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曦, 纪林芹, 迟晓慧, 王舒冉, 张文新, 曹衍淼. 多巴胺系统基因调节青少年同伴拒绝与亲社会行为关系: 平行潜增长模型[J]. 心理学报, 2025, 57(4): 584-598. |
[2] |
林荣茂, 余巧华, 胡添祥, 张九妹, 叶玉珊, 连榕. 敬畏感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三水平和结构方程模型元分析[J]. 心理学报, 2025, 57(4): 631-651. |
[3] |
王永跃, 王静, 刘军, 金杨华. 辱虐管理变化的动态前因:一个潜变化分数模型[J]. 心理学报, 2025, 57(3): 479-494. |
[4] |
郝磊, 许天委, 周文龙, 杨杰, 彭思雅, 刘明兰, 徐家华, 王延培, 谭淑平, 高家红, 贺永, 陶沙, 董奇, 秦绍正. 多种情感与认知任务驱动下大脑可泛化神经表征的发育模式[J]. 心理学报, 2025, 57(2): 218-231. |
[5] |
顾红磊, 余伟明, 成宇芳. 同一性混乱和青少年自伤的循环作用关系: 疏离感的纵向中介效应[J]. 心理学报, 2025, 57(2): 247-259. |
[6] |
马超, 汪彦云, 付军军, 赵鑫. 不同类型学业压力对不同年级高中生执行功能子成分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25, 57(1): 18-35. |
[7] |
袁航, 罗思阳. 研究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视角——表征相似性分析:以老年人心理健康为例[J]. 心理学报, 2024, 56(7): 938-953. |
[8] |
任维聪, 杨婷, 王汉林. 语言符号与知觉符号表征对外语词汇习得的影响比较:来自行为与脑电的实验证据[J]. 心理学报, 2024, 56(5): 542-554. |
[9] |
谭青蓉, 蔡艳, 汪大勋, 罗芬, 涂冬波. CD-CAT中基于SCAD惩罚和EM视角的在线标定方法开发——G-DINA模型[J]. 心理学报, 2024, 56(5): 670-688. |
[10] |
李子媛, 雷鸣, 刘强. 视觉工作记忆离线态表征的生成机制[J]. 心理学报, 2024, 56(4): 412-420. |
[11] |
童廷婷, 白幼玲, 冯廷勇. 情绪调节改善拖延行为的认知机制:任务厌恶中介作用[J]. 心理学报, 2024, 56(4): 458-468. |
[12] |
郭小军, 柏小云, 罗照盛. 作答时间与反应依赖关系建模:基于双因子模型视角[J]. 心理学报, 2024, 56(3): 352-362. |
[13] |
王铖铖, 赵宇飞, 盛缨莹, 赵庆柏, 肖梦施, 韩磊. 数字SNARC效应的发生阶段[J]. 心理学报, 2024, 56(12): 1706-1717. |
[14] |
郭存, 谢瑞波, 喻艳玲, 夏月, 王振梁, 伍新春. 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复合语素意识、词语结构意识与词汇知识的关系:交叉滞后研究[J]. 心理学报, 2024, 56(11): 1488-1498. |
[15] |
郭小军, 焦玉月, 柏小云, 罗照盛, 李弘. 心理实验数据的联合建模:反应与反应时的混合影响[J]. 心理学报, 2024, 56(11): 1619-1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