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2025年, 第3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多学科视角下的孤独症神经心理机制专栏
以全新视角看待孤独症的社交沟通:双重共情问题
曹守静, 王馨
2025, 33 (4):  539-547.  doi: 10.3724/SP.J.1042.2025.0539 cstr: 32111.14.2025.0539
摘要 ( 547 )   HTML ( 98 )  
PDF(514KB) ( 762 )   审稿意见

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型的引领下, 多数将孤独症社交沟通问题归咎于其自身的不足, 而双重共情问题(double empathy problem)是以社会沟通本质的双向性为基点, 认为孤独症难以融入社会环境不仅由于其自身无法理解典型发展人群, 典型发展人群亦难以理解孤独症, 由于双方之间感知和理解的不匹配, 信息的双向脱节, 从而导致双方的互动困难。一系列相关研究证实双重共情问题的存在, 其内部机制包括行为表达方式的不同和污名化现象, 可通过共同阅读模式、同伴支持和人际同步性方式进行干预。未来研究需关注更多年龄层面的孤独症间社交沟通情况, 研究评估需考虑孤独症特殊的共情表达, 深入研究双方互动过程, 并鼓励扩展更多有效的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症谱系障碍多模态磁共振脑影像模式识别
单晓龙, 陈华富, 段旭君
2025, 33 (4):  548-564.  doi: 10.3724/SP.J.1042.2025.0548 cstr: 32111.14.2025.0548
摘要 ( 214 )   HTML ( 20 )  
PDF(573KB) ( 326 )   审稿意见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组高度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ASD患病率日趋升高、异质性强、会造成终生影响, 但其神经病理机制仍不清楚。磁共振多模态脑影像为揭示ASD的影像学脑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基于单模态磁共振脑影像的研究已经发现了ASD在大脑结构、功能及脑网络层面都表现出了广泛的异常, 其异常区域包括了杏仁核、梭状回、眶额皮层、内侧前额叶、前扣带、颞顶联合区以及脑岛等, 这些脑区大多都涉及到了“社会脑”网络。虽然图像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决策级融合的多模态脑影像分析框架在揭示被试神经机制过程中提供了多维度、多层级的信息, 但是基于多模态磁共振脑影像融合的ASD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磁共振脑影像的ASD辅助诊断及亚型划分有望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未来的研究可以构建一个融合多模态脑影像的分析框架, 结合大脑功能、结构以及网络等多维度信息, 全面刻画ASD发生发展规律, 揭示其非典型神经发育机制。除此之外, 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挖掘ASD “社会脑”网络异常机制, 探索ASD社交障碍环路, 寻找潜在精准神经调控靶点, 助力临床实现ASD精准诊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脑异常发育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系
涂海霞, 翁旭初, 徐波
2025, 33 (4):  565-573.  doi: 10.3724/SP.J.1042.2025.0565 cstr: 32111.14.2025.0565
摘要 ( 170 )   HTML ( 9 )  
PDF(462KB) ( 164 )   审稿意见

尽管小脑体积只占人脑总量的10%, 但包含超半数的神经元。此前, 小脑一直被认为主要控制肢体的运动协调,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脑与学习、注意、语言等高级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参与多种非运动功能的调节。与此同时, 小脑异常发育与多种神经发育疾病密切相关, 其中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或称自闭症、孤独症, 是一类典型的神经发育疾病, 以社交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语言障碍为主要特征, 并常伴有感觉异常。临床研究发现, ASD患者通常伴有小脑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有意思的是, 在ASD动物模型中也发现与人类似的小脑异常表型。重要的是, 特异敲除小脑神经元中ASD易感基因可导致模式动物表现出典型的孤独症样行为, 提示小脑异常发育是导致ASD的关键病理机制之一。将从临床及基础研究两个方面简要概括小脑与ASD的关系, 为AS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症中不同大脑活动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
翁玉悦, 翁旭初, 耿红岩
2025, 33 (4):  574-587.  doi: 10.3724/SP.J.1042.2025.0574 cstr: 32111.14.2025.0574
摘要 ( 122 )   HTML ( 9 )  
PDF(511KB) ( 130 )   审稿意见

大脑活动受到基因表达的调控, 基因表达的变化可以反映大脑活动状态的改变。随着脑成像基因组学的发展, 结合跨皮质区域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转录组分析, 目前已经能够检测到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相关的基因组变化。这方面的研究正逐步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领域, 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中, 以探究基因表达与大脑活动的关系。对与大脑活动相关的基因在AS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可以为ASD脑活动变化分析、发病机制探究和临床治疗对策开发提供生理功能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非典型面部表情特征及其在早期筛查中的应用
杨平, 方润秋, 翁旭初
2025, 33 (4):  588-597.  doi: 10.3724/SP.J.1042.2025.0588 cstr: 32111.14.2025.0588
摘要 ( 170 )   HTML ( 17 )  
PDF(518KB) ( 260 )   审稿意见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表现出特有的非典型面部表情特征, 包括中性表情居多、积极表情减少、社交微笑频率低以及自发面部表情模仿能力不足。这些特征从幼儿期到儿童期表现稳定, 已成为ASD风险评估的重要标志。然而, 传统研究方法(如人工评估和面部肌电图)在分析ASD儿童面部表情时存在主观性强、耗时长且难以推广等局限性。近年来,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使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的自动化表情识别技术得以应用, 不仅显著提高了分析效率, 还降低了人为评估的主观误差, 为基于非典型面部表情特征的大规模ASD早期筛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优化识别模型, 通过设计更接近自然情境的诱发范式, 深入探索ASD儿童多样化的面部表情特征, 同时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以推动ASD早期筛查和干预的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潜在作用
田仁霞, 杨平, 郭园园, 吴瑕
2025, 33 (4):  598-610.  doi: 10.3724/SP.J.1042.2025.0598 cstr: 32111.14.2025.0598
摘要 ( 155 )   HTML ( 12 )  
PDF(2163KB) ( 183 )   审稿意见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 其病因和表现形式具有高度异质性, 目前临床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 在ASD治疗领域展现出应用价值。研究发现, 低频rTMS能够调节大脑皮层的神经兴奋−抑制平衡, 而高频rTMS则可以提高目标脑区的兴奋性。本研究表明, 低频rTMS靶向ASD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可以改善重复和刻板行为, 而高频rTMS靶向ASD颞顶联合区可以改善社交与互动障碍。未来研究应着重关注以下方面:探索rTMS干预的最佳年龄窗口期, 采用严谨的双盲、假刺激对照和随机分组的交叉实验设计, 以及整合临床量表评估、行为学测量和靶点脑区的神经生物学指标进行疗效评估, 为相关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循证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炎症性肠病与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系
范桂容, 翁旭初, 耿红岩
2025, 33 (4):  611-619.  doi: 10.3724/SP.J.1042.2025.0611 cstr: 32111.14.2025.0611
摘要 ( 96 )   HTML ( 12 )  
PDF(468KB) ( 90 )   审稿意见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疾病, 除了社交障碍、重复刻板行为等核心症状外, 几乎一半的ASD患者出现了胃肠道症状, 表现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IBD是一种与免疫失调、肠道微生物组改变、微量营养吸收不良和贫血相关的慢性疾病, 这些特征可能是ASD相关的围产期因素。患有ASD的儿童很可能被诊断出患有包括IBD在内的共生疾病。通过治疗IBD来缓解或干预儿童ASD的治疗方式已经初见成效, 未来可以开展更多临床实验来证实IB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IBD与ASD、父母IBD和儿童ASD之间关系的探究可以为儿童ASD的病因研究、早期筛查及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时间干涉刺激干预精神分裂症工作记忆缺陷有效性与脑区特异性及跨频耦合机制
邓虎, 符艳冉, 吴刚
2025, 33 (4):  620-631.  doi: 10.3724/SP.J.1042.2025.0620 cstr: 32111.14.2025.0620
摘要 ( 161 )   HTML ( 12 )  
PDF(519KB) ( 240 )   审稿意见

工作记忆缺陷是精神分裂症核心临床特征之一, 它与顶下小叶和背外侧前额叶θ节律及跨频耦合密切关联。相比于传统经颅交流电等脑节律调控手段, 时间干涉刺激(Temporal interference stimulation, TIs)具有靶向聚焦和诱导特定神经响应等特征, 为通过精准节律调控改善工作记忆缺陷提供可能性。本研究拟验证TIs临床干预有效性、脑区特异性并探索其作用机制。研究将入组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随机分成4组, 分别予以靶向顶下小叶的θ振荡TIs和传统经颅交流电及各自伪刺激, 在干预前后收集行为与脑电数据, 验证TIs干预精神分裂症的工作记忆缺陷有效性并对比传统经颅交流电疗效。然后, 通过对比背外侧前额叶和顶下小叶靶点的TIs效果探索其疗效的脑区特异性。最后, 从跨频耦合等多角度探究行为改变的脑电机制。本研究的实施有望为精神分裂症的工作记忆缺陷治疗提供新选择和理论支撑, 为TIs干预工作记忆缺陷机理解析提供多维证据, 奠定临床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社会排斥与创造力关系的元分析
张婷雨, 林佳佳, 孙翠翠
2025, 33 (4):  632-646.  doi: 10.3724/SP.J.1042.2025.0632 cstr: 32111.14.2025.0632
摘要 ( 291 )   HTML ( 18 )  
PDF(637KB) ( 397 )   审稿意见

已有研究关于社会排斥与创造力的关系存在一定争议, 为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潜在影响因素, 本研究对纳入的56篇文献进行了元分析, 共涉及70个独立效应值和22781名被试。结果发现:社会排斥与创造力呈显著负相关(r = −0.19, 95% CI [−0.25, −0.12]); 二者的相关强度受被试年龄、社会排斥和创造力测量工具的调节, 但不受社会排斥类型、被试性别和文化背景的调节。本研究揭示了未成年群体及长期处于社会排斥压力环境下的个体尤其需要更多的积极反馈和鼓励, 以减少社会排斥的负面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员工正念对工作绩效的作用效果及机制:基于元分析的证据
张静, 孟煜, 张蒙, 陈慧雅
2025, 33 (4):  647-672.  doi: 10.3724/SP.J.1042.2025.0647 cstr: 32111.14.2025.0647
摘要 ( 270 )   HTML ( 38 )  
PDF(1243KB) ( 511 )   审稿意见
为探究员工正念对工作绩效产生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 通过文献检索、筛选与编码, 对包含220项独立研究、73899个研究样本的188篇文献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员工正念与任务绩效、关系绩效显著正相关, 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在上述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且相比于关系绩效, 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在任务绩效方面更强。员工正念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受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的调节,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 员工正念与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更强。基于元分析的研究结果为厘清员工正念与工作绩效间的关系效应提供了综合且可靠的结论, 对未来员工正念与工作绩效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也为组织实践中的员工绩效管理思路提供了有益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视觉线索受限环境导航中认知地图的动态加工机制
黄雷, 张军恒, 姬鸣
2025, 33 (4):  673-679.  doi: 10.3724/SP.J.1042.2025.0673 cstr: 32111.14.2025.0673
摘要 ( 147 )   HTML ( 18 )  
PDF(3728KB) ( 228 )   审稿意见

视觉线索受限环境中, 视觉线索模糊和视野狭窄等因素会降低个体导航效能。认知地图凭借其灵活性和预览性的特点为导航提供支持, 保证导航过程的连续性和准确性。研究分析了认知地图的构成要素及相关理论基础, 提出了认知地图的构建和更新−校正两阶段动态加工机制及其对视觉线索受限环境中空间导航行为的影响。在构建阶段, 个体通过多感官通道获取并整合空间信息形成认知地图; 在更新−校正阶段, 个体更新并校正空间心智模型和空间定向以实现空间导航, 并全程受到元认知监控的调节。认知地图的动态加工机制厘清了推理、语言、元认知等认知加工过程如何支持视觉线索受限等环境中的空间导航行为, 为未来探索空间导航能力训练、人机协同导航智能化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情促学:教师面部表情对视频学习的促进作用
乔沛桦, 匡子翌, 王福兴
2025, 33 (4):  690-689.  doi: 10.3724/SP.J.1042.2025.0690 cstr: 32111.14.2025.0690
摘要 ( 301 )   HTML ( 26 )  
PDF(705KB) ( 482 )   审稿意见

教师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中性)作为社会线索, 可以展现出教师的情绪状态, 在视频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主要从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情感−社会理论、准社会互动理论、情绪感染理论以及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来解释面部表情对视频学习的影响。汇总已有研究发现, 教师的面部表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d保持 = 0.53; d迁移 = 0.41); 增加学习者注视学习内容(d注视学习内容时间 = 0.26)和教师面部(d注视教师面部时间 = 0.30)的时间; 提高学习动机(d学习动机 = 0.90)、准社会互动(d准社会互动 = 0.23)、情绪唤醒度(d唤醒度 = 0.84)和感知积极情绪(d积极情绪 = 0.55), 但对认知负荷的影响较微弱(d认知负荷 = −0.17)。未来研究仍需要从实验设计、调节变量以及内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考察教师面部表情在视频学习中的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职业康复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曹迪, 慈勤英
2025, 33 (4):  704-716.  doi: 10.3724/SP.J.1042.2025.0704 cstr: 32111.14.2025.0704
摘要 ( 260 )   HTML ( 19 )  
PDF(569KB) ( 294 )   审稿意见

职业康复(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是一种采用职业训练和职业支持的服务方法, 核心目标是恢复心理社会功能与获得就业, 在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领域具有独特优势。职业康复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体现在职业性与心理性两个方面, 也与个体特征、人际关系、福利政策等因素相关。目前针对职业康复有效性的理论解释存在争议。为进一步探明其作用机制, 本文基于复元(recovery)理念和精神障碍群体的疾病特征, 分别从认知复元、动机复元、行为复元层面, 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职业康复模型。该模型认为, 通过强化工作记忆、满足效能需求、提供就业支持等方式, 职业康复能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复元, 以实现社会融入目标。相较以往模型, 其优势体现在凸显再社会化作用、构建系统化机制、纳入心理后果以及对其他精神障碍人群研究的借鉴意义。未来研究应从职业康复的跨文化比较、完善测评工具、开发个性化训练方案等方面进行拓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密集追踪数据的中介效应分析
方杰, 温忠麟, 董育铭, 王晓洁
2025, 33 (4):  717-728.  doi: 10.3724/SP.J.1042.2025.0717 cstr: 32111.14.2025.0717
摘要 ( 235 )   HTML ( 19 )  
PDF(571KB) ( 433 )   审稿意见

随着密集追踪数据在社科领域的广泛运用, 如何对密集追踪数据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注意。如果还是按通常追踪数据一样对待, 采用多水平模型和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则既忽略了变量之间的先后顺序, 也无法探究变量之间动态变化的关联。本文以1-1-1密集追踪中介模型为例, 详述了基于多水平自回归模型(MAM)及其变式(残差MAM)、动态结构方程模型(DSEM)及其变式(残差DSEM、交叉分类的DSEM)的密集追踪中介效应分析方法, 并总结出一个分析流程。用示例演示如何进行密集追踪数据的中介效应分析, 并给出了相应的Mplus和R程序。最后讨论了密集追踪数据的中介效应分析的拓展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