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晓, 谢彬, 彭坚, 聂琦. 职场孤独感的形成原因与作用机理:基于调节匹配理论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7): 1463-1481. |
[2] |
文博, 陶磊. 中国情境下公共服务动机的理论构建与绩效转换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2): 239-254. |
[3] |
邱小燕, 葛艳莹, 胡超. 表达性写作应用于社会灾难时期心理救援的理论探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2): 2799-2808. |
[4] |
张辉华. 社会网络视角的团队情绪智力[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8): 1381-1395. |
[5] |
龚艳萍, 陈卓, 谢菊兰, 谢笑春. 手机冷落行为的前因、后果与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7): 1258-1267. |
[6] |
张颖, 杨付. 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本土化发展 *[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6): 1121-1130. |
[7] |
张颖, 杨付. 主动性人格:机制与未来走向[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25(9): 1544-1551. |
[8] |
陈晨, 杨付, 李永强. 职场排斥的作用机制与本土化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25(8): 1387-1400. |
[9] |
许龙, 高素英, 刘宏波, 杨鹏. 中国情境下员工幸福感的多层面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25(12): 2179-2191. |
[10] |
孙健敏;陆欣欣. 伦理型领导的概念界定与测量[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25(1): 121-132. |
[11] |
陈武英;刘连启. 情境对共情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24(1): 91-100. |
[12] |
吕遥迪;吴恺君;张雨青. 中国创伤后应激反应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23(8): 1324-1330. |
[13] |
王娱琦;余震坤;罗宇;陈杰明;蔡华俭. 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学研究:西方与中国概况[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23(3): 510-519. |
[14] |
李永强;黄 姚. 个性特征与社会网络特征的关系及其本土化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11): 1801-1813. |
[15] |
汪新建;史梦薇. 中国人压力应对研究:基于主位与客位的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7): 1239-1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