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聂衍刚, 陈沛, 王林欣, 喻承甫, 利振华. 父母情感温暖、自我控制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多基因的调节作用及父母差异[J]. 心理学报, 2025, 57(4): 599-613. |
[2] |
郝磊, 许天委, 周文龙, 杨杰, 彭思雅, 刘明兰, 徐家华, 王延培, 谭淑平, 高家红, 贺永, 陶沙, 董奇, 秦绍正. 多种情感与认知任务驱动下大脑可泛化神经表征的发育模式[J]. 心理学报, 2025, 57(2): 218-231. |
[3] |
吴诗玉, 李赞. 新颖词语义韵的发生机制:“双枣树”效应的证据[J]. 心理学报, 2024, 56(5): 531-541. |
[4] |
赵富强, 祝含秋, 陈耘, 陈祝慧. 员工跨界何以影响上司支持:上司信任与向上建议寻求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24, 56(10): 1431-1447. |
[5] |
郭晓栋, 郑泓, 阮盾, 胡丁鼎, 王毅, 王艳郁, 陈楚侨. 认知和情感共情与负性情绪: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J]. 心理学报, 2023, 55(6): 892-904. |
[6] |
丁玉婷, 张畅, 李冉冉, 丁文宇, 朱静, 刘伟, 陈宁. 积极共同经历促进师生关系的机制:情感联结的中介作用[J]. 心理学报, 2023, 55(5): 726-739. |
[7] |
董念念, 尹奎, 邢璐, 孙鑫, 董雅楠. 领导每日消极反馈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J]. 心理学报, 2023, 55(5): 831-843. |
[8] |
李超平, 孟雪, 胥彦, 蓝媛美. 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对员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基于元分析的证据[J]. 心理学报, 2023, 55(2): 257-271. |
[9] |
苏佳佳, 叶浩生. 延展心智:脑是实现心智的唯一基础吗?[J]. 心理学报, 2023, 55(11): 1889-1902. |
[10] |
倪丹, 刘琛琳, 郑晓明. 员工正念对配偶家庭满意度和工作投入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21, 53(2): 199-214. |
[11] |
徐冉, 张宝山, 林瑶. 家人情感卷入对老年自我刻板印象的影响:基于潜变量增长模型的分析[J]. 心理学报, 2021, 53(11): 1215-1227. |
[12] |
武瑞娟, 陈玖柒, 李研. 愤怒emoji位置对发送者愤怒感知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21, 53(10): 1133-1145. |
[13] |
耿晓伟, 刘丹, 牛燕华. 分析思维降低情感预测影响偏差[J]. 心理学报, 2020, 52(10): 1168-1177. |
[14] |
高志华, 鲁忠义. “没有”为什么隐含着“消极情绪”?——否定加工中的情绪表征[J]. 心理学报, 2019, 51(2): 177-187. |
[15] |
罗扬眉, 莫凡, 陈煦海, 蒋宏达, 游旭群. 快乐型和实现型情感的习惯化 *[J]. 心理学报, 2018, 50(9): 985-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