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4-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前沿
    研究方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构想
    互联网企业玩兴氛围对创新行为的跨层次作用机制
    杨洁, 张露, 黄勇
    2020, 28 (4):  523-534.  doi: 10.3724/SP.J.1042.2020.00523
    摘要 ( 1761 )   HTML ( 49 )  
    PDF(755KB) ( 2560 )  

    互联网企业通过营造快乐愉悦的玩兴氛围, 推动员工持续创新, 以期组织目标的实现。然而, 现有玩兴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 缺乏实证研究, 进展相对缓慢。在回顾组织管理领域玩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研究一基于组织氛围理论和玩兴活动特征, 开发中国情境下互联网企业的团队玩兴氛围量表。研究二立足于团队层次, 依据资源保存理论重点探讨了玩兴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跨层次作用机制。研究三从创造力成分模型出发, 引入个体思维方式和多重认同, 探讨激发员工创新行为的边界条件。研究结果发展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团队玩兴氛围的概念, 促进了玩兴氛围理论的发展, 为互联网类企业营造玩兴氛围以激发创新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建构对口碑两极分化产品偏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武丽慧
    2020, 28 (4):  535-548.  doi: 10.3724/SP.J.1042.2020.00535
    摘要 ( 1800 )   HTML ( 81 )  
    PDF(818KB) ( 2406 )  

    口碑两极分化的产品, 指那些被许多消费者评价好的同时又被其他许多消费者评价不好的产品。随着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 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遭受褒贬不一的口碑越来越普遍。当面临口碑两极分化的产品, 消费者如何认知? 哪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对口碑两极分化产品的偏好? 其中间机制与边界条件是什么? 回答这些问题对企业有效开展营销具有重要意义。口碑两极分化会提高消费者的购物风险感知, 引发“冲突”联想, 同时还可能使得消费者对目标产品产生感知独特性。这些特征契合了自我建构理论中独立型自我建构与依存型自我建构个体在独特性需求、冲突解决风格与调节定向方面的行为差异, 因而自我建构是影响口碑两极分化产品偏好的重要前因变量, 且独特性需求、冲突解决风格与调节定向是三条中介路径。购物风险水平、购物任务情境、消费场合公开性以及产品类型是以上中介效应的边界条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寻求反馈能改善绩效吗?——反馈寻求行为与个体绩效关系的元分析
    张建平, 秦传燕, 刘善仕
    2020, 28 (4):  549-565.  doi: 10.3724/SP.J.1042.2020.00549
    摘要 ( 2198 )   HTML ( 107 )  
    PDF(801KB) ( 3044 )  

    利用元分析方法探讨反馈寻求行为(FSB)与个体绩效的关系以明确其能否改善个体绩效。共有62篇实证研究纳入元分析, 被试总人数达15141人。结果表明:反馈寻求行为与个体绩效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 = 0.329), 且与创新绩效的关系(r = 0.409)强于关系绩效(r = 0.302)和任务绩效(r = 0.258); 询问式反馈寻求行为(Inquiry FSB)与个体绩效及其分维度绩效的关系均强于监控式反馈寻求行为(Monitoring FSB)。文化背景和数据收集方式调节了反馈寻求行为与个体绩效的关系, 该关系在东亚文化背景下(r = 0.393)和截面同源数据中(r = 0.433)最强, 且在纵向配对数据中仍显著正相关(r = 0.154), 充分说明反馈寻求行为能改善个体绩效; 反馈寻求行为的测量工具、反馈源、非自评绩效的主客观性和被试类型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研究结果为反馈寻求行为对个体绩效的预测提供了较精确的估计, 并为反馈寻求行为的后续研究指引了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特征注意的全局性调制作用——增强还是抑制?
    黄子立, 丁玉珑, 曲折
    2020, 28 (4):  566-578.  doi: 10.3724/SP.J.1042.2020.00566
    摘要 ( 1450 )   HTML ( 42 )  
    PDF(1147KB) ( 2160 )  

    特征注意(feature-based attention)是个体根据特定的特征维度或特征值分配视觉注意资源的能力。在注意焦点内, 特征注意会增强对注意特征具有反应选择性的神经元活动, 并抑制对干扰特征具有反应选择性的神经元活动。大量研究表明, 特征注意的调制作用可以扩散到注意焦点以外, 具有全局性的特点, 但这种全局性调制作用是增强机制还是抑制机制仍然存在争议。这可能是由于两种机制在时间进程等属性上存在差异, 在视觉信息加工中可能扮演着不同角色。相对而言, 全局性抑制作用可能更易受实验设计和实验参数的影响。后续研究应该探究全局性抑制机制在什么条件下发挥作用, 以及进一步对全局性的增强机制和抑制机制进行分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间频率影响恐惧面孔表情加工的神经通路
    贺则宇, 张紫琦, 李可轩, 何蔚祺
    2020, 28 (4):  579-587.  doi: 10.3724/SP.J.1042.2020.00579
    摘要 ( 1286 )   HTML ( 39 )  
    PDF(545KB) ( 1922 )  

    恐惧情绪由于其具有威胁性而优先得到有效的加工。其中空间频率作为处理面孔信息的基础成分, 通过不同的神经通路影响恐惧面孔表情的加工。双通路观点认为在皮层下通路上, 低空间频率的恐惧面孔表情存在优先传递性, 高空间频率则主要通过皮层通路对恐惧面孔表情进行精细化加工; 而多通路则能够更加灵活地处理空间频率对情绪加工的影响。未来研究应明确脑区及其子区域在多条通路上的作用, 从而进一步验证视觉信息是如何影响情绪加工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言语运动系统中前馈和反馈控制整合加工的作用机制 *
    蔡笑, 张清芳
    2020, 28 (4):  588-603.  doi: 10.3724/SP.J.1042.2020.00588
    摘要 ( 1357 )   HTML ( 32 )  
    PDF(800KB) ( 1449 )  

    口语产生的最后阶段是发声运动, 该阶段涉及到言语运动系统中前馈和反馈控制的整合加工。其中, 前馈控制指个体自上而下地提取并执行产生目标语音的运动指令, 而反馈控制指个体根据发声时产生的感觉反馈自下而上地调整言语运动, 感觉目标和感觉预期是联系两者的重要枢纽。基于DIVA (directions into velocities of articulators)神经计算模型, 从语言习得和语言产生两个阶段, 阐述了前馈和反馈控制整合的认知神经机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重点梳理了听觉反馈如何帮助个体在线控制言语运动和更新前馈运动表征, 以及ERP研究中P1-N1-P2成分波相应的认知内涵。此外, 总结了影响讲话者前馈和反馈控制的各种因素, 包括个体差异、训练经历和任务情境等, 并提出这一领域应该重点关注的研究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认知中自信心对联合决策的预测作用
    张紫琦, 贺则宇, 罗文波, 伍海燕
    2020, 28 (4):  604-611.  doi: 10.3724/SP.J.1042.2020.00604
    摘要 ( 1515 )   HTML ( 63 )  
    PDF(545KB) ( 2109 )  

    元认知通常指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主观判断, 自信心作为其指标之一, 对个体认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自信心指标在联合研究过程中常见的任务类型涉及基础和高级心理加工过程, 此外, 自信心对联合决策的预测逐渐向基于计算模型的探索性参数变化。最后, 自信心的神经生理研究发现了前额叶皮层及其相关脑区和后顶叶皮层的重要性。今后应注重探索可能的预测参数和模型, 优化自信心对联合决策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行为抑制性与心理障碍关联的认知神经过程
    尤媛, 王莉
    2020, 28 (4):  612-625.  doi: 10.3724/SP.J.1042.2020.00612
    摘要 ( 1802 )   HTML ( 85 )  
    PDF(660KB) ( 2353 )  

    行为抑制型儿童相较于普通儿童更容易在童年中期和青春期出现心理障碍, 具有更高的发展风险性。此类儿童比非抑制型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退缩动机、更长的预期过程与前注意过程、更少的注意控制、对负性信息更多的注意偏向、异常活跃的反应监控过程和更慢的习惯化过程。这些与心理障碍患者相似的认知神经过程是儿童行为抑制性与心理障碍间的重要联系途径, 并能作为预测指标筛选有更高发展风险性的个体。除儿童本身的特质外, 环境因素也能通过塑造认知神经过程, 进而影响儿童的发展结果。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 可以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行为抑制性与心理障碍关联的认知神经过程差异。进而从个体特质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寻找行为抑制型儿童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体依恋特征的二重性:特质性依恋与状态性依恋
    贾成龙, 刘廷廷, 孙莉, 秦金亮
    2020, 28 (4):  626-637.  doi: 10.3724/SP.J.1042.2020.00626
    摘要 ( 3353 )   HTML ( 148 )  
    PDF(633KB) ( 3051 )  

    传统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依恋心理和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无论在信息加工还是个体发展过程中, 个体依恋模式均表现出二重性, 即既具有相对稳定性, 又具有情境敏感性。个体在情境中所表现出的依恋模式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特质性依恋和情境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依恋启动研究中特质性依恋特征与依恋启动效应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式为理解依恋二重特征及其关系提供了窗口。依恋系统激活的两阶段模型为整合和解释这些相互作用模式提供了框架。未来研究应优化依恋二重特征关系研究中启动效应的操作检验, 考虑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的交互作用, 关注高焦虑群体内的依恋差异, 以理析依恋二重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同时关注依恋策略影响依恋启动效应的时间进程, 探究依恋二重特征相互作用的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刷屏的原理:在线内容的病毒式分享机制
    刘伟, 刘昱彤, 李纯青, 齐捧虎
    2020, 28 (4):  638-649.  doi: 10.3724/SP.J.1042.2020.00638
    摘要 ( 2687 )   HTML ( 99 )  
    PDF(695KB) ( 3594 )  

    通过社交网络发布优质在线内容以引发消费者的主动分享从而使该内容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的营销方式被称为病毒式营销。在线内容的病毒式分享机制主要包括内容特征、心理动机、情绪反应、情境因素以及个体特征这五个方面, 可以为品牌和自媒体有效提高在线内容的分享转发率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某些具体情绪的作用机制, 识别出更多本土背景下的情境因素, 关注病毒式营销的效果评估和心理行为后果, 并采用更加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勿以恶小而为之:滑坡效应的心理机制及预防策略
    欧红蕾, 孙炳海, 张文海, 李伟健
    2020, 28 (4):  650-660.  doi: 10.3724/SP.J.1042.2020.00650
    摘要 ( 6151 )   HTML ( 140 )  
    PDF(479KB) ( 4631 )  

    滑坡效应是指个体的不道德程度有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加剧的倾向, 即不道德行为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它广泛存在于个体自身层面以及人际互动过程中, 会影响个体正常社会交往, 甚至阻碍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滑坡效应的研究方式包括实验者操纵法和自发性欺骗法, 心理机制包括道德推脱、内隐偏差、自我非人化等, 对应的干预措施包括提升预防定向动机和塑造积极的描述性社会规范。未来研究可从心理过程和生理机制的角度进一步探讨滑坡效应的适用范围、神经干预方式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健康服务的文化胜任力:理论取向与实践策略
    陈子晨, 姜鹤
    2020, 28 (4):  661-672.  doi: 10.3724/SP.J.1042.2020.00661
    摘要 ( 1757 )   HTML ( 67 )  
    PDF(630KB) ( 2431 )  

    心理健康服务的文化胜任力随着欧美对多元文化群体的重视而逐渐发展起来。该领域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及相应的实践策略。内容取向关注静态的、结构化的文化胜任力; 过程取向则关注动态的、非结构化的文化胜任力。两种取向的异同体现了文化胜任力的研究和实践中对文化特异性和普遍性因素的平衡。在此基础上, 本文最后讨论了如何参考国外经验, 立足中国现实问题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 来发展中国的文化胜任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元回归中效应量的最小个数需求:基于统计功效和估计精度
    方俊燕, 张敏强
    2020, 28 (4):  673-680.  doi: 10.3724/SP.J.1042.2020.00673
    摘要 ( 1662 )   HTML ( 44 )  
    PDF(1038KB) ( 2956 )  

    元回归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调节变量的识别。从元分析技术的原理谈起, 介绍了元回归模型, 然后采用蒙特卡洛模拟, 基于统计功效和估计精度探究效应量个数对元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的影响, 从而确立效应量的最小个数需求。主要研究结果为:(1) Wald-type z检验方法在元回归中易犯I类错误; (2)为达到参数估计要求, 元回归至少需要20个效应量; (3)纳入合适的调节变量能降低对效应量的个数需求。基于研究结果, 提出以下建议:(1)研究者应慎重使用Wald-type z检验方法和CMA软件; (2)研究者至少需要20个效应量, 且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增加效应量个数; (3)研究者应当积极探索合适的调节变量; (4)未来审稿人可参考最小效应量个数需求对元回归研究进行质量评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