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斌, 付雅, 张积家. 语言和文化对自我参照条件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来自汉族人和摩梭人的证据[J]. 心理学报, 2019, 51(4): 450-461. |
[2] |
王志丹, 周爱保, 张荣华, 卜梦瑾, 李玉雯, 王海静, WilliamsonRebecca. 学前儿童基于物体重量归纳推理的发展:中美跨文化比较[J]. 心理学报, 2018, 50(12): 1381-1389. |
[3] |
刘畅唱;贾良定;李珏兴;刘德鹏;杨椅伊. 经验开放性对跨文化管理有效性的作用机制[J]. 心理学报, 2016, 48(10): 1326-1337. |
[4] |
周爱保;张奋;马小凤;李建升;夏瑞雪. 阿訇参照效应的文化差异:基于提取诱发遗忘范式的探讨[J]. 心理学报, 2015, 47(6): 757-764. |
[5] |
范为桥,张妙清,张建新,张树辉. 兼顾文化共通性与特殊性的人格研究:CPAI及其跨文化应用[J]. 心理学报, 2011, 43(12): 1418-1429. |
[6] |
梁觉,周帆. 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回顾及展望[J]. 心理学报, 2010, 42(01): 41-47. |
[7] |
赵志裕,邹智敏,林升栋. 文化与社会赞许反应: 社会个人互动的观点[J]. 心理学报, 2010, 42(01): 48-55. |
[8] |
Gerhard-Zarbock,王希林,Marko-Drews,Bernhard-Dahme,Wolfgang-Lutz . 心理治疗效果评定量表(简式)在中、德应用的心理测量学研究 [J]. 心理学报, 2007, 39(05): 880-891. |
[9] |
姒刚彦,李庆珠,刘皓. 当代体育运动心理学跨文化研究述[J]. 心理学报, 2006, 38(03): 468-474. |
[10] |
曹亦薇. 项目功能差异在跨文化人格问卷分析中的应用[J]. 心理学报, 2003, 35(01): 120-126. |
[11] |
方富熹,方格,M.凯勒,W.埃德斯坦. 东西方儿童对友谊关系中的道德推理发展的跨文化研究[J]. 心理学报, 2002, 34(01): 68-74. |
[12] |
施建农,徐凡,周林,查子秀. 从中德儿童技术创造性跨文化研究结果看性别差异[J]. 心理学报, 1999, 31(4): 428-434. |
[13] |
付建斌,焦书兰. 对应偏差的跨文化研究述评[J]. 心理学报, 1998, 30(3): 353-358. |
[14] |
杨丽珠,邹晓燕,朱玉华.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社交和认知类型发展的研究──中美跨文化比较[J]. 心理学报, 1995, 27(1): 84-90. |
[15] |
方富熹,方格. 对友谊关系社会认知发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 心理学报, 1994, 26(1): 44-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