬件构成、被试安全和数据质量等问题总结了同步记录应用于睡眠的优缺点。同步EEG-fMRI技术在睡眠研究中的应用对于阐明意识状态转换的神经机制具有深刻意义, 并有可能为临床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全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3系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对抑郁症的影响及其机制
    郭小月;任俊;郭建友
    2013, 21 (3):  458-467.  doi: 10.3724/SP.J.1042.2013.00458
    摘要 ( 1573 )   PDF(218KB) ( 2265 )  
    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 n-3系多元不饱和脂肪酸(n-3PUFA)与抑郁症之间存在联系,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可能具有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作用。回顾国内外关于n-3PUFA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的负性关系的研究并介绍其主要的研究结果和现状, 解释n-3PUFA引起的抗抑郁效果可能涉及的神经机制, 包括神经传递、葡萄糖的新陈代谢、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5-羟色胺(5-HT)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还有神经元的凋亡等的变化。并且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使用的n-3PUFA种类和剂量问题, DHA或EPA是否对于不同种类的抑郁症均有效, 单独作用还是共同作用才能引起抗抑郁效果等等, n-3PUFA对抑郁症病理机制的具体影响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伤害回避的脑机制及其生物基础
    冉光明;张琪;赵乐;马建苓;陈旭;潘彦谷;马静
    2013, 21 (3):  468-479.  doi: 10.3724/SP.J.1042.2013.00468
    摘要 ( 1247 )   PDF(331KB) ( 1299 )  
    伤害回避是指个体对厌恶刺激信号做出强烈的反应, 并学会被动地回避惩罚的一种倾向, 这一倾向使得个体反复思考未来的结局, 并谨慎小心地对待不确定情景中的事件, 进而更有可能诱发情感障碍。伤害回避涉及的神经网络包括三个子网络, 即额顶叶-前扣带皮层的连接、皮层-杏仁核的连接和白质通道的结构性连接, 这三个子网络分别与羞怯感-易疲劳性、预期担心以及不确定环境中的害怕情绪有关。而其生物基础则包括单一基因多态性和基因多态间的交互作用。今后的研究应该集中在深化伤害回避神经网络与生物基础间的联合机制、研究三种及以上基因多态间的交互作用、考察其他因素对基因效应的调节作用、注重伤害回避四种亚型相关神经网络之间的连接、探讨5-HT4等其他几种5-羟色胺受体多态性与伤害回避的关系以及分析伤害回避内部机制在抗抑郁治疗中的作用等方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社会认识论:儿童对信息提供者的选择性信任
    袁鸣;邓铸;季培
    2013, 21 (3):  480-486.  doi: 10.3724/SP.J.1042.2013.00480
    摘要 ( 1318 )   PDF(113KB) ( 1897 )  
    个体掌握的知识很多来自于他人的传授。从4岁起, 儿童就意识到不同的信息提供者在可靠性上存在差异。他们根据与提供者间的熟悉程度、提供者过往陈词的准确性、以及来自他人的线索等策略对于信息提供者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从而决定谁更值得信任。未来关于儿童对于信息提供者选择性信任的研究应从扩展探究的知识领域、对于信息提供者其他特征的操纵、以及潜在文化差异检验等方面进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偏题言语及其老化机制
    尹述飞;彭华茂
    2013, 21 (3):  487-494.  doi: 10.3724/SP.J.1042.2013.00487
    摘要 ( 905 )   PDF(196KB) ( 1124 )  
    在日常生活中, 相比年轻人, 老年人的话语总是更容易偏离当前话题, 而且内容比较冗余, 这种现象就是偏题言语的老化。语用改变假设认为是老年人沟通目标的改变导致其偏题言语的增多, 该理论能够一定程度地解释在自传式话题上的偏题现象, 但很难解释在不涉及沟通目标改变的任务上出现的偏题言语。抑制缺陷理论则认为老年人的偏题言语与其在抑制无关信息能力上的缺陷密切相关, 该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在一般话题上出现的偏题言语, 但没有将抑制在偏题言语老化现象上的作用机制阐释得很清楚。未来研究应着重探讨偏题言语的具体老化机制, 以期为改善老年期的偏题言语现象提供更有效的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化刻板印象研究现状及展望
    贺庆利;余林;马建苓
    2013, 21 (3):  495-505.  doi: 10.3724/SP.J.1042.2013.00495
    摘要 ( 1646 )   PDF(163KB) ( 2503 )  
    老化刻板印象是人们对老年人所持有的观念与预期, 它能显著影响老化刻板印象持有者的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和行为结果。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化刻板印象的机制、影响因素和中介变量方面。研究发现, 老化刻板印象是通过内化形成的, 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和自我刻板化是解释老化刻板印象的两种作用机制。认知加工过程中的抑制能力、情境和文化差异是影响老化刻板印象的主要因素, 而老化自我知觉和刻板期望则是老化刻板印象影响效果变量的中介因素。未来研究除了要继续探讨意识水平、情境因素、个体特征对老化刻板印象的影响以及老化刻板印象对不同年龄群体影响的特点以外, 还应关注中介和干预研究, 并进一步加强跨文化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活动参与在认知损害中的延缓作用
    何承林;陈传锋
    2013, 21 (3):  506-516.  doi: 10.3724/SP.J.1042.2013.00506
    摘要 ( 820 )   PDF(244KB) ( 1198 )  
    认知损害有关的病理机制、危险因素研究由来已久, 但尚未找到有效治疗认知损害的途径, 认知损害的保护性因素研究进而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前人的研究显示活动参与对认知损害具有积极的影响, 可能是认知损害的重要保护性因素, 但活动参与对认知损害的影响机制以及各活动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仍不明确。未来的研究可着重探讨不同活动类型及其交互作用同认知损害的关系, 并分析活动参与对认知损害起保护作用的公共因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就业能力的概念、结构和实证研究成果
    谢义忠;陈静;朱林
    2013, 21 (3):  517-529.  doi: 10.3724/SP.J.1042.2013.00517
    摘要 ( 1746 )   PDF(194KB) ( 2427 )  
    就业能力的内涵和关注焦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研究者日益聚焦于个体特征及其与情境因素的互动对就业能力的内在结构进行探索, 并尝试更多地开发和采用多维、多源测量工具。在西方, 以就业能力为前因变量、后果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实证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 但也仍存在诸多分歧和局限。在我国, 进行本土化就业能力结构和测量探索以及围绕无边界职涯条件下就业能力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整体作用机制开展相关实证研究很有必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不确定感对程序公正效应的调节作用:回顾与展望
    梁娟;马红宇;高记
    2013, 21 (3):  530-538.  doi: 10.3724/SP.J.1042.2013.00530
    摘要 ( 1012 )   PDF(160KB) ( 1739 )  
    自我不确定感是指个体怀疑“自我”, 并且对其看法不稳定而产生的内隐与外显的主观感受及反应。其研究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与情境实验法。自De Cremer和Sedikides首先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自我不确定感对程序公正效应的调节作用后, 研究者们通过将自我不确定感分解为情绪自我不确定、地位不确定和归属不确定以及探讨程序公正认知机制, 不断扩展了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未来可以通过自我不确定感调节效应的本土化研究, 自我不确定感特质与情境成分交互作用的探讨, 自我不确定感与自我肯定、信息不确定感等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 进一步深化此领域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新视角 —— 基于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的分析
    周帆;刘大伟
    2013, 21 (3):  539-547.  doi: 10.3724/SP.J.1042.2013.00539
    摘要 ( 1611 )   PDF(206KB) ( 3349 )  
    心理社会安全氛围(Psychosocial safety climate,简称PSC)指员工对组织是否重视员工工作过程中与心理健康和安全相关的政策、规程和行为实践的共同感知和看法。回顾相关研究, 对PSC的理论建构、测量方法、效度验证及PSC在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ob Demand- Resource Model,简称JD-R模型)中的作用机制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 总结JD-R模型完善的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并提出PSC理论与测量工具完善、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层次匹配、考虑组织外及个人因素、开展本土化研究等未来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希望:心理学的研究述评
    刘孟超;黄希庭
    2013, 21 (3):  548-560.  doi: 10.3724/SP.J.1042.2013.00548
    摘要 ( 2488 )   PDF(320KB) ( 5319 )  
    在对Snyder希望理论进行概括的基础上, 将之与其他几个相关的概念如乐观、个人成长主动性、自信和未来取向等进行比较, 并介绍了测量希望的工具。希望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以及企业的领导力和员工表现是有密切联系的, 且可能在物质滥用治疗中有一定的作用。关于希望概念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研究出现, 目前在基本概念、文化适应、神经生物机制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仍存在进一步研究之必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社会关系模型在家庭研究中的应用
    郭素然;伍新春
    2013, 21 (3):  561-570.  doi: 10.3724/SP.J.1042.2013.00561
    摘要 ( 1080 )   PDF(166KB) ( 1781 )  
    社会关系模型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至家庭研究领域, 并在多种家庭关系的研究中加以应用和拓展。在该领域中, 社会关系模型主要采用循环设计, 将变异分解为个体水平、关系水平和家庭水平的效应, 也可以分析个体水平和关系水平的互惠效应, 代际内部和代际之间的互惠效应, 以及家庭成员的相似性等问题; 其数据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单个家庭效应值的计算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两种。今后的研究可以在体现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三人家庭数据的处理、各效应的外部效度指标以及缺失值的处理等方面进行拓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