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26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8-1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特邀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前沿
    研究方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特邀
    心理学视角下的极端膜拜伤害问题
    任定成, 何晨宏, 陈天嘉
    2018, 26 (12):  2091-2100.  doi: 10.3724/SP.J.1042.2018.02091
    摘要 ( 3999 )   HTML ( 103 )  
    PDF(658KB) ( 3103 )  

    对极端膜拜团体造成身心伤害现象的科学研究, 集中在对极端膜拜伤害的界定、测量和机制三个方面。本文的目的, 是梳理这三个主题上的研究脉络, 明晰其中的争议之处和取得的成绩。文本分析表明, 对极端膜拜伤害的界定从“洗脑”转向了“心理虐待”, 对这类伤害的经验观察由个体症状转向了群体行为和经历的描述, 测量方法由传统心理测试工具变成了新型团体心理虐待量表, 膜拜伤害的心理机制研究在综合环境和个人精神特质两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交互的病理模型, 表观遗传学和人际神经生物学用于极端膜拜伤害的生理机制研究已见端倪。但是, 迄今对于极端膜拜伤害的学术研究尚未形成范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新员工资质过剩动态变化及作用机制:组织社会化视角
    褚福磊, 王蕊, 高中华
    2018, 26 (12):  2101-2112.  doi: 10.3724/SP.J.1042.2018.02101
    摘要 ( 2864 )   HTML ( 44 )  
    PDF(744KB) ( 2162 )  

    新员工资质过剩, 即所谓的“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现象越来越普遍。新员工资质过剩容易产生低满意度、反生产工作行为和退缩行为。然而, 资质过剩是一把“双刃剑”, 采用何种视角并怎样利用资质过剩新员工的冗余资质为组织服务, 成为管理的关键。因此, 本研究在组织社会化视角下探讨新员工资质过剩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积极组织行为的作用机制。首先, 通过质性方法对本土资质过剩进行内涵界定, 依照严谨的心理测量方法进行量表开发与信效度检验; 其次, 构建资质过剩动态变化模型, 利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组织社会化过程中新员工资质过剩感如何随着其对领导和同事资质过剩的感知而不断变化; 再次, 建立作用机制模型, 系统地剖析在新员工与领导和同事的互动过程中, 新员工资质过剩如何对组织公民行为和主动性行为产生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校园反欺凌项目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元分析和GRADE证据质量
    赵陵波, 赖丽足, 林羽中, 赵春晓, 任志洪
    2018, 26 (12):  2113-2128.  doi: 10.3724/SP.J.1042.2018.02113
    摘要 ( 3075 )   HTML ( 139 )  
    PDF(1595KB) ( 3840 )  

    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选取了43个校园欺凌的干预研究, 使用CMA 3.0分析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 并使用GRADE系统对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 针对欺凌者的干预项目具有中等效果量(g = 0.57, p < 0.05); 针对欺凌受害者的干预项目使得受害者的受欺凌行为减少(g = 0.42, p < 0.05), 心理健康得到改善(g = 0.40, p < 0.01); 针对所有学生的欺凌干预项目对其欺凌行为的效果g =0.17 (p < 0.001), 对其受欺凌行为效果g = 0.19 (p < 0.001), 可能存在出版偏差; 学生态度改变的效果g = 0.40 (p < 0.01)。除了态度改变的证据质量为中等, 其他结局指标的证据都为低或者极低质量。对于所有学生干预项目, 干预周期小于1学期的效果量大于干预周期大于1学期的效果量, 教育干预项目效果量小于系统干预效果量, 非随机研究效果量大于随机对照研究。直接针对欺凌者或者欺凌受害者的干预效果量中等, 但是样本量少,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支持。针对所有学生的欺凌干预项目虽然效果量低, 但是仍具有实践意义, 其效果量受到干预周期和干预特征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外源性注意与多感觉整合的交互关系
    彭姓, 常若松, 任桂琴, 王爱君, 唐晓雨
    2018, 26 (12):  2129-2140.  doi: 10.3724/SP.J.1042.2018.02129
    摘要 ( 1852 )   HTML ( 31 )  
    PDF(719KB) ( 1598 )  

    外源性注意与多感觉整合的交互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研究领域, 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们关注。为了解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机制, 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从两方面综述了外源性注意与多感觉整合的交互关系:(1)外源性注意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调节多感觉整合, 包括空间不确定性、感知觉敏感度和感觉通道间信号强度差异三种理论假说; (2)多感觉整合可以调节外源性注意。一方面, 来自多感觉通道的刺激能够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自动整合, 整合后的多感觉通道刺激比单通道刺激具有更大的凸显性从而有效地吸引注意。另一方面, 整合后的多感觉通道刺激能够作为多感觉信号模板存储于大脑之中, 从而在任务中实现自上而下地调节注意捕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HRM3基因与孤独症谱系障碍
    巨兴达, 宋伟, 徐婧
    2018, 26 (12):  2141-2152.  doi: 10.3724/SP.J.1042.2018.02141
    摘要 ( 2104 )   HTML ( 12 )  
    PDF(646KB) ( 1272 )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类具有遗传基础的儿童发展障碍疾病。近些年, 研究者们从分子病理学层面发现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异常与孤独症患者认知和行为异常存在相关性。尸检研究、临床案例、动物模型研究均发现毒蕈碱型(M型)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和孤独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以小鼠为模型的行为学研究中, 编码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Ⅲ亚型的CHRM3基因突变会导致小鼠出现认知障碍、刻板行为等孤独症样表现。深入了解CHRM3基因的功能将能够帮助研究者进一步解释孤独症的相关行为特征, 为孤独症儿童教育方案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幼儿对所有权权利的理解
    李占星, 牛更枫, 喻丰, 朱莉琪
    2018, 26 (12):  2153-2160.  doi: 10.3724/SP.J.1042.2018.02153
    摘要 ( 1916 )   HTML ( 14 )  
    PDF(454KB) ( 1437 )  

    对物品的所有权意味着所有者对所有物具有多重权利, 如触碰、使用、更改、追踪和转移等。研究发现, 3岁幼儿就能理解, 所有者对自己的物品具有触碰权和使用权, 而他人不具有。但是, 他们理解所有物的更改权、追踪权和转移权, 却相对滞后。这提示对不同所有权权利表征的发展可能是分化的。此外, 3岁幼儿还理解所有者具有赋予他人使用所有物的权利, 还会积极维护这种权利, 并对阻止权利实施的行为表示抗议, 说明他们也能理解二级所有权权利。为什么幼儿对不同所有权权利的表征会出现分化, 其背后的机制需要未来研究的探索。此外, 某些公共物品(如公共汽车)本身存在着所有权权利相分离的情况, 幼儿是如何表征的, 也值得我们进行研究。不同文化对所有权权利的侧重不同, 提示我们有必要对所有权权利认知的发展进行跨文化检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未来自我连续性及其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刘云芝, 杨紫嫣, 王娱琦, 陈鋆, 蔡华俭
    2018, 26 (12):  2161-2169.  doi: 10.3724/SP.J.1042.2018.02161
    摘要 ( 4808 )   HTML ( 198 )  
    PDF(575KB) ( 3078 )  

    一个人将现在自我和未来自我联系在一起的紧密程度反映了他/她在时间维度上自我连续性的强度, 即未来自我连续性。个体如何看待其现在自我与未来自我之间的连续和一致程度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在跨期决策、储蓄和消费、学业成就领域、社会行为和健康领域等方面。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未来自我连续性的神经基础及其影响因素, 并进一步拓展未来自我连续性相关的应用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亲密关系中的自我扩张
    赖晓璐, 刘学兰, 黎莉
    2018, 26 (12):  2170-2179.  doi: 10.3724/SP.J.1042.2018.02170
    摘要 ( 5221 )   HTML ( 112 )  
    PDF(638KB) ( 3933 )  

    自我扩张理论认为, 人们通过将他人的资源、观点和认同纳入自我来实现自我扩张, 增强完成目标的效能感。该理论作为动机领域的新热点, 研究多以亲密关系为背景。现有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 以自我扩张动机和将他人纳入自我为基点展开, 内容涉及择偶、关系质量、不忠、关系破裂和维持等方面。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考察不同亲密关系类型、关系与非关系中自我扩张的运作机制, 以及亲密关系双方自我扩张的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品格优势及其影响结果
    刘美玲, 田喜洲, 郭小东
    2018, 26 (12):  2180-2191.  doi: 10.3724/SP.J.1042.2018.02180
    摘要 ( 3641 )   HTML ( 74 )  
    PDF(658KB) ( 2421 )  

    品格优势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具体指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 也是促进个体身心健康与幸福感, 缓解抑郁与压力的良好资源。通过实验干预等方法的研究表明, 品格优势对个体(积极体验、身心健康、员工创造力、工作呼唤)和组织(工作绩效、领导力、组织有效性)均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不过, 目前品格优势与积极构念的关系研究较多, 而品格优势要素之间及其与才干优势之间的关系研究很少, 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上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命意义寻求的原因:成长抑或危机
    李占宏, 赵梦娇, 刘慧瀛, 刘亚楠, 彭凯平
    2018, 26 (12):  2192-2203.  doi: 10.3724/SP.J.1042.2018.02192
    摘要 ( 2405 )   HTML ( 100 )  
    PDF(1877KB) ( 2946 )  

    生命意义寻求指追求对自己生活的理解、发现或确立生活目的、或者寻求生命重要感的动机和努力。当前, 学界关于意义寻求的动因并未达成共识。“缺失恢复观”认为生命意义寻求的动力缘于意义缺失, 意义一旦恢复, 个体的寻求努力便会衰减; 而“生命肯定观”则主张生命意义寻求的动力缘于对自我生命意义体验的巩固和加强, 个体在寻求意义的过程中将永远保持不竭的动力。本文介绍和讨论了两种观点的证据、不足和适用情形,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意义寻求的前置因素模型。该模型假设意义寻求以意义需求为前提, 认为只要知觉到的当前意义低于或高于原有意义水平, 就会诱发意义寻求动机。未来研究亟需编制多维意义寻求量表、加强该领域的实验研究并探索影响意义寻求判断的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职场网络不文明行为:现实与虚拟的溢出和反溢出机制
    严瑜, 衷敬红
    2018, 26 (12):  2204-2215.  doi: 10.3724/SP.J.1042.2018.02204
    摘要 ( 1584 )   HTML ( 33 )  
    PDF(636KB) ( 1860 )  

    以往研究主要关注职场不文明行为的面对面形式, 发现了其在工作领域和家庭领域间的溢出和交叉效应。但近来研究指出, 职场不文明行为的虚拟形式有其特殊之处, 并具有更加恶劣的影响后果。在综述已有的网络不文明行为研究基础之上, 引入社会临场感的概念, 总结了职场不文明行为在现实工作领域和虚拟工作领域之间的溢出与反溢出机制; 并基于此提出多个研究展望, 建议未来研究以此为出发点, 考察职场网络不文明行为的不同演变模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三方组织公平:研究视角、内容与设计
    赵书松, 张一杰, 赵君
    2018, 26 (12):  2216-2229.  doi: 10.3724/SP.J.1042.2018.02216
    摘要 ( 1275 )   HTML ( 16 )  
    PDF(708KB) ( 1286 )  

    第三方组织公平是第三方在了解组织不当行为后, 通过责任归因过程形成的组织公平感知, 这为理解组织公平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章在梳理和评价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归纳第三方组织公平的前因后果和作用机制, 总结理论研究进展, 提出未来研究的分析框架和重点方向。未来研究应该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和趋近规避理论进一步探讨第三方组织公平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以及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框架效应的应用研究及其应用技巧
    李晓明, 谭谱
    2018, 26 (12):  2230-2237.  doi: 10.3724/SP.J.1042.2018.02230
    摘要 ( 2664 )   HTML ( 103 )  
    PDF(527KB) ( 2063 )  

    个体的决策及偏好常会因信息的表达方式而变, 研究者将这种违背期望效用理论不变性的现象称之为“框架效应”。框架效应体现了人类非理性决策的普遍性, 也为合理利用人类的决策特点以干预其决策行为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总结了框架效应在健康行为、市场营销及环保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着重分析了数量信息的表达技巧, 如风险信息的呈现、数量单位的选择以及图形的物理属性设计, 旨在探讨如何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变化信息呈现方式以实现对人类决策行为的重要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合理化何以形成——三种不同的解释视角
    杨沈龙, 郭永玉, 喻丰, 饶婷婷, 赵靓, 许丽颖
    2018, 26 (12):  2238-2248.  doi: 10.3724/SP.J.1042.2018.02238
    摘要 ( 1619 )   HTML ( 20 )  
    PDF(540KB) ( 1389 )  

    系统合理化理论认为, 人们会自然地将其所在的社会系统感知为公平合理的, 这一倾向即系统合理化。而系统合理化形成之原因, 一直是该领域理论和研究关注的重点。为此, 研究者先后提出了三种解释思路。认知失调视角认为, 系统合理化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个体想要缓解因系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产生的焦虑。补偿性控制视角认为, 系统合理化源于个体自身控制感的缺乏。社会认知视角则认为人们固有的认知倾向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差异的内归因倾向是造成系统合理化的根源。未来可以考虑在同一个研究中包含来自于不同理论视角的解释变量, 借鉴相近领域的发现探索其他可能存在的系统合理化的形成机制, 探究中国文化特有的系统合理化的来源, 同时对积极的合理化与消极的合理化作出区分,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加强应用研究的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理性人”到“行为人”:公共政策研究的行为科学转向
    吕小康, 武迪, 隋晓阳, 汪新建, 程婕婷
    2018, 26 (12):  2249-2259.  doi: 10.3724/SP.J.1042.2018.02249
    摘要 ( 1854 )   HTML ( 19 )  
    PDF(650KB) ( 1616 )  

    伴随着行为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的质疑以及决策心理学领域的证据积累, 公共政策研究愈加关注现实状态中的民众心理与行为规律。此类行为科学化的公共政策研究与实践注重以满意度、信任感等体现公共利益与主观体验的心理学指标来判断公共政策的执行情况, 并利用相应的心理效应与技术以提升公共管理质量、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借鉴英国的行为洞察团队、美国的社会与行为科学团队等实体机构的运作经验, 进一步明晰行为公共政策研究的学科内涵, 组建实体智库、并立足中国国情展开针对性研究, 是推进今后我国行为公共政策研究及其实践的可行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具身效应何处寻:解决可重复性危机的分析性途径
    刘传军, 廖江群
    2018, 26 (12):  2260-2271.  doi: 10.3724/SP.J.1042.2018.02260
    摘要 ( 2150 )   HTML ( 40 )  
    PDF(948KB) ( 1613 )  

    最近的研究发现某些具身效应不能被重复, 这给心理学界带来了空前的可重复性危机。基于对具身认知“概念化”、“替代”和“构成”主题的分析, 通过区分具身效应的生成层次、强弱条件、建构方向和任务特性四个方面, 以便在实验中更准确地“定位”具身效应。未来研究可以从具身效应层次的分离与综合, 强弱条件的界分, 调节或中介机制探讨以及实验范式革新等方面加以推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归混合模型:方法进展与软件实现
    王孟成, 毕向阳
    2018, 26 (12):  2272-2280.  doi: 10.3724/SP.J.1042.2018.02272
    摘要 ( 2526 )   HTML ( 197 )  
    PDF(816KB) ( 2550 )  

    近来以个体为分析对象的方法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其中潜类别和潜剖面模型最为流行。研究者在潜类别和潜剖面模型建模时往往需要进一步探讨协变量与潜分组之间的关系(即带有协变量的潜类别模型)。例如, 哪些变量预测个体类别归属, 以及个体的类别归属对结果变量的预测。本文对近年来研究者提出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回顾和比较。包括当结果变量是分类变量的LTB法; 当结果变量是连续变量时的BCH和稳健三步法。在此基础上, 文章为应用研究者提供了Mplus软件示例, 并在最后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简要评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