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特邀
    研究构想
    研究前沿
    心理学史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特邀
    中国人限制性饮食和食物渴求的认知神经机制
    陈红, 刘馨元
    2021, 29 (6):  951-958.  doi: 10.3724/SP.J.1042.2021.00951
    摘要 ( 2536 )   HTML ( 301 )  
    PDF(571KB) ( 4004 )  

    物质丰富的时代, 如何抵御美味食物线索带来的食物渴求, 并限制饮食从而保持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近年来, 国内学者为了探讨节食成功的原因, 创建中国食物图片库, 考察限制性饮食的认知神经机制, 以及成功和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脑机制差异; 开展了特质食物渴求及中国特色的辣食渴求的认知神经研究。对推进饮食行为研究的理论发展, 也为肥胖、饮食失调等健康干预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前瞻性情绪作为社会风险的信息源假说:公共场景下风险决策的情绪及文化机制探讨
    王晓田, 王娜, 何金波
    2021, 29 (6):  959-966.  doi: 10.3724/SP.J.1042.2021.00959
    摘要 ( 1545 )   HTML ( 129 )  
    PDF(670KB) ( 2292 )  

    本研究从梳理决策的情绪理论入手, 在综合几种主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前瞻性情绪作为社会风险信息源”的假说。前瞻性情绪是在决策过程中产生的, 由于对决策选择的预期而感受到的, 进而影响决策行为的情绪。社会环境下的风险事件具有突发和稍纵即逝的特征, 如果一个公民对这类风险事件做出反应, 其结果的概率难于量化。在这种情况下, 前瞻性情绪能够为决策者快速提供有关信息, 并形成对决策预期结果严重性和可能性的综合表征, 从而成为公众场景下风险决策的有效线索。不同前瞻性情绪的组合在面对社会性风险事件时具有针对性的作用。近年来在文化比较中对于面子、荣誉和尊严文化的划分, 也为我们研究文化的情绪特征和行为效应提供了理论框架。本研究拟通过四项研究和多个实验探讨前瞻性情绪如何影响公众场景下人们的风险应对行为, 并对三种文化的情绪特征进行比较, 探索情绪性决策中个人因素、群体因素、及文化因素如何共同决定公共场景下风险决策(如亲社会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也期望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及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追随者主动工作行为的上行影响:内隐追随视角
    彭坚, 曹兵兵
    2021, 29 (6):  967-977.  doi: 10.3724/SP.J.1042.2021.00967
    摘要 ( 1205 )   HTML ( 79 )  
    PDF(776KB) ( 1846 )  

    主动工作行为, 作为推动组织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已成为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然而, 以往研究在探索追随者主动工作行为的上行影响时, 却出现了悖论: 一些研究发现主动工作行为能激发领导者的积极评价, 另一些研究却指出主动工作行为会招致领导者的负面对待。为解释此矛盾现象, 基于内隐追随理论建构了一个主动工作行为的上行影响模型。该理论模型指出, 领导者的内隐追随信念决定了追随者主动工作行为究竟引发领导者的何种反应。先介绍领导者主动型内隐追随的概念与测量, 然后论证追随者主动工作行为与领导者主动型内隐追随的契合程度对领导者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领导者核心情绪(高兴、紧张、沮丧与满足)的中介作用。文章为后续主动工作行为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虚拟健康社区医生贡献行为的形成机制
    彭家敏, 谢礼珊, 关新华
    2021, 29 (6):  978-989.  doi: 10.3724/SP.J.1042.2021.00978
    摘要 ( 855 )   HTML ( 61 )  
    PDF(748KB) ( 1134 )  

    虚拟健康社区医生贡献行为(Doctor Contribution Behavior in Virtual Health Communities, V-DCB)在社会福祉创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价值共创理论视角, 结合群体卷入模型和积极心理学研究, 提出在线服务交往中医生贡献行为前因后果的理论模型。首先从资源投入视角对V-DCB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 并探讨测量工具的维度。接着分析社会交换和社会认同双重动机下的V-DCB行为卷入过程, 以及服务生态系统资源补充的激励作用。最后探讨V-DCB对医患双方幸福感共创的影响, 以及资源匹配因素对行为者幸福感产生的调节效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语言加工过程中的观点采择及其认知机制
    隋雪, 史汉文, 李雨桐
    2021, 29 (6):  990-999.  doi: 10.3724/SP.J.1042.2021.00990
    摘要 ( 2044 )   HTML ( 208 )  
    PDF(675KB) ( 2531 )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从他人或他人所处情境出发, 想象或推测他人观点与态度的心理过程。对相关研究综述发现: (1)观点采择是否存在自我中心偏向依然存在争论; (2)观点采择自我中心偏向不是始终存在的, 其原因可能是个体受到时间压力和特定类型任务的要求; (3)他人存在影响观点采择自我中心偏向, 并且这种影响是自动化的, 不受任务类型的影响; (4)观点采择的认知机制主要包括交互对齐、记忆提取和概率计算。未来研究需要: (1)整合已实现的计算模型; (2)进一步探究观点采择能力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3)探究观点采择中私有信息的作用; (4)提高观点采择研究的生态效度; (5)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汇聚性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作视频游戏对发展性阅读障碍者阅读技能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任筱宇, 赵婧, 毕鸿燕
    2021, 29 (6):  1000-1009.  doi: 10.3724/SP.J.1042.2021.01000
    摘要 ( 1737 )   HTML ( 128 )  
    PDF(610KB) ( 2270 )  

    发展性阅读障碍是一种在获得阅读技能方面的特殊困难, 这种障碍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发展, 如何帮助发展性阅读障碍者改善其阅读技能是近年来研究的焦点。传统的干预方法主要针对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语音缺陷, 这类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如费时费力、给阅读障碍者带来阅读压力等。近年来, 大部分研究表明通过趣味性的动作视频游戏训练可以显著地提高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阅读技能, 但是其背后的机制尚不明确。基于大细胞通路缺陷理论框架, 从视觉空间注意、注意跨通道转换、视觉运动加工等方面来梳理动作视频游戏与阅读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动作视频游戏训练对阅读效率影响的可能内在机制。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大细胞通路缺陷理论的框架下, 深入分析动作视频游戏改善阅读的神经机制, 并尝试开发更适合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干预程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什么被选的和被拒的会是同一个备择选项?
    黄元娜, 李云箫, 李纾
    2021, 29 (6):  1010-1021.  doi: 10.3724/SP.J.1042.2021.01010
    摘要 ( 1414 )   HTML ( 115 )  
    PDF(804KB) ( 1531 )  

    选项的排列和描述方式会对人们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选择和拒绝反应模式作为描述方式中的特殊变式, 其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被研究者低估。靠“选择和拒绝”反应模式达成决策时的差异表现在认知努力、选择注意力、决策标准等5个层面, 近30年来逐渐发展出了丰富选项范式、分阶段缩小技术和直接询问法等研究范式, 并探索出兼容性假说、承诺假说和强调假说等较为成熟的理论假说, 用以阐述选择和拒绝反应模式差异的内在机制。选择和拒绝反应模式已在消费者行为、医疗卫生等领域中发挥出实在的推动作用, 未来研究可考虑着眼于选择和拒绝反应模式作为助推手段的应用价值和助推实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孔社会知觉中的表情效应
    李雅宁, 田杨阳, 吴琦, 冷海州, 蒋重清, 杨伊生
    2021, 29 (6):  1022-1029.  doi: 10.3724/SP.J.1042.2021.01022
    摘要 ( 1873 )   HTML ( 157 )  
    PDF(604KB) ( 2663 )  

    面孔社会知觉指知觉者基于面孔所有者的面孔信息对面孔所有者的人格特质等进行知觉推断的过程。表情是人们进行面孔社会知觉的关键线索之一。表情可以单独通过本身的局部特征和结构信息影响面孔社会知觉, 还可以通过对知觉者的情绪诱发或表情传达的行为倾向性来影响面孔社会知觉的结果。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多种表情类型的组合及特定表情(伪装表情)高频出现以及知觉者判断人格特质存在主观性, 未来研究要加强多种表情类型对面孔社会知觉的影响研究, 还要进一步将知觉者因素作为未来研究的变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巴胺D2受体参与调节感觉门控的机制
    欧华星, 陈伟海
    2021, 29 (6):  1030-1041.  doi: 10.3724/SP.J.1042.2021.01030
    摘要 ( 970 )   HTML ( 40 )  
    PDF(681KB) ( 897 )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大量文献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表现出来的认知紊乱和思维异常等症状与感觉门控功能的缺失有密切的关系, 感觉门控是指在充满刺激的环境中, 从外界的感觉信息中过滤无关的感觉信息然后执行与注意力相关的认知过程, 以对显著的刺激做出反应。研究感觉门控的经典范式是震惊反射的前脉冲抑制。研究发现多巴胺D2受体可以参与调控前脉冲抑制的过程, 但是多巴胺D2受体参与调控前脉冲抑制的机制仍不清楚。探讨多巴胺D2受体参与调控感觉门控即前脉冲抑制的关键脑区、神经环路及分子机制, 有利于促进对精神分裂症感觉门控功能的深入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熟对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的影响
    林爽, 刘文, 王薇薇, 张雪
    2021, 29 (6):  1042-1055.  doi: 10.3724/SP.J.1042.2021.01042
    摘要 ( 1611 )   HTML ( 123 )  
    PDF(607KB) ( 2364 )  

    Moffitt的反社会行为发展理论将反社会行为分为两种类型, 即终身型和青春期型, 其中, 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的频率更高, 它一般在青春期早期产生, 在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期早期结束, 青春期个体的发育成熟会对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产生影响。成熟包括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两方面, 生理成熟或心理成熟的单独影响和共同影响均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停止:生理成熟对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具有发展和强化作用; 心理成熟对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具有减缓和削弱作用; 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交互作用减弱或强化了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 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之间的成熟差距抑制了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未来的研究还需就拓展不同类型成熟的研究、改进成熟度的计算方法、结合青少年成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干预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树大招风:社交焦虑者的正性评价恐惧
    叶友才, 林荣茂, 严由伟
    2021, 29 (6):  1056-1066.  doi: 10.3724/SP.J.1042.2021.01056
    摘要 ( 3419 )   HTML ( 320 )  
    PDF(714KB) ( 3835 )  

    正性评价恐惧是社交焦虑能够有效鉴别于抑郁症的核心特征。正性评价恐惧是指对他人给予的积极评价感到恐惧, 并因此而担忧的一种情绪反应。正性评价恐惧不仅会使社交焦虑者表现出否认积极认知、回避关注及情绪消极化等特点, 还会通过去正性化思维和解释偏向进一步加剧其认知偏差并抑制其正性情绪, 从而维持和加剧个体的社交焦虑症状。未来研究应关注正性评价恐惧在教育和咨询中的应用, 以及本土倡导谦虚文化背景下正性评价恐惧特点的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姓名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实际影响:证据和理论
    包寒吴霜, 蔡华俭
    2021, 29 (6):  1067-1085.  doi: 10.3724/SP.J.1042.2021.01067
    摘要 ( 4363 )   HTML ( 341 )  
    PDF(920KB) ( 5417 )  

    姓名不仅会影响他人的印象与评价, 还可能会影响个体实际的心理与行为。近几十年来, 心理学家在决策、成就、健康、人格四个领域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来考察姓氏或名字对个体的实际影响。姓名的多个维度(如独特性、性别倾向、含义效价、温暖-能力维度等)在不同程度上可以预测这些领域的心理与行为(包括职业决策/生活决策/经济决策、职业成就/学业成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犯罪行为、人格特质/心理需要/面孔特征等)。但是, 现有研究证据比较混杂, 理论解释有待完善。未来研究应全面考虑姓名维度, 重点解决可重复性、因果关系、心理机制、跨文化普遍性等问题, 努力构建更系统、更包容的理论来解释姓名的心理与行为效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们如何设想未来:未来情景思维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卢蕾安, 王春生, 任俊
    2021, 29 (6):  1086-1096.  doi: 10.3724/SP.J.1042.2021.01086
    摘要 ( 2482 )   HTML ( 212 )  
    PDF(693KB) ( 2992 )  

    未来情景思维(Episodic Future Thinking, EFT)主要指人们基于当前情景或过去经历来思考、想象未来的过程, 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一种设想。根据已有的行为实验和神经影像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结果, 系统论述了未来情景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以及个体过去的生活经历及相应记忆和个体生活目标对其的影响, 通过概括和分析行为和脑神经两方面的证据来论述未来情景思维会对人们具体生活实践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双向影响。当然,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未来情景思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特别是要细化未来情景思维的类型, 探讨未来情景思维可能导致的不适应行为以及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机制, 从而为人们如何更积极地适应未来提供更充分的实证证据和理论构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领导授权行为的形成机制
    尹奎, 赵景, 李璨, 王宏蕾, 王崇锋
    2021, 29 (6):  1097-1110.  doi: 10.3724/SP.J.1042.2021.01097
    摘要 ( 1400 )   HTML ( 76 )  
    PDF(815KB) ( 1446 )  

    领导授权行为通常被视为一种积极的领导行为类型。组织中管理者在授权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管理者出于维护威权等目的, 不想赋予员工自主权或相应资源的现象大量存在。鉴于此,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领导授权行为的影响因素, 但目前研究较为零散, 亟待整合。研究发现:(1)更多的学者强调领导授权行为并非一种稳定的领导风格, 而是领导对不同下属所采取的差异化授权行为; (2)领导授权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环境因素、领导者因素以及员工因素; (3)领导成员交换理论、信任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与授权风险视角是解释领导授权行为形成的重要理论/视角。此外, 基于情境领导理论、CIP领导模型(魅力型-意识形态型-务实型)以及追随理论, 提出了领导授权行为影响因素的未来研究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验型消费和实物型消费的差异:研究方法及效应
    陈坤瑜, 王琦, 王霞, 邢采
    2021, 29 (6):  1111-1121.  doi: 10.3724/SP.J.1042.2021.01111
    摘要 ( 2723 )   HTML ( 144 )  
    PDF(677KB) ( 2265 )  

    体验型消费是指以获得一种体验为目的的消费行为, 而实物型消费为以获得某种实质物品为目的的消费行为, 以往研究发现这两种不同的消费类型在消费者心理以及行为的多个维度上的影响都存在差异。本文首先回顾了过往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整理为如下三类:对消费类型的操纵方法、消费类型偏好的测量方法以及非实验研究方法。并从心理与行为两个角度, 梳理了体验型消费和实物型消费影响的差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影响不同消费类型的前因变量, 充分利用新兴数据获取方式、关注不同消费类型的模型建构和内部维度, 以及体验型消费可能存在的“阴暗面”。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竞赛压力、注意控制与运动表现关系的理论演进
    孙国晓, 张力为
    2021, 29 (6):  1122-1130.  doi: 10.3724/SP.J.1042.2021.01122
    摘要 ( 1251 )   HTML ( 93 )  
    PDF(635KB) ( 1755 )  

    竞赛压力及其引发的紧张焦虑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有重要影响。注意控制理论(attentional control theory, ACT)从注意控制角度解释焦虑如何影响操作表现。阐述了ACT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基本假设, 梳理了ACT在运动领域的适用性检验和基于ACT的拓展研究, 引出了ACT的发展理论——运动注意控制理论, 进而分析了其与挑战-威胁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和自我控制力量模型的整合链接点, 提出了“压力-资源-注意控制整合模型”, 以更好地理解竞赛压力、注意控制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学史
    傅斯年的心理学探索及其贡献
    陈彦垒, 胡志坚
    2021, 29 (6):  1131-1140.  doi: 10.3724/SP.J.1042.2021.01131
    摘要 ( 1576 )   HTML ( 73 )  
    PDF(745KB) ( 1443 )  

    傅斯年是被忽视的近代中国心理学人, 他与心理学渊源极深, 不仅是近代科学心理学思想的学习者、传播者, 也是科学心理学思想的践行者。傅斯年学习心理学前后共12年, 写有《心理分析导引》专著一部, 最早翻译麦独孤的《群体心理学》, 另有《性命古训辩证》等哲学著作和多篇文章阐述其心理学观点。傅斯年认为中国近代学术包括心理学研究必然走向科学化, 做出“科学化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基本判断, 将“有群众无社会的无秩序取向” “心中无主义的心气薄弱性” “万恶之源的家庭教育”作为当时民众心理发展的三大障碍, 并倡导民众确定一个健康的、即物穷理的、积极努力和纪律约束并存的人性观。傅斯年参与了“中研院”心理研究所、中山大学和台湾大学心理系的创建, 与蔡元培、汪敬熙、唐钺、苏芗雨等心理学人关系密切, 共同推动了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早期中国心理学学科建设, 其一生中存在一条选择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 离开心理学又助推心理学和运用心理学的心灵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