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温秀娟, 马毓璟, 谭斯祺, 李芸, 刘文华. 身体还是认知努力的损害?抑郁症努力奖赏动机评估及计算模型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5, 33(1): 107-122. |
[2] |
丁颖, 汪紫滢, 李卫东. 抑郁症疼痛加工的行为特点及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8): 1315-1327. |
[3] |
车强燕, 孙韵琳, 靳佳, 朱春燕, 汪凯, 叶榕, 余凤琼. 神经反馈增强积极情绪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2): 342-363. |
[4] |
吴朝毅, 王振. 抑郁症情绪失调的动态特征:情绪动力学的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2): 364-385. |
[5] |
刘文华, 温秀娟, 陈灵, 杨瑞, 胡逸儒. 奖励期待和结果评估的脑电成分在精神疾病研究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5): 783-799. |
[6] |
张伟霞, 席敏, 阴甜甜, 王成, 司书宾. 基于网络分析的抑郁症产生与演变预测[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11): 2129-2141. |
[7] |
陈祥和, 李文秀, 刘波, 殷荣宾. 骨源性因子ucOCN在运动抗抑郁中的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2): 375-388. |
[8] |
黄观澜, 周晓璐. 抑郁症患者的语言使用模式[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5): 838-848. |
[9] |
秦浩方, 黄蓉, 贾世伟. 反馈相关负波:一种抑郁症的生物标记物[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3): 404-413. |
[10] |
邸天琪, 黄昱静, 高军. 催产素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母性行为的调节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3): 456-464. |
[11] |
董健宇, 韦文棋, 吴珂, 妮娜, 王粲霏, 付莹, 彭歆. 机器学习在抑郁症领域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2): 266-274. |
[12] |
区健新, 吴寅, 刘金婷, 李红. 计算精神病学:抑郁症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新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 111-127. |
[13] |
陈子晨, 张慧娟, 汪新建, 吕小康. 抑郁症起源的三类理论视角 *[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6): 1041-1053. |
[14] |
刘美玲, 田喜洲, 郭小东. 品格优势及其影响结果[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12): 2180-2191. |
[15] |
段文杰, 卜禾. 积极心理干预是“新瓶装旧酒”吗?[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10): 1831-18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