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韩宪国, 金国敏, 李丹, 刘世宏, 吴琴, 刘俊升, 陈欣银. 父母温暖与儿童晚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集体取向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25, 57(4): 614-630. |
[2] |
董王昊, 张杰, 孟素洁, 贾敏, 王伟军. 青少年网络适应的拓扑结构分析:基于纵向追踪数据[J]. 心理学报, 2025, 57(3): 415-427. |
[3] |
郭筱琳, 张艺凡, 关岳琳, 罗良. 亲子孝道观念冲突与青少年子女抑郁的关系[J]. 心理学报, 2025, 57(1): 58-70. |
[4] |
林靓, 徐博雅, 杨莹, 张庆鹏, 寇彧.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网络分析及核心维度[J]. 心理学报, 2024, 56(9): 1252-1265. |
[5] |
曾子豪, 刘双金, 杨琴, 王宏才, 刘承珍, 赵纤, 孟莉, 何震, 刘秀茹, 黄宁, 胡义秋. 童年期创伤后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HPA轴系统多基因的调节[J]. 心理学报, 2024, 56(8): 1091-1109. |
[6] |
张良, 张文新. 过去20年城乡高中生的教育效用与教育志向:基于三个出生队列的历史比较研究[J]. 心理学报, 2024, 56(7): 926-937. |
[7] |
崔一岑, 张易晓, 陈曦梅, 肖明岳, 刘永, 宋诗情, 高笑, 郭成, 陈红. 工具性喂养对9~12岁儿童挑食行为的影响:来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证据[J]. 心理学报, 2024, 56(6): 731-744. |
[8] |
杨之旭, 彭海云, 辛素飞. 疫情后期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变迁趋势及其潜在因果:一项追踪研究[J]. 心理学报, 2024, 56(4): 482-496. |
[9] |
郑远霞, 钟敏, 辛聪, 刘国雄, 朱莉琪. 学龄前儿童对道德承诺者的信任判断[J]. 心理学报, 2024, 56(12): 1761-1772. |
[10] |
郭存, 谢瑞波, 喻艳玲, 夏月, 王振梁, 伍新春. 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复合语素意识、词语结构意识与词汇知识的关系:交叉滞后研究[J]. 心理学报, 2024, 56(11): 1488-1498. |
[11] |
赵纤, 胡义秋, 黎志华. 脱贫家庭青少年社会流动信念与亲社会行为的纵向发展关系:城乡差异的调节作用[J]. 心理学报, 2024, 56(11): 1499-1511. |
[12] |
潘莱珂, 翟舒怡, 何洁. 亲子对话中父母教养行为与5~6岁儿童行为反应的动态关系[J]. 心理学报, 2024, 56(10): 1340-1350. |
[13] |
陈永香, 裴斐斐, 黄佳丽. 语法和语义线索对儿童动词习得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24, 56(1): 61-69. |
[14] |
王阳, 温芳芳, 佐斌. 3~8岁儿童对群体认知的社会性线索偏好及发展特点[J]. 心理学报, 2023, 55(9): 1424-1440. |
[15] |
张玮玮, 陈逸群, 朱莉琪. “近朱者赤”:同伴捐赠决策信息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23, 55(9): 1453-1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