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2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构想
    ·研究方法·
    研究前沿
    其他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构想
    如何解决团队创新悖论?基于成员认知风格“组型”与“构型”视角的探究
    赵锴, 向姝婷
    2021, 29 (1):  1-18.  doi: 10.3724/SP.J.1042.2021.00001
    摘要 ( 1664 )   HTML ( 105 )  
    PDF(1058KB) ( 2915 )  

    如何提升团队创新绩效?这是近年来管理实践界与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鉴于创新是一项兼具“探索”与“利用”双元特征的活动, 懂得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悖论关系就成为提升团队创新绩效的关键。基于成员认知风格的微观视角, 从“组型”与“构型”两方面探索了解决这一悖论关系的方法。具体而言:(1)成员认知风格组型与团队领导行为之间的互补效应有助于解决团队创新悖论; (2)在合理的“成员认知风格-工作角色要求”构型基础上, 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有助于解决团队创新悖论。进一步地, 还基于阴阳哲学思想研究了解决团队创新悖论的内在机制。为论证相关理论命题, 将开展三个研究模块,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提出的研究模型进行检验。相关发现不仅有助于丰富从微观视角研究团队创新前因、悖论管理方法的理论成果, 还将为企业的创新管理实践提供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信任博弈范式真的能测量信任吗?
    贡喆, 唐玉洁, 刘昌
    2021, 29 (1):  19-30.  doi: 10.3724/SP.J.1042.2021.00019
    摘要 ( 2923 )   HTML ( 177 )  
    PDF(642KB) ( 4494 )  

    信任博弈范式测量信任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 社会偏好与风险偏好可能在范式变动中对投资信任水平产生影响, 降低信任博弈的内部效度。另一方面, 信任博弈与量表信任的相关水平较低, 这可能和态度与行为差异、测量类型差异以及测量范式的不足有关。虽然存在争议, 但总体而言, 信任博弈范式仍然是较为适宜的信任测量手段。未来信任博弈范式可在:验证信任博弈范式变动的科学性; 进一步澄清信任博弈范式与量表信任的低相关问题; 拓展信任博弈范式的测量维度以及提升信任博弈范式的生态效度等方面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γ节律神经振荡:反映自闭症多感觉整合失调的一项重要生物指标
    贾磊, 徐玉帆, 王成, 任俊, 汪俊
    2021, 29 (1):  31-44.  doi: 10.3724/SP.J.1042.2021.00031
    摘要 ( 1424 )   HTML ( 55 )  
    PDF(746KB) ( 1533 )  

    多感觉整合是对不同感官信息进行选择、联系、统一乃至解释的加工过程, 它需要神经系统不同功能区域的共同投入与相互协调, 以实现多种感觉信息的时间捆绑以及全局性的预测编码。而γ神经振荡因具有反映神经皮层兴奋/抑制的平衡状况, 实现多感官信息的时间同步, 以及通过跨频耦合实现全局性预测编码的特点, 在多感觉整合的加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正常个体, 自闭症患者神经系统中的GABA中间神经元存在结构与功能异常, 导致γ神经振荡紊乱, 由此破坏了正常的时间同步以及预测编码加工, 并最终引发多感觉整合失调。基于上述因果关联, 未来研究可结合无创可逆性干预技术, 以γ节律神经振荡为生物反馈指标, 形成科学系统化的临床干预治疗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视觉注意捕获的快速脱离假说与信号抑制假说
    张帆, 陈艾睿, 董波, 王爱君, 张明
    2021, 29 (1):  45-55.  doi: 10.3724/SP.J.1042.2021.00045
    摘要 ( 1586 )   HTML ( 113 )  
    PDF(650KB) ( 1965 )  

    快速脱离假说和信号抑制假说都是将传统的自下而上捕获和自上而下控制结合起来的混合模式假说。快速脱离假说认为突显干扰物总能在第一时间自下而上地捕获注意, 当突显干扰物与任务要求不符时, 注意会迅速脱离该位置。信号抑制假说认为突显干扰物都会产生“注意我”的信号, 当突显干扰物与任务要求不符时, 该信号会被自上而下地抑制以阻止注意捕获发生。前者相关的研究多采用空间线索提示范式和眼动脱离范式, 实验中被试采取独子探测策略, 而后者相关的研究多采用额外单例范式的变式, 实验中被试采取特征探测策略。未来研究应采用不同的刺激类型和实验方法进一步为两个假说提供证据支持, 同时要关注奖赏、训练等因素对“捕获-脱离”和“信号-抑制”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眼视差的神经机制与知觉学习效应
    王葛彤, 席洁, 陈霓虹, 黄昌兵
    2021, 29 (1):  56-69.  doi: 10.3724/SP.J.1042.2021.00056
    摘要 ( 2243 )   HTML ( 96 )  
    PDF(3496KB) ( 2251 )  

    双眼瞳距使得空间某物体在左右眼视网膜的成像存在微小位置差异, 这种差异被称为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 是立体视知觉的重要信息来源。对双眼视差的心理物理学研究始于18世纪初, 迄今已有接近两百年的历史。近年来, 双眼视差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用电生理、脑成像技术考察双眼视差在视觉背、腹侧通路的模块化表征, 其脑区表征反映出视觉系统的层级式、平行式加工规律。其二是应用知觉学习范式研究双眼视差的可塑性。未来研究应综合脑成像和神经调控技术考察双眼视差的神经机制及其学习效应, 包括双眼视差与多种深度线索间的信息整合和交互作用。应用方向上, 可结合虚拟现实等技术优化训练范式, 实现立体视力的康复和增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听觉线索与个体差异对音乐紧张感加工的影响
    孙丽君, 马小龙, 杨玉芳
    2021, 29 (1):  70-78.  doi: 10.3724/SP.J.1042.2021.00070
    摘要 ( 942 )   HTML ( 58 )  
    PDF(572KB) ( 1598 )  

    音乐无他, 张弛而已。音乐紧张感架起了客观音响与主观体验之间的桥梁, 是音乐情绪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音乐紧张感加工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客体与主体两方面。研究发现, 声学要素与调性结构是影响音乐紧张感诱发的声音线索, 而文化背景与音乐能力是影响听者对紧张感加工的个体因素。未来需要对时间结构与长时程调性结构诱发的紧张感及其机制进行深入探究, 这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音乐紧张感与情绪加工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错误记忆产生的认知与神经机制:信息加工视角
    郭滢, 龚先旻, 王大华
    2021, 29 (1):  79-92.  doi: 10.3724/SP.J.1042.2021.00079
    摘要 ( 1713 )   HTML ( 138 )  
    PDF(700KB) ( 3015 )  

    采用信息加工视角, 在划分不同信息来源的基础上分析编码、存储(巩固)、再激活/再巩固和提取的一系列加工过程如何导致错误记忆形成, 由此总结出错误记忆产生的三个可能原因:(1)因缺乏针对目标事物特异性细节的记忆表征而侧重于编码和提取目标和非目标事物共享的抽象记忆表征, 使被试更倾向于依赖抽象表征对缺失的目标细节进行重构, 引发错误记忆; (2)目标事物启动了对应图式, 导致与图式相关的非目标事物记忆表征得到增强, 引发错误记忆; (3)误导信息干扰了再度激活状态下目标事物的记忆表征, 妨碍其进行准确的记忆再巩固, 从而引发错误记忆。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目标事物特异性细节的表征区域、不同类型的图式表征促进非目标事物记忆表征的具体机制以及提取阶段的图式复现对错误记忆形成的影响等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肢体运动信息如何在工作记忆中存储?
    谢婷婷, 王丽娟, 王天泽
    2021, 29 (1):  93-101.  doi: 10.3724/SP.J.1042.2021.00093
    摘要 ( 1057 )   HTML ( 45 )  
    PDF(529KB) ( 1398 )  

    肢体运动(空间位置运动与身体模式运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重要途径。以往行为学和脑成像研究分别探讨了空间位置运动信息和身体模式运动信息的工作记忆存储问题, 发现两种肢体运动信息的存储均独立于语音环、视空间画板的视觉子系统, 需要视空间画板的空间子系统的参与; 两种肢体运动信息激活的脑区(运动相关皮层)独立于语音环、视空间画板的视觉子系统和空间子系统, 并存在差异。这表明, 现有的工作记忆多成分模型不能完全解释肢体运动信息的存储。据此可推论, 工作记忆系统中可能存在一个负责处理肢体运动信息的“肢体运动系统”, 其隶属于视空间画板, 与视觉子系统和空间子系统并存; 其激活脑区因肢体运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反刍思维与注意脱离损坏的关系及其神经机制
    刘启鹏, 赵小云, 王翠艳, 徐艺雅, 王淑燕
    2021, 29 (1):  102-111.  doi: 10.3724/SP.J.1042.2021.00102
    摘要 ( 2117 )   HTML ( 124 )  
    PDF(645KB) ( 2174 )  

    反刍思维是一种重复性的消极思维, 会让个体将注意集中在消极痛苦的事情上。研究表明, 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虽然是相互独立的概念, 但是二者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具体表现在注意脱离损坏会预测个体的反刍思维以及反刍思维有关的注意脱损坏可能是受到意识控制的。同时, 反刍思维的类型和自我相关性在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关系中的作用依然需要进一步探究。另外, 注意脱离有关的训练明显地改善了个体的反刍思维。并且, 杏仁核的过度激活, 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对自我相关消极信息的调节异常, 右背外侧前额叶(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的活动异常以及与注意有关的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可能是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相互影响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词汇共现频率视角下语义联想效应及其神经机制
    李雨桐, 隋雪
    2021, 29 (1):  112-122.  doi: 10.3724/SP.J.1042.2021.00112
    摘要 ( 951 )   HTML ( 40 )  
    PDF(580KB) ( 1138 )  

    词汇识别与记忆受到词汇之间语义联想关系的影响。鉴于自由联想方法建立词汇语义联想关系的局限性, 研究者们提出用共现联想法建立词汇之间的语义联想关系。本文对词汇共现频率视角下的语义联想效应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 语义联想的丰富程度和关联程度影响词汇的加工; 与少语义联想词相比, 多语义联想词导致P200波幅增大和N400波幅减小; 语义联想加工涉及的脑区主要是额上回和左内侧颞叶区域。未来研究需要探讨自由联想法和共现联想法建立语义联想关系的差异, 基于共现联想法进一步地探究语义联想的行为规律和神经机制, 并从共现联想的角度开展汉语语义联想效应及神经机制的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音乐愉悦体验的神经机制
    周璨, 周临舒, 蒋存梅
    2021, 29 (1):  123-130.  doi: 10.3724/SP.J.1042.2021.00123
    摘要 ( 1792 )   HTML ( 143 )  
    PDF(515KB) ( 2397 )  

    愉悦情绪体验是音乐活动中最普遍的心理现象。通过系统回顾相关的神经科学研究, 认为音乐愉悦体验与大脑奖赏系统的活动有关, 并涉及伏隔核与听觉皮层等其他脑区的交互。在这个过程中, 多巴胺的传递与音乐愉悦体验存在因果联系。基于预期视角, 奖赏预测误差理论和音乐信息理论模型可以解释音乐愉悦体验的产生机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伏隔核及各皮层在音乐愉悦体验中的功能, 并整合不同的预期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豪感的神经基础:比较的视角
    沈蕾, 江黛苔, 陈宁, 刘伟
    2021, 29 (1):  131-139.  doi: 10.3724/SP.J.1042.2021.00131
    摘要 ( 1562 )   HTML ( 70 )  
    PDF(555KB) ( 1849 )  

    自豪感是对自身成就进行评估时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神经基础研究表明, 心理理论、自我参照、情绪、奖赏和记忆等相关脑区的协同作用构成了自豪感的神经基础, 而神经和生理的比较研究则揭示了自豪感和其他基本情绪以及道德情绪等在神经基础上的异同。以上结果为理解自豪感的复杂神经机制提供了依据。未来研究应对不同种类自豪感以及自豪感与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神经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质成瘾领域延迟折扣研究中的外部效度问题
    杨玲, 刘文鑫, 张炀, 张建勋, 牛禄霖
    2021, 29 (1):  140-149.  doi: 10.3724/SP.J.1042.2021.00140
    摘要 ( 1206 )   HTML ( 57 )  
    PDF(540KB) ( 1603 )  

    物质成瘾者的跨期决策缺陷已被大量使用金钱延迟折扣任务的研究所证实。然而近年来, 来自金钱延迟折扣任务变式(成瘾物质延迟折扣任务、性延迟折扣任务和跨类别延迟折扣任务)的发现表明, 在物质成瘾领域的延迟折扣研究中单一使用金钱延迟折扣任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 物质成瘾者对金钱的延迟折扣水平可能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对成瘾物质、性和其它自然奖赏的延迟折扣水平; 其次, 仅使用单一延迟折扣任务可能存在对物质成瘾者跨期决策过程的过度简化; 最后, 金钱延迟折扣任务较其变式对物质成瘾者的一些临床特征不够敏感。未来研究应进一步丰富、拓展物质成瘾领域的跨类别延迟折扣研究, 并对可能影响跨期决策的时间因素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即刻消退缺损的原因分析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
    王红波, 关旭旭, 李梓萌
    2021, 29 (1):  150-159.  doi: 10.3724/SP.J.1042.2021.00150
    摘要 ( 799 )   HTML ( 37 )  
    PDF(598KB) ( 869 )  

    即刻消退缺损(immediate extinction deficit, IED)是指在条件性恐惧习得后, 立即进行的消退训练不能长期抑制恐惧记忆的现象。IED可能与消退起始时的应激水平和事件分割等因素有关。在高应激水平下, 消退记忆的巩固受损导致IED; 而在中等或较低的应激水平条件下, 即刻消退有效但效果可能容易受事件分割的影响。IED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涉及应激激活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 去甲肾上腺素引起杏仁核基底外侧核(basolateral amygdala, BLA)过度兴奋, 然后BLA通过投射突触抑制在恐惧消退中起核心作用的内侧前额叶神经元的活动。未来研究应注意即刻消退缺损引起的长期后果, 并深入探讨如何优化即刻消退在临床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童年贫困与晚年认知老化:加速还是延缓?
    赵鑫, 郑巧萍
    2021, 29 (1):  160-166.  doi: 10.3724/SP.J.1042.2021.00160
    摘要 ( 1480 )   HTML ( 100 )  
    PDF(431KB) ( 2451 )  

    童年贫困与晚年认知老化的关系尚存争议。有的研究表明, 童年贫困会加速个体的认知老化, 但是也有研究发现童年贫困会延缓个体的认知老化, 这与社会流动性起到的调节作用有关。对于童年贫困个体, 低稳定或者社会经济地位的向下流动(即长期贫困)会使逆境产生的消极影响不断累积, 从而加速个体的认知老化; 而心理韧性高的童年贫困个体, 可能会促使社会经济地位向上流动, 这会增加个体的认知储备, 并提升特定认知能力, 进而延缓认知老化。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应该探讨童年主观贫困与认知老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童年贫困对不同认知能力老化的影响, 也应关注童年贫困与晚年认知老化关系研究中的幸存者偏差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团队中帮助行为的多水平整合模型
    金杨华, 施荣荣, 谢江佩
    2021, 29 (1):  167-177.  doi: 10.3724/SP.J.1042.2021.00167
    摘要 ( 904 )   HTML ( 46 )  
    PDF(707KB) ( 1598 )  

    团队中帮助行为包含团队成员个体帮助行为, 成员-成员的人际帮助, 以及团队帮助行为。既有研究聚焦于团队中个体帮助行为的积极作用, 忽视了施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二元关系影响、以团队为研究层级的帮助行为机理及团队中不同层级间的影响效应研究。研究提出团队中帮助行为的多水平整合理论模型框架, 认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团队帮助行为的涌现溢出机制及团队中帮助行为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的内在心理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计算模型视角下信任形成的心理和神经机制——基于信任博弈中投资者的角度
    高青林, 周媛
    2021, 29 (1):  178-189.  doi: 10.3724/SP.J.1042.2021.00178
    摘要 ( 1269 )   HTML ( 76 )  
    PDF(746KB) ( 1848 )  

    人际信任渗透在社会交互的各个方面, 是促进和维持合作的重要基石。以往研究者借助信任博弈范式, 主要探讨了人际信任的理论模型、生物基础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近年来, 研究者开始将计算模型应用于信任博弈的数据分析中, 深入挖掘人际信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将计算模型与神经影像技术结合, 加深对信任行为背后脑机制的理解。目前将计算模型应用于信任博弈范式中的研究主要针对“信任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科学问题, 未来要进一步发展计算模型方法, 结合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 应用于精神疾病人群中, 以深入理解正常和异常信任形成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其他
    《心理科学进展》2020年度审稿专家名录
    2021, 29 (1):  190-190. 
    摘要 ( 677 )   PDF(272KB) ( 9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