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陆静怡, 邱天, 陈宇琦, 方晴雯, 尚雪松. 人心难读:冲突中的预测偏差及其心理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7): 1439-1447. |
[2] |
刘爽爽, 肖斌, 王葵, 陈楚侨. 体型知觉的准确性及其认知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1): 2529-2539. |
[3] |
吴梦慧, 谢久书, 邓铸. 视觉观点采择中自我中心性偏差的抑制和归因之争[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 179-187. |
[4] |
曾宪卿, 许冰, 孙博, 叶健彤, 傅世敏. EMMN受偏差-标准刺激对类型和情绪类型影响: 来自元分析的证据[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7): 1163-1178. |
[5] |
欧红蕾, 孙炳海, 张文海, 李伟健. 勿以恶小而为之:滑坡效应的心理机制及预防策略[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4): 650-660. |
[6] |
熊素红, 孙洪杰, 陆佶, 姚琦, 张全成. 具身认知视角的饮食消费行为——基于心理模拟“具身”方式[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3): 486-496. |
[7] |
申传刚, 杨璟, 胡三嫚, 何培旭, 李小新. 辱虐管理的应对及预防:正念的自我调节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2): 220-229. |
[8] |
孙琳, 段涛, 陈宁. 情绪预测偏差的成因及干预[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2): 2018-2026. |
[9] |
孙庆洲, 邬青渊, 张静, 江程铭, 赵雷, 胡凤培. 风险决策的概率权重偏差:心理机制与优化策略[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5): 905-913. |
[10] |
朱海腾, 李川云. 共同方法变异是“致命瘟疫”吗?——论争、新知与应对[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4): 587-599. |
[11] |
李海虹, 邓州, 何欣, 申劭婧, 邹雅雯, 朱敏帆, 王芸, 谢晓非. 源于“反常”终于“常理”的禀赋效应[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3): 394-405. |
[12] |
刘冰茜, 李雪冰. 解释偏向矫正:“自下而上”地改变 社交焦虑个体的解释偏向?[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5): 859-871. |
[13] |
刘效广, 王志浩. 情与理对立视角下管理者亲社会违规 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机理:一项跨层次追踪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2): 191-203. |
[14] |
邓小平, 徐晨, 程懋伟, 张向葵. 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同伴选择和影响效应:基于纵向社会网络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25(11): 1898-1909. |
[15] |
林潇骁;罗非;王锦琰;. 情绪通路异常与认知情绪偏差:慢性痛与抑郁症共病的神经心理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24(5): 725-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