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文芸, 卓诗维, 郑倩倩, 关颖琳, 彭微微. 自闭特质对疼痛共情的影响:疼痛负性情绪和认知的中介作用[J]. 心理学报, 2023, 55(9): 1501-1517. |
[2] |
马君, 朱梦霆. 命运天定还是逆天改命:探索劣势者成见的“傀儡效应”与“黑马效应”[J]. 心理学报, 2023, 55(6): 1029-1048. |
[3] |
宋琪, 任琪琪, 陈扬, 任迎伟. 员工主动行为对同事关系的双刃剑效应:员工热情特质的调节作用[J]. 心理学报, 2023, 55(12): 2013-2034. |
[4] |
刘文鑫, 杨玲, 舒跃育. 二战之后美国心理学科学主义范式的形成与巩固——基于社会性格的分析[J]. 心理学报, 2023, 55(10): 1729-1744. |
[5] |
焦丽颖, 许燕, 田一, 郭震, 赵锦哲.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J]. 心理学报, 2022, 54(7): 850-866. |
[6] |
崔丽莹, 卜炜玮, 高权丽, 吴琴, 黄瑶, 韩宪国, 罗俊龙. 歧视知觉对初中生的合作倾向与行为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22, 54(3): 259-269. |
[7] |
王铭, 孙启武, 柳静, 任志洪, 江光荣.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22, 54(2): 168-181. |
[8] |
李婉悦, 刘燊, 韩尚锋, 张林, 徐强. 特质焦虑在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J]. 心理学报, 2022, 54(1): 1-11. |
[9] |
李芮, 夏凌翔. 攻击动机对特质愤怒与反应性攻击关系的中介作用:一项纵向研究[J]. 心理学报, 2021, 53(7): 788-797. |
[10] |
陈杰, 伍可, 史宇鹏, 艾小青. 特质性自我构念与内外群体疼痛共情的关系: 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J]. 心理学报, 2021, 53(6): 629-638. |
[11] |
李依蔓, 刘程, 庄恺祥, 霍腾宾, 徐鹏飞, 罗跃嘉, 邱江. 人格特质及脑功能连接对社交网络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21, 53(12): 1335-1347. |
[12] |
孙琳, 段涛, 刘伟, 陈宁. 特质正念对初中生学业情绪预测偏差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21, 53(11): 1203-1214. |
[13] |
吕薇. 回避与趋近性负性人格特质对应激心血管反应模式的不同影响[J]. 心理学报, 2020, 52(6): 758-776. |
[14] |
李雄, 李祚山, 向滨洋, 孟景. 注意线索对自闭特质个体疼痛共情的影响: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J]. 心理学报, 2020, 52(3): 294-306. |
[15] |
李婉悦, 韩尚锋, 刘燊, 杨亚平, 张林, 徐强. 场景对面孔情绪探测的影响:特质性焦虑的调节作用[J]. 心理学报, 2019, 51(8): 869-8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