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笑晗, 陈明隆, 郭静. 机器学习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识别及转归预测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4): 851-862. |
[2] |
陈祥和, 李文秀, 刘波, 殷荣宾. 骨源性因子ucOCN在运动抗抑郁中的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2): 375-388. |
[3] |
张萦倩, 赵光义, 韩雨薇, 张静怡, 曹成琦, 王力, 张昆林.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 98-114. |
[4] |
武丽丽, 程刚, 张大均. 重复性急性应激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及调控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8): 1358-1370. |
[5] |
黄观澜, 周晓璐. 抑郁症患者的语言使用模式[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5): 838-848. |
[6] |
白玉, 杨海波. 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眼动研究的证据[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4): 737-746. |
[7] |
秦浩方, 黄蓉, 贾世伟. 反馈相关负波:一种抑郁症的生物标记物[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3): 404-413. |
[8] |
孙俊芳, 辛自强, 包呼格吉乐图, 刘敏, 岳衡. 幸福感的稳态与跃迁:一个新的整合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3): 481-491. |
[9] |
薛冰, 王雪娇, 马宁, 高军. 催产素调控心理韧性:基于对海马的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2): 311-322. |
[10] |
张舜, 杨晓蕾, 任佳文, 张景焕. 多巴胺相关基因甲基化、家庭环境与创造力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11): 1911-1919. |
[11] |
王红波, 关旭旭, 李梓萌. 即刻消退缺损的原因分析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1): 150-159. |
[12] |
李婉如, 库逸轩. 急性应激影响工作记忆的生理心理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9): 1508-1524. |
[13] |
邸天琪, 黄昱静, 高军. 催产素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母性行为的调节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3): 456-464. |
[14] |
董健宇, 韦文棋, 吴珂, 妮娜, 王粲霏, 付莹, 彭歆. 机器学习在抑郁症领域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2): 266-274. |
[15] |
区健新, 吴寅, 刘金婷, 李红. 计算精神病学:抑郁症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新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 11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