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启武, 王之焕, 任志洪, 于丽霞, 吴才智. 视频咨询不会削弱咨询效果:来自与线下面询比较的证据[J]. 心理学报, 2023, 55(11): 1845-1858. |
[2] |
张文芸, 卓诗维, 郑倩倩, 关颖琳, 彭微微. 自闭特质对疼痛共情的影响:疼痛负性情绪和认知的中介作用[J]. 心理学报, 2023, 55(9): 1501-1517. |
[3] |
陈诗韵, 屈笛扬, 卜禾, 梁凯欣, 张沛超, 迟新丽. 迷“网”的少年:网瘾风险青少年的症状演化*[J]. 心理学报, 2023, 55(9): 1465-1476. |
[4] |
梅颖, 刘郡彤, 刘红红, 傅洋, 罗熙, 雷怡. 自悯写作对恐惧消退的促进作用[J]. 心理学报, 2023, 55(8): 1317-1329. |
[5] |
王妹, 程思, 李宜伟, 李红, 张丹丹. 背外侧前额叶在安慰剂效应中的作用:社会情绪调节研究[J]. 心理学报, 2023, 55(7): 1063-1073. |
[6] |
李彧, 位东涛, 邱江. 抑郁症的人格类型及其脑功能连接基础[J]. 心理学报, 2023, 55(5): 740-751. |
[7] |
高可翔, 张岳瑶, 李思瑾, 袁加锦, 李红, 张丹丹. 腹内侧前额叶在内隐认知重评中的因果作用[J]. 心理学报, 2023, 55(2): 210-223. |
[8] |
王文超, 原昊, 伍新春. 灾后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状的共存模式[J]. 心理学报, 2022, 54(12): 1503-1516. |
[9] |
梁一鸣, 杨璐溪, 席居哲, 刘正奎. 睡眠问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各症状间的独特作用:基于交叉滞后网络分析模型[J]. 心理学报, 2022, 54(10): 1206-1215. |
[10] |
廖友国, 陈建文, 张妍, 彭聪. 儿童青少年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的双向关系: 纵向研究的元分析[J]. 心理学报, 2022, 54(7): 828-849. |
[11] |
王铭, 孙启武, 柳静, 任志洪, 江光荣.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22, 54(2): 168-181. |
[12] |
陈玉明, 李思瑾, 郭田友, 谢慧, 徐锋, 张丹丹. 背外侧前额叶对主动遗忘负性社会反馈的作用:针对抑郁症的TMS研究[J]. 心理学报, 2021, 53(10): 1094-1104. |
[13] |
赖丽足, 任志洪, 颜懿菲, 牛更枫, 赵春晓, 罗梅, 张琳. 共情的双刃剑效应:COVID-19心理热线咨询师的继发性创伤应激和替代性创伤后成长[J]. 心理学报, 2021, 53(9): 992-1002. |
[14] |
莫李澄, 郭田友, 张岳瑶, 徐锋, 张丹丹. 激活右腹外侧前额叶提高抑郁症患者对社会疼痛的情绪调节能力:一项TMS研究[J]. 心理学报, 2021, 53(5): 494-504. |
[15] |
孙启武, 吴才智, 于丽霞, 王巍欣, 沈国成. 阅读进度反馈信息对工作同盟和咨询效果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21, 53(4): 349-3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