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2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4-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方法
    研究构想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方法
    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心理指标识别建模: 机器学习的方法
    苏悦, 刘明明, 赵楠, 刘晓倩, 朱廷劭
    2021, 29 (4):  571-585.  doi: 10.3724/SP.J.1042.2021.00571
    摘要 ( 2841 )   HTML ( 266 )  
    PDF(804KB) ( 4850 )  

    心理指标识别建模是基于海量数据结合计算机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心理特征的一种新兴方式。由于传统纸笔测量方式所存在的诸多限制, 本文对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心理建模方法及应用于心理测量的可行性进行综述, 介绍了特征及提取方法、常用机器学习算法以及应用场景, 并对心理指标识别建模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总结与展望。该测量方法基于社交媒体数据, 相比自我报告法具有时效性高、可回溯测量、生态效度好等独特优势。然而, 基于社交媒体的心理指标识别建模方法也在学习成本、硬件成本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未来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索社会媒体信息与用户心理变量间的关联机制, 并将心理指标识别模型同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结合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应用。心理指标识别建模结合心理测量基本原理和计算机领域机器学习的技术, 将为心理学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拖延行为的发展认知机制及神经基础
    冯廷勇, 王雪珂, 苏缇
    2021, 29 (4):  586-596.  doi: 10.3724/SP.J.1042.2021.00586
    摘要 ( 3978 )   HTML ( 516 )  
    PDF(809KB) ( 6841 )  

    拖延是指尽管预见到拖延会带来不利后果, 人们仍自愿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任务。研究表明, 不同文化背景下有15%~20%的成年人存在慢性拖延, 超过70%的学生承认自己存在学业拖延, 部分学生还会形成特质性拖延。严重的拖延不仅影响人们的学业、工作和生活, 甚至还会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鉴于目前对于拖延产生的核心机制、形成的关键期以及发展认知神经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本项目拟从拖延的时间决策理论出发, 首先系统探明拖延决策的核心机制, 尤其是远期价值评估、延迟折扣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在拖延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加工机制和神经基础; 其次结合行为-环境变量-脑的多模态数据, 从发展角度探究拖延形成的关键期(敏感期)、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认知神经机制; 最后从行为干预和脑的可塑性角度出发, 试图制定各关键年龄阶段拖延预防与干预的临床方案。本研究的开展对于把握拖延形成的认知机制、神经基础及其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对于拖延行为的预防和干预也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际真诚在同事互动及团队工作中的作用
    汤一鹏, 任芷宇, 蒲小萍, 韩韦
    2021, 29 (4):  597-609.  doi: 10.3724/SP.J.1042.2021.00597
    摘要 ( 2542 )   HTML ( 165 )  
    PDF(728KB) ( 2473 )  

    真诚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 在工作互动中十分重要。不真诚不仅会给员工造成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管理学者近年来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并越来越重视对于真诚的研究。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基于自我的视角将真诚当作个体特征, 探讨个体真诚对其领导效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然而, 真诚的本质内涵中包含着人际的取向。因此, 为了探讨真诚作为一种人际特征如何影响同事互动, 本研究从社会关系视角提出人际真诚的概念, 也就是说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人际互动中所展现的真诚可能在程度和性质上都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 结合以往的研究和理论分析和澄清人际真诚如何作用于员工的同事互动, 并进一步揭示人际真诚怎样影响其团队地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勤恢复活动对工作激情的动态影响及其机制
    吴伟炯, 冯镜铭, 林怿洵, 赵霞
    2021, 29 (4):  610-624.  doi: 10.3724/SP.J.1042.2021.00610
    摘要 ( 912 )   HTML ( 62 )  
    PDF(770KB) ( 1727 )  

    员工在通勤时间里减少身心压力, 将身体和心理资源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活动称为“通勤恢复活动”。通勤恢复活动可能跨领域对人们的工作激情产生动态影响。通过日记研究法和潜在剖面分析法, 从短期和长期研究通勤恢复活动对工作激情的动态影响、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 拟解决3个关键问题:第一, 通勤恢复活动如何影响员工的和谐型工作激情和强迫型工作激情及其内在机制是什么?第二, 不同自我调节模式的员工在通勤恢复活动影响工作激情的机制上如何发挥调节效应?第三, 通勤恢复活动各维度组合的不同剖面对工作激情有怎么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 不仅弥补通勤研究和恢复研究中被忽视却又十分重要的研究缺陷, 而且对人们开展通勤恢复活动提升通勤恢复活动以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 同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口译员的认知转换优势
    赵宏明, 董燕萍
    2021, 29 (4):  625-634.  doi: 10.3724/SP.J.1042.2021.00625
    摘要 ( 1111 )   HTML ( 53 )  
    PDF(644KB) ( 1175 )  

    口译可视为一种强化的双语转换活动。与一般双语者相比, 口译员在基于规则(rule-based)的转换与基于任务(task-based)的转换两方面都表现出了优势, 但基于任务的转换优势存在局部转换与整体监控的争议。经初步探索, 口译训练首先带来局部转换优势(单价任务的转换代价), 随后带来整体监控优势(双价任务的混合代价)。口译涉及的高强度语言转换及特殊的语言控制特性可能是影响口译员认知转换优势的因素。上述结果对双语优势及其他相关研究有启示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觉工作记忆的过滤效能
    张照, 张力为, 龚然
    2021, 29 (4):  635-651.  doi: 10.3724/SP.J.1042.2021.00635
    摘要 ( 1363 )   HTML ( 105 )  
    PDF(831KB) ( 2021 )  

    过滤效能反映了视觉工作记忆的干扰抑制功能, 研究者可基于储存容量或表征精度对其进行测量, 其神经加工过程主要分为觉察分心项目、过滤启动、实现过滤或储存, 涉及前额叶皮层和基底核、后顶叶皮层的协同作用。过滤效能的变化方向受到年龄、特殊障碍、情绪、认知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仍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厘清过滤效能与工作记忆容量的关系, 辨明过滤效能的心理实现过程, 探索不同年龄、特殊障碍和职业等群体过滤效能的脑机制以及提升基础研究范式的生态学效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记忆中的积极效应:情绪效价与任务相关性的影响
    丁琳洁, 李旭, 尹述飞
    2021, 29 (4):  652-664.  doi: 10.3724/SP.J.1042.2021.00652
    摘要 ( 2606 )   HTML ( 208 )  
    PDF(767KB) ( 2972 )  

    积极效应指相比于年轻人, 老年人更倾向于优先加工积极情绪刺激而非消极情绪刺激。近年来工作记忆的研究发现积极效应会受到情绪效价与任务相关性的影响:情绪效价作为任务相关属性的研究支持工作记忆中存在积极效应, 具体表现为老年人对积极情绪刺激记忆的增强, 以及对消极情绪刺激记忆的减弱; 情绪效价作为工作记忆任务无关属性的研究相对较少, 且未发现一致的积极效应, 提示情绪效价及任务相关性均为影响工作记忆积极效应的关键因素。脑成像的研究初步表明, 工作记忆中情绪加工上的年龄效应与背侧执行系统和腹侧情绪系统的随龄功能变化有关。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与双竞争模型对工作记忆中的积极效应具备较大的解释力, 而动态整合理论尚缺乏实证研究支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究老年人工作记忆不同阶段情绪加工的特点, 澄清不同情绪材料内在编码过程上的差异对积极效应发生机制的潜在影响, 探讨情绪效价及任务相关性影响工作记忆积极效应的关键神经环路, 并揭示情绪工作记忆训练提升老年人认知功能与情绪体验的内在机制及其潜在应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抑制引起的遗忘及其神经机制
    关旭旭, 王红波
    2021, 29 (4):  665-676.  doi: 10.3724/SP.J.1042.2021.00665
    摘要 ( 1721 )   HTML ( 96 )  
    PDF(618KB) ( 2123 )  

    当面对不愉快的提醒时, 人们通常会试图阻止那些不想要的记忆出现在脑海中。先前的研究表明, 抑制不想要的记忆的检索会降低这些记忆的可及性, 引起遗忘, 这一效应称为抑制引起的遗忘(suppression- induced forgetting, SIF)。SIF的神经机制涉及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额中回的激活增加, 以及海马的激活受到抑制。SIF的程度受记忆材料的情绪效价、个体的病理性情绪状态和训练的影响。未来研究应在深入了解SIF神经机制的基础上, 考虑如何提高临床病理性记忆的SIF效果, 以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际互动中社会学习的计算神经机制
    黎穗卿, 陈新玲, 翟瑜竹, 张怡洁, 章植鑫, 封春亮
    2021, 29 (4):  677-696.  doi: 10.3724/SP.J.1042.2021.00677
    摘要 ( 1752 )   HTML ( 156 )  
    PDF(1650KB) ( 2515 )  

    人类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他人的行为对他人特质、意图及特定情境下的社会规范进行学习, 是优化决策、维护积极社会互动的重要条件。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通过结合计算模型与神经影像技术对社会学习的认知计算机制及其神经基础进行了深入考察。已有研究发现, 人类的社会学习过程能够较好地被强化学习模型与贝叶斯模型刻画, 主要涉及的认知计算过程包括主观期望、预期误差和不确定性的表征以及信息整合的过程。大脑对这些计算过程的执行主要涉及奖惩加工相关脑区(如腹侧纹状体与腹内侧前额叶)、社会认知加工相关脑区(如背内侧前额叶和颞顶联合区)及认知控制相关脑区(如背外侧前额叶)。需要指出的是, 计算过程与大脑区域之间并不是一一映射的关系, 提示未来研究可借助多变量分析与脑网络分析等技术从系统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考察大尺度脑网络如何执行不同计算过程。此外, 将来研究应注重生态效度, 利用超扫描技术考察真实互动下的社会学习过程, 并更多地关注内隐社会学习的计算与神经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造力产生过程中的神经振荡机制
    叶超群, 林郁泓, 刘春雷
    2021, 29 (4):  697-706.  doi: 10.3724/SP.J.1042.2021.00697
    摘要 ( 1306 )   HTML ( 107 )  
    PDF(653KB) ( 2263 )  

    创造力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神经电生理技术因其高时间分辨率, 可以准确地揭示创造力产生进程中的神经振荡机制, 从而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创造力的本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单节律alpha神经振荡会随着创造力的增加而增强, 这反映了创造力产生过程中的内部信息加工需求增加、自上而下的抑制控制增强。同时, 多频段神经振荡交叉节律耦合体现了创造性产生过程中额叶、颞叶和顶叶等多脑区之间信息交流的动态变化。未来研究应该以整合理论框架为基础, 结合多层次多方法的研究工具, 引进更生态化的数理计算方法, 并利用计算神经科学建模来预测个体创造力发展趋势, 从而全面深刻地认识创造力的本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让智慧插上创造的翅膀:创造动力系统的激活及其条件
    张亚坤, 陈宁, 陈龙安, 施建农
    2021, 29 (4):  707-722.  doi: 10.3724/SP.J.1042.2021.00707
    摘要 ( 1780 )   HTML ( 94 )  
    PDF(1823KB) ( 3023 )  

    创造力是一个集个人、团体、社会、文化相互交织的系统, 因此创造力的培养也需要综合考虑。本文在融合以往创造力研究的基础上, 建构了一套系统创造力培养的“蝴蝶理论”, 创造力培养需要抓住核心来统领全局, 同时兼顾创造力培养所需要统筹兼顾的各个部分。动力系统的激活是创造力培养的核心。新颖、适用的创造性成果的产出, 需要社会文化中的个体或团体在创造性心理动力的基础上来完成。创造性心理动力有效的激活则需要一些基本条件, 如在认知层面, 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 如一般认知能力、思维方法的掌握、元认知以及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等;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 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等是创造力得以发挥的必要条件, 推而广之还包括:合理的社会支持、互动以及文化的包容等等。除了理论方面的整合, 本文还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如何激活学生的动力系统, 重点分析了什么是兴趣以及如何激发个体的兴趣, 因为以兴趣爱好为核心的内部动机是自主性最高的动力来源。本文从理论(创造力培养的蝴蝶理论)与实践(创造力培养的兴趣激发)两个角度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了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好奇心的机制及作用
    黄骐, 陈春萍, 罗跃嘉, 伍海燕
    2021, 29 (4):  723-736.  doi: 10.3724/SP.J.1042.2021.00723
    摘要 ( 5015 )   HTML ( 375 )  
    PDF(1705KB) ( 7063 )  

    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 好奇心是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主题。大脑多个脑区的分工和协同作用, 使个体形成了产生与评估预测误差、触发与缓解好奇心以及产生惊奇与新预测误差的认知过程。这些认知过程能够减少对事物和环境的预测误差与信息差距, 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好奇心在个体终生发展过程中, 对促进认知功能, 保持心理和身体健康有积极的作用。未来研究可以从跨物种、跨学科和多领域交叉的角度切入, 推动好奇心主题研究的深入、研究手段的发展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眼动研究的证据
    白玉, 杨海波
    2021, 29 (4):  737-746.  doi: 10.3724/SP.J.1042.2021.00737
    摘要 ( 1773 )   HTML ( 144 )  
    PDF(615KB) ( 2487 )  

    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个体的一种表现。近年来, 研究者利用眼动技术探讨了注意偏向的加工特点及其内在机制。尽管针对是否存在注意定向加速、注意解除困难或注意回避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但都试图为验证如警戒-回避模型、注意保持模型等提供眼动证据。未来研究在记录PTSD个体注视模式时, 不仅需要从多个维度构建、整合PTSD个体的眼动模型, 也要结合多种技术从多模态角度共同考察PTSD个体的威胁信息注意偏向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行为学中的时间相关研究与未来方向
    董小炜, 秦昕, 陈晨, 黄鸣鹏, 邓惠如, 周汉森, 宋博迪
    2021, 29 (4):  747-760.  doi: 10.3724/SP.J.1042.2021.00747
    摘要 ( 1490 )   HTML ( 84 )  
    PDF(718KB) ( 1908 )  

    绝大部分组织行为学研究都是从静态视角聚焦变量在一段时间内的整体平均水平, 而忽视了时间的角色, 如变量在一段时间内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引入时间的角色, 从动态视角关注变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结果, 可能为现有研究提供新的、突破性视角, 进而帮助拓展传统管理理论。鉴于其对理论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 部分新近研究开始逐步关注时间的角色, 从动态视角探索变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然而, 整体来看, 这类研究仍相对较少, 且分散在不同的研究领域, 还未能形成结构化体系。基于此, 在将相关研究按照两个维度——变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的类别(趋势 vs. 波动)与变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的角色(自变量 vs. 因变量)分为四大类别后, 系统地回顾和梳理相关研究, 并厘清研究背后的理论机制。最后, 基于以上梳理分析, 未来研究可从关注变量的波动; 考察趋势、波动和整体平均水平等的交互作用等角度出发, 更加全面、系统地扩展组织行为学理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