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崔丽莹, 卜炜玮, 高权丽, 吴琴, 黄瑶, 韩宪国, 罗俊龙. 歧视知觉对初中生的合作倾向与行为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22, 54(3): 259-269. |
[2] |
韩毅初, 温恒福, 程淑华, 张淳淦, 李欣.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J]. 心理学报, 2020, 52(11): 1313-1326. |
[3] |
赵亚军, 张智君, 刘志方, 刘炜, 严璘璘, 唐溢. 知觉负载对注视知觉适应后效的影响 *[J]. 心理学报, 2018, 50(6): 592-605. |
[4] |
刘志英, 库逸轩. 知觉表征精度对工作记忆中抑制干扰能力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17, 49(10): 1247-1255. |
[5] |
毛晓飞;彭华茂. 视知觉压力在基本心理能力老化中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15, 47(1): 29-38. |
[6] |
刘霞;赵景欣;申继亮. 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中介机制及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J]. 心理学报, 2013, 45(5): 568-584. |
[7] |
范兴华,方晓义,刘杨,蔺秀云,袁晓娇.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12, 44(5): 647-663. |
[8] |
张智君,赵亚军,占琪涛. 注视方向的知觉对注视追随行为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11, 43(07): 726-738. |
[9] |
蔺秀云,方晓义,刘杨,兰菁 .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 心理学报, 2009, 41(10): 967-979. |
[10] |
陈小丽,曲折,王优,丁玉珑. 光栅朝向分辨学习中存在关于45°对角线对称的镜像迁[J]. 心理学报, 2008, 40(09): 969-974. |
[11] |
柯学,白学军,隋南. 数字概念的视知觉无意识语义启动效应[J]. 心理学报, 2002, 34(04): 27-31. |
[12] |
张伟伟,陈玉翠,沈政. 从面孔模块到马赛克──视觉特异性加工的脑机制[J]. 心理学报, 2001, 33(2): 182-188. |
[13] |
韩世辉,肖峰. 影响视觉复合刺激中整体和局部性质加工的几种因素[J]. 心理学报, 1999, 31(3): 274-283. |
[14] |
郭昆,李朝义. 在亮度对比和颜色对比下立体视知觉的定量研究[J]. 心理学报, 1995, 27(2): 167-173. |
[15] |
赵莉. 大脑两半球对McCollough效应敏感性的比较研究[J]. 心理学报, 1992, 24(3): 60-65. |