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2年, 第4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2-07-2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词边界信息在中文阅读眼跳目标选择中的作用:来自中文二语学习者的证据
    白学军,梁菲菲,闫国利,田瑾,臧传丽,孟红霞
    2012, 44 (7):  853-867. 
    摘要 ( 863 )   PDF(590KB) ( 2018 )  
    English Version
    采用EyeLink 1000眼动仪, 选取韩、美、日、泰四国留学生各20名, 在正常无空格和词间空格两种呈现方式下阅读中文语句, 以此来探讨二语学习者在阅读中文时词边界信息在眼跳目标选择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二语学习者在中文阅读中存在着一致的眼动模式, 即在单次注视事件中, 倾向于注视词的中间部分, 在多次注视事件中, 倾向于注视其开端部分, 然后再计划一次词内再注视。词边界信息能够有效地引导中文二语学习者的眼动行为和眼跳计划, 更多地将首次注视位置落在词的中间部分。最后, 词边界信息在眼跳目标选择中的促进作用没有受到母语文本呈现方式熟悉性的调节。我们认为, 中文二语学习者在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可能采用的是战略-战术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声旁位置对形声字命名规则性效应的影响
    蔡厚德,齐星亮,陈庆荣,钟元
    2012, 44 (7):  868-881. 
    摘要 ( 943 )   PDF(381KB) ( 1680 )  
    English Version
    已有证据表明, 低频形声字的命名存在规则性效应, 高频字则没有表现。但是, 这些研究所使用的全部或大部分实验材料可能均为声旁在右的字, 其结果也许仅能反映声旁在右字的加工规律。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查了声旁在左与在右两种左右型字和声旁在上与在下两种上下型字的规则性效应, 探讨声旁位置对形声字命名规则性效应的影响。实验一仅考察了声旁在右的字, 结果重复了先前没有操控声旁位置研究中出现的低频字的规则性效应, 还发现高频字命名规则性效应的逆转; 实验二考察了声旁在左与在右的字, 发现声旁在右的低频字存在规则性效应, 而声旁在左的低频字则出现了规则性效应的逆转, 但声旁在右的高频字并不存在逆转; 实验三考察了声旁在上与在下的字, 发现声旁在下的低频字和声旁在上的高、低频字都出现了规则性效应, 而声旁在下的高频字则存在规则性效应的逆转。这些结果提示, 如果声旁在整字中处于易被激活的位置(右侧或下侧), 在低频字中会倾向于出现规则性效应, 在高频字中则可能出现逆转或缺乏规则性效应, 这也许会受到字频的制约; 在低频左右型字中声旁位置的改变也会导致命名规则性效应方向的转变, 但在低频上下型字中的表现要相对较弱。可以推测, 声旁位置是一种形声字的亚词汇成分的空间属性, 可以决定声旁语音激活的便利性; 整字字频则是一种词汇属性, 会通过调节整字的语音激活, 影响声旁语音作用于整字命名的亚词汇加工机制, 最终决定规则性效应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义符熟悉性对低频形声字词汇通达的影响
    陈新葵,张积家
    2012, 44 (7):  882-895. 
    摘要 ( 810 )   PDF(470KB) ( 1503 )  
    English Version
    采用启动词汇判断范式, 探讨义符熟悉性对低频形声字词汇通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义符加工与整字加工存在动态的交互作用。在加工早期, 低频形声字的整字语义并未得到激活, 但此时高熟悉义符出现了语义启动, 低熟悉义符的启动作用不明显。在加工晚期, 低频形声字的整字语义得到了激活, 高、低熟悉的义符均出现了语义激活, 但整字通达与义符通达之间存在竞争。在整字语义通达之后, 义符的词形信息也会激活。整个研究表明, 义符熟悉性和整字频率是影响词汇加工的重要因素, 不仅影响对整字语义通达的速度, 也影响亚词汇成分的加工。根据研究的结果, 构建了义符在词汇通达中的作用的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质量表征和眼动过度追踪对表征动量的影响
    王向博,代小东,丁锦红
    2012, 44 (7):  896-909. 
    摘要 ( 670 )   PDF(702KB) ( 969 )  
    English Version
    人们对运动目标最终位置的记忆常常会向运动方向发生偏移, 这种偏移被称为“表征动量”。现有研究对表征动量的解释涉及从低水平的知觉加工到高水平的认知加工等多个方面。本研究采用不同材质和滚动声音的球体作为刺激材料, 考察高水平的质量表征对表征动量的影响以及知觉水平的眼动信息在其中的作用。实验1探讨了对目标质量的主观表征对眼动追踪和表征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质量表征会同时影响眼动追踪和表征动量。实验2通过不同的提示线索控制眼动追踪, 进一步探讨眼动过度追踪对表征动量的影响。我们发现, 非自然追踪的条件下, 表征动量会减小, 且质量表征对表征动量的影响不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 高水平的质量表征对表征动量的影响会通过知觉水平的眼动过度追踪起作用; 然而, 表征动量还受其它因素影响, 眼动信息并非决定表征动量的唯一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任务信息通达对视觉表象眼动的影响
    何立国,周爱保,郭田友,鲍旭辉
    2012, 44 (7):  910-923. 
    摘要 ( 730 )   PDF(516KB) ( 1646 )  
    English Version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视觉表象任务信息的通达对表象加工眼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低通达条件下, 表象任务的眼动复制了知觉任务的眼动; 随着表象任务信息通达水平的提高, 眼动的注视点平均持续时间、平均眼跳距离和平均眼跳时间会发生规律性变化; 眼动控制与任务信息通达水平对表象眼动的影响存在不同的机制。实验结果佐证了眼动在视觉表象中起机能性作用的观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顿悟问题思维僵局早期觉察的脑电研究
    沈汪兵,刘昌,罗劲,余洁
    2012, 44 (7):  924-935. 
    摘要 ( 1190 )   PDF(456KB) ( 2472 )  
    English Version
    思维僵局不仅是顿悟问题有别于常规问题的重要要素, 而且是顿悟赖以实现的基础。先前研究虽对顿悟瞬间的脑认知活动进行了较充分的探讨, 但却较少对思维僵局的有关过程进行研究。思维僵局究竟是源于早期的知觉阶段还是晚期的问题加工阶段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但它却是人们认识顿悟过程所必需的。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了该过程, 才可能更全面地理解顿悟究竟建立在怎样的脑认知表征的基础之上。研究运用ERPs技术, 采用猜谜任务范式对顿悟中思维僵局产生的阶段及其脑认知活动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 在120~210 ms和620~800 ms内, “有僵局”谜题较之“无僵局”谜题在额-中央区分别诱发了一个更正的P170和晚期LPC。其中, P170主要反映人脑对思维僵局的早期觉察, LPC则主要表征人脑经过一定解题尝试后对前期预评估僵局的修正和有意识反思。这些结果挑战了传统的思维僵局的晚期产生假说, 支持思维僵局的“早期产生机制”假说, 表明人脑在早期知觉阶段就能直觉地觉察思维僵局的存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冲动性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及行为敏感化的影响
    张柳,李新旺,张文婷,杜瑞
    2012, 44 (7):  936-943. 
    摘要 ( 813 )   PDF(331KB) ( 1278 )  
    English Version
    许多研究显示, 冲动性与尼古丁、可卡因、海洛因等药物成瘾显著相关, 但它对吗啡成瘾的影响尚未见到报道。本实验考察冲动性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及行为敏感化的影响。实验采用延迟奖赏模型将大鼠的冲动性区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 每个水平设置吗啡处理组和盐水处理组。结果发现:动物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的程度表现为低冲动组>中冲动组>高冲动组, 并且中、低冲动组动物形成了条件性位置偏爱而高冲动组没有形成这种偏爱; 在行为敏感化表达期, 与相应的盐水组比较, 高、中冲动组动物的吗啡运动激活效应显著, 而低冲动组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些结果提示, 条件性位置偏爱任务中, 动物的冲动性越高, 吗啡的强化效应越低; 行为敏感化任务中, 动物的冲动性越高, 吗啡的运动激活效应越高。由此可见, 动物的冲动性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及行为敏感化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早中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
    田录梅,陈光辉,王姝琼,刘海娇,张文新
    2012, 44 (7):  944-956. 
    摘要 ( 3308 )   PDF(457KB) ( 8849 )  
    English Version
    以391名初一(青少年早期)和高一(青少年中期)学生为被试, 探讨了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模式。结果表明:(1)友谊支持是预测孤独感的更好指标, 父母支持是预测抑郁的更好指标; (2)父母支持和友谊支持仅对早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但作用模式不同:父母支持可增强高友谊支持对降低青少年孤独感的作用(增强模式)而友谊支持可补偿低父母支持对降低青少年孤独感的作用(补偿模式); 两种支持系统可相互增强对方对降低青少年抑郁水平的效应(相互增强模式)。(3)与青少年早期不同, 青少年中期父母支持和友谊支持两个系统以“独立模式”而非“交互模式”影响青少年的情绪适应。结果提示, 家庭和同伴系统对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影响可能遵循多种模式, 但分别适用于不同适应问题和发展阶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时间距离、封面故事和概率对框架效应的影响
    宋广文,夏星星,李承宗,何云凤
    2012, 44 (7):  957-963. 
    摘要 ( 1046 )   PDF(380KB) ( 2131 )  
    English Version
    研究一以时间距离和封面故事为变量考察对认知相关性的影响, 结果发现时间距离、封面故事及二者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坏封面故事中, 人们对1年后发生的事件要比1周、5年与50年后事件的认知相关程度都高, 即最重视; 好封面故事中, 4个时间距离间的认知相关程度差异不显著。研究二在1周、1年、5年和50年四个时间距离下, 探讨封面故事、框架和概率对风险偏好的影响, 结果表明:仅当时间距离为1周时, 不同概率在坏封面故事中风险倾向的差异显著。同时, 大概率下, 封面故事、封面故事与框架的交互作用对风险偏好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表现出在坏封面故事中, 与负面框架相比, 正面框架下风险回避的比例更高, 符合框架效应。结合研究一、二发现框架效应正发生在认知相关程度最低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权威人格与权力感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
    李小平,杨晟宇,李梦遥
    2012, 44 (7):  964-971. 
    摘要 ( 1751 )   PDF(335KB) ( 4813 )  
    English Version
    本研究考察了在一个道德两难的情境中, 权威人格和权力感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研究以某市公检法系统的122名公务员为被试。首先采用权威人格问卷筛选出高权威人格组和低权威人格组被试, 然后分别进行高、低权力感的启动, 最后让被试对一个道德上的两难情景做出选择, 选择的结果可以反映被试的道德思维方式。研究结果显示, 高权威人格组被试在启动了他们高的权力感后, 产生了明显的以规则导向为主的道德思维, 而对低权威人格被试, 他们道德思维方式则不受权力感启动的影响。由于社会冲突的产生常常与冲突情境中的道德思维方式有关, 因此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某些社会冲突产生的原因, 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解决冲突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言效能感结构及其在员工建言行为发生中的作用
    段锦云,魏秋江
    2012, 44 (7):  972-985. 
    摘要 ( 1351 )   PDF(478KB) ( 3747 )  
    English Version
    作为一种组织促进性行为, 员工建言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组织的作用日益显著。学界从多角度探讨了建言的发生机制, 然而从认知的视角的研究则较为缺乏。本研究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 构建了建言效能感结构(研究一), 并探索了建言效能感在建言行为发生中的作用(研究二)。研究一从长三角地区企业的26名基层员工中提取建言效能感关键事件, 编制初始问卷, 通过对188个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及对另188个样本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探索并验证了建言效能感的结构及其量表; 研究二通过对401份“员工-上级”配对样本的问卷研究显示, 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建言行为有着正向影响, 且建言效能感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 工作可得性缓冲调节建言效能感与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曾红,郭斯萍
    2012, 44 (7):  986-994. 
    摘要 ( 2948 )   PDF(394KB) ( 7655 )  
    English Version
    中国人的幸福感重视人际与集体的和谐, 重视精神的感受。这样的幸福感特点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影响。儒、道、佛三大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儒家既承认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现实感性之乐, 又强调追求仁义的理性之乐; 道家提倡超越现实的顺应自然之乐和祸福相依的幸福观; 佛家则讲求进入涅槃和普渡众生之乐。各家在追求理想人格、追求审美的过程中, 各自发展又互相融合, 形成对中国人幸福感影响深远的三大幸福观:(1)不以个人情感为重点而代之以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集体主义幸福观; (2)幸福感与道德感、审美感相连; (3)追求理性之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