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预出版

    预出版:以下论文还在清样阶段,期号和页码都是临时的,大约2月之内可以正式出版。引用可写“印刷中”或“in press”。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亲子对话中父母教养行为与 5~6 岁儿童行为反应的动态关系
    潘莱珂 翟舒怡 何洁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4-23

    摘要8)      PDF(pc) (633KB)(10)    收藏
    父母教养和儿童行为存在密不可分的双向作用,但少有研究在微观层面检验互动进程中的儿童驱动效应与父母驱动效应。本研究考察113对5~6岁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在冲突对话中的行为表现,基于贝叶斯统计构建动态结构方程模型,捕捉实时互动引发的父母教养行为和儿童行为反应的变化,并通过回归分析考察父母和儿童行为对对话结局的影响。结果发现:(1)儿童在15s间隔内的消极行为反应能够正向预测随后15s父母的非支持性教养行为,(2)儿童的积极行为反应对对话结局起主要预测作用,儿童行为反应的积极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冲突的建设性解决。这些结果在微观层面验证了儿童驱动效应,支持了学龄前儿童在亲子互动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低建构的买卖方更易达成二手交易:买卖方的聚焦分离效应
    孙庆洲, 高倾德, 吴宝, 黄靖茹, 郭浩智, 江程铭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4-23

    摘要76)      PDF(pc) (710KB)(6)    收藏
    二手物品常瑜瑕并存,买卖方的建构水平是否影响其对瑜瑕属性的关注进而影响交易出价?本研究提出并证明了买卖方的聚焦分离效应。通过对二手交易的策略回溯(研究1)、想法编码(研究2)、属性再认(研究3)和属性聚焦(研究4),发现低建构的买卖方更易达成二手交易,其原因在于降低建构表征分离了买卖方的关注点,使得卖方提高了对交易物品消极属性的关注、买方提高了对交易物品积极属性的关注,从而缩小了双方的出价差值。此外,建构水平诱发的出价变动在卖方身上比在买方身上更明显。这拓展了建构水平理论,揭示了建构表征影响交易出价的认知机制,也为二手交易中交易对象的筛选、议价策略的使用等提供了认知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穷大方: 自我建构视角下物质稀缺对慷慨行为的影响(亲社会行为专刊投稿)
    赵娜 段羽佳 张恒星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4-12

    摘要41)      PDF(pc) (622KB)(30)    收藏
    由资源稀缺导致的稀缺心态对人们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稀缺与慷慨行为之间的关系上,当前研究还未有定论,对二者矛盾关系背后的作用机制仍缺乏清晰认知。本研究从自我建构视角下的面子切入,采用3项研究(5个子研究)探讨了面子意识在稀缺与慷慨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面子意识在稀缺与慷慨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对于面子意识高的个体来说,资源稀缺情境下他们的慷慨行为增加,与资源丰富的个体无显著差异;而对于面子意识低的个体,其慷慨行为则显著低于资源丰富的个体。(2)资源稀缺个体做出慷慨行为的动机是为护面子,而非挣面子。本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二者关系的深层心理机制,有利于厘清稀缺与慷慨行为的矛盾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网络分析及核心维度(亲社会行为专刊投稿)
    林靓 徐博雅 杨莹 张庆鹏 寇彧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3-25

    摘要66)      PDF(pc) (5405KB)(106)    收藏
    早期研究发现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概念包括遵规-公益、关系、利他、特质四个维度。本研究探索了中国青少年(小学高年级到高中,N = 9,160)亲社会行为四维度和15题项的网络结构,发现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网络结构,无论是整体网络,还是性别及学段网络,遵规-公益维度的预期影响指数都最高,之后依次是利他、关系及特质维度。网络比较结果发现,亲社会行为的维度网络结构和题项网络结构均不存在明显性别差异,但存在学段间的差异,高中生的网络整体强度显著弱于初中生和小学生的。这项研究为理解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了新视角,拓宽了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提示未来研究可通过干预遵规-公益维度和利他维度来促进青少年整体亲社会行为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利他炫耀中的预测偏差: 助人者低估来自旁观者的社会评价(亲社会行为专刊投稿)
    王天鸿 金珊 程子鹏 娄宇 谢晓非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3-08

    摘要72)      PDF(pc) (586KB)(67)    收藏
    助人者在决定是否主动展示自己的利他行为时常常面临困境,既希望获得他人赞赏,又害怕招致负面评价。对利他行为的炫耀是否真的会遭到负面评价?助人者对社会评价的预测准确吗?本研究通过7个实验(N = 1362),揭示了利他炫耀中的预测偏差及其潜在机制:对于利他炫耀行为,助人者会低估来自旁观者的社会评价;感知到的利他动机在这一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化对利他炫耀行为及其社会评价的理解,为鼓励助人者主动传播利他行为并进而在社会层面增强利他氛围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直觉还是推理?亲社会行为的决策模式与人性感知(亲社会行为专刊投稿)
    王婧嫣 张洪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3-06

    摘要62)      PDF(pc) (585KB)(66)    收藏
    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研究主题之一,其背后可能有着复杂的决策机制,然而鲜有研究关注人们在实施亲社会行为时采取的不同决策模式对社会认知和判断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4项实验(N = 1657),考察了在高、低情感唤起场景中,人们对于采取直觉或推理决策模式的亲社会行为者的人性判断。结果发现:在高情感唤起情境中,直觉亲社会行为者人性中的本质属性维度高于推理亲社会行为者,但在独特属性上没有差异(实验1~3);在低情感唤起情境中,推理亲社会行为者人性中的独特属性维度高于直觉亲社会行为者,本质属性上的结果则依赖于情境(实验2~4)。此外,实验4在低情感唤起情境下引入了积极和消极的行为后果,发现积极的行为后果可能增加对直觉亲社会行为者的人性判断。该研究贴合复杂的现实社会情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亲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并加深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补偿行为对道德违反者群体内疚、群体责任感知和群体羞耻的影响(亲社会行为专刊投稿)
    李志爱 徐梦思 张丽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3-06

    摘要63)      PDF(pc) (2523KB)(37)    收藏
    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内疚如何促进道德补偿并有益于受害者,但忽视了对道德违反者自身的影响和补偿行为对道德违反者的益处。本研究通过群体内疚情境考察了道德补偿对道德违反者道德情绪和认知的影响。实验一(N = 213)和实验二(N = 57)分别采用情景想象和人际互动范式,比较了无补偿、第三方补偿和自己补偿条件下被试对内外群体道德违反行为的内疚情绪、责任感知和羞耻情绪的影响。两个实验结果一致发现,以无补偿为基线,自己补偿能够显著降低群体内疚和群体责任感知,且不会诱发群体羞耻;而第三方补偿虽然也可以降低群体内疚,但在程度上弱于自己补偿条件。同时,第三方补偿不能降低群体责任感知,还诱发了群体羞耻。结果表明内疚诱发的补偿行为也会对内疚主体自身产生积极影响,是一种自我调适方式。这一发现扩展了我们对内疚亲社会属性的理解,揭示了内疚的双重影响,既关注和补偿受害者,也涉及对内疚主体自身心理状态的调节和恢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社会陌生人之间合作行为的变迁:基于社会困境研究的元分析(1999—2019)(亲社会行为专栏)
    苑明亮 伍俊辉 金淑娴 林靓 寇彧 Paul A. M. Van Lange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1-10

    摘要121)      PDF(pc) (776KB)(112)    收藏
    陌生人间的合作行为对于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基于1999—2019年间开展的254项使用社会困境范式研究我国陌生人间合作行为的数据(共302个合作率,29249名被试,平均年龄:18到28岁),探讨了中国社会中合作行为的变迁及一些社会发展指标在其中的解释作用,并比较中美两国的合作行为变迁趋势。结果表明,中国人的合作行为水平随时间而上升,一些社会发展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率、高等教育水平、互联网普及率等)可能是其上升的社会变迁基础。中美两国合作行为表现出相似的上升趋势,但中国的在更短时间内有更大上升幅度。研究结果对提振民众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研究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视角——表征相似性分析:以老年人心理健康为例(社会变迁专栏)
    袁航 罗思阳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0-30

    摘要273)      PDF(pc) (10567KB)(253)    收藏
    在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中,社会变迁研究主要使用单维度线性分析方法探索特定心理或行为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社会变迁的潜在因素,缺乏对多维变量内部结构变迁的关注,也难以比较不同尺度的社会变迁现象。本研究将介绍一种从模式角度进行社会变迁研究的方法——表征相似性分析,并以1998-2018年间对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纵向追踪数据与对应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测量为实例,演示如何构建多维度的表征相似性框架,依次介绍多变量单维模式分析(时间、空间、意识空间(Mental space))、多变量跨维度模式分析(意间-时间,意间-空间,意间-时间-空间)、跨尺度模式分析(地区-国家)、概念模式分析,以及表征相似性分析与传统方法的耦合分析,随后展望了表征相似性分析的拓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近20年中国大陆婚姻满意度发展趋势与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专栏)
    侯娟 贾可可 方晓义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0-23

    摘要250)      PDF(pc) (626KB)(186)    收藏
    婚姻是人类社会最稳定最持久的一种传统的两性结合形式,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满意度是衡量婚姻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仅受到社会、家庭、个体等因素的影响,也反作用于社会、家庭和个体。最终体现在社会不断变迁,婚姻满意度也随之不断变化。因此,探讨婚姻满意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对理解中国社会及个体的心理变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对在2000至2021年期间发表的92篇采用婚姻质量问卷(ENRICH)、婚姻调适问卷(MAT)和婚姻质量问卷(QMI)测量中国夫妻婚姻满意度的研究报告(共59122名丈夫和妻子)进行了横断历史的元分析,同时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分析结果相结合,并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探讨了社会指标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宏观系统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婚姻发展、家庭压力7大类19个指标,微观系统包括性别比例、婚龄、子女数量、受教育程度、夫妻教育匹配度、上一年总收入共6个指标。研究发现:(1)中国大陆夫妻近20年的婚姻满意度随年代变迁逐渐提升;(2)宏观水平上,人民生活质量上升和家庭规模减小将促进婚姻满意度上升;同时婚姻满意度上升也会促进夫妻追求美好生活,维护家庭稳定;(3)微观水平上,在社会变迁中婚姻满意度的提高不受婚龄、性别、子女数量、夫妻教育匹配度的影响,而因子女是否在身边产生变化,同时受教育程度也会影响婚姻满意度。在社会变迁与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关系模型中,宏观系统因素,微观系统因素与时代变迁,各个因素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婚姻满意度,并且婚姻满意度也会反作用于宏观系统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名字独特性上升的成因:宏观和微观解释(社会变迁专栏)
    包寒吴霜 蔡华俭 敬一鸣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08-21

    摘要311)      PDF(pc) (539KB)(292)    收藏
    We propose that the emphasis on uniqueness, manifested both as a cultural value at the macro-level and as an individual need at the micro-level, may account for the widely observed increase in unique-naming practices. We tested our hypotheses in China. Study 1 found that the increasing cultural emphasis on uniqueness (rather than on independence or competition), as a Granger cause, explained the increasing name uniqueness. Study 2 revealed that the increasing individual need for uniqueness (rather than narcissism or self-esteem) explained the higher preference for unique baby names among younger than older generations. Study 3 showed that, in real naming practices, younger parents emphasized name uniqueness (rather than modernity, positivity, or other features) more than older cohorts. These findings convergently support our hypotheses,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fying mechanisms underlying specific soci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rather than presuming the rising individualism as a general explanation.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理性式微、功利扩张?近40年中国社会两种个人主义的变迁(社会变迁专栏)
    吴胜涛 王予灵 彭凯平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07-17

    摘要473)      PDF(pc) (836KB)(254)    收藏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变迁,个人主义异常增长,但这一增长究竟是自我的功利扩张(如利益至上),还是理性提升(如人格独立),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反思。预研究建立了理性个人主义(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和功利个人主义(如利益、财富、快乐、享受)词典。进而对谷歌中文图书语料库(1980–2019)的词频分析显示,理性个人主义显著下降,功利个人主义显著增长(研究1);词嵌入分析表明,自我靶词与理性(vs. 功利)个人主义属性词的相对语义关联也呈下降趋势(研究2)。总之,中国社会近几十年来的文化转型并非个人主义的简单增长,而是出现了功利个人主义增长、理性个人主义下降的趋势。这表明,理性、功利价值失衡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议题,其背后的多重自我结构、演化路径及社会精神动力的培育还有待未来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中国员工工作价值观的代际变迁(社会变迁专栏)
    唐宁玉 甄丹蕾 关健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05-24

    摘要391)      PDF(pc) (686KB)(319)    收藏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工作场所中的员工队伍构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代际差异的存在,使得理解不同代际的中国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变得迫切而重要。本文基于Inglehart的现代化演进理论,通过采用不同研究设计、不同分析方法和不同视角的三个研究,对不同代际(改革前一代、改革一代和后改革一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的状况和变迁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不同代际员工的工作价值观既存在差异,又存在相似之处,后改革一代的工作价值观较之其他两代差异最为明显;(2)部分工作价值观具有跨研究设计、分析方法、研究视角的一致性。后改革一代的物质主义工作价值观最弱,后物质主义工作价值观最强,对开放的重视程度最高;三代员工在自我超越工作价值观上没有显著差异。(3)研究还发现代际变迁伴随着年龄和时期效应;在现阶段,不同代际员工对物质主义价值观仍然比较重视。本文采用多方法研究设计,通过三个研究得到了有关工作价值观代际变迁较为稳健的发现,填补了现有工作价值观研究的不足。研究对代际变迁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反思,研究结果丰富了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以及新生代员工研究的知识体系。同时,多方法的采用为代际价值观研究提供了范例。研究结果也可以为处在大变局中的企业管理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过去20年城乡高中生的教育效用与教育志向:基于三个出生队列的历史比较研究(社会变迁专栏)
    张良 张文新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04-07

    摘要235)      PDF(pc) (516KB)(234)    收藏
    本研究采用时间滞后研究设计,考察过去20年我国高中生教育效用和教育志向水平的年代和城乡差异,以及二者与个体学业成绩、父母学历之间关系的年代和城乡差异。分别在1999年、2010年、2018年对来自相同的三个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相同学校的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协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自1999年至2018年,城乡高中生的教育效用都遵循先下降、后回升的变化趋势;在教育志向上,城市高中生无明显变化,而农村高中生教育志向上升并超越城市高中生;(2)高中生教育效用、教育志向受父母学历和学业成绩等微观因素影响,且受年代和城乡宏观社会历史因素调节。相比于其他年份,2010年时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效用更低、2018年时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志向更高;自1999年至2018年,低父母学历对农村高中生教育志向的影响方式由“枷锁效应”转变为“鞭策效应”。我国过去20年的社会变迁使城乡高中生对教育的价值认同发生系统性变化,且宏观社会历史因素的演变改变了教育的价值认同形成的微观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变迁时代的生命历程、人生转折与心理嬗变——“知青”一代社会学家的口述史与集体叙事(社会变迁专栏)
    胡洁 周晓虹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04-06

    摘要962)      PDF(pc) (607KB)(175)    收藏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朝向现代化的迅猛变迁。在经济与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并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的同时,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嬗变。1979年中国社会学重建后,作为对社会变迁及其影响最为敏感的群体,知青一代社会学人,因其个体生命史与改革开放同构及与社会学重建同步,成为表征转型时代心理蜕变的合适案例。就个体心理蜕变的向度说,转型或变迁影响到他们的认知方式、情感世界和个体行为的现代性;而就集体心态建构的向度说,他们在40年的职业生涯中,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富民实践、遂生乐业的心态秩序、社会学本土化或中国化等议题所形成的话语叙事,都充分体现了这个独特群体在大变革时代的集体心态。进一步,在个体心理蜕变和集体心态建构之间,存在着多种重叠与共通的部分,它使得知青社会学人在变革时代的心理嬗变就是一部个体心理与集体心态互为镶嵌的精神蜕变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我国大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的变迁及宏观成因(社会变迁专栏)
    王祥坤 辛自强 候友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03-16

    摘要671)      PDF(pc) (617KB)(304)    收藏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脱离道德自我调节的认知倾向,它往往是在为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寻找借口。以往研究主要在个体水平上考察道德推脱的成因和后果,很少关注它的历史变迁趋势及其宏观成因。本研究对以Bandura和Caprara等人的道德推脱量表为工具的已有研究进行两项横断历史元分析,分别考查中学生和大学生群体道德推脱水平的变迁趋势及其与反映社会个体化水平和正义水平的宏观指标的关系。研究1发现,在2010至2021年间,我国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研究2发现,在2008至2020年间,我国大学生道德推脱水平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两项研究中,社会个体化水平(市场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离婚率与结婚率之比)和社会正义水平(现行有效立法量)的上升趋势均能显著负向预测我国大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的下降趋势。综上,近十年来我国大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可能与社会个体化水平(强调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自主责任)和社会正义水平(对行为更多的外部约束)上升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中国人的积极理想情绪:近几十年来的变迁(社会变迁专栏)
    张明杨 杨盈 包寒吴霜 蔡华俭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03-06

    摘要542)      PDF(pc) (519KB)(317)    收藏
    本研究第一次在中国对积极理想情绪的变迁进行研究。研究一让1966年之前出生的被试根据自己的判断,评估1980年初、2000年初和2020年前后中国人理想中想体验的积极情绪。结果发现,从1980年初到2020年前后中国人对高唤醒、低唤醒、无唤醒积极情绪的偏好都在上升。研究二让大学生被试根据自己的判断,评估祖辈、子辈和孙辈理想中想体验的积极情绪。结果表明,大学生知觉到的祖辈、子辈和孙辈这三代人对高唤醒、低唤醒、无唤醒积极情绪的偏好也都在上升。研究三利用全国性大学生调查数据,通过横断对比分析发现,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偏好高唤醒、低唤醒、无唤醒积极情绪,并且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都可以正向预测三类情绪的偏好。总起来,三个研究一致启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对高唤醒、低唤醒和无唤醒积极情绪的偏好都在上升。这些发现不仅拓展了对社会变迁的心理影响的认识,更加深了对理想情绪本身特性的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