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笑晗, 陈明隆, 郭静. 机器学习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识别及转归预测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4): 851-862. |
[2] |
杨群, 朱兵, 俞奕铭, 张敬敏, 薛孟孟. 应激环境下亲社会性的增加:来自不同类型的亲社会偏好的研究证据[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2): 2809-2824. |
[3] |
郭静, 刘笑晗, 黄宁. 基于长尾效应的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转归机制及干预策略[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0): 2154-2163. |
[4] |
张萦倩, 赵光义, 韩雨薇, 张静怡, 曹成琦, 王力, 张昆林.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 98-114. |
[5] |
武丽丽, 程刚, 张大均. 重复性急性应激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及调控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8): 1358-1370. |
[6] |
白玉, 杨海波. 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眼动研究的证据[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4): 737-746. |
[7] |
孙俊芳, 辛自强, 包呼格吉乐图, 刘敏, 岳衡. 幸福感的稳态与跃迁:一个新的整合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3): 481-491. |
[8] |
薛冰, 王雪娇, 马宁, 高军. 催产素调控心理韧性:基于对海马的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2): 311-322. |
[9] |
王红波, 关旭旭, 李梓萌. 即刻消退缺损的原因分析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1): 150-159. |
[10] |
李婉如, 库逸轩. 急性应激影响工作记忆的生理心理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9): 1508-1524. |
[11] |
杨瑜, 李鸣, 陈红. 母性应激对母性行为和心理功能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 128-140. |
[12] |
程一智, 吴寅, 李红. 应激条件下的双重学习系统[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6): 1044-1057. |
[13] |
崔荣荣. 心理社会应激的免疫反应规律与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5): 821-833. |
[14] |
张慧会, 张亮. 早期应激对情绪调节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7): 1193-1203. |
[15] |
邓潇斐, 郭建友. Parvalbumin阳性中间神经元缺陷在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中的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11): 1992-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