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岩, 王艺锦, 侯沛雨, 冯雪, 兰帆. 抑郁倾向对自我关注重评和情境关注重评影响的脑网络研究[J]. 心理学报, 2025, 57(2): 232-246. |
[2] |
郭筱琳, 张艺凡, 关岳琳, 罗良. 亲子孝道观念冲突与青少年子女抑郁的关系[J]. 心理学报, 2025, 57(1): 58-70. |
[3] |
杨之旭, 彭海云, 辛素飞. 疫情后期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变迁趋势及其潜在因果:一项追踪研究[J]. 心理学报, 2024, 56(4): 482-496. |
[4] |
吴政宇, 王飞, 王德文, 刘正奎. 高原之上的忧郁: 海拔高度与抑郁风险的关系[J]. 心理学报, 2024, 56(12): 1773-1787. |
[5] |
谢慧, 林轩怡, 胡婉柔, 胡晓晴. 情绪调节促进负性社会反馈的遗忘:来自行为和脑电的证据[J]. 心理学报, 2023, 55(6): 905-919. |
[6] |
肖家乐, 申子姣, 李晓燕, 林丹华. 同伴侵害变化轨迹及其与抑郁情绪和外化问题的关系:共同增强还是风险易感[J]. 心理学报, 2023, 55(6): 978-993. |
[7] |
李彧, 位东涛, 邱江. 抑郁症的人格类型及其脑功能连接基础[J]. 心理学报, 2023, 55(5): 740-751. |
[8] |
徐健捷, 张一一, 林德堃, 车俐颖, 宋漫漫, 韩卓. 亲子依恋与儿童抑郁症状的关系:儿童对环境的生物敏感性的作用及父母差异[J]. 心理学报, 2023, 55(3): 469-480. |
[9] |
郝子雨, 李欢欢, 林亦轩. 抑郁症自杀未遂者的痛苦逃避与背外侧前额叶−脑岛有效连接特征[J]. 心理学报, 2023, 55(12): 1966-1978. |
[10] |
曹衍淼, 方惠慈, 朱欣悦, 纪林芹, 张文新. BDNF基因、同伴关系与青少年早期抑郁:基于动态发展视角[J]. 心理学报, 2023, 55(10): 1620-1636. |
[11] |
王文超, 原昊, 伍新春. 灾后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状的共存模式[J]. 心理学报, 2022, 54(12): 1503-1516. |
[12] |
张妮, 刘文, 刘方, 郭鑫.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J]. 心理学报, 2022, 54(1): 25-39. |
[13] |
莫李澄, 郭田友, 张岳瑶, 徐锋, 张丹丹. 激活右腹外侧前额叶提高抑郁症患者对社会疼痛的情绪调节能力:一项TMS研究[J]. 心理学报, 2021, 53(5): 494-504. |
[14] |
黄垣成, 赵清玲, 李彩娜. 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自伤的联合发展轨迹:人际因素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21, 53(5): 515-526. |
[15] |
侯娟, 朱英格, 方晓义. 手机成瘾与抑郁: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多重中介作用[J]. 心理学报, 2021, 53(4): 362-3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