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超, 汪彦云, 付军军, 赵鑫. 不同类型学业压力对不同年级高中生执行功能子成分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25, 57(1): 18-35. |
[2] |
郭筱琳, 张艺凡, 关岳琳, 罗良. 亲子孝道观念冲突与青少年子女抑郁的关系[J]. 心理学报, 2025, 57(1): 58-70. |
[3] |
孟乐, 叶灿, 王佳佳, 张积家. 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外民族的容器隐喻、群际态度和助人倾向[J]. 心理学报, 2022, 54(11): 1366-1380. |
[4] |
陈伟, 林小裔, 李俊娇, 张文曦, 孙楠, 郑希付. 条件性恐惧提取消退的性别差异[J]. 心理学报, 2021, 53(10): 1082-1093. |
[5] |
张景焕, 付萌萌, 辛于雯, 陈佩佩, 沙莎. 小学高年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性别差异及学校支持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20, 52(9): 1057-1070. |
[6] |
陈曦梅, 罗一君, 陈红. 友谊质量与青少年直觉进食:链式中介模型及性别差异[J]. 心理学报, 2020, 52(4): 485-496. |
[7] |
王美萍, 郑晓洁, 夏桂芝, 刘迪迪, 陈翩, 张文新. 负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关系: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的调节作用[J]. 心理学报, 2019, 51(8): 903-913. |
[8] |
徐 亮, 谢晓媛, 闫 沛, 李俊娇, 郑希付. 条件性恐惧泛化的性别差异[J]. 心理学报, 2018, 50(2): 197-205. |
[9] |
何文广, 赵晓静, 沈兰玉.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句法成分整合歧义消解的眼动研究[J]. 心理学报, 2017, 49(12): 1494-1503. |
[10] |
曹衍淼;王美萍;曹丛;纪林芹;张文新. DRD2基因TaqIA多态性与同伴侵害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J]. 心理学报, 2017, 49(1): 28-39. |
[11] |
侯金芹;陈祉妍. 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发展轨迹:界定亚群组及其影响因素[J]. 心理学报, 2016, 48(8): 957-968. |
[12] |
蔡阿燕;杨洁敏;许爽;袁加锦. 表达抑制调节负性情绪的男性优势 ——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J]. 心理学报, 2016, 48(5): 482-494. |
[13] |
王雨晴;姚鹏飞;周国梅. 面孔吸引力、人格标签对于男女择偶偏好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15, 47(1): 108-118. |
[14] |
李寿欣;张德香;张建鹏. 组织型插图对不同认知方式个体说明性文本阅读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14, 46(8): 1043-1051 . |
[15] |
孙楠;郑希付. 条件性的关联学习和消退过程的性别差异[J]. 心理学报, 2014, 46(4): 507-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